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2016年10月19日
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夯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促進全省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和國家推進農業發展的總體部署,編制《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一、“十三五”發展形勢
(一)發展基礎。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增強,農業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全省糧食產量時隔18年后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產量達到2700萬噸,實現“十二連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菜籃子”產品生產實現較大幅度增長,蔬菜、生豬、水產品等農產品產量分別比2010年增長23.0%、14.0%、29.1%,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多種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油菜、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0年保持全國第一位,蔬菜、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三位,柑桔產量居全國第四位。食用菌、蜂蜜、鮮蛋、淡水小龍蝦、河蟹等農產品出口位居全國第一位。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5年全省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42.4%,比2010年增長2.9個百分點。在糧食穩定發展的同時,經濟作物發展速度加快,蔬菜成為產值超千億元的大產業,特色水果快速發展,特色茶比重顯著提高。草食畜牧業呈加快發展態勢,2015年牛、羊出欄量比2010年分別增長23.57%、6.40%。水產業名特優品種比例不斷提高,形成了河蟹、小龍蝦、鱔鰍三大“百億”產業。“十二五”期間全省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45∶1。休閑農業加快發展,2015年全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190億元,接待游客近4500萬人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帶來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民收入以平均每年超過1000元的勢頭增長,增速連續5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增幅連續5年超過全省城鎮居民收入。
——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2015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7%,比2010年增長2.7個百分點,農科教結合逐步增強?,F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動植物良種繁育體系初步建立,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6%。農機與農藝加強融合,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實現以機械動力為主的歷史性轉變。201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4468.12萬千瓦,農機原值達到413.09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33%和56%;主要農作物農機作業水平達到65.8%,比2010年增長10.8個百分點。農業信息化發展步伐加快,12316熱線實現市州全覆蓋,農業物聯網、遙感監測、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加快應用,農村電子商務迅速發展。
——農業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業發展活力不斷激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在全省全面推進。2015年59個縣(市、區)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測面積3013.4萬畝,確權249.5萬戶,訂立合同249.5萬份,建立登記簿236.5萬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壯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6.4萬家,比2010年增長367.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計劃、農業龍頭企業人才支撐計劃深入實施,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多農業知識、擅長經營管理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更多有生力量。全省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1633萬畝,比2010年增長231.5%;全省適度規模經營耕地面積達到908萬畝,比2010年增長235.2%。農村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斷推進,金融支持“三農”力度不斷加大。
——現代農業發展新樣板不斷涌現,典型示范作用不斷增強。啟動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有力的示范帶動作用。在全省土地確權工作中,推行隨縣“九步工作法”,廣泛宣傳土地按戶連片耕種的“沙洋模式”。探索形成了土地存貸合作的“彭墩模式”、服務組織托管的“雙豐收模式”、社區股份合作的“檀溪模式”和“興工業、強城鎮、帶農村、富農民”的“福娃模式”、以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為主導的“華山模式”。這些模式成為帶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發展的典范。
——強農惠農政策強化落實,依法治農取得新進展。配合相關部門積極穩妥地開展農業補貼“三補合一”試點,加大農機“一站式”服務推廣力度。會同有關部門制訂了湖北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方案,推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在恩施州開展金融支農創新試點,在襄陽推行“商圈貸”試點,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在全省開展農民負擔執法大檢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業法治建設,先后出臺了《湖北省動物防疫條例》《湖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條例》《湖北省耕地質量保護條例》《湖北省畜牧條例》等4部地方性法規,清理省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精減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
——農村能源建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省清潔能源入戶達到417萬戶,建設各類供氣工程6532處,為30萬農戶集中供氣。大力推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以“三沼”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面積達到1300萬畝,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大力改善,有力助推了新農村建設。稻田綜合種養等高效模式快速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多種方式開展,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穩定提升。
?。ǘ┯欣麠l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機遇。“十三五”期間,中央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國際國內農業資源配置、三次產業之間資源配置、農業內部產業之間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供給端化解農業過剩產能,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農業有效供給,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有利于湖北省加快農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培育農業比較優勢,提升農業競爭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省委提出,“十三五”時期,湖北省要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消費觀念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農產品消費總量將進一步增加,對多元、高質、優價、安全農產品的需求更大。為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結構優化、農業功能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產業扶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最重要的舉措,“十三五”規劃綱要把產業扶貧放到了八大重點工程之首,將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項涉農政策和各類項目資源,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重發展戰略疊加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湖北省茶葉、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走出去。中部崛起戰略有利于鞏固湖北省大宗農產品適宜區發展地位。長江經濟帶戰略有利于凸顯湖北省農產品流通“樞紐”作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推動湖北省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實現跨區域產能合作。
——新技術普及應用為農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十三五”期間,信息化技術加速普及,“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有利于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業生產與管理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有利于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將成為打造湖北農業升級版的新引擎,實現湖北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ㄈ┎焕蛩亍?br>
——國際競爭壓力劇增,農產品市場風險凸顯。國外大部分農作物價格持續走弱,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大多已經高于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攀升基本見頂,而由于農業要素投入成本趨高,農業生產成本“地板”抬升,兩者對向擠壓,農產品利潤空間越來越窄,家庭經營收入增長受限,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此外,受美國主導建立的G7協定、TPP、TTIP等高標準自由貿易和投資規則、全球氣候變化、金融資本投機、跨國公司控制農業產業鏈等非傳統因素影響,未來農產品市場面臨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加劇。
——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面臨調整,農民增收壓力加大。我國農業補貼幅度已逼近國際貿易“黃線”,補貼空間受限。財政收入增幅放緩,農業補貼支出壓力加大。受農業補貼政策與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調整影響,未來新增農業補貼將逐步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棉花、大豆、油菜籽等大宗農產品實施“目標價格”直補政策,一定時期內可能會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進而對整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市場運行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壓力加大。
——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面臨人才缺口。全省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農村勞動力呈現出年齡、性別、素質等結構性矛盾和農業用工季節性短缺問題,特別是農村實用型人才“青黃不接”,基層農技服務部門后續乏人問題較為嚴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不多,全省農業發展面臨人才缺口。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業發展面臨“最后一公里”瓶頸?;鶎愚r業公益性服務缺失嚴重,人員斷檔,服務缺位,手段落后。在經營性服務方面,偏重于農機服務、農資供應等產前服務,缺乏現代農業急需的農產品加工、儲藏、物流、營銷、保險等產后服務。經營性服務組織發育緩慢,實力弱小,市場開拓及抗風險能力較弱。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總體水平較低,供需矛盾突出,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實際需要。
——資源環境約束更加剛性,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長期靠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型農業增長方式,導致農業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農村畜禽養殖廢棄物年排放量、農膜年殘留量過高,農藥化肥利用率不高,耕地數量減少、質量總體下降的趨勢未得到根本性轉變。
——“舌尖上的安全”備受關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更大挑戰。全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意識不強。一些地方缺乏基層監管機構、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監管能力薄弱,監管者作為不夠,來自農產品產地污染的安全隱患較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更大挑戰。
面對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湖北省農業不僅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還要挖掘農村居民消費潛力、拓展農業農村投資空間,為穩增長增添新的動力。
二、“十三五”發展總體思路
“十三五”期間,湖北農業將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加快推動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目標多元,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厚植優勢,轉型升級,奮力開創農業現代化的新局面。
?。ㄒ唬┲笇枷搿?br>
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穩糧增收為重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引擎,以依法興農為保障,充分發揮湖北農業發展優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產能、調優結構、提高質效、激活市場,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著力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為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穩定糧食產能,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二是堅持提質增效,因地制宜、有保有壓地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治理水平。四是堅持市場導向,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五是堅持改革創新,激活各類農業生產要素,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ㄈ┌l展定位。
積極打造“四區四中心”:努力將湖北打造成全國生態高效農業發展先行區、“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試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農業農村改革先導區;努力將湖北打造成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中國南方現代種業中心、華中地區農產品加工中心、長江流域農產品流通集散中心。進一步提升湖北農業在全國的地位,力爭湖北農業發展位居中部前列。
(四)發展目標。
1.農產品供給目標。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建成全國高產穩產優質的糧棉油種植基地、特色優勢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名特優水產養殖基地、農區精品畜牧業生產基地,鞏固淡水產品產量全國第一,食用菌、禽蛋、蜂產品、小龍蝦等出口全國第一的地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三品一標”產品數量達到510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排在全國前列。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初步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畜牧和水產養殖業,到2020年,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左右。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3∶1。農業的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拓展,農業農村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500億元。
3.農業科技與人才發展目標。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業農村發展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能力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大于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29萬人。
4.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目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國有農場規模經營示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領農業生產的格局基本形成,養殖標準化規?;矫黠@提升。到2020年,農民合作社數量增長到8萬家,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數量增長到6萬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家,農村產權交易額達到500億元。
5.農業經濟效益與農民收入增長目標。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獲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間,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左右,2020年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40億美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入戶,鼓勵和支持貧困戶發展種、養、加項目,確保全省59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如期實現脫貧目標,實現穩定脫貧致富奔小康。
6.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新突破,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基本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化學農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85%。清潔能源入戶普及率達到45%以上。【
全文內容點擊下載附件】
現將《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2016年10月19日
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夯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促進全省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和國家推進農業發展的總體部署,編制《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一、“十三五”發展形勢
(一)發展基礎。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增強,農業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全省糧食產量時隔18年后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產量達到2700萬噸,實現“十二連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菜籃子”產品生產實現較大幅度增長,蔬菜、生豬、水產品等農產品產量分別比2010年增長23.0%、14.0%、29.1%,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多種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油菜、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0年保持全國第一位,蔬菜、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三位,柑桔產量居全國第四位。食用菌、蜂蜜、鮮蛋、淡水小龍蝦、河蟹等農產品出口位居全國第一位。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5年全省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42.4%,比2010年增長2.9個百分點。在糧食穩定發展的同時,經濟作物發展速度加快,蔬菜成為產值超千億元的大產業,特色水果快速發展,特色茶比重顯著提高。草食畜牧業呈加快發展態勢,2015年牛、羊出欄量比2010年分別增長23.57%、6.40%。水產業名特優品種比例不斷提高,形成了河蟹、小龍蝦、鱔鰍三大“百億”產業。“十二五”期間全省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45∶1。休閑農業加快發展,2015年全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190億元,接待游客近4500萬人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帶來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民收入以平均每年超過1000元的勢頭增長,增速連續5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增幅連續5年超過全省城鎮居民收入。
——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2015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7%,比2010年增長2.7個百分點,農科教結合逐步增強?,F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動植物良種繁育體系初步建立,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6%。農機與農藝加強融合,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實現以機械動力為主的歷史性轉變。201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4468.12萬千瓦,農機原值達到413.09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33%和56%;主要農作物農機作業水平達到65.8%,比2010年增長10.8個百分點。農業信息化發展步伐加快,12316熱線實現市州全覆蓋,農業物聯網、遙感監測、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加快應用,農村電子商務迅速發展。
——農業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業發展活力不斷激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在全省全面推進。2015年59個縣(市、區)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測面積3013.4萬畝,確權249.5萬戶,訂立合同249.5萬份,建立登記簿236.5萬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壯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6.4萬家,比2010年增長367.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計劃、農業龍頭企業人才支撐計劃深入實施,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多農業知識、擅長經營管理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更多有生力量。全省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1633萬畝,比2010年增長231.5%;全省適度規模經營耕地面積達到908萬畝,比2010年增長235.2%。農村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斷推進,金融支持“三農”力度不斷加大。
——現代農業發展新樣板不斷涌現,典型示范作用不斷增強。啟動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有力的示范帶動作用。在全省土地確權工作中,推行隨縣“九步工作法”,廣泛宣傳土地按戶連片耕種的“沙洋模式”。探索形成了土地存貸合作的“彭墩模式”、服務組織托管的“雙豐收模式”、社區股份合作的“檀溪模式”和“興工業、強城鎮、帶農村、富農民”的“福娃模式”、以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為主導的“華山模式”。這些模式成為帶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發展的典范。
——強農惠農政策強化落實,依法治農取得新進展。配合相關部門積極穩妥地開展農業補貼“三補合一”試點,加大農機“一站式”服務推廣力度。會同有關部門制訂了湖北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方案,推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在恩施州開展金融支農創新試點,在襄陽推行“商圈貸”試點,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在全省開展農民負擔執法大檢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業法治建設,先后出臺了《湖北省動物防疫條例》《湖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條例》《湖北省耕地質量保護條例》《湖北省畜牧條例》等4部地方性法規,清理省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精減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
——農村能源建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省清潔能源入戶達到417萬戶,建設各類供氣工程6532處,為30萬農戶集中供氣。大力推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以“三沼”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面積達到1300萬畝,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大力改善,有力助推了新農村建設。稻田綜合種養等高效模式快速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多種方式開展,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穩定提升。
?。ǘ┯欣麠l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機遇。“十三五”期間,中央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國際國內農業資源配置、三次產業之間資源配置、農業內部產業之間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供給端化解農業過剩產能,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農業有效供給,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有利于湖北省加快農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培育農業比較優勢,提升農業競爭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省委提出,“十三五”時期,湖北省要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消費觀念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農產品消費總量將進一步增加,對多元、高質、優價、安全農產品的需求更大。為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結構優化、農業功能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產業扶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最重要的舉措,“十三五”規劃綱要把產業扶貧放到了八大重點工程之首,將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項涉農政策和各類項目資源,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重發展戰略疊加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湖北省茶葉、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走出去。中部崛起戰略有利于鞏固湖北省大宗農產品適宜區發展地位。長江經濟帶戰略有利于凸顯湖北省農產品流通“樞紐”作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推動湖北省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實現跨區域產能合作。
——新技術普及應用為農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十三五”期間,信息化技術加速普及,“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有利于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業生產與管理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有利于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將成為打造湖北農業升級版的新引擎,實現湖北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ㄈ┎焕蛩亍?br>
——國際競爭壓力劇增,農產品市場風險凸顯。國外大部分農作物價格持續走弱,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大多已經高于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攀升基本見頂,而由于農業要素投入成本趨高,農業生產成本“地板”抬升,兩者對向擠壓,農產品利潤空間越來越窄,家庭經營收入增長受限,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此外,受美國主導建立的G7協定、TPP、TTIP等高標準自由貿易和投資規則、全球氣候變化、金融資本投機、跨國公司控制農業產業鏈等非傳統因素影響,未來農產品市場面臨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加劇。
——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面臨調整,農民增收壓力加大。我國農業補貼幅度已逼近國際貿易“黃線”,補貼空間受限。財政收入增幅放緩,農業補貼支出壓力加大。受農業補貼政策與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調整影響,未來新增農業補貼將逐步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棉花、大豆、油菜籽等大宗農產品實施“目標價格”直補政策,一定時期內可能會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進而對整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市場運行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壓力加大。
——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面臨人才缺口。全省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農村勞動力呈現出年齡、性別、素質等結構性矛盾和農業用工季節性短缺問題,特別是農村實用型人才“青黃不接”,基層農技服務部門后續乏人問題較為嚴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不多,全省農業發展面臨人才缺口。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業發展面臨“最后一公里”瓶頸?;鶎愚r業公益性服務缺失嚴重,人員斷檔,服務缺位,手段落后。在經營性服務方面,偏重于農機服務、農資供應等產前服務,缺乏現代農業急需的農產品加工、儲藏、物流、營銷、保險等產后服務。經營性服務組織發育緩慢,實力弱小,市場開拓及抗風險能力較弱。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總體水平較低,供需矛盾突出,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實際需要。
——資源環境約束更加剛性,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長期靠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型農業增長方式,導致農業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農村畜禽養殖廢棄物年排放量、農膜年殘留量過高,農藥化肥利用率不高,耕地數量減少、質量總體下降的趨勢未得到根本性轉變。
——“舌尖上的安全”備受關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更大挑戰。全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意識不強。一些地方缺乏基層監管機構、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監管能力薄弱,監管者作為不夠,來自農產品產地污染的安全隱患較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更大挑戰。
面對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湖北省農業不僅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還要挖掘農村居民消費潛力、拓展農業農村投資空間,為穩增長增添新的動力。
二、“十三五”發展總體思路
“十三五”期間,湖北農業將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加快推動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目標多元,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厚植優勢,轉型升級,奮力開創農業現代化的新局面。
?。ㄒ唬┲笇枷搿?br>
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穩糧增收為重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引擎,以依法興農為保障,充分發揮湖北農業發展優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產能、調優結構、提高質效、激活市場,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著力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為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穩定糧食產能,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二是堅持提質增效,因地制宜、有保有壓地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治理水平。四是堅持市場導向,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五是堅持改革創新,激活各類農業生產要素,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ㄈ┌l展定位。
積極打造“四區四中心”:努力將湖北打造成全國生態高效農業發展先行區、“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試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農業農村改革先導區;努力將湖北打造成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中國南方現代種業中心、華中地區農產品加工中心、長江流域農產品流通集散中心。進一步提升湖北農業在全國的地位,力爭湖北農業發展位居中部前列。
(四)發展目標。
1.農產品供給目標。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建成全國高產穩產優質的糧棉油種植基地、特色優勢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名特優水產養殖基地、農區精品畜牧業生產基地,鞏固淡水產品產量全國第一,食用菌、禽蛋、蜂產品、小龍蝦等出口全國第一的地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三品一標”產品數量達到510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排在全國前列。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初步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畜牧和水產養殖業,到2020年,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左右。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3∶1。農業的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拓展,農業農村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500億元。
3.農業科技與人才發展目標。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業農村發展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能力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大于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29萬人。
4.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目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國有農場規模經營示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領農業生產的格局基本形成,養殖標準化規?;矫黠@提升。到2020年,農民合作社數量增長到8萬家,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數量增長到6萬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家,農村產權交易額達到500億元。
5.農業經濟效益與農民收入增長目標。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獲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間,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左右,2020年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40億美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入戶,鼓勵和支持貧困戶發展種、養、加項目,確保全省59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如期實現脫貧目標,實現穩定脫貧致富奔小康。
6.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新突破,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基本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化學農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85%。清潔能源入戶普及率達到4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