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農業農村局、長白山管委會農業農村和水利局,長春新區農委,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為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促進農業生產向綠色、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2020年全省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意見》和《2020年全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各地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附件:1.2020年全省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意見
2.2020年全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0年4月1日
附件1
2020年全省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意見
為推動科學施肥技術進村入戶,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引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確保農業增產增收,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以“藏糧于技、藏糧于地”為手段,以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我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強化科技支撐,因地制宜,集成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農民科學施肥,促進主要農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
二、主要工作方向
(一)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為重點,做好科學施肥技術推廣工作。2020年,全省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緊緊圍繞化肥減量增效中心任務,以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為核心,提高科學施肥技術入戶率、覆蓋率,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保證糧食生產安全。一是繼續完善施肥指標體系建設,統籌已有的試驗數據,進一步豐富完善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在我省播種面積較大的農作物施肥指標體系;二是以實現化肥零增長為目標,在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基礎上,開展因土壤、因作物、因品種科學施肥技術指導工作;三是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抓好宣傳、培訓、服務等工作。在備春耕等關鍵農時,組織包片技術人員進村解讀施肥指導卡信息,開展面對面技術培訓。針對今年新冠疫情形勢,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短信平臺等媒體作用,開展線上遠程農技宣傳培訓。各地做好測土配方施肥信息發布公示工作,指導農民開展科學施肥;四是狠抓服務能力建設。層層抓服務、層層抓落實,將提升服務能力作為今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率的重要手段,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把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作為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重要任務,確實保障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以推廣深施肥技術為核心,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化肥深施技術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深施肥可以起到作物前期平穩生長、后期充分發揮肥效的作用。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積極引導農民將施肥方式由表施向深施肥轉變,讓農民逐步認識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就是節約農業生產投入、提高作物產量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以培肥地力為目標,推進有機肥資源綜合利用。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作為重要的有機肥資源,在培肥地力、化肥減量增效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江河湖泊及水源地周邊通過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投入,可進一步減輕環境壓力。有條件地區積極推進秸稈還田技術,包括翻壓還田、旋耕還田、覆蓋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等方式,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減少秸稈焚燒對環境的污染。積極推進畜禽糞便肥料化,通過發酵腐熟后施于耕地,達到培肥地力目的,既減少了環境污染,也減少了化肥投入,實現雙贏。
(四)以手機App信息化服務為手段,提高技術入戶率。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是一項指導農民施肥的現代農業信息服務系統,農民通過手機App“土肥管家”“12316”新農村熱線等服務方式,獲得科學施肥指導意見,為農民提供科學施肥等技術服務。各地要廣泛宣傳手機信息服務工作,方便農民獲取科學施肥信息,發揮現代化信息手段作用。加大對農民宣傳培訓力度,在車站、超市、大集等農民聚集區域,做好手機App“土肥管家”的宣傳工作,把信息化服務功能引入到農民的生產生活中,為科學施肥提供便捷服務。
三、主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
(一)玉米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適宜平原區施用緩控釋肥料減肥增效技術模式。與一次性施用普通高氮肥料比較,可減少氮肥10%,能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解決玉米中后期追肥難的問題;二是適宜中西部地區秸稈覆蓋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全程機械化作業,采用寬窄行休閑種植模式。收獲后,將全量秸稈整株覆蓋于耕地表面。實施秋季或苗帶深松,深松深度30厘米。秸稈全量覆蓋還田5年后,土壤有機質提高20%左右,減少化肥施用10%以上,起到保墑、培肥地力及減少土壤風蝕作用;三是適宜我省中東部秸稈粉碎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秋季收獲后,將秸稈粉碎還田,旋耕還田要求旋耕深度20厘米以上,翻壓還田要求翻壓深度30厘米以上。連續5年秸稈粉碎還田可減少化肥投入量10%以上,可實現培肥、蓄水保水、節能減排、節本增效;四是增施有機肥技術模式。每畝增施商品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5%,總養分含量≥5%,水分含量≤30%)66.7公斤或發酵腐熟優質農家肥1立方米以上,連續實施3年以上,可減少化肥用量10%。
(二)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氮肥后移減肥增效技術模式。減少水稻基肥中氮肥比重,增加水稻穗肥所占氮肥比重,通過氮肥后移,總體氮肥用量減少10%以上,即基肥減少氮肥20%,返青、分蘗肥減少50%,穗肥增加20%,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二是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秋季收獲后,水稻秸稈全量覆蓋還田,春天直接灌淺水,利用翻、耙、平為一體整地機,實現秸稈一次性全部還田。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包括收獲、秸稈還田。秸稈在田間經過腐熟,起到培肥地力,采用水稻秸稈還田技術3年后,化肥用量減少10%以上,節省灌溉水60%,提高作業效率2倍,節省整地費用40%;三是水稻缽體育苗機械插秧減肥增效技術模式。水稻缽體育苗可以減少基肥用量50%,在不追施返青肥和減少分蘗肥50%以上的情況下,氮肥后移60%以上。達到節肥、提高有效分蘗率,增加穗粒數,提高成熟度,提高產量。缽苗機械化插秧,節省氮肥15%,緩苗期縮短7天以上,有效分蘗率提高15%以上,增加低節位分蘗1~2個,每穗粒數增加20粒以上,成熟度提高10%,產量提高15%。
(三)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增施有機肥及中微量元素技術模式。每畝增施商品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5%,總養分含量≥5%,水分含量≤30%)66.7公斤或發酵腐熟優質農家肥1立方米以上,增施中微量元素(以含鉬和鈣元素為主)30公斤,連續實施3年以上,可減少化肥用量10%;二是增施根瘤菌肥技術模式。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根際根瘤菌數量較少的情況下,施用適量根瘤菌肥促進豆科作物根瘤形成,提高生物固氮能力,減少氮肥投入。一般情況下,可減少氮肥用量的20%。
(四)雜糧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秸稈粉碎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秋季收獲后,將秸稈粉碎還田,旋耕還田要求旋耕深度20厘米以上,翻壓還田要求翻壓深度30厘米以上??蓪崿F培肥、蓄水保水、節能減排、節本增效。連續5年秸稈粉碎還田可減少化肥投入量10%以上;二是增施有機肥技術模式。每畝增施商品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5%,總養分含量≥5%,水分含量≤30%)66.7公斤或發酵腐熟優質農家肥1立方米以上,連續實施3年以上,可減少化肥用量10%。
(五)蔬菜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增施有機肥模式。有機肥具有營養豐富、肥效持久、利于吸收等特點。一般情況下,每畝增施發酵腐熟優質有機肥2~3立方米,可有效減少化肥用量5%;二是追施肥“少量多次”、按需施肥技術模式。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和各種化肥的性能,確定使用化肥的品種、數量和配比?;首肥┎扇?ldquo;少量多次”施肥方法,并根據不同蔬菜類型對養分需求特征,科學配施。葉菜類需氮量較多,適當增施尿素、硫酸銨、碳酸氫銨等氮肥。果菜類、根莖類需磷鉀較多,適當增施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硫酸鉀等磷鉀肥;三是葉面追肥技術模式。在葉面肥與農藥不發生化學反應的前提下,葉面肥與農藥配合施用,既起到防蟲治病的效果,又達到追施葉面肥、減少化肥用量的目的,方便易行,可操作性強。四是結合深翻、深松,實施深施基肥技術模式。通過深翻、深松,使土肥充分混合,上下土層混合,減輕表土板結,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達到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的目的;五是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積極示范推廣滴灌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
四、幾種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指導意見
(一)玉米
1.施肥原則
(1)基肥、口(種)肥、追肥配合施用;
(2)氮肥分次施用,適當降低基肥比例,磷肥集中施用,有條件的地方鉀肥可分基肥、追肥兩次施用;
(3)在高產地塊和缺鋅土壤上注意配施鋅肥;
(4)增加有機肥用量,加大秸稈還田力度;
(5)推廣應用高產耐密品種,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提高玉米產量,充分發揮肥料效應;
(6)深松、深翻,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2.施肥建議
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成果和農業生產實際,對不同產量水平的玉米施肥提出分類指導建議:
(1)玉米公頃產量水平7500公斤以下,施用純氮(N)150~175公斤,純磷(P2O5)60~70公斤,純鉀(K2O)50~70公斤。
(2)玉米公頃產量水平7500~10000公斤之間,施用純氮(N)175~200公斤,純磷(P2O5)70~80公斤,純鉀(K2O)60~80公斤。
(3)玉米公頃產量水平10000公斤以上,施用純氮(N)200~240公斤,磷肥(P2O5)80~90公斤,純鉀(K2O)70~90公斤。
若基肥施用了有機肥,可酌情減少化肥用量。
(二)水稻
1.施肥原則
(1)控制氮肥總量,合理分配氮肥施用時期,依據實際情況提倡氮肥后移,適當減少分蘗肥,提高穗、粒肥的施用比例。
(2)根據土壤中微量元素養分狀況,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及硅肥。
(3)提倡增施有機肥及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不足或無法實施秸稈還田地塊,適當增施鉀肥。
(4)采用節水灌溉,追肥“以水帶氮”,充分發揮水肥耦合效應,提高肥料利用率。
2.施肥建議
在水稻產量7500~9000公斤/公頃的條件下,純氮(N)控制在120~140公斤/公頃,純磷(P2O5)50~60公斤/公頃,純鉀(K2O)60~75公斤/公頃。
在水稻產量9000公斤/公頃以上的條件下,純氮(N)控制在140~160公斤/公頃,純磷(P2O5)60~75公斤/公頃,純鉀(K2O)70~90公斤/公頃。
氮肥的35~40%作為基肥,20~25%作為蘗肥,25~30%作為穗肥,5~10%作為粒肥;磷肥全部作為基肥;鉀肥的50%作為基肥,50%作為穗肥。
在缺鋅、缺硅、缺硼地塊,每公頃分別施鋅肥、硅肥、硼肥15公斤。
(三)大豆
1.施肥原則
(1)控制總氮用量,適當減少常年磷肥用量較大地塊的磷肥施用比例,高產區大豆可適當增加鉀肥施用量,并提倡施用根瘤菌劑。
(2)提倡深施肥技術,施肥位置宜在種下6~8cm或種側下5~7厘米。如做不到深施肥可采用分層施肥技術,施肥位置在種下3~4厘米占30%,6~8厘米占70%。
(3)補施硼肥和鉬肥,通常采取微肥拌種的方式,鉬肥與根瘤菌劑配合使用,提高結瘤效率。
(4)玉米大豆輪作區,應減少氮肥施用量,控制磷肥用量,增施有機肥、中微量元素肥料。
2.施肥建議
依據大豆養分需求,氮磷鉀(N-P2O5-K2O)施用比例在高肥力土壤為1:1.5:0.6~0.8;在低肥力土壤可適當增加氮鉀用量,氮磷鉀施用比例為1:1.2:0.6~0.8。
(1)產量水平2250公斤/公頃以下,施純氮(N)30~45公斤/公頃,純磷(P2O5)40~50公斤/公頃,純鉀(K2O)30~35公斤/公頃。
(2)產量水平2250~2650公斤/公頃,施純氮(N)45~55公斤/公頃,純磷(P2O5)50~60公斤/公頃,純鉀(K2O)35~45公斤/公頃。
(3)產量水平2650公斤/公頃以上,施純氮(N)55~65公斤/公頃,純磷(P2O5)60~70公斤/公頃,純鉀(K2O)35~45公斤/公頃。
高產地塊或土壤鉬、硼缺乏地塊,應補施鉬肥和硼肥。
(四)花生
1.施肥原則
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倡導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適當補施鉬肥和硼肥,施用方法可采取拌種方式施用,也可采用葉面噴施方式,鉬肥最好與根瘤菌劑配合施用;適當增施鈣肥,減少爛果現象發生;貧瘠地塊可在封壟后適量追施氮肥;加強施肥和栽培技術的配套。
2.施肥建議
早熟品種:公頃施純氮(N)45~60公斤,純磷(P2O5)60~80公斤,純鉀(K2O)55~75公斤;中晚熟品種:公頃施純氮(N)60~80公斤,純磷(P2O5)80~100公斤,純鉀(K2O)75~95公斤。
結合耕整地,每公頃施用發酵腐熟好的農家肥20立方米。
(五)馬鈴薯
1.施肥原則
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合理施用化肥。馬鈴薯是忌氯喜鉀作物,在肥料品種選擇上,不能使用含氯肥料,同時,應適當增施鉀肥的用量。根據馬鈴薯需肥規律,合理調整基、追肥比例,適當增加氮肥、鉀肥次數及追肥數量,增加塊莖形成期及膨大期肥料供應強度。
2.施肥建議
(1)結合耕整地,每公頃施用發酵腐熟好農家肥40~60立方米。
(2)基肥每公頃施純氮(N)100~120公斤,純磷(P2O5)50~80公斤,純鉀(K2O)150~200公斤?,F蕾期每公頃追施純氮(N)80~100公斤,純鉀(K2O)50~80公斤。
(六)向日葵
1.施肥原則
基肥、追肥配合施用;采用穴施施肥方法,氮肥分次施;土壤pH值高地塊和缺鋅土壤注意施用鋅肥;增加有機肥用量;油葵和雜交葵要適當增加施肥量;施肥深度在種子下面8~10厘米。
2.施肥建議
(1)普通向日葵:公頃施純氮(N)60~90公斤,純磷(P2O5)30~50公斤,純鉀(K2O)25~40公斤;
(2)油葵、雜交葵:公頃施純氮(N)100~120公斤,純磷(P2O5)40~60公斤,純鉀(K2O)30~50公斤。
附件2
2020年全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
為深入開展農藥減量行動,加快推進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大力推廣應用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高效植保機械精準施藥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強化科學用藥技術集成應用,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目標,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農藥減量行動技術保障措施
以農藥安全使用、精準使用、合理使用為抓手,緊盯“控、替、精、統”這條主線,聚焦重點發力,補齊短板,重點在“一轉一精一提”上下功夫。“一轉”,即防治效果向高效安全轉變;“一精”,即防治方法向精準用藥轉變;“一提”,即提高科學用藥水平。
(一)精準測報支撐減量。以提升重大病蟲數字化監測預警能力為重點,特別注重對草地貪夜蛾、蝗蟲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入侵監測預警,組織開展區域聯合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精準指導,科學防范。
(二)科學用藥引領減量。以農業綠色發展為核心,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全程綠色防控。重點推廣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用量環境友好型農藥劑型,如納米農藥、水乳劑、微乳劑、微膠囊劑等。推進作物全程解決方案應用。全力推廣科學安全用藥技術,科學精準施藥技術,如二次稀釋法配藥、農藥噴霧(桶混)助劑施藥。
(三)藥械替代促進減量。應用高效植保機械替代落后植保機械,大力推廣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等大中型植保機械、植保無人機、電動噴霧機等新型施藥機械及配套使用技術,替換手動噴霧器、背負式機動噴霧機、小型車載式噴霧車等施藥機械。推廣高效精量噴頭(體),對靶施藥,精準施藥。
(四)統防統治提效減量。應對主要糧食作物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扶持一批管理規范、裝備精良、服務高效的新型植保社會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推進“藥械+技術+服務+監管”社會化服務模式。同時依托吉林省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服務聯盟,提升統防統治服務能力。
(五)技術培訓驅動減量。以“走出去,請進來”“請上來,沉下去” 等模式推進農藥減量行動技術到戶落地。強化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科學用藥指導,全面提升用藥主體素質,引導農民改變施藥方式,重視土壤、種苗處理,壓低病蟲基數,提倡對癥用藥、適時適量、配方選藥、預防用藥。
二、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草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一)玉米病蟲草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1.化學除草減量技術
(1)規范科學用藥。降低除草劑使用量是減少農藥使用量的重要措施,生產中要嚴格按照除草劑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使用劑量、使用技術要求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加大除草劑用量,提高施藥技術。特別是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墑情好的壤土,38%莠去津SC制劑土壤封閉用量控制在4.5 L/ha以內,推薦使用安全高效復配組合,減少莠去津使用量,降低環境風險。
(2)改變用藥習慣。推廣一次除草用藥技術。改莠去津播后苗前土壤處理為苗后莖葉處理,并根據田間草相與其他除草劑如煙嘧磺隆、硝磺草酮或苯唑草酮混用,控制莠去津使用量在土壤處理推薦劑量50%以下,施藥時間為雜草2~3葉期。或選用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苗后除草劑如26%噻酮·異噁唑懸浮劑制劑用藥量0.45L/ha或30%苯唑草酮懸浮劑制劑用藥量0.075 L /ha。
(3)添加功能助劑。加入藥液量0.25%~0.5%的噴霧(桶混)助劑,提升除草劑濕潤性、展著性、滲透性,提高施藥的安全性,可降低除草劑使用量10%以上。
(4)更換高效精量噴頭。更換高效精量噴頭及噴頭體可做為減量控害最經濟且有效的手段,更換后普通噴桿噴霧機(打藥車)可節藥10%以上、節水30%以上,霧化效果及噴霧均勻度明顯改善,作業質量明顯提高。
2.綠色防控技術
(1)物理誘控技術。玉米螟性誘技術選擇持效期長PVC毛細管性信息素誘芯(誘芯使用前保存在-5℃~-15℃冰箱中),設置時間為玉米螟越冬代蛾始見期至末蛾期結束,每畝設置1個誘捕器,均勻放置,玉米螟誘捕器底端距地面高度1.5米,玉米整個生長期不需更換誘芯。有玉米秸稈垛或玉米棒集中堆積的地方,可以采取圍屯掛放誘捕器的方法,誘捕器之間距離在25米左右。棉鈴蟲、粘蟲等遷飛性害蟲,根據發生規律確定設置時間,棉鈴蟲和粘蟲誘捕器底端距地面高度1 米。成蟲防控還可采用食誘、燈誘等物理防控技術,100畝以上大面積連片使用效果更好。
(2)生物防控技術。應用植保無人機天敵投放器投放赤眼蜂,在玉米螟產卵初期至卵盛期,每畝投放赤眼蜂21000頭,分二點投放每點投放3500頭,間隔投放。共投放三次。
(3)科學合理用藥技術。大力推廣噴霧(桶混)助劑、二次稀釋法、交替輪換用藥,采用高效植保機械靶標噴霧、靜電噴霧、氣霧噴霧等先進噴霧技術,提高防治效果,嚴格按安全間隔期使用農藥,根據玉米不同病蟲害發生規律,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遵守農藥安全使用規則,適期用藥、適量用藥、交替用藥、合理用藥。應用自走式高稈作物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田間標準化精準施藥。
3.統防統治技術。對草地貪夜蛾、粘蟲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利用高效植保機械如直升機、植保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風送式遠程噴霧機開展統防統治。自走式、牽引式、懸掛式噴桿噴霧機作業要求根據不同靶標對象選擇功能噴頭,噴施殺蟲劑、殺菌劑噴頭距作物高度0.3米,風速低于4m/s,以6~8公里/每小時勻速行進,作業氣溫應低于30℃,雨天、大霧或露水多時不應施藥。直升機飛防作業要求,飛行高度距玉米葉尖5~7m,飛行速度90~140km/h,每畝噴液量根據靶標對象不同調整藥液量1L及以上。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要求,飛行高度根據噴頭配置確定,距玉米冠層項端1.5~2.8m,飛行速度4~6m/s,每畝噴液量根據靶標對象不同調整藥液量1L及以上。降雨或溫度超27℃、風力超3m/s時應停止作業。飛防作業時必須按施藥液量的0.5%~1%添加飛防專用助劑。
(二)水稻重大病蟲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1.性誘防控技術。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蟲羽化前5天左右,選用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按照外密內疏方式排列(上風口和靠近村屯田塊可加密安放),平均每畝放置1個。水稻生長前期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cm,隨水稻植株生長進行調整,拔節期后誘捕器底端低于水稻植株冠層頂端10~20cm為宜,成蟲防控還可采用食誘、燈誘大面積應用(50畝以上連片使用)效果更好。
2.生物防控技術。6月初,在水稻二化螟越冬代蛾羽化高峰期釋放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植保無人機天敵投放器投放,每畝投放赤眼蜂18000頭,三點投放每點投放2000頭,每間隔7天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投放。人工投放,每畝投放赤眼蜂3.6萬頭,間隔5~7天釋放一次,共釋放3次,每次釋放3個放蜂器,平均分布于田中。
3.生態防控技術。稻鴨共育:水稻分蘗初期,將15~20天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活動,減輕紋枯病和雜草等發生為害。稻蟹共育:水稻分蘗初期,每畝放蟹400~500只(規格為100~120只/公斤),9月份收獲。稻魚共育:水稻分蘗初期,每畝放4公斤魚苗,8月末收獲。
4.科學合理用藥技術。大力推廣噴霧(桶混)助劑、二次稀釋法、交替輪換用藥,采用高效植保機械靶標噴霧、靜電噴霧、氣霧噴霧等先進噴霧技術,提高農藥使用率,嚴格按安全間隔期用藥,減少農藥使用量。根據水稻不同病蟲害發生規律,合理應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
5.統防統治技術。對粘蟲、稻瘟病、二化螟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利用高效植保機械如直升機、植保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風送式遠程噴霧機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作業參數與玉米相同。
(三)大豆重大病蟲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1.性誘防控技術。防治大豆食心蟲性誘劑放置時間在越冬代羽化前放置,選擇長持效期大豆食心蟲誘芯和新型飛蛾誘捕器,每畝放置1個,誘捕器底端距地面0.8~1.0m或略微低于大豆冠層10cm左右,100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區域大面積應用效果更佳。
2.生物防控技術。應用植保無人機天敵投放蜂器在大豆食心蟲產卵盛期投放螟黃赤眼蜂,每畝2~3萬頭,每隔5 天投放一次,共投放3次。用白僵菌粉加細土或草木灰,均勻撒在豆田壟臺上防控食心蟲幼蟲,采用物理防控技術如燈誘、食誘誘殺成蟲。利用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天敵有效控制大豆蚜蟲。
3.科學合理用藥技術。根據大豆不同病蟲害發生規律,科學合理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大力推廣噴霧(桶混)助劑、二次稀釋法、交替輪換用藥施藥技術,采用高效植保機械靶標噴霧、靜電噴霧、氣霧噴霧等先進噴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對于鮮食大豆,要嚴格按照安全間隔期用藥。
4.統防統治技術。對大豆食心蟲等重大病蟲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利用高效植保機械如直升機、植保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風送式遠程噴霧機開展統防統治。噴桿噴霧機、直升機、植保無人機作業參數要求與玉米、水稻相同。
(四)設施蔬菜重大病蟲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
1.生態調控技術。清潔棚室,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時拉秧清棚,徹底清除殘枝、落葉、裸根等。棚室表面和土壤消毒,可采用生物熏蒸,高溫悶棚室7~15天,有效控制土傳病害和土壤害蟲。棚室內增置地膜、滴灌、天窗等通風排濕設施,降低棚室濕度。高溫季節棚室覆蓋遮陽網,降低棚室內溫度。健康栽培,在無病區建立無病留種地,溫湯浸種用50℃溫水浸種30分鐘,或用55℃浸種10分鐘,冷卻后播種。定植時選擇未攜帶病蟲的健壯種苗,合理密植。
2.釋放天敵防控技術
(1)防治粉虱、螨類害蟲??舍尫披愌列》洹⑿』?、黃瓜新小綏螨,定植7~15天后,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麗蚜小蜂2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5次;小花蝽300~4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4次;黃瓜新小綏螨5000~10000頭/畝,間隔25~30天后,20000~30000頭/畝第二次釋放。
(2)防治蚜蟲。瓢蟲、草蛉、蚜繭蜂釋放技術:定植7~10天后,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瓢蟲(卵)1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3次;草蛉(繭)300~5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3次;蚜繭蜂2000~4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次。
3.理化誘控技術。誘控技術:利用黃板、藍板等色板誘殺蚜蟲、粉虱、薊馬、斑潛蠅等害蟲;利用燈光誘殺夜蛾類害蟲;利用食誘劑誘殺害蟲成蟲等。防蟲網阻隔技術:在棚室緩沖間,入口及上、下通風口安裝60目防蟲網,阻斷害蟲侵入。
4.科學用藥技術。優先選擇生物農藥、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綠色生產資料認證產品,對于鮮食蔬菜病蟲害防治,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劑量、使用技術要求和注意事項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加大用藥劑量或者改變使用方法,推廣二次稀釋法配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提高施藥技術,提高科學安全用藥水平。
為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促進農業生產向綠色、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2020年全省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意見》和《2020年全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各地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附件:1.2020年全省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意見
2.2020年全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0年4月1日
附件1
2020年全省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意見
為推動科學施肥技術進村入戶,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引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確保農業增產增收,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以“藏糧于技、藏糧于地”為手段,以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我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強化科技支撐,因地制宜,集成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指導農民科學施肥,促進主要農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
二、主要工作方向
(一)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為重點,做好科學施肥技術推廣工作。2020年,全省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緊緊圍繞化肥減量增效中心任務,以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為核心,提高科學施肥技術入戶率、覆蓋率,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保證糧食生產安全。一是繼續完善施肥指標體系建設,統籌已有的試驗數據,進一步豐富完善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在我省播種面積較大的農作物施肥指標體系;二是以實現化肥零增長為目標,在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基礎上,開展因土壤、因作物、因品種科學施肥技術指導工作;三是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抓好宣傳、培訓、服務等工作。在備春耕等關鍵農時,組織包片技術人員進村解讀施肥指導卡信息,開展面對面技術培訓。針對今年新冠疫情形勢,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短信平臺等媒體作用,開展線上遠程農技宣傳培訓。各地做好測土配方施肥信息發布公示工作,指導農民開展科學施肥;四是狠抓服務能力建設。層層抓服務、層層抓落實,將提升服務能力作為今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率的重要手段,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把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作為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重要任務,確實保障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以推廣深施肥技術為核心,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化肥深施技術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深施肥可以起到作物前期平穩生長、后期充分發揮肥效的作用。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積極引導農民將施肥方式由表施向深施肥轉變,讓農民逐步認識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就是節約農業生產投入、提高作物產量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以培肥地力為目標,推進有機肥資源綜合利用。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作為重要的有機肥資源,在培肥地力、化肥減量增效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江河湖泊及水源地周邊通過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投入,可進一步減輕環境壓力。有條件地區積極推進秸稈還田技術,包括翻壓還田、旋耕還田、覆蓋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等方式,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減少秸稈焚燒對環境的污染。積極推進畜禽糞便肥料化,通過發酵腐熟后施于耕地,達到培肥地力目的,既減少了環境污染,也減少了化肥投入,實現雙贏。
(四)以手機App信息化服務為手段,提高技術入戶率。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是一項指導農民施肥的現代農業信息服務系統,農民通過手機App“土肥管家”“12316”新農村熱線等服務方式,獲得科學施肥指導意見,為農民提供科學施肥等技術服務。各地要廣泛宣傳手機信息服務工作,方便農民獲取科學施肥信息,發揮現代化信息手段作用。加大對農民宣傳培訓力度,在車站、超市、大集等農民聚集區域,做好手機App“土肥管家”的宣傳工作,把信息化服務功能引入到農民的生產生活中,為科學施肥提供便捷服務。
三、主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
(一)玉米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適宜平原區施用緩控釋肥料減肥增效技術模式。與一次性施用普通高氮肥料比較,可減少氮肥10%,能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解決玉米中后期追肥難的問題;二是適宜中西部地區秸稈覆蓋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全程機械化作業,采用寬窄行休閑種植模式。收獲后,將全量秸稈整株覆蓋于耕地表面。實施秋季或苗帶深松,深松深度30厘米。秸稈全量覆蓋還田5年后,土壤有機質提高20%左右,減少化肥施用10%以上,起到保墑、培肥地力及減少土壤風蝕作用;三是適宜我省中東部秸稈粉碎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秋季收獲后,將秸稈粉碎還田,旋耕還田要求旋耕深度20厘米以上,翻壓還田要求翻壓深度30厘米以上。連續5年秸稈粉碎還田可減少化肥投入量10%以上,可實現培肥、蓄水保水、節能減排、節本增效;四是增施有機肥技術模式。每畝增施商品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5%,總養分含量≥5%,水分含量≤30%)66.7公斤或發酵腐熟優質農家肥1立方米以上,連續實施3年以上,可減少化肥用量10%。
(二)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氮肥后移減肥增效技術模式。減少水稻基肥中氮肥比重,增加水稻穗肥所占氮肥比重,通過氮肥后移,總體氮肥用量減少10%以上,即基肥減少氮肥20%,返青、分蘗肥減少50%,穗肥增加20%,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二是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秋季收獲后,水稻秸稈全量覆蓋還田,春天直接灌淺水,利用翻、耙、平為一體整地機,實現秸稈一次性全部還田。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包括收獲、秸稈還田。秸稈在田間經過腐熟,起到培肥地力,采用水稻秸稈還田技術3年后,化肥用量減少10%以上,節省灌溉水60%,提高作業效率2倍,節省整地費用40%;三是水稻缽體育苗機械插秧減肥增效技術模式。水稻缽體育苗可以減少基肥用量50%,在不追施返青肥和減少分蘗肥50%以上的情況下,氮肥后移60%以上。達到節肥、提高有效分蘗率,增加穗粒數,提高成熟度,提高產量。缽苗機械化插秧,節省氮肥15%,緩苗期縮短7天以上,有效分蘗率提高15%以上,增加低節位分蘗1~2個,每穗粒數增加20粒以上,成熟度提高10%,產量提高15%。
(三)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增施有機肥及中微量元素技術模式。每畝增施商品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5%,總養分含量≥5%,水分含量≤30%)66.7公斤或發酵腐熟優質農家肥1立方米以上,增施中微量元素(以含鉬和鈣元素為主)30公斤,連續實施3年以上,可減少化肥用量10%;二是增施根瘤菌肥技術模式。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根際根瘤菌數量較少的情況下,施用適量根瘤菌肥促進豆科作物根瘤形成,提高生物固氮能力,減少氮肥投入。一般情況下,可減少氮肥用量的20%。
(四)雜糧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秸稈粉碎還田減肥增效技術模式。秋季收獲后,將秸稈粉碎還田,旋耕還田要求旋耕深度20厘米以上,翻壓還田要求翻壓深度30厘米以上??蓪崿F培肥、蓄水保水、節能減排、節本增效。連續5年秸稈粉碎還田可減少化肥投入量10%以上;二是增施有機肥技術模式。每畝增施商品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5%,總養分含量≥5%,水分含量≤30%)66.7公斤或發酵腐熟優質農家肥1立方米以上,連續實施3年以上,可減少化肥用量10%。
(五)蔬菜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一是增施有機肥模式。有機肥具有營養豐富、肥效持久、利于吸收等特點。一般情況下,每畝增施發酵腐熟優質有機肥2~3立方米,可有效減少化肥用量5%;二是追施肥“少量多次”、按需施肥技術模式。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和各種化肥的性能,確定使用化肥的品種、數量和配比?;首肥┎扇?ldquo;少量多次”施肥方法,并根據不同蔬菜類型對養分需求特征,科學配施。葉菜類需氮量較多,適當增施尿素、硫酸銨、碳酸氫銨等氮肥。果菜類、根莖類需磷鉀較多,適當增施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硫酸鉀等磷鉀肥;三是葉面追肥技術模式。在葉面肥與農藥不發生化學反應的前提下,葉面肥與農藥配合施用,既起到防蟲治病的效果,又達到追施葉面肥、減少化肥用量的目的,方便易行,可操作性強。四是結合深翻、深松,實施深施基肥技術模式。通過深翻、深松,使土肥充分混合,上下土層混合,減輕表土板結,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達到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的目的;五是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積極示范推廣滴灌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
四、幾種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指導意見
(一)玉米
1.施肥原則
(1)基肥、口(種)肥、追肥配合施用;
(2)氮肥分次施用,適當降低基肥比例,磷肥集中施用,有條件的地方鉀肥可分基肥、追肥兩次施用;
(3)在高產地塊和缺鋅土壤上注意配施鋅肥;
(4)增加有機肥用量,加大秸稈還田力度;
(5)推廣應用高產耐密品種,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提高玉米產量,充分發揮肥料效應;
(6)深松、深翻,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2.施肥建議
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成果和農業生產實際,對不同產量水平的玉米施肥提出分類指導建議:
(1)玉米公頃產量水平7500公斤以下,施用純氮(N)150~175公斤,純磷(P2O5)60~70公斤,純鉀(K2O)50~70公斤。
(2)玉米公頃產量水平7500~10000公斤之間,施用純氮(N)175~200公斤,純磷(P2O5)70~80公斤,純鉀(K2O)60~80公斤。
(3)玉米公頃產量水平10000公斤以上,施用純氮(N)200~240公斤,磷肥(P2O5)80~90公斤,純鉀(K2O)70~90公斤。
若基肥施用了有機肥,可酌情減少化肥用量。
(二)水稻
1.施肥原則
(1)控制氮肥總量,合理分配氮肥施用時期,依據實際情況提倡氮肥后移,適當減少分蘗肥,提高穗、粒肥的施用比例。
(2)根據土壤中微量元素養分狀況,適當補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及硅肥。
(3)提倡增施有機肥及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不足或無法實施秸稈還田地塊,適當增施鉀肥。
(4)采用節水灌溉,追肥“以水帶氮”,充分發揮水肥耦合效應,提高肥料利用率。
2.施肥建議
在水稻產量7500~9000公斤/公頃的條件下,純氮(N)控制在120~140公斤/公頃,純磷(P2O5)50~60公斤/公頃,純鉀(K2O)60~75公斤/公頃。
在水稻產量9000公斤/公頃以上的條件下,純氮(N)控制在140~160公斤/公頃,純磷(P2O5)60~75公斤/公頃,純鉀(K2O)70~90公斤/公頃。
氮肥的35~40%作為基肥,20~25%作為蘗肥,25~30%作為穗肥,5~10%作為粒肥;磷肥全部作為基肥;鉀肥的50%作為基肥,50%作為穗肥。
在缺鋅、缺硅、缺硼地塊,每公頃分別施鋅肥、硅肥、硼肥15公斤。
(三)大豆
1.施肥原則
(1)控制總氮用量,適當減少常年磷肥用量較大地塊的磷肥施用比例,高產區大豆可適當增加鉀肥施用量,并提倡施用根瘤菌劑。
(2)提倡深施肥技術,施肥位置宜在種下6~8cm或種側下5~7厘米。如做不到深施肥可采用分層施肥技術,施肥位置在種下3~4厘米占30%,6~8厘米占70%。
(3)補施硼肥和鉬肥,通常采取微肥拌種的方式,鉬肥與根瘤菌劑配合使用,提高結瘤效率。
(4)玉米大豆輪作區,應減少氮肥施用量,控制磷肥用量,增施有機肥、中微量元素肥料。
2.施肥建議
依據大豆養分需求,氮磷鉀(N-P2O5-K2O)施用比例在高肥力土壤為1:1.5:0.6~0.8;在低肥力土壤可適當增加氮鉀用量,氮磷鉀施用比例為1:1.2:0.6~0.8。
(1)產量水平2250公斤/公頃以下,施純氮(N)30~45公斤/公頃,純磷(P2O5)40~50公斤/公頃,純鉀(K2O)30~35公斤/公頃。
(2)產量水平2250~2650公斤/公頃,施純氮(N)45~55公斤/公頃,純磷(P2O5)50~60公斤/公頃,純鉀(K2O)35~45公斤/公頃。
(3)產量水平2650公斤/公頃以上,施純氮(N)55~65公斤/公頃,純磷(P2O5)60~70公斤/公頃,純鉀(K2O)35~45公斤/公頃。
高產地塊或土壤鉬、硼缺乏地塊,應補施鉬肥和硼肥。
(四)花生
1.施肥原則
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倡導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適當補施鉬肥和硼肥,施用方法可采取拌種方式施用,也可采用葉面噴施方式,鉬肥最好與根瘤菌劑配合施用;適當增施鈣肥,減少爛果現象發生;貧瘠地塊可在封壟后適量追施氮肥;加強施肥和栽培技術的配套。
2.施肥建議
早熟品種:公頃施純氮(N)45~60公斤,純磷(P2O5)60~80公斤,純鉀(K2O)55~75公斤;中晚熟品種:公頃施純氮(N)60~80公斤,純磷(P2O5)80~100公斤,純鉀(K2O)75~95公斤。
結合耕整地,每公頃施用發酵腐熟好的農家肥20立方米。
(五)馬鈴薯
1.施肥原則
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合理施用化肥。馬鈴薯是忌氯喜鉀作物,在肥料品種選擇上,不能使用含氯肥料,同時,應適當增施鉀肥的用量。根據馬鈴薯需肥規律,合理調整基、追肥比例,適當增加氮肥、鉀肥次數及追肥數量,增加塊莖形成期及膨大期肥料供應強度。
2.施肥建議
(1)結合耕整地,每公頃施用發酵腐熟好農家肥40~60立方米。
(2)基肥每公頃施純氮(N)100~120公斤,純磷(P2O5)50~80公斤,純鉀(K2O)150~200公斤?,F蕾期每公頃追施純氮(N)80~100公斤,純鉀(K2O)50~80公斤。
(六)向日葵
1.施肥原則
基肥、追肥配合施用;采用穴施施肥方法,氮肥分次施;土壤pH值高地塊和缺鋅土壤注意施用鋅肥;增加有機肥用量;油葵和雜交葵要適當增加施肥量;施肥深度在種子下面8~10厘米。
2.施肥建議
(1)普通向日葵:公頃施純氮(N)60~90公斤,純磷(P2O5)30~50公斤,純鉀(K2O)25~40公斤;
(2)油葵、雜交葵:公頃施純氮(N)100~120公斤,純磷(P2O5)40~60公斤,純鉀(K2O)30~50公斤。
附件2
2020年全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意見
為深入開展農藥減量行動,加快推進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大力推廣應用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高效植保機械精準施藥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強化科學用藥技術集成應用,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目標,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農藥減量行動技術保障措施
以農藥安全使用、精準使用、合理使用為抓手,緊盯“控、替、精、統”這條主線,聚焦重點發力,補齊短板,重點在“一轉一精一提”上下功夫。“一轉”,即防治效果向高效安全轉變;“一精”,即防治方法向精準用藥轉變;“一提”,即提高科學用藥水平。
(一)精準測報支撐減量。以提升重大病蟲數字化監測預警能力為重點,特別注重對草地貪夜蛾、蝗蟲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入侵監測預警,組織開展區域聯合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精準指導,科學防范。
(二)科學用藥引領減量。以農業綠色發展為核心,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全程綠色防控。重點推廣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用量環境友好型農藥劑型,如納米農藥、水乳劑、微乳劑、微膠囊劑等。推進作物全程解決方案應用。全力推廣科學安全用藥技術,科學精準施藥技術,如二次稀釋法配藥、農藥噴霧(桶混)助劑施藥。
(三)藥械替代促進減量。應用高效植保機械替代落后植保機械,大力推廣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等大中型植保機械、植保無人機、電動噴霧機等新型施藥機械及配套使用技術,替換手動噴霧器、背負式機動噴霧機、小型車載式噴霧車等施藥機械。推廣高效精量噴頭(體),對靶施藥,精準施藥。
(四)統防統治提效減量。應對主要糧食作物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扶持一批管理規范、裝備精良、服務高效的新型植保社會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推進“藥械+技術+服務+監管”社會化服務模式。同時依托吉林省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服務聯盟,提升統防統治服務能力。
(五)技術培訓驅動減量。以“走出去,請進來”“請上來,沉下去” 等模式推進農藥減量行動技術到戶落地。強化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科學用藥指導,全面提升用藥主體素質,引導農民改變施藥方式,重視土壤、種苗處理,壓低病蟲基數,提倡對癥用藥、適時適量、配方選藥、預防用藥。
二、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草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一)玉米病蟲草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1.化學除草減量技術
(1)規范科學用藥。降低除草劑使用量是減少農藥使用量的重要措施,生產中要嚴格按照除草劑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使用劑量、使用技術要求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加大除草劑用量,提高施藥技術。特別是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墑情好的壤土,38%莠去津SC制劑土壤封閉用量控制在4.5 L/ha以內,推薦使用安全高效復配組合,減少莠去津使用量,降低環境風險。
(2)改變用藥習慣。推廣一次除草用藥技術。改莠去津播后苗前土壤處理為苗后莖葉處理,并根據田間草相與其他除草劑如煙嘧磺隆、硝磺草酮或苯唑草酮混用,控制莠去津使用量在土壤處理推薦劑量50%以下,施藥時間為雜草2~3葉期。或選用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苗后除草劑如26%噻酮·異噁唑懸浮劑制劑用藥量0.45L/ha或30%苯唑草酮懸浮劑制劑用藥量0.075 L /ha。
(3)添加功能助劑。加入藥液量0.25%~0.5%的噴霧(桶混)助劑,提升除草劑濕潤性、展著性、滲透性,提高施藥的安全性,可降低除草劑使用量10%以上。
(4)更換高效精量噴頭。更換高效精量噴頭及噴頭體可做為減量控害最經濟且有效的手段,更換后普通噴桿噴霧機(打藥車)可節藥10%以上、節水30%以上,霧化效果及噴霧均勻度明顯改善,作業質量明顯提高。
2.綠色防控技術
(1)物理誘控技術。玉米螟性誘技術選擇持效期長PVC毛細管性信息素誘芯(誘芯使用前保存在-5℃~-15℃冰箱中),設置時間為玉米螟越冬代蛾始見期至末蛾期結束,每畝設置1個誘捕器,均勻放置,玉米螟誘捕器底端距地面高度1.5米,玉米整個生長期不需更換誘芯。有玉米秸稈垛或玉米棒集中堆積的地方,可以采取圍屯掛放誘捕器的方法,誘捕器之間距離在25米左右。棉鈴蟲、粘蟲等遷飛性害蟲,根據發生規律確定設置時間,棉鈴蟲和粘蟲誘捕器底端距地面高度1 米。成蟲防控還可采用食誘、燈誘等物理防控技術,100畝以上大面積連片使用效果更好。
(2)生物防控技術。應用植保無人機天敵投放器投放赤眼蜂,在玉米螟產卵初期至卵盛期,每畝投放赤眼蜂21000頭,分二點投放每點投放3500頭,間隔投放。共投放三次。
(3)科學合理用藥技術。大力推廣噴霧(桶混)助劑、二次稀釋法、交替輪換用藥,采用高效植保機械靶標噴霧、靜電噴霧、氣霧噴霧等先進噴霧技術,提高防治效果,嚴格按安全間隔期使用農藥,根據玉米不同病蟲害發生規律,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遵守農藥安全使用規則,適期用藥、適量用藥、交替用藥、合理用藥。應用自走式高稈作物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田間標準化精準施藥。
3.統防統治技術。對草地貪夜蛾、粘蟲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利用高效植保機械如直升機、植保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風送式遠程噴霧機開展統防統治。自走式、牽引式、懸掛式噴桿噴霧機作業要求根據不同靶標對象選擇功能噴頭,噴施殺蟲劑、殺菌劑噴頭距作物高度0.3米,風速低于4m/s,以6~8公里/每小時勻速行進,作業氣溫應低于30℃,雨天、大霧或露水多時不應施藥。直升機飛防作業要求,飛行高度距玉米葉尖5~7m,飛行速度90~140km/h,每畝噴液量根據靶標對象不同調整藥液量1L及以上。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要求,飛行高度根據噴頭配置確定,距玉米冠層項端1.5~2.8m,飛行速度4~6m/s,每畝噴液量根據靶標對象不同調整藥液量1L及以上。降雨或溫度超27℃、風力超3m/s時應停止作業。飛防作業時必須按施藥液量的0.5%~1%添加飛防專用助劑。
(二)水稻重大病蟲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1.性誘防控技術。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蟲羽化前5天左右,選用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按照外密內疏方式排列(上風口和靠近村屯田塊可加密安放),平均每畝放置1個。水稻生長前期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cm,隨水稻植株生長進行調整,拔節期后誘捕器底端低于水稻植株冠層頂端10~20cm為宜,成蟲防控還可采用食誘、燈誘大面積應用(50畝以上連片使用)效果更好。
2.生物防控技術。6月初,在水稻二化螟越冬代蛾羽化高峰期釋放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植保無人機天敵投放器投放,每畝投放赤眼蜂18000頭,三點投放每點投放2000頭,每間隔7天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投放。人工投放,每畝投放赤眼蜂3.6萬頭,間隔5~7天釋放一次,共釋放3次,每次釋放3個放蜂器,平均分布于田中。
3.生態防控技術。稻鴨共育:水稻分蘗初期,將15~20天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活動,減輕紋枯病和雜草等發生為害。稻蟹共育:水稻分蘗初期,每畝放蟹400~500只(規格為100~120只/公斤),9月份收獲。稻魚共育:水稻分蘗初期,每畝放4公斤魚苗,8月末收獲。
4.科學合理用藥技術。大力推廣噴霧(桶混)助劑、二次稀釋法、交替輪換用藥,采用高效植保機械靶標噴霧、靜電噴霧、氣霧噴霧等先進噴霧技術,提高農藥使用率,嚴格按安全間隔期用藥,減少農藥使用量。根據水稻不同病蟲害發生規律,合理應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
5.統防統治技術。對粘蟲、稻瘟病、二化螟等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利用高效植保機械如直升機、植保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風送式遠程噴霧機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作業參數與玉米相同。
(三)大豆重大病蟲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要點
1.性誘防控技術。防治大豆食心蟲性誘劑放置時間在越冬代羽化前放置,選擇長持效期大豆食心蟲誘芯和新型飛蛾誘捕器,每畝放置1個,誘捕器底端距地面0.8~1.0m或略微低于大豆冠層10cm左右,100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區域大面積應用效果更佳。
2.生物防控技術。應用植保無人機天敵投放蜂器在大豆食心蟲產卵盛期投放螟黃赤眼蜂,每畝2~3萬頭,每隔5 天投放一次,共投放3次。用白僵菌粉加細土或草木灰,均勻撒在豆田壟臺上防控食心蟲幼蟲,采用物理防控技術如燈誘、食誘誘殺成蟲。利用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天敵有效控制大豆蚜蟲。
3.科學合理用藥技術。根據大豆不同病蟲害發生規律,科學合理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大力推廣噴霧(桶混)助劑、二次稀釋法、交替輪換用藥施藥技術,采用高效植保機械靶標噴霧、靜電噴霧、氣霧噴霧等先進噴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對于鮮食大豆,要嚴格按照安全間隔期用藥。
4.統防統治技術。對大豆食心蟲等重大病蟲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利用高效植保機械如直升機、植保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風送式遠程噴霧機開展統防統治。噴桿噴霧機、直升機、植保無人機作業參數要求與玉米、水稻相同。
(四)設施蔬菜重大病蟲害農藥減量控害技術
1.生態調控技術。清潔棚室,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時拉秧清棚,徹底清除殘枝、落葉、裸根等。棚室表面和土壤消毒,可采用生物熏蒸,高溫悶棚室7~15天,有效控制土傳病害和土壤害蟲。棚室內增置地膜、滴灌、天窗等通風排濕設施,降低棚室濕度。高溫季節棚室覆蓋遮陽網,降低棚室內溫度。健康栽培,在無病區建立無病留種地,溫湯浸種用50℃溫水浸種30分鐘,或用55℃浸種10分鐘,冷卻后播種。定植時選擇未攜帶病蟲的健壯種苗,合理密植。
2.釋放天敵防控技術
(1)防治粉虱、螨類害蟲??舍尫披愌列》洹⑿』?、黃瓜新小綏螨,定植7~15天后,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麗蚜小蜂2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5次;小花蝽300~4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4次;黃瓜新小綏螨5000~10000頭/畝,間隔25~30天后,20000~30000頭/畝第二次釋放。
(2)防治蚜蟲。瓢蟲、草蛉、蚜繭蜂釋放技術:定植7~10天后,發現害蟲即可釋放天敵。瓢蟲(卵)1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3次;草蛉(繭)300~5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3次;蚜繭蜂2000~4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次。
3.理化誘控技術。誘控技術:利用黃板、藍板等色板誘殺蚜蟲、粉虱、薊馬、斑潛蠅等害蟲;利用燈光誘殺夜蛾類害蟲;利用食誘劑誘殺害蟲成蟲等。防蟲網阻隔技術:在棚室緩沖間,入口及上、下通風口安裝60目防蟲網,阻斷害蟲侵入。
4.科學用藥技術。優先選擇生物農藥、高效低風險低用量農藥、綠色生產資料認證產品,對于鮮食蔬菜病蟲害防治,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使用方法、劑量、使用技術要求和注意事項使用農藥,不得擴大使用范圍、加大用藥劑量或者改變使用方法,推廣二次稀釋法配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提高施藥技術,提高科學安全用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