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有80萬畝稻田資源,是農業生產中的支柱產業。但水稻常年畝產僅在45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畝產(524公斤)低74公斤,比全省最高畝產(大洼縣,613公斤)低163公斤。畝產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氣象條件特殊;農田環境惡化,土壤質量下降;品種豐產性不高;栽培技術平而不先;水稻生產意識淡薄等。為提升我市水稻單產,改進水稻生產的管理方式和栽培技術,推動水稻產業的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5年努力,全面提升我市水稻產量水平,在非特殊自然災害條件下,80萬畝水稻單產前2年以8%的幅度遞增,后3年以4.6%的幅度遞增,即2005-2009年水稻畝產分別為486公斤、525公斤、549公斤、574公斤,2010年畝產達到600公斤,總產量增加12萬噸,增加收入2.4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全市農業人均增收450元。
二、組織領導
成立東港市培育水稻產業新增長點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尤澤軍 副市長
副組長:孫鳳德 市農村經濟局局長
叢中笑 市政府辦副主任
孫大偉 市財政局副局長
成員單位:農村經濟局、財政局、水利局、國土資源局、科技局、發展和改革局、統計局、氣象局。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任由孫承彥(市農村經濟局副局長)擔任,辦公室下設專家指導組,組成人員由辦公室負責組織有關人員擔任。
三、工作措施
?。ㄒ唬┙ㄔO標準農田,提高農田質量
1、恢復原有的農田環境。各鄉鎮(含有關街道辦事處、農場,下同)要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對轄區內鄉村道路、農田環境進行統一規劃,逐年治理,加強對冷浸田改造,增施農家肥,培肥地力。
2、以村或村民組為單位建立統一的翻耕地制度,嚴格執行“旋二翻一”的機耕輪回;各鄉鎮要組建新的機耕組織,農機補貼優先補貼大馬力拖拉機,明確機耕標準,確保翻耕深度18-20厘米,旋耕達10-15厘米。
3、強化中、小型河流疏通工程和三級溝配套工程建設,建造高標準條田,徹底改變只能灌不能排的惡劣環境。
(二)引進和選育優良品種,用好良種補貼資金
1、加強種子生產、經營及引種的管理。進入區域試驗的品種必須注明品種來源和親本組合。對盲目引種的農戶要做好說服和科學引導工作。大力推廣雜交稻,對適宜栽培的品種要適當放寬其準入限制,注重外地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和推廣。
2、農經局成立農作物優良品種推薦委員會,在做好新品種的生產性試驗的基礎上推薦出優良品種,并采用多種形式予以通告。對生產來源和親本不明確的品種不予評價,對畝產達不到600公斤品種不予推薦。
3、正確、科學地用好良種補貼資金,良種范圍以“農作物優良品種推薦委員會”推薦為依據,良種補貼要補給種植優良品種的農戶,并實行持卡領取。
?。ㄈ┩茝V先進技術,確保科技入戶
1、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組織制定《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規程》,每年要加以修訂。各鄉鎮要嚴格按《規程》開展培訓,要求農民按《規程》要求操作。
2、實施“測土配方”工程。對全市稻田土壤進行區劃和普查,并建立檔案,定期公布,3年內形成全部“配方”,做到“以土配肥”。
3、多渠道開展培訓、研討、觀摩和考察活動,廣泛收集科技信息,并通過電視臺、電臺、東港通訊等媒體進行評價、推薦,引導農民使用先進技術,有關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
4、做好農業科技入戶示范縣工作,有效地利用好專項資金,農業科技入戶試點鄉鎮要創造條件確??萍既藛T指導到戶,栽培技術落實到田。
?。ㄋ模┘铀贆C械化進程
抓好水稻全程機械化試點縣建設,逐步擴大機插機收面積,并抓好與之相配套的其他環節。要改變傳統的收割習慣和方式,創造適時早收的條件,加速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ㄎ澹┰黾赢a業經費投入,整合農技推廣體系
財政局要保證本級應投入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并監督各項資金的使用;科技局要將三項科研經費重點投放水稻生產,保證各鄉鎮農技推廣部門從事的試驗和技術指導活動經費。鄉鎮要安排20畝農田作為農技推廣試驗田。人事局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實行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徹底分開的辦法,進一步創新基層農業服務體系。
?。┘哟笊孓r執法力度
1、有關行政執法部門要強化農資市場管理力度,嚴肅處理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和其他坑農害農行為,農村經濟局要依據相關法規政策制定出符合我市特殊自然條件的優良品種標準,并實行嚴格的品種準入制度和上市制度。
2、國土局要實行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凡改變其用途的必須報經有關部門批準;環保局對污染農田的事件要及時查處并限期整改。
?。ㄆ撸┳ズ玫湫?,以點帶面
農村經濟局要抓好一個鄉鎮,各鄉鎮要抓好一個試點村,試點村稻田要集中連片,面積在2000畝以上,農田建設要標準化,全部使用良種,并按《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生產。農業科技入戶、測土配方、農機補貼、水利工程等專項資金優先投向試點鄉鎮和試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