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為貫徹落實《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川辦發〔2012〕5號)精神,強力實施“156”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全市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建立產銷平穩、保障供應的長效機制,切實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主要目標
圍繞建立完善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我市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改善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全面加強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創新流通模式,改進優化流通鏈條和市場布局,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保障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到2015年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城區農貿市場基本實現鮮活農產品流通標準化管理,城區連鎖超市銷售對接基地鮮活農產品達到其銷售鮮活農產品總量的30%。
二、工作重點
(一)強化規劃引領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加強規劃布局,加快編制《瀘州市主城區商品交易市場規劃》,修訂《瀘州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將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零售網點納入規劃,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競爭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依托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川滇黔渝結合部重要交通樞紐建設,盡快開工建設瀘州市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使其成為輻射川滇黔渝的鮮活農產品集散地。適應城市發展、新農村建設需要,統籌發展農產品零售市場網絡。市區要結合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健全和配套建設標準化菜市場,努力打造居民一刻鐘生活圈;要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各區加快城郊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徹底改變農村地區農貿市場的落后面貌。各縣也要對縣城和鄉鎮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各區、縣人民政府要制定出臺區域性商業網點控制性詳規和縣域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并將本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網點納入規劃。積極探索投資入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多種公益性實現方式,支持國資公司投資建設公益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
(二)積極爭取省級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工作。以爭取“省級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為契機,完善農商對接常態機制,培育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自主品牌,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與農產品流通企業合作,保障城鄉居民供應和食品安全。鼓勵企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加強對農產品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緊密合作,充分發揮網絡、信息、配送等優勢,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新型鮮活農產品供應鏈,推進基地生鮮農產品向大中城市流通終端直供模式。通過合同、訂單、標準等手段直接參與對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領域的監督和管理。
(三)加快鮮活農產品流通主體培育。著力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培育發展區域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引導經銷商實現公司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鼓勵開展直銷配送。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零售企業,發展連鎖經營,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運輸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企業開展共同配送和統一配送,提供倉儲、運輸、包裝、加工等增值服務,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務水平。扶持培育一批產銷聯營的大型鮮活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動產業化經營。
(四)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鮮活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瀘州市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和瀘州市肉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產地預冷、預選分級、產地倉儲、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包裝倉儲、檢驗檢測和電子結算等現代流通設施。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標準宣傳貫徹,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標識規范化、產品品牌化。探索建立全市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定期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積極引導鮮活農產品開展電子商務。
(五)大力推進鮮活農產品產銷銜接。要創新流通發展方式,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大力發展農超對接模式,進一步擴大農超對接規模,鼓勵超市增加對接合作社和品種數量,增大對接銷售額。積極發展農批對接模式,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經銷商通過代理、投資合作等方式與主產區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切實發展產銷一體化模式,推動流通企業實現兩頭落地,在產地建設集配中心,在銷地建設交易配送專區。組織開展各種農商對接推廣活動,采取洽談會、展銷會等多種形式,建立信息交流與溝通機制,創造供需雙方見面與溝通的機會,形成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各區、縣每年要組織3—5家連鎖經營企業、10—2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商對接推廣活動。探索發展直銷直供模式,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區、農貿市場、賓館飯店、學校企業食堂等直供直銷。開展農商對接,推動在全市主城區30個社區菜市場和大型超市設置便民直銷攤位,并對主城區菜市場實行直銷攤位和垃圾清運費補貼。
(六)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和應急調控能力建設。商務、發改、農業、統計等部門要加強協作,做好信息基礎工作,健全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及時發布蔬菜、水果、肉類、水產、中藥材等鮮活農產品供求、質量、價格等信息,完善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大型連鎖企業要加強鮮活農產品信息系統建設,廣泛應用數字設備、條碼技術、電子標簽技術、時點銷售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等信息化手段,積極推廣品類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加強農產品市場應急調控,綜合運用儲備調節、區域調劑、進出口及加工貯藏等手段,確保主要鮮活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規劃建設重要農產品儲備庫,進一步增強儲備能力。加強對儲備肉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儲備、調運制度。加強市場應急保供骨干企業隊伍建設,完善穩定生產、供給和價格應急預案,保障應急供給,防止價格大起大落。
(七)加強質量全程監管。農業、工商、質監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經營管理,嚴禁經營使用高毒禁用農藥,加強產地環境監測,防止產地環境污染。認真落實《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意見》(川辦發〔2010〕2號),加強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鮮活農產品的監督抽檢,指導和監督其開展自律性檢測,嚴格實行鮮活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流入市場銷售,從源頭嚴把農產品質量關。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加強檢驗檢測設施建設,建立鮮活農產品經常性檢測制度,實行抽檢標準、程序、結果“三公開”,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鮮活農產品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監督銷毀。進一步擴大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完善落實索證索票和購銷臺賬制度,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從豬肉逐步擴大到其它畜禽和蔬菜。
三、保障措施
(一)認真落實財稅扶持政策。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國家和省扶持農產品流通基地設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對農商對接成效顯著的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優先安排、適度傾斜。市、區縣財政可根據相關政策和自身財力狀況,落實專項扶持資金,配套相關優惠政策。切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有關支持流通體系建設的資金,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支持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冷藏冷鏈設施重點項目建設等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各區縣、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升級改造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大型農產品流通設施項目。各級財政部門要對用于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財政性資金進行全程監管。稅務部門要抓緊落實國家對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稅政策。
(二)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建立完善銀政合作平臺、銀企對接機制,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加強對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農戶的信貸支持,開發適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拓展新業務,普及市場現代支付、結算和交割方式,廣泛參與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各類涉農擔保機構作用,著力為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鼓勵保險機構投放鮮活農產品流通保險產品,引導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投保,有條件的區縣可以在保費方面給予適當財政補貼。
(三)認真落實要素保障措施。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加工冷藏配送中心、農貿市場建設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商業網點規劃的,國土資源部門要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依法予以優先保障供應。政府投資建設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可按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辦理用地手續,禁止改變用途和性質。鮮活農產品流通項目水、電價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與工業同網同價政策。
(四)加強收費和市場秩序監管。加強對鮮活農產品市場進場費、攤位費等收費管理,規范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政府投資建設或控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按法定程序將有關收費納入地方政府定價目錄,實行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管理,并依據保本微利原則核定收費標準。發改、工商、公安等部門要嚴厲打擊農產品投機炒作、欺行霸市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證農產品市場平穩規范運行。商務等部門要做好外資并購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安全審查工作。
(五)切實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支持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保證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絡暢通,堅決落實免收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通行費的相關政策,切實落實對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不扣車、不罰款、不卸載”的“三不”政策,提高鮮活農產品運輸效率,促進跨區域流通。鼓勵有條件的流通企業使用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鮮活農產品專用運輸車型,公安、城管、商務等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積極為鮮活農產品配送車輛進城提供暢通、便捷、有序的通行和停靠條件。探索建立農產品運輸油料保障的綠色通道,優先保障運輸農產品的車輛加油。
(六)加強組織領導。各區縣、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十二五”全面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對于改善民生、引導生產、助農增收和完善市場調控的重大意義,深刻認識這項工作的系統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進。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提高大中城市鮮活農產品自給率。充分發揮農產品流通行業組織的協調和服務作用。商務、發改、農業等部門要會同公安、財政、國土、住建、交通、地稅、質監、供銷社、國稅、銀監等部門和單位加強督促檢查和宣傳引導,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有關部門要提出具體落實辦法和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確保全市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工作順利推進、加快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為貫徹落實《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川辦發〔2012〕5號)精神,強力實施“156”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全市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建立產銷平穩、保障供應的長效機制,切實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主要目標
圍繞建立完善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我市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改善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全面加強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創新流通模式,改進優化流通鏈條和市場布局,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保障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到2015年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城區農貿市場基本實現鮮活農產品流通標準化管理,城區連鎖超市銷售對接基地鮮活農產品達到其銷售鮮活農產品總量的30%。
二、工作重點
(一)強化規劃引領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加強規劃布局,加快編制《瀘州市主城區商品交易市場規劃》,修訂《瀘州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將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零售網點納入規劃,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競爭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依托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川滇黔渝結合部重要交通樞紐建設,盡快開工建設瀘州市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使其成為輻射川滇黔渝的鮮活農產品集散地。適應城市發展、新農村建設需要,統籌發展農產品零售市場網絡。市區要結合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健全和配套建設標準化菜市場,努力打造居民一刻鐘生活圈;要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各區加快城郊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徹底改變農村地區農貿市場的落后面貌。各縣也要對縣城和鄉鎮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各區、縣人民政府要制定出臺區域性商業網點控制性詳規和縣域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并將本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網點納入規劃。積極探索投資入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多種公益性實現方式,支持國資公司投資建設公益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
(二)積極爭取省級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工作。以爭取“省級農產品現代流通試點”為契機,完善農商對接常態機制,培育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自主品牌,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與農產品流通企業合作,保障城鄉居民供應和食品安全。鼓勵企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加強對農產品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緊密合作,充分發揮網絡、信息、配送等優勢,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新型鮮活農產品供應鏈,推進基地生鮮農產品向大中城市流通終端直供模式。通過合同、訂單、標準等手段直接參與對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領域的監督和管理。
(三)加快鮮活農產品流通主體培育。著力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培育發展區域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引導經銷商實現公司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鼓勵開展直銷配送。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零售企業,發展連鎖經營,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運輸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企業開展共同配送和統一配送,提供倉儲、運輸、包裝、加工等增值服務,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務水平。扶持培育一批產銷聯營的大型鮮活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動產業化經營。
(四)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鮮活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瀘州市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和瀘州市肉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產地預冷、預選分級、產地倉儲、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包裝倉儲、檢驗檢測和電子結算等現代流通設施。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標準宣傳貫徹,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標識規范化、產品品牌化。探索建立全市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定期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積極引導鮮活農產品開展電子商務。
(五)大力推進鮮活農產品產銷銜接。要創新流通發展方式,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大力發展農超對接模式,進一步擴大農超對接規模,鼓勵超市增加對接合作社和品種數量,增大對接銷售額。積極發展農批對接模式,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經銷商通過代理、投資合作等方式與主產區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切實發展產銷一體化模式,推動流通企業實現兩頭落地,在產地建設集配中心,在銷地建設交易配送專區。組織開展各種農商對接推廣活動,采取洽談會、展銷會等多種形式,建立信息交流與溝通機制,創造供需雙方見面與溝通的機會,形成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各區、縣每年要組織3—5家連鎖經營企業、10—2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商對接推廣活動。探索發展直銷直供模式,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區、農貿市場、賓館飯店、學校企業食堂等直供直銷。開展農商對接,推動在全市主城區30個社區菜市場和大型超市設置便民直銷攤位,并對主城區菜市場實行直銷攤位和垃圾清運費補貼。
(六)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和應急調控能力建設。商務、發改、農業、統計等部門要加強協作,做好信息基礎工作,健全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及時發布蔬菜、水果、肉類、水產、中藥材等鮮活農產品供求、質量、價格等信息,完善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大型連鎖企業要加強鮮活農產品信息系統建設,廣泛應用數字設備、條碼技術、電子標簽技術、時點銷售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等信息化手段,積極推廣品類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加強農產品市場應急調控,綜合運用儲備調節、區域調劑、進出口及加工貯藏等手段,確保主要鮮活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規劃建設重要農產品儲備庫,進一步增強儲備能力。加強對儲備肉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儲備、調運制度。加強市場應急保供骨干企業隊伍建設,完善穩定生產、供給和價格應急預案,保障應急供給,防止價格大起大落。
(七)加強質量全程監管。農業、工商、質監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經營管理,嚴禁經營使用高毒禁用農藥,加強產地環境監測,防止產地環境污染。認真落實《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意見》(川辦發〔2010〕2號),加強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鮮活農產品的監督抽檢,指導和監督其開展自律性檢測,嚴格實行鮮活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流入市場銷售,從源頭嚴把農產品質量關。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加強檢驗檢測設施建設,建立鮮活農產品經常性檢測制度,實行抽檢標準、程序、結果“三公開”,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鮮活農產品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監督銷毀。進一步擴大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完善落實索證索票和購銷臺賬制度,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從豬肉逐步擴大到其它畜禽和蔬菜。
三、保障措施
(一)認真落實財稅扶持政策。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國家和省扶持農產品流通基地設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對農商對接成效顯著的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優先安排、適度傾斜。市、區縣財政可根據相關政策和自身財力狀況,落實專項扶持資金,配套相關優惠政策。切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有關支持流通體系建設的資金,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支持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冷藏冷鏈設施重點項目建設等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各區縣、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升級改造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大型農產品流通設施項目。各級財政部門要對用于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財政性資金進行全程監管。稅務部門要抓緊落實國家對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稅政策。
(二)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建立完善銀政合作平臺、銀企對接機制,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加強對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農戶的信貸支持,開發適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拓展新業務,普及市場現代支付、結算和交割方式,廣泛參與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各類涉農擔保機構作用,著力為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鼓勵保險機構投放鮮活農產品流通保險產品,引導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投保,有條件的區縣可以在保費方面給予適當財政補貼。
(三)認真落實要素保障措施。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加工冷藏配送中心、農貿市場建設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商業網點規劃的,國土資源部門要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依法予以優先保障供應。政府投資建設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可按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辦理用地手續,禁止改變用途和性質。鮮活農產品流通項目水、電價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與工業同網同價政策。
(四)加強收費和市場秩序監管。加強對鮮活農產品市場進場費、攤位費等收費管理,規范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政府投資建設或控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按法定程序將有關收費納入地方政府定價目錄,實行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管理,并依據保本微利原則核定收費標準。發改、工商、公安等部門要嚴厲打擊農產品投機炒作、欺行霸市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證農產品市場平穩規范運行。商務等部門要做好外資并購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安全審查工作。
(五)切實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支持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保證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絡暢通,堅決落實免收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通行費的相關政策,切實落實對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不扣車、不罰款、不卸載”的“三不”政策,提高鮮活農產品運輸效率,促進跨區域流通。鼓勵有條件的流通企業使用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鮮活農產品專用運輸車型,公安、城管、商務等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積極為鮮活農產品配送車輛進城提供暢通、便捷、有序的通行和停靠條件。探索建立農產品運輸油料保障的綠色通道,優先保障運輸農產品的車輛加油。
(六)加強組織領導。各區縣、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十二五”全面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對于改善民生、引導生產、助農增收和完善市場調控的重大意義,深刻認識這項工作的系統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進。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提高大中城市鮮活農產品自給率。充分發揮農產品流通行業組織的協調和服務作用。商務、發改、農業等部門要會同公安、財政、國土、住建、交通、地稅、質監、供銷社、國稅、銀監等部門和單位加強督促檢查和宣傳引導,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有關部門要提出具體落實辦法和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確保全市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工作順利推進、加快推進,取得顯著成效。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