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大工程
結合我省實際,“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15項工程,努力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上實現新突破。
(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水源控制、引調水、灌區等工程建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全面提升防洪抗旱減災能力。
專欄20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二)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加快發展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重點裝備深耕(松)整地、精量播種、水稻插秧、玉米收獲等大型配套農機具,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專欄21 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

(三)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建設工程。按照“增量重點傾斜、存量整合優化”原則,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重點改善糧食主產區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達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確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面積逐年增加、質量逐步提高。
專欄22 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建設工程

(四)高效農業設施建設工程。以水稻、蔬菜、食用菌、畜牧、水產等設施化生產為重點,大力發展鋼架大棚、日光溫室、智能溫室,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推進高效農業設施提檔升級。
專欄23高效農業設施建設工程

(五)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程。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地方為主”的原則和多功能、一體化的建設思路,加強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推廣服務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推廣能力。
專欄24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程

(六)現代種業工程。深入實施農業良種化工程,穩步提高優質專用品種覆蓋率及優良品種科技貢獻率。
專欄25現代種業工程

(七)動植物保護工程。積極推進覆蓋全省的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網絡體系建設,完善省、市、縣三級動植物防疫基礎設施,增強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應急反應和群防群控能力。
專欄26動植物保護工程

(八)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礎設施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建設省級飛機人工增雨保障中心和抗旱分中心;擴大人工增雨飛機、火箭、高炮作業規模和覆蓋范圍;建立省、市、縣三級作業指揮系統和作業效果評估系統,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
專欄27人工影響天氣工程

(九)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工程。加強省、市、縣、鄉四級農產品質檢中心(站)建設,強化監測預警功能,全面提升檢驗檢測能力。
專欄28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工程

(十)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綜合平臺建設,暢通農業信息服務主渠道,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集成。深化農業信息資源開發,滿足“三農”對農業信息多樣化、多層面的需求。
專欄29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

(十一)農業產業化跨越工程。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為目的,以綠色農產品加工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抓大企業、引大資金、上大項目、建大園區,提高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專欄30農業產業化跨越工程

(十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環境,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農村社會管理,促進農村和諧文明。
專欄3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

(十三)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程。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倉儲物流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超對接”,進一步活化農產品流通,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份額。
專欄32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程

(十四)生態建設工程。切實加強農業生態保護,構建農產品穩定增產的生態保障系統,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專欄33生態建設工程

(十五)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工程。以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和農民科技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改善培訓機構條件,提高培訓服務能力,著力培養一大批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村實用人才。
專欄34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形成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強大合力。要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研究制定實施規劃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突出工作重點,完善保障措施,狠抓各項任務落實,確保全省現代化大農業各項任務目標如期實現。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履行規劃指導、政策落實、協調服務等職能,會同相關部門深入組織實施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各項重大工程,著力加強農業科技、基礎設施等支撐條件建設。通過多種手段和多種形式,深入宣傳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理念,發揮各類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建立規劃中期評估機制,跟蹤分析規劃執行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修訂完善規劃內容。采取不定期抽查、實地檢查等多種形式,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把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重點目標納入各級特別是縣(市、區)領導班子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全面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
(二)完善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加快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向農業農村重大建設項目傾斜,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研發推廣、農產品產銷對接、精深加工和質量安全。嚴格按照規定計提和使用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按規定用于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充分發揮金融對農業生產的支持作用,建立商業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支撐體系。制定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現代農業建設,努力構建多元化投入新機制。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各相關部門在涉農資金安排、規劃編制、項目審核、投資計劃下達、項目組織實施等環節的溝通和銜接,通過預算環節歸并、分配環節協商、實施環節協作,積極推動各類支農資金整合和統籌,集中力量打造亮點工程,形成帶動效應。切實加強政府對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積極利用開發銀行的中長期貸款解決城鎮垃圾及污水處理等大項目建設資金問題。
(三)強化政策保障。嚴格落實國家各項農業補貼、補助等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進一步調動基層和廣大農民發展生產積極性。完善財政貼息、以物代資等投入機制。加大對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和育秧大棚、蔬菜生產、設施農業等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促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制定出臺鼓勵土地流轉、合作社建設、加快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等政策,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落實國家基層農技推廣特設崗位計劃、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優勢,推動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和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和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增加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投放。積極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創新保險品種,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降低農業經營風險。采取以獎代投、先建后獎、貸款擔保、貸款貼息等投融資方式,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投入,支持合作社完善基礎設施、開展技術培訓、發展經營實體和生產服務,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和服務能力。加強對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研究,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四)壯大人才隊伍。深入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大力推進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工程,依托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培養農業科研領軍人才、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新型職業農民。圍繞農業生產服務、農村社會管理和涉農企業用工等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以共建形式與教育部開展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統籌整合縣域職教資源,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暢通人才培養和使用渠道,全面提升農村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培養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農業農村人才。深入落實村村大學生計劃、選聘支教畢業生到村任職計劃和“三支一扶”計劃等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優秀人才投身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建立各級各類實用人才交流與合作機制,促進人才在產業、地區和城鄉間合理流動和分布,最大限度釋放人才效應。
(五)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農業法律法規體系,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服務體系,力爭2015年在全省農業系統實現行政管轄權范圍的綜合執法。加強縣級農業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大對執法工作的投入,保證農業執法工作正常有效開展,力爭用3年至5年的時間,基本形成對違法行為的快速反應和打擊能力。堅持開展農資執法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強化對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獸藥、農機具等農資產品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執法力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深入開展農業專項治理行動,對各類違法行為依法予以打擊。深入開展農業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農業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