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熱科院在油棕油酸合成差異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5-05-26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351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熱科院椰子所油棕研究團隊在油棕油酸合成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以高油酸無籽種和低油酸薄殼種油棕為研究對象,運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和高通量測序(RNA-Seq)技術,通過整合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分析,解析了油棕果實中果皮在不同發育時期的油酸積累規律,挖掘出與油酸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酶基因。……(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近日,中國熱科院椰子所油棕研究團隊在油棕油酸合成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以高油酸無籽種和低油酸薄殼種油棕為研究對象,運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和高通量測序(RNA-Seq)技術,通過整合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分析,解析了油棕果實中果皮在不同發育時期的油酸積累規律,挖掘出與油酸生物合成途徑的關鍵酶基因。這項研究不僅闡明了不同殼型油棕油酸合成差異的分子機制,更為培育優質高油酸油棕新品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該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油棕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油棕被稱為“世界油王”,與其它油料作物相比,具有單產高,不與糧爭地等優勢。和主要油料作物相比,棕櫚油的組分以棕櫚酸和硬脂酸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約50%左右,市場推廣利用受限。油酸作為最重要的不飽和脂肪酸組分,其油脂更容易被人體利用,滿足市場需求。但目前對油棕果肉中油酸合成差異分子機制尚未明確。
 
  通過代謝組結果(LC-MS)與棕櫚油氣相質譜檢測結果(GC-MS)交叉驗證,發現在三個不同的發育時期內無籽和薄殼油棕櫚的油酸含量存在顯著差異。對差異表達基因進行分析,找到在油棕果實發育過程中高表達的基因,并與代謝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LACS4、LACS4-1、LACS6、KasⅢ、SAD、FabD、FabB、FATB、FabI等基因與油酸存在顯著相關性,其表達量影響著油棕油酸的合成。通過建立合成通路明析油棕果肉中油酸生物合成機制。本研究為揭示不同殼型油棕油酸合成差異分子機制,改良油棕脂肪酸組分,提升油棕品質提供理論依據。
 
  相關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Uncover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Oleic Acid Synthesis in Oil Palm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Shell Types”為題發表于《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云南農業大學研究生徐吻和中國熱科院椰子所研究實習員李欣瑜為共同一作,中國熱科院葉劍秋研究員、曹紅星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此研究得到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研發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892



日期:2025-05-26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