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市)農(林、牧)業局:
為全面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落實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為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農民增收步伐,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2005年我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與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
2005年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以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前提,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為主線,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全面提升農業種植業發展水平。
(二)目標任務
根據我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2005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9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550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56億斤以上;高效作物350萬畝,其中蔬菜206萬畝、二瓜34萬畝、草莓3.5萬畝、葡萄10萬畝、中草藥1.5萬畝、牧草6萬畝、花生64萬畝、地膜鮮玉米16萬畝、花卉8萬畝。通過調整,各區縣(市)種植糧食作物與高效作物之比要達到:東陵、于洪4:6;蘇家屯、新城子5:5;遼中、康平、法庫、新民為6:4(詳見附表)。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種植業結構內部調整,優化產業布局。
東陵、于洪、蘇家屯、新城子等四個近郊區要依托中心城市的地理和財力優勢,以名優特蔬菜、花卉等為發展重點,大力發展高效農業;遼中、新民兩縣(市)要突出抓好優質稻、大豆、玉米等糧食生產和加工的同時,重點抓好園藝設施建設和瓜果、蔬菜生產;康平、法庫兩縣重點以小雜糧等綠色食品生產為主。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要強力實施“一增、一減、一穩”措施。一增是增加50萬畝高效作物生產面積;一減是減少“三田”面積50萬畝;一穩是穩定糧食生產面積550萬畝。
(二)加快種植業經濟小區建設與生產步伐。
要加快種植業經濟小區建設步伐,促使種植業生產向具備穩定綜合生產能力的現代農業轉變。要通過一般旱田種植和小區種植的效益比,讓廣大種植農戶充實的感受到發展小區所帶來的多多實惠,使他們切身感到種植業小區存在的必要性、發展的迫切性、生產的集約性、市場的適應性、產品的競爭性、效益的可觀性,今年全市計劃新發展冷暖棚20萬個,其中重點發展百畝以上連片小區400個, 其中500畝以上連片規模小區40個。要高度重視已有保護地設施的充分使用。暖棚要提高復種指數,實行果菜葉菜間套復種,力爭復種指數達到3;冷棚要抓好提早延晚,擴邊展延,力爭復種指數達到2.2;小拱棚要做好當年資材的計劃使用,力爭一棚一膜重復利用,確保復種指數達到2。
(三)大力發展千元以上效益生產田。
大力發展千元以上效益生產田,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各區縣要正確處理好糧食生產與促進農民增收的關系問題,既要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又要保證種植業效益水平不斷提高;既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更要調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積極性。要通過千元以上效益生產田與一般生產田的投入產出比,有理、有據地闡述其增收所在;以左鄰右舍的現實種植典型,分析和認定種植千元以上效益生產田的可行性;以豐厚的經濟效益,啟發和調動欲之種植的積極性;以行之有效的技術保證,幫助和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以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扶持和推動千元以上效益生產田的大力發展。各區縣要因地制宜,集中自身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品牌優勢來安排和發展千元以上效益生產田,重點在設施農業、地膜覆蓋、特色農業和有機、綠色產品上快發展。全市今年要完成千元以上效益生產田200萬畝。提倡保護性耕作方式,大力推廣多元種植模式,由單一種植向立體種植、間套復種轉變,提高單位面積上的復種指數。
(四)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
優良種子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首要因素。要依托“種子工程”,盡快、及時、質優的向種植戶提供換代產品,最大限度的降低作物病害侵害,保證農作物產品的質優、穩產、高產。各區縣要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保證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的規范化。要優化糧食作物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要大力推廣以農大647等為代表的玉米高油、高蛋白、高淀粉品種;以遼粳9、鹽粳48等為代表的水稻優質品種;以鐵豐31等為代表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保證主要糧食作物品種的優質、高產、高效,以確保我市糧食優質工程和穩定實現糧食生產56億斤。蔬菜和二瓜品種要以名、優、新、奇、特為重點種植,特別是大力推廣以“東農系列”番茄和“卡木依”元蔥為代表的出口創匯主栽品種。花卉生產要實施“倍增計劃”,重點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百合、玫瑰、萬壽菊等品種。要用好用足市政府給予花卉新品種引進、種植的優惠政策,大幅度提升我市花卉種植水平。
各地要緊緊抓住當前春耕備耕的關健時期,以“穩糧擴經、提質增效”為工作重點,正確處理好糧食生產與促進農民增收的關系問題,下決心抓調整,千方百計促增收。市農委要將各區縣(市)本年度完成種植業結構調整有關指標情況納入星級競賽予以考核。
二OO五年三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