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區)人民政府,市有關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農業農村局反映。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
2021年3月26日
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建設方案》等文件提出的要求,立足江門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高水平建設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制定本三年行動方案。
一、行動目標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見效”的目標,打造江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省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貿易和相關高端服務的集散地和現代農業新興產業高地。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健全,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認定體系、農產品便利流通體系、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產品品牌體系等相關配套體系基本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培育200個供港澳廣深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5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50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信譽農場),力爭形成5家涉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或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培育1個跨區域的采購商聯盟。完成江門市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編制,初步建成江門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條、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18個,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2%,成果轉化率達60%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下列工作任務,如無特別列明,均需由各市、區政府負責具體落實,不再逐一列出。排第一為牽頭單位。)
(一)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工程
1.培育供港澳廣深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確保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78萬畝,其中冬種農作物面積達60萬畝以上;繼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示范工程建設,推動淡水養殖提質增效,到2022年培育200個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統計局]
2.加快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到2022年,全市創建4個省級以上農業特色專業鎮、130個特色專業村。[市農業農村局]
3.發展“1+5”特色優勢產業。對標新會陳皮產業,重點發展鰻魚、馬岡鵝、絲苗米、禽蛋、茶葉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支持全產業鏈轉型提質。[市農業農村局、新會區、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政府]
4.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培育5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促進江門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式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5.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建設。在臺山市建設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配送、交易、商務、會議會展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臺山市政府、市發展改革局、市建管中心、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
6.在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打造業態先進、功能完善、全國一流的現代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園。[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政府,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供銷社]
7 .培育1個跨區域的采購商聯盟。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涉農企業及對口幫扶的廣西崇左、黑龍江七臺河、其他地區加入采購商聯盟,實現江門和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與粵港澳大灣區大市場順利對接。[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局、市供銷社]
(二)粵港澳大灣區農業合作發展窗口工程
8.建設一批大灣區信譽農場。到2022年建設50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信譽農場)。[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江門海關、市商務局、市委臺港澳辦]
9.加強大灣區農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與香港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香港青年協會、澳門江門商會、澳門江門青年會等院校社團開展學習交流,吸納港澳企業參與江門農博會、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產品展銷會;組織我市企業參與香港“國際蔬菜合作社節”、“亞洲農產品展銷會”、“香港美食博覽會”、“粵澳商品名優展”等系列展會。[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委臺港澳辦、市教育局]
10.發展江港澳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以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為主體,打造江港澳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臺港澳辦]
11.探索創建臺山市省級“農業特區”試點。積極爭取省加強試點規劃設計和在資金、政策、技術、項目等方面給予“農業特區”支持和指導。加快推動我市優化有關政策給予“農業特區”傾斜支持,并加強指導。[市農業農村局、臺山市政府、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市金融局、中國人民銀行江門市中心支行、市稅務局]
12.探索開展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市商務局、江門海關、市農業農村局]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營主體培優基地工程
13.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到2022年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增至53家、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增至130家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門分行、市供電局、市供銷社、市科技局]
14.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022年,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以上示范社40家、市級以上示范社150家,支持新會區、開平市依法組建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各1家。[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江門銀保監分局、市供銷社]
15.推動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創建省、市級家庭農場示范縣,培育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50家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社、江門銀保監分局、中國人民銀行江門市中心支行]
16.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到2022年開展統防統治、統配統施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70萬畝以上。[市供銷社、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17.建設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鎮村助農服務中心。到2022年,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服務中心經營服務覆蓋全市所有村(社區),基本建立起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助農服務體系。[市供銷社、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
18.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支持我市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引導和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發展,到2022年,力爭形成5家涉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或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市金融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
(四)粵港澳大灣區綠水青山生態涵養工程
19.建立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制度。實施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廣農牧結合、林下種養模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嚴格執行國家休禁漁制度。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創建水產養殖尾水處理示范試點。[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
20.加快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建設。推進農業投入品追溯管理,100%落實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落實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生產主體動態監管名錄,推廣80%以上規模生產企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管理。繼續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到2022年試行主體使用率達5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21.培育擦亮江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至2022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210個,“粵字號”農業品牌數量超過130個。[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
22.打造“醉美僑村”旅游品牌。全力推進“醉美江門100村”鄉村旅游建設工程,開展江門市鄉村旅游示范鎮、示范村創建工作,打造“醉美僑村”旅游品牌,鞏固提升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建設。到2022年,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條,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18個。[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
(五)粵港澳大灣區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工程
23.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到2022年,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產業園1個,農業類新型研發機構4家,院士工作站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家,全市共建設30個涵蓋畜禽、水產、種植三大農業主導產業,集生產、加工、研發、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
24.鞏固提升江門種業發展。建設江門市現代種業產業園(種業長廊),推進新會柑原種場建設,加強本地種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完成種質資源調查,按需求實施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基本建成江門水產種業繁育、保育中心、馬岡鵝遺傳資源保護場。[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
25.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建設。以江門現有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及新型研發機構為載體,深化與中國農科院等農業科研機構及五邑大學等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建設水稻良種繁育院士工作站、航天育種院士工作站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載體,重點開展農產品深加工、生態環境修復、天然藥物提取、功能保健品研制以及綠色飼料開發等五大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到2022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2%,成果轉化率達60%以上。[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
26.推進“5G+智慧農業”建設。積極將智慧農業新模式、5G等新技術引入到江門水產、新會陳皮、開平家禽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初步建設我市特色優勢產業農業大數據,打造江門市5G智慧農業科創園。[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新會區、臺山市、開平市政府]
27.加強農業人才培養。積極落實我市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工作方案,進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到2022年,建設1個省級、2個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培養精勤農民(高素質農民)3000人次。[市農業農村局、市人才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六)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農業裝備示范工程
28.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省的統一部署,落實高標準農田項目申報和實施,同時要對已建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改造提升措施,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到2022年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功能區高標準農田全覆蓋,保障糧食安全。[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
29.推進農業機械裝備轉型升級。大力推進臺山市、開平市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工作。力爭到2022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82萬千瓦,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超過90%,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米以上,全域推進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市農業農村局、臺山市、開平市政府]
(七)粵港澳大灣區“藍色糧倉”發展工程
30.謀劃漁港經濟區建設。大力發展深海、遠海捕撈,適度發展中深海水產養殖業;提升南美白對蝦、錦鯉等特色水產產業集約化養殖水平。加快謀劃漁港經濟區建設,到2022年,基本建成養殖、捕撈、交易集散、冷鏈物流、修造船、休閑漁業等三產融合的漁港經濟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新會區政府、臺山市政府、恩平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高位推動。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農業合作專項小組統籌推進本行動方案,并組織實施,各成員單位加強協調聯動,按職能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合力。各市(區)相應的工作小組確保行動方案每項工作落到實處。[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農業合作專項小組成員單位]
(二)政策支持。加大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編制符合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建設的投資指南,在用地、用水、用電、人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人才工作局、市金融局、市供電局]
(三)宣傳推廣。舉全市之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聯合主要媒體,動員網絡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加強對行動方案的宣傳推廣。[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農業農村局反映。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
2021年3月26日
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建設方案》等文件提出的要求,立足江門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高水平建設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制定本三年行動方案。
一、行動目標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見效”的目標,打造江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省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貿易和相關高端服務的集散地和現代農業新興產業高地。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健全,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認定體系、農產品便利流通體系、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產品品牌體系等相關配套體系基本完善。糧食生產功能區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培育200個供港澳廣深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5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50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信譽農場),力爭形成5家涉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或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培育1個跨區域的采購商聯盟。完成江門市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編制,初步建成江門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條、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18個,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2%,成果轉化率達60%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下列工作任務,如無特別列明,均需由各市、區政府負責具體落實,不再逐一列出。排第一為牽頭單位。)
(一)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工程
1.培育供港澳廣深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確保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78萬畝,其中冬種農作物面積達60萬畝以上;繼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示范工程建設,推動淡水養殖提質增效,到2022年培育200個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統計局]
2.加快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到2022年,全市創建4個省級以上農業特色專業鎮、130個特色專業村。[市農業農村局]
3.發展“1+5”特色優勢產業。對標新會陳皮產業,重點發展鰻魚、馬岡鵝、絲苗米、禽蛋、茶葉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支持全產業鏈轉型提質。[市農業農村局、新會區、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政府]
4.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培育5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促進江門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式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5.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建設。在臺山市建設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配送、交易、商務、會議會展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臺山市政府、市發展改革局、市建管中心、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
6.在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打造業態先進、功能完善、全國一流的現代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園。[臺山市、開平市、恩平市政府,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供銷社]
7 .培育1個跨區域的采購商聯盟。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涉農企業及對口幫扶的廣西崇左、黑龍江七臺河、其他地區加入采購商聯盟,實現江門和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與粵港澳大灣區大市場順利對接。[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局、市供銷社]
(二)粵港澳大灣區農業合作發展窗口工程
8.建設一批大灣區信譽農場。到2022年建設50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信譽農場)。[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江門海關、市商務局、市委臺港澳辦]
9.加強大灣區農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與香港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香港青年協會、澳門江門商會、澳門江門青年會等院校社團開展學習交流,吸納港澳企業參與江門農博會、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產品展銷會;組織我市企業參與香港“國際蔬菜合作社節”、“亞洲農產品展銷會”、“香港美食博覽會”、“粵澳商品名優展”等系列展會。[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委臺港澳辦、市教育局]
10.發展江港澳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以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為主體,打造江港澳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臺港澳辦]
11.探索創建臺山市省級“農業特區”試點。積極爭取省加強試點規劃設計和在資金、政策、技術、項目等方面給予“農業特區”支持和指導。加快推動我市優化有關政策給予“農業特區”傾斜支持,并加強指導。[市農業農村局、臺山市政府、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市金融局、中國人民銀行江門市中心支行、市稅務局]
12.探索開展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市商務局、江門海關、市農業農村局]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營主體培優基地工程
13.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到2022年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增至53家、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增至130家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門分行、市供電局、市供銷社、市科技局]
14.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022年,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以上示范社40家、市級以上示范社150家,支持新會區、開平市依法組建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各1家。[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江門銀保監分局、市供銷社]
15.推動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創建省、市級家庭農場示范縣,培育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50家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社、江門銀保監分局、中國人民銀行江門市中心支行]
16.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到2022年開展統防統治、統配統施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70萬畝以上。[市供銷社、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17.建設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鎮村助農服務中心。到2022年,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服務中心經營服務覆蓋全市所有村(社區),基本建立起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助農服務體系。[市供銷社、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
18.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支持我市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引導和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發展,到2022年,力爭形成5家涉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或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市金融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
(四)粵港澳大灣區綠水青山生態涵養工程
19.建立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制度。實施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廣農牧結合、林下種養模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嚴格執行國家休禁漁制度。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創建水產養殖尾水處理示范試點。[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
20.加快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建設。推進農業投入品追溯管理,100%落實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落實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生產主體動態監管名錄,推廣80%以上規模生產企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管理。繼續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到2022年試行主體使用率達5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21.培育擦亮江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至2022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210個,“粵字號”農業品牌數量超過130個。[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
22.打造“醉美僑村”旅游品牌。全力推進“醉美江門100村”鄉村旅游建設工程,開展江門市鄉村旅游示范鎮、示范村創建工作,打造“醉美僑村”旅游品牌,鞏固提升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建設。到2022年,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條,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點)18個。[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
(五)粵港澳大灣區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工程
23.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到2022年,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產業園1個,農業類新型研發機構4家,院士工作站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家,全市共建設30個涵蓋畜禽、水產、種植三大農業主導產業,集生產、加工、研發、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
24.鞏固提升江門種業發展。建設江門市現代種業產業園(種業長廊),推進新會柑原種場建設,加強本地種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完成種質資源調查,按需求實施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基本建成江門水產種業繁育、保育中心、馬岡鵝遺傳資源保護場。[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
25.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建設。以江門現有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及新型研發機構為載體,深化與中國農科院等農業科研機構及五邑大學等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建設水稻良種繁育院士工作站、航天育種院士工作站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載體,重點開展農產品深加工、生態環境修復、天然藥物提取、功能保健品研制以及綠色飼料開發等五大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到2022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2%,成果轉化率達60%以上。[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
26.推進“5G+智慧農業”建設。積極將智慧農業新模式、5G等新技術引入到江門水產、新會陳皮、開平家禽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初步建設我市特色優勢產業農業大數據,打造江門市5G智慧農業科創園。[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新會區、臺山市、開平市政府]
27.加強農業人才培養。積極落實我市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工作方案,進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到2022年,建設1個省級、2個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培養精勤農民(高素質農民)3000人次。[市農業農村局、市人才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六)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農業裝備示范工程
28.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省的統一部署,落實高標準農田項目申報和實施,同時要對已建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改造提升措施,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到2022年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功能區高標準農田全覆蓋,保障糧食安全。[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
29.推進農業機械裝備轉型升級。大力推進臺山市、開平市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工作。力爭到2022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82萬千瓦,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超過90%,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米以上,全域推進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市農業農村局、臺山市、開平市政府]
(七)粵港澳大灣區“藍色糧倉”發展工程
30.謀劃漁港經濟區建設。大力發展深海、遠海捕撈,適度發展中深海水產養殖業;提升南美白對蝦、錦鯉等特色水產產業集約化養殖水平。加快謀劃漁港經濟區建設,到2022年,基本建成養殖、捕撈、交易集散、冷鏈物流、修造船、休閑漁業等三產融合的漁港經濟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新會區政府、臺山市政府、恩平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高位推動。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農業合作專項小組統籌推進本行動方案,并組織實施,各成員單位加強協調聯動,按職能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合力。各市(區)相應的工作小組確保行動方案每項工作落到實處。[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農業合作專項小組成員單位]
(二)政策支持。加大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編制符合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建設的投資指南,在用地、用水、用電、人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人才工作局、市金融局、市供電局]
(三)宣傳推廣。舉全市之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聯合主要媒體,動員網絡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加強對行動方案的宣傳推廣。[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