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級各部門,廣元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近年來,各級政府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綠色、特色、生態”水產業發展戰略,水產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為促進農民增收、漁業增效和推進我市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水產產業,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優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廣委發〔2006〕1號)精神,現就加快推進我市水產產業化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水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加快水產產業化發展,是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群眾膳食結構、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方針,省委、省政府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突出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我市江河縱橫、水利水電工程眾多,水面資源、漁業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生產技術成熟,發展水產業潛力巨大,優勢明顯。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把握機遇,創新思路、增添措施,力爭在較短時間,把我市水產業建成具有獨特競爭力的高效生態型特色優勢產業。
二、加快水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漁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質量效益為核心,加快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深化結構調整,加強漁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強化管理和服務職能,創新水產良種、技術推廣、質量安全、病害防治機制,全面推進水產產業化發展。
總體目標: 力爭“十一五”未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5萬噸,水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2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水產業為全市農民人均增收20元;水產業內部一、二、三產業產值達到較為合理的40:30:30,名特優新產品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建成四川省漁業強市。
三、強化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
(一)大水面漁業基地。以白龍湖——紫蘭壩——亭子口——升鐘水庫劍閣段工程水面為依托,大力推行網箱、圍欄和大水面增養殖新技術,把大水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水產優勢和經濟優勢。
(二)中小型水庫群漁業基地。以蒼溪——劍閣——元壩中小型水庫為依托,科學論證,合理規劃,調控規模,嚴格管理,大力推廣無公害養殖技術,努力提高水庫漁業的綜合效益。
(三)溪河特種水產養殖基地。以蒼溪——旺蒼東河小水電站水域為依托,落實養殖開發使用權屬和生產經營責任制,大力提倡江河養殖開發,推廣銀魚移植增殖、青蝦增殖、中華絨毛蟹、亞冷水性魚類養殖,并加強對江河養殖水面的管理和保護。
(四)池塘精養基地。以我市10余萬口山平塘、微水池、石河堰、養魚池為依托,引導廣大農民,以租賃、承包等方式,通過完善、配套、組裝現有池塘養殖高產技術,應用先進科技改善水域環境生產條件,逐步提高池塘養殖現代化裝備水平,使池塘養殖在規模、質量和效益上再上一個新臺階。
(五)稻魚輪作生態養殖基地。以劍閣——蒼溪——旺蒼——元壩冬屯水田為依托,根據市場變化情況,結合農業結構調整,本著宜漁則漁、宜糧則糧的原則,實行業主經營,按照“一鄉一品”的特種水產養殖模式,大力推廣鱉、蛙、蝦、蟹等名優水產品健康養殖技術。
(六)冷水魚類養殖基地。以青川、朝天、旺蒼的冷水資源為依托,發展虹鱒、雅魚等名優品種,繁育冷水魚類苗種,開展特種養殖,創立特種品牌,提高特色品種知名度。
(七)土著名優魚類保護和繁育基地。以青川——朝天——旺蒼——蒼溪豐富的名優魚類資源為依托,建立魚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好嘉陵江上游魚類種質基因庫,強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和土著名優魚類的馴養繁殖研究,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
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增強發展動力
(一)水產品加工。一是擇優扶持本地現有水產企業,加快培育市、縣龍頭企業,擴大銀魚、青蝦等有機水產品的加工。二是引進國際、國內知名水產企業到白龍湖建國家級綠色水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從事2萬噸斑點叉尾魚 回 的加工出口,把廣元建成中國魚 回 魚之鄉;引進鱘業企業到廣元建鱘魚基地,進行鱘魚魚籽醬加工出口,拓展創匯漁業。
(二)漁藥飼料加工。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產業向縱深的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和政策扶持,培育漁藥魚飼料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漁業服務水平,降低養殖生產成本。
(三)水產品種改良繁育。以廣元市水產良種場為核心,建立水產原良種生產龍頭企業,著力加快現有養殖品種改良,引進推廣新品種,研究開發名優品種,加強試驗、示范、推廣,努力優化我市水產苗種結構,促進良繁體系建設,為產業化經營提供種苗保障。
(四)水產品營銷。利用我市地處川、陜、甘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按照四川省水產業“十一五”規劃布局,重點培育水產營銷龍頭企業,建設川北水產品批發市場,規范水產品交易,發展現代水產物流,促進水產生產和消費。
五、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健康養殖
(一)抓好結構調整。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要在鞏固和擴大常規品種養殖的前提下,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重點推廣適宜我市養殖和市場需要的名特優品種;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以養殖業為基礎,圍繞現有水產養殖基地積極興辦水產加工、休閑、餐飲、流通企業,為水產品養得多,銷路暢,價格高,效益好提供保障。
(二)抓好無公害水產品的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全面發展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大力推進綠色水產品、有機水產品養殖,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上規模的水產知名品牌。
(三)抓好水產標準化建設。以養殖技術、投入品、水產品質量為重點,做好標準的制訂和發布,并加強標準示范、推廣、宣傳和培訓工作。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市級水產標準化示范縣、示范基地。
(四)抓好質量監測。切實完善和配備水產品質量管理、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水生動物防疫檢疫、養殖水域監測的機構和人員。按照水產品質量檢測制度,完善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搞好水產品質量認定工作,開展水產品市場準入試點。
(五)嚴格生產管理。一是加強種苗管理,提高種苗質量,實施科學放養;二是加強水質調控,防止養殖自身污染;三是嚴格按照質量標準和技術操作規范進行生產;四是做好養殖全過程記錄,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
六、創新機制,增強發展活力
(一)創新投入機制。一是市、縣(區)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對新品種引進改良、標準化基地建設、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體系建設力度。二是要改善和優化水產投資環境,鼓勵各類資本以多種經營形式參與水產業經營,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充分發揮市場的投資主體作用。三是銀行信貸部門通過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企業等活動,著力解決水產龍頭企業、專合組織、養殖單位、養殖戶發展水產業的資金短缺問題,拓寬融資渠道,實現水產業的多方面、多渠道投入。
(二)創新科技推廣機制。大力實施科技興漁,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聯系和合作,充分調動社會科技力量,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快速轉化,形成集技術普及、信息傳播和生產服務為一體的水產科技推廣機制,延伸產業鏈,轉變漁業經濟增長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結合新型農民式科技培訓工程,培養造就生產能力、經營能力強的勞動力,建立一支用現代科技知識武裝的水產產業人才隊伍。
(三)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堅持政府引導、部門指導、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協同發展的方針,積極興辦多種形式的水產專業合作組織,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培育壯大新的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通過訂單漁業、股份合作、工業反哺農業等形式,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形成“市場+公司+協會+農戶”的產業鏈和利益鏈。努力實現產業發展、企業發財、農民增收、政府增稅的多贏局面。
七、落實優惠政策,加快發展步伐
(一) 鼓勵單位和個人開發利用現有水域資源和宜漁“三荒”(荒水、荒灘、荒地)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依據《漁業法》等法律、法規,依法確認養殖使用權。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承包、股份制經營、租賃、轉讓、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開發利用“三荒”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承包、租賃、轉讓和拍賣宜漁“三荒”使用權所收取的資金,應專項用于水產基礎設施建設。允許養魚農戶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進行養殖使用權合理流轉。
(二)給予水產項目用地支持和優惠。一是位于城郊的水產養殖基地,嚴格限制征用;確需征用的,征用單位要足額補償,并搬遷建好新基地。二是新建、擴建水產原、良種場用地,要按農業用地安排,建設資金由各級政府列入計劃統籌解決;大中型水庫建設要根據條件配備必要的水產苗種場,所需資金列入工程建設總投資。三是對新建水產品加工企業和批發市場,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要依法做好用地審批及供地服務工作。有關費用按國家規定的下限標準執行。
(三)對水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水產企業包括新建水產品加工企業、水產品銷售商貿企業,以及為漁戶提供技術服務的水產技術推廣、科研單位、專業協會、中介組織及各類事業單位等依法享受有關優惠政策。
八、加強組織領導,為推進水產產業化提供組織保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級政府要把加快推進水產產業化發展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構建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切實加強對水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市水利部門是水產業的行政主管部門,市發改委、財政、經委、國土、招商、科技、工商、稅務、環保、質監、食品安全、金融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加強對水產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培育引進進行業務指導、項目支持和政策咨詢。各縣區是水產業發展的主體,承擔基地建設的組織實施,負責龍頭企業的引進培育和具體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將水產業目標任務層層分解,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逗硬獎懲。
(二)合理規劃,科學發展。各縣區要結合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優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 “十一五”規劃和水產業發展現狀,搞好水域灘涂養殖規劃、水產產業化發展規劃,提高水產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養殖資源的利用水平,減少養殖生產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增強生產養殖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能力。
(三)完善機構建設,強化組織保證。各縣區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水產漁政機構,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的要求,明確職能,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
(四)優化環境,優質服務。各縣區要加強《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綱要》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漁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活動中的各類違法行為,保護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加強水源地保護,確保飲水安全。各地要認真清理已出臺的各項水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出臺新的優惠政策,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兌現到位。堅決制止對漁民、漁業企業等投資主體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違規違紀行為,為水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近年來,各級政府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綠色、特色、生態”水產業發展戰略,水產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為促進農民增收、漁業增效和推進我市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水產產業,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優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廣委發〔2006〕1號)精神,現就加快推進我市水產產業化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水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加快水產產業化發展,是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群眾膳食結構、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方針,省委、省政府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突出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我市江河縱橫、水利水電工程眾多,水面資源、漁業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生產技術成熟,發展水產業潛力巨大,優勢明顯。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把握機遇,創新思路、增添措施,力爭在較短時間,把我市水產業建成具有獨特競爭力的高效生態型特色優勢產業。
二、加快水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漁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質量效益為核心,加快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深化結構調整,加強漁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強化管理和服務職能,創新水產良種、技術推廣、質量安全、病害防治機制,全面推進水產產業化發展。
總體目標: 力爭“十一五”未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5萬噸,水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2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水產業為全市農民人均增收20元;水產業內部一、二、三產業產值達到較為合理的40:30:30,名特優新產品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建成四川省漁業強市。
三、強化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
(一)大水面漁業基地。以白龍湖——紫蘭壩——亭子口——升鐘水庫劍閣段工程水面為依托,大力推行網箱、圍欄和大水面增養殖新技術,把大水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水產優勢和經濟優勢。
(二)中小型水庫群漁業基地。以蒼溪——劍閣——元壩中小型水庫為依托,科學論證,合理規劃,調控規模,嚴格管理,大力推廣無公害養殖技術,努力提高水庫漁業的綜合效益。
(三)溪河特種水產養殖基地。以蒼溪——旺蒼東河小水電站水域為依托,落實養殖開發使用權屬和生產經營責任制,大力提倡江河養殖開發,推廣銀魚移植增殖、青蝦增殖、中華絨毛蟹、亞冷水性魚類養殖,并加強對江河養殖水面的管理和保護。
(四)池塘精養基地。以我市10余萬口山平塘、微水池、石河堰、養魚池為依托,引導廣大農民,以租賃、承包等方式,通過完善、配套、組裝現有池塘養殖高產技術,應用先進科技改善水域環境生產條件,逐步提高池塘養殖現代化裝備水平,使池塘養殖在規模、質量和效益上再上一個新臺階。
(五)稻魚輪作生態養殖基地。以劍閣——蒼溪——旺蒼——元壩冬屯水田為依托,根據市場變化情況,結合農業結構調整,本著宜漁則漁、宜糧則糧的原則,實行業主經營,按照“一鄉一品”的特種水產養殖模式,大力推廣鱉、蛙、蝦、蟹等名優水產品健康養殖技術。
(六)冷水魚類養殖基地。以青川、朝天、旺蒼的冷水資源為依托,發展虹鱒、雅魚等名優品種,繁育冷水魚類苗種,開展特種養殖,創立特種品牌,提高特色品種知名度。
(七)土著名優魚類保護和繁育基地。以青川——朝天——旺蒼——蒼溪豐富的名優魚類資源為依托,建立魚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好嘉陵江上游魚類種質基因庫,強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和土著名優魚類的馴養繁殖研究,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
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增強發展動力
(一)水產品加工。一是擇優扶持本地現有水產企業,加快培育市、縣龍頭企業,擴大銀魚、青蝦等有機水產品的加工。二是引進國際、國內知名水產企業到白龍湖建國家級綠色水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從事2萬噸斑點叉尾魚 回 的加工出口,把廣元建成中國魚 回 魚之鄉;引進鱘業企業到廣元建鱘魚基地,進行鱘魚魚籽醬加工出口,拓展創匯漁業。
(二)漁藥飼料加工。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產業向縱深的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和政策扶持,培育漁藥魚飼料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漁業服務水平,降低養殖生產成本。
(三)水產品種改良繁育。以廣元市水產良種場為核心,建立水產原良種生產龍頭企業,著力加快現有養殖品種改良,引進推廣新品種,研究開發名優品種,加強試驗、示范、推廣,努力優化我市水產苗種結構,促進良繁體系建設,為產業化經營提供種苗保障。
(四)水產品營銷。利用我市地處川、陜、甘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按照四川省水產業“十一五”規劃布局,重點培育水產營銷龍頭企業,建設川北水產品批發市場,規范水產品交易,發展現代水產物流,促進水產生產和消費。
五、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健康養殖
(一)抓好結構調整。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要在鞏固和擴大常規品種養殖的前提下,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重點推廣適宜我市養殖和市場需要的名特優品種;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以養殖業為基礎,圍繞現有水產養殖基地積極興辦水產加工、休閑、餐飲、流通企業,為水產品養得多,銷路暢,價格高,效益好提供保障。
(二)抓好無公害水產品的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全面發展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大力推進綠色水產品、有機水產品養殖,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上規模的水產知名品牌。
(三)抓好水產標準化建設。以養殖技術、投入品、水產品質量為重點,做好標準的制訂和發布,并加強標準示范、推廣、宣傳和培訓工作。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市級水產標準化示范縣、示范基地。
(四)抓好質量監測。切實完善和配備水產品質量管理、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水生動物防疫檢疫、養殖水域監測的機構和人員。按照水產品質量檢測制度,完善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搞好水產品質量認定工作,開展水產品市場準入試點。
(五)嚴格生產管理。一是加強種苗管理,提高種苗質量,實施科學放養;二是加強水質調控,防止養殖自身污染;三是嚴格按照質量標準和技術操作規范進行生產;四是做好養殖全過程記錄,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
六、創新機制,增強發展活力
(一)創新投入機制。一是市、縣(區)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對新品種引進改良、標準化基地建設、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體系建設力度。二是要改善和優化水產投資環境,鼓勵各類資本以多種經營形式參與水產業經營,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充分發揮市場的投資主體作用。三是銀行信貸部門通過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企業等活動,著力解決水產龍頭企業、專合組織、養殖單位、養殖戶發展水產業的資金短缺問題,拓寬融資渠道,實現水產業的多方面、多渠道投入。
(二)創新科技推廣機制。大力實施科技興漁,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聯系和合作,充分調動社會科技力量,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快速轉化,形成集技術普及、信息傳播和生產服務為一體的水產科技推廣機制,延伸產業鏈,轉變漁業經濟增長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結合新型農民式科技培訓工程,培養造就生產能力、經營能力強的勞動力,建立一支用現代科技知識武裝的水產產業人才隊伍。
(三)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堅持政府引導、部門指導、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協同發展的方針,積極興辦多種形式的水產專業合作組織,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培育壯大新的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通過訂單漁業、股份合作、工業反哺農業等形式,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形成“市場+公司+協會+農戶”的產業鏈和利益鏈。努力實現產業發展、企業發財、農民增收、政府增稅的多贏局面。
七、落實優惠政策,加快發展步伐
(一) 鼓勵單位和個人開發利用現有水域資源和宜漁“三荒”(荒水、荒灘、荒地)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依據《漁業法》等法律、法規,依法確認養殖使用權。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承包、股份制經營、租賃、轉讓、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開發利用“三荒”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承包、租賃、轉讓和拍賣宜漁“三荒”使用權所收取的資金,應專項用于水產基礎設施建設。允許養魚農戶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進行養殖使用權合理流轉。
(二)給予水產項目用地支持和優惠。一是位于城郊的水產養殖基地,嚴格限制征用;確需征用的,征用單位要足額補償,并搬遷建好新基地。二是新建、擴建水產原、良種場用地,要按農業用地安排,建設資金由各級政府列入計劃統籌解決;大中型水庫建設要根據條件配備必要的水產苗種場,所需資金列入工程建設總投資。三是對新建水產品加工企業和批發市場,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要依法做好用地審批及供地服務工作。有關費用按國家規定的下限標準執行。
(三)對水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水產企業包括新建水產品加工企業、水產品銷售商貿企業,以及為漁戶提供技術服務的水產技術推廣、科研單位、專業協會、中介組織及各類事業單位等依法享受有關優惠政策。
八、加強組織領導,為推進水產產業化提供組織保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級政府要把加快推進水產產業化發展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構建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切實加強對水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市水利部門是水產業的行政主管部門,市發改委、財政、經委、國土、招商、科技、工商、稅務、環保、質監、食品安全、金融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加強對水產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培育引進進行業務指導、項目支持和政策咨詢。各縣區是水產業發展的主體,承擔基地建設的組織實施,負責龍頭企業的引進培育和具體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將水產業目標任務層層分解,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逗硬獎懲。
(二)合理規劃,科學發展。各縣區要結合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優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 “十一五”規劃和水產業發展現狀,搞好水域灘涂養殖規劃、水產產業化發展規劃,提高水產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養殖資源的利用水平,減少養殖生產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增強生產養殖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能力。
(三)完善機構建設,強化組織保證。各縣區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水產漁政機構,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的要求,明確職能,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
(四)優化環境,優質服務。各縣區要加強《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綱要》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漁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活動中的各類違法行為,保護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加強水源地保護,確保飲水安全。各地要認真清理已出臺的各項水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出臺新的優惠政策,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兌現到位。堅決制止對漁民、漁業企業等投資主體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違規違紀行為,為水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