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分析,預計2013年我省農作物重大病蟲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將對全年糧食和農業生產構成較大威脅,為有效控制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危害,努力實現糧食生產“十連增”和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防控目標重點防控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病毒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紋枯病、水稻褐飛虱、水稻縱卷葉螟、水稻螟蟲、玉米粗縮病、玉米二點委夜蛾、棉盲蝽、梨小食心蟲等重大病蟲。重大病蟲防控處置率95%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較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55%左右,單個重大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3%以內,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病蟲總的危害損失分別控制在5%和8%以內。
二、防控策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突出重點作物和重大病蟲,以關鍵防治技術推廣為載體,采取綜合措施與配套措施相結合,綠色防控與應急防控相結合,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藥,提高防控效果,保障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雙安全。
三、重大病蟲防控技術措施
1、小麥赤霉病。堅持“預防為主、主動出擊、適期用藥”的防治策略。穗期“一噴三防”既防病又增產,立足一般年份防治一次、重發年份防治二次不動搖,后續防治看需要。一是適期用藥。抓住小麥齊穗揚花初期主動用藥預防,做到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對高感小麥品種,首次施藥時間提早至破口抽穗期。二是用對藥種。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以及多菌靈的復配劑,在赤霉病菌已對多菌靈有耐藥性的地區避免使用苯并咪唑類農藥單劑,抗藥性頻率較高的地區選用氰烯菌酯等品種,以保證防治效果。三是用足藥量,防足次數。氰烯菌酯、咪鮮胺、多菌靈每畝有效用量分別不少于25ml、12ml、50g;第一次防治結束后隔5-7天防治第二次;施藥后6小時內遇雨,要及時補治。
2、水稻病毒病。堅持“以選用抗(耐)病品種、適當調整播栽期、秧田期覆蓋無紡布或防蟲網為基礎,化學防治灰飛虱‘治蟲控病’為重點”的防治策略。一是種植抗耐病品種。條紋葉枯病流行區,推廣徐稻5號、4號、淮稻9號、淮稻11號、南粳46、寧粳5號等較耐病品種;黑條矮縮病重發區,壓縮Ⅱ優系列雜交稻、武運粳21等高感品種。二是合理調整播期避病。推廣機插、旱育、小苗拋栽等有利于適度推遲播期避開傳毒危害高峰的輕簡栽培措施。三是苗期覆蓋防蟲網。機插秧面積較大及灰飛虱發生量大、條紋葉枯病或黑條矮縮病感病品種比例高的地區,水稻播種后用20目以上防蟲網或15-20g/平方米無紡布全程覆蓋秧苗。四是科學防治灰飛虱。堅持“切斷毒鏈、治蟲控病”的防治策略,把握秧苗期及本田初期灰飛虱傳毒關鍵時期,選用吡蚜酮、烯啶蟲胺、噻蟲嗪、異丙威、醚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長短效相結合,提高防治效果。
3、水稻惡苗病。堅持“藥種調優、方法調優”的防治策略。一是選用對路藥種。對咪鮮胺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換用氰烯菌酯、二硫氫基甲烷、乙蒜素、咯菌腈等藥劑浸種。二是提高浸種質量。保證浸種藥劑濃度、浸種時間,均勻浸種;適當降低塑盤育苗期間溫度,藥劑浸種后可不催芽直接播種或多浸少催,以降低長芽階段的侵染。
4、水稻紋枯病。一是農業防治措施。結合水稻“三改一創建”項目實施,大力推廣機插秧,壓減直播稻;平衡施肥,合理栽插密度;科學排灌,適時擱田。二是化學防治措施。要選準藥種。發病初期選用持效性長的噻呋酰胺、氟環唑、肟菌酯、烯肟菌胺、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等。要注意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交替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減少化學農藥用量。要適期用藥,首次施藥時間提早到病穴率5%。要正確施藥,用足水量,尤其是水稻生長中后期,手動噴霧每畝不能少于50公斤藥液,對準稻株基部均勻施藥。
5、水稻褐飛虱。堅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重點抓好五(2)代與六(3)代防治。一是適期用藥。掌握在低齡若蟲高峰期用藥。二是選對藥種。選用烯啶蟲胺、吡蚜酮、噻蟲嗪、醚菊酯、毒死蜱、異丙威等高效低毒單劑或其復配劑;交替使用農藥,每種藥劑水稻全生育期使用次數不得超過2次;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菊酯類農藥,注意保護水生生物、蜜蜂、家蠶等生物安全。三是科學施藥。水稻生長中后期,使用大容量高壓動力施藥器械,對莖基部粗水噴施。粳稻區9月20日后慎用有機磷類殺蟲劑,防止農殘超標。
6、稻縱卷葉螟。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輔助,化學防治為關鍵”防治策略。一是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淺水勤灌,適時擱田。二是生物防治。偏輕發生年份在水稻拔節前,施用蘇云金桿菌、多殺霉素、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施藥時間掌握在稻縱卷葉螟卵孵高峰期,于傍晚或陰天施用。三是化學防治。堅持“治早治小、達標防治”的策略,在卵孵化高峰期至1~2齡幼蟲高峰期用藥。選用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茚蟲威、毒死蜱、丙溴磷、稻豐散、阿維菌素、甲維鹽、蟲酰肼等藥劑。
7、水稻大螟。堅持“以農業防治措施為基礎,化學防治為關鍵”防治策略。一是農業防治。清除田邊雜草減少蟲卵;避免不同生育期水稻混栽。二是化學防治。采取“巧治二代,狠治三代”的防治策略,掌握在卵孵高峰期用藥防治。對二代發生量大、且不能與二化螟或稻縱卷葉螟兼治的田塊需針對性用藥防治;對三代重發地區,卵孵盛期內,掌握在水稻破口初期用藥控制白穗;對二、三代發生量大、峰次多、峰期長的地區,第一次防治結束后,隔5天左右還需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阿維菌素、醚菊酯、阿維??二嗪、毒??阿維等藥劑。
8、玉米二點委夜蛾。以麥茬及田間覆蓋麥秸桿的夏玉米田二代幼蟲為重點防控對象,以麥收后至夏玉米6葉期前為防控關鍵時期。一是農業防治。播前旋耕滅茬,清除田間麥秸,破壞成蟲產卵和棲息場所;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使玉米出苗后根部裸露,惡化幼蟲適生環境。二是物理防治。有條件的地區麥收至夏玉米6葉前田間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三是化學防治。苗后噴霧:玉米苗后至6葉期前,對幼蟲發生地塊順壟噴施毒死蜱、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藥液,或直接噴淋根莖部毒殺大齡幼蟲;毒餌誘殺:用毒死蜱、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或辛硫磷配置毒餌,或與敵敵畏適量復配+碎青菜葉(或雜草)+炒香的麥麩,兌水到可握成團制成毒餌,于傍晚順壟放置撒于經過清壟的玉米根部周圍;撒毒土:用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甲基異柳磷等制成毒土,均勻撒于經過清壟的玉米根部周圍,圍棵保苗,毒土要與玉米苗保持一定距離,以免產生藥害。
9、棉花盲蝽象。一是農業防治。清潔田園,清除雜草;合理化學調控,適時打頂去邊心。二是化學防治。掌握在低齡若蟲高峰期,對棉田新被害率達5%或百株蟲量達5頭時,使用毒死蜱、啶蟲脒、丙溴磷等藥劑,于上午或傍晚噴藥,施藥時注意由四周向中間集中圍殲;機動彌霧機兌水30kg;背負式噴霧器苗蕾期兌水50kg,花鈴期兌水75kg。
10、梨小食心蟲。堅持“控前壓后,打準主害代”的防控策略,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危害。一是農業防治。冬春季對果樹的枝干分叉處、根頸裂縫處等梨小食心蟲主要越冬場所進行清理,刮除粗翹皮,將越冬幼蟲帶出果園集中銷毀。梨小食心蟲危害期間,及時剪除萎蔫折梢、清理蟲果并帶出果園銷毀,結合秋季整枝對果園進行一次集中清理。果實適時套袋,減輕前期蟲害。二是物理防治。采用性誘劑或糖醋液誘殺成蟲,每畝懸掛3-5個誘捕器,性誘劑誘捕器每月更換一次誘芯,糖醋液誘捕器根據誘蟲量適時更換。三是化學防治。越冬代至2代,結合花前、套袋前的果園用藥兼治,性誘劑誘捕器單板蟲量超100頭/天時,在7-10天后用藥一次。3-4代在成蟲始盛期后5-6天用藥,視蟲情10-15天后再用藥一次,收獲前15天停止用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氯蟲苯甲酰胺、毒死蜱、甲維鹽等單劑及其復配劑,于傍晚前后施藥,采摘前最后一次可選用甜核·蘇云菌、印楝素等生物藥劑。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要強化宣傳發動。要結合本地實際,緊扣重大病蟲防控目標,及早制訂工作計劃,細化技術方案。要狠抓重大病蟲防控的宣傳發動,廣泛開展輿論造勢和氣氛宣染,引起政府領導的重視和基層干群的關注,將防病治蟲組織發動上升為政府行為,調動群眾防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減少盲區和死角,提高防治覆蓋率。
二要強化監測預警。要合理設置監測點,完善監測設施,安排精干力量,規范性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系統監測和大面積普查工作,及時準確掌握重大病蟲發生動態。要通過病蟲電視預報、廣播、12316、手機短信、明白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及時將監測預警與防治信息傳遞到千家萬戶,指導農民適時開展防治。要強化聯系匯報制度,關鍵時期加密聯系匯報頻率,及時將病蟲發生防治信息上報到本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
三要強化防控指導。要創新技術推廣方式,結合“三解三促”活動、“千名植保技術人員進千村”活動、送科技下鄉活動、農民培訓工程項目等,加大重大病蟲防控技術的普及。防治關鍵時期,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要廣泛建立防治示范區,全面落實“三掛、五有”推廣措施,確保推廣的技術看得見、摸得著,有計劃、可量化、能考核。要加大對防治組織發動情況的收集和分析,對組織工作薄弱地區,及時報告當地政府,便于整改和推動防治措施落實。
四要強化統防統治。積極培育和扶持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增加數量、提升能力;要多方爭取扶持,中央一噴三防補助資金、省級專業化統防統治專項、重大病蟲防治補助等項目資金,優先用于重大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要實施好統防統治藥劑補助、用工補助,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專業化防治服務的積極性,擴大專業化防治服務覆蓋面,提高重大病蟲的防控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