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禁止非法獵捕交易食用陸生野生動物的通知 (晉政辦發〔2020〕71號)

   2020-09-14 481
核心提示: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為認真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認真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及《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以下簡稱“一決定一法一辦法”),依法全面禁止非法獵捕、交易、食用陸生野生動物(以下簡稱“野生動物”),穩妥處置在養野生動物,強化非食用性利用監管,加強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盡快形成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確保全省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全面壓實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責任


    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貫徹落實“一決定一法一辦法”,采取得力措施,迅速行動部署,推動禁食野生動物后續各項工作落地見效。要落實“縣級主辦、市級督辦、省級督查”的責任機制,壓實市縣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縣級人民政府要擔當起屬地管理職責,精心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內野生動物禁止食用、退出養殖、轉產幫扶、補償處置、疫病防控、宣傳引導等工作;市級人民政府要擔負屬地統籌、跟蹤督辦、綜合協調職責;省直各有關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政策配套和指導監督服務工作,構建形成上下協調、分級負責、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依法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全省行政區域內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野生動物,要嚴格落實禁食措施。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野生動物,屬于家畜家禽,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規定管理。抓緊修訂《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做好與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銜接,嚴格執行名錄管理制度。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依法停止受理以食用為目的獵捕、出售、購買、進口野生動物等活動的行政許可申請。


    三、完善聯防聯控體制機制


    省人民政府建立山西省野生動物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副省長任總召集人,協管副秘書長為召集人,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健委、省市場監管局、省審批服務管理局、省信訪局、省林草局、太原海關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省林草局、局長為辦公室主任。聯席會議主要職責為協調解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處置、防疫、補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加強協作配合和聯防聯控;開展對非法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聯合執法,通過信息互通、科研協作和平臺共享等方式,實現各環節、全鏈條、全方位、無縫隙監管。


    四、積極穩妥抓好禁食野生動物退養處置工作


    按照“依法依規、科學研判、分類處置”的原則,有序退出和處置禁食在養的野生動物。縣級人民政府要負起主責,對本行政區內禁食在養的野生動物轉產、補償、處置等問題精準研判,科學制定工作方案,細化推進措施,落實分工責任,明確時限要求,2020年9月30日前妥善有序完成禁食野生動物各項后續工作。


    (一)有序退出從業機構。


    1. 依法取締或者查封、關閉無證、超范圍養殖或者存在違法行為以食用為目的野生動物從業機構,并要求其限期交出野生動物。


    2. 依法撤回、注銷或者換發許可證件或文書。對取得人工繁育許可證、以食用為目的野生動物從業機構,由發證單位撤回、注銷許可證件或文書;能轉為非食用目的的換發新的許可證件或文書,并一律停止以食用為目的的出售、運輸野生動物等活動;無法轉為非食用且符合補償條件的野生動物從業機構,接受政府補償并簽約承諾退出養殖,在養動物由政府有關部門統一處置。


    3. 有序做好管理銜接。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且持證合法養殖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各級林業草原、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做好管理銜接,加強溝通協調,做好許可互認、證件換發和檔案移交工作,原發許可證件或文書同時作廢。


    4. 做實轉產扶持政策。各縣要盡可能保障受影響養殖戶的利益,對養殖戶采取投入、金融、土地、稅收、扶貧等多種政策,積極幫助養殖戶實現轉產、轉業。


    (二)合理給予一定補償。


    市級人民政府要指導縣級人民政府參照省定指導標準,對退出養殖的從業主體給予一次性綜合補償。


    1.補償范圍。持有合法有效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的主體及同步簽約為合作社員、代養的農戶;2020年2月24日前,向縣級林業部門提交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申請且符合條件的人工繁育主體。無許可證的人工繁育場所及其動物不予補償。


    2.補償標準。綜合考慮我省禁食性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成本、養殖設施投入、封控飼養開支等因素,確定分攤到單只動物身上的退養補償標準。具體指導標準經省林草局與相關部門會商后由省林草局和省財政廳聯合發布。各地可在省定指導標準范圍內,區別成體、幼體等因素制定細化的補償標準。


    3.補償資金。補償資金按照財政事權劃分原則分級負擔。省財政安排一定資金用于禁食野生動物的退養補償和分類處置的補助;市級原則上承擔補償和處置資金的30%;縣級使用自有財力、統籌相關資金兜底解決。


    (三)科學處置在養動物。


    要在縣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聯合各相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妥善處置在養野生動物技術指南》,遵循就地、一次性原則,采取多種方式,科學穩妥處置退養動物。


    1.放歸自然。就近選擇生境良好的該物種自然分布區或歷史分布區,按照生態承載容量,經科學論證后由縣級林業部門實施放歸;對養殖量大、超出當地生境容量的,縣級林業部門提出申請,由市級林草部門組織專業調查論證后協調實施放歸;需跨市放歸的由市級林草部門向省林草局提出申請。


    2.轉作他用。縣級人民政府應責成相關部門牽頭,積極推動在養動物轉用工作,以減輕處置壓力。對于轉作科研的野生動物,科技、防疫、衛健部門配合實施;對于轉作藥用和醫用的,藥監、衛健部門配合實施;對于轉作展示展演、種源留存、物種調配的,住建、城市動物園配合實施。轉用處置的野生動物要及時一次性移交到收容安置或者接收單位,并依法辦理人工繁育物種增項行政許可手續。


    3.無害化處理。對于無法采取上述方式處置的野生動物,確實需要采取無害化生態撲殺處理的,要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林業部門會同農業農村、獸醫、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嚴格按相關技術規范審慎處理,堅決防止可能的疫源疫病傳播風險。


    五、加強非食用性利用監管


    堅持分類調整的原則,制定落實管控措施。對禁食性野生動物,市、縣人民政府和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要迅速開展、扎實做好現有從業機構轉產退出、動物收容、種質資源保留、野外放歸、檢疫防疫、價格評估、無害化處理等工作。臨汾、運城等重點地區要提前制定應急預案,積極穩妥防范各種風險。對城市動物園,根據疫情形勢,報請當地人民政府同意后向公眾開放;對藥用類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經營活動,即日起恢復審批辦理,以推動復工達產。其他管控措施仍按2020年2月1日省政府《關于加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管控的通告》執行。


    因科研、藥用、醫用、展示等非食用性用途,需要對野生動物進行非食用性利用的,要進一步嚴格審批監管,依法完善相關制度,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確認合法來源,強化檢疫檢驗,防范疫病傳播;要加強對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動物活動的后續監管,防止非法養殖、放歸后捉回、亂捕濫用、隨意放生和虐待野生動物等,堅決杜絕假借合法渠道從事非法獵捕、交易和食用的行為。


    六、強化疫源疫病監測防控


    各級林草、農業農村、獸醫等部門要切實強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在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及候鳥主要遷徙通道、停歇地、繁殖地、越冬地,組織開展疫源疫病預測、預報工作;科學設置監測站點,加密巡護監測網絡,加大支持力度,加強技術支撐,確保疫源疫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高效運轉;進一步完善動物入境檢疫檢驗制度。發生重大動物疫情時,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和應急預案,共同做好重大動物疫情的應急管理工作。


    七、加強巡護救護、收容安置和致害補償工作


    省市和重點縣人民政府要建立轄區內公益性野生動物救護機構,及時就近收容救護受傷、受困野生動物,不具備建設專業專門野生動物收容安置機構的,可依托經過合法審批的較大型養殖場所和技術條件成熟的城市動物園承擔救護收容工作。相關各級財政應將野生動物收容、救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強化設施設備、藥品器械和飼料供應保障。縣級人民政府要依法建立野生動物肇事致害補償機制,讓在保護中受到動物損害的群眾得到應有補償。各級林草、公安、交通、獸醫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巡護檢查,聯合打擊各類涉及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省林草局組織相關培訓,對各市收容安置機構進行技術指導,防范無防護直接接觸野生動物引發新的疫病傳染源和傳播風險。


    八、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


    各級人民政府和各相關部門要廣泛深入宣傳“一決定一法一辦法”,科學解讀濫食野生動物對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危害,提高公眾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營造人人參與禁食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宣傳、教育等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各類媒介,廣泛深入開展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科普宣傳,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充分發揮各類野生動物保護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和廣大志愿者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自覺抵制、主動舉報濫食野生動物行為,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策群力的野生動物保護良好態勢,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9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地區: 山西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