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鷹潭市市場監管局牢牢把握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強化源頭治理、過程監管、風險預警,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水平,食品安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食品安全工作被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評議為優秀等次;2023年以來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指數連續6個季度領跑全省;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功通過省級初評,全市全域獲評省級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市(縣)。
一、推行“1+N”綜合監管,構建食安監管新模式
為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鷹潭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智慧市場監管平臺”,并不斷升級優化成“數智一體化監管平臺4.0版”。以此為依托,建立了“1+N”綜合監管模式(“1”即食品、藥品、化妝品和特殊食品為監管對象的“三品一特”重點領域監管,“N”為其他領域監管)將重點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著力構建“以綜合監管為常態、單獨檢查為例外”的新型監管體制,實行市場監管領域監管事項“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和“一次全查完”的全領域監管。建立食品信息互聯共治機制,建設“兩單兩庫”,實現數據全量歸集;建立風險分類管理機制,實現了對企業的“精準畫像”。目前全市1.6萬余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的風險分級均已初步完成;建立食品信用聯合懲戒機制,實現數據的有效運用,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
二、開展“三小”行業專項整治,助力城市創建工作
開展食品小餐飲店、小食雜店、小作坊安全提升行動,公開簽訂“十必須十嚴禁”承諾書3000余份;建成4個餐飲示范街、48家食品小作坊示范單位和近500家小餐飲示范店;對全市店內環境衛生常態化開展“搬家式”洗店行動,發布食品經營、餐飲“紅黑榜”進行社會監督。市政府投入200多萬元“以獎代補”資金,對近500戶“三小”門店實施改造提升補貼,引導更多生產經營單位主動加入改造提升行列;申報成功《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示范區建設與管理規范》江西省地方標準,以標準為引領,采取“市場運作、政府補貼”方式,投(引)資8000萬元建設了市豆制品米粉集中加工區、800萬元建設了余江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并實施租金、水電費補貼、小額免息貸款等扶持政策,引導40余家小作坊入園集中加工生產。
三、探索多元共治機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完成建設1個食育科普展廳、打造10個食育實踐基地、改造102個食育教室、發展食育科技志愿者近千名、食育宣傳普及萬余家庭,在全省率先構建食育工作“個十百千萬”體系。與媒體開展戰略合作,開設《食安鷹潭》專欄,創立“小周說事”食安宣傳品牌。廣泛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食品安全六進”、制止餐飲浪費、“小手拉大手”“食安封簽”推廣、“餐飲安全你我同查”“隨機查餐廳”“消費體察”“你點我檢”“你送我檢”等系列宣傳活動。暢通食品安全舉報投訴渠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營造“食品安全,人人有責;食安創建,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
四、強化全鏈條全過程監管,筑牢食品安全“防護網”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進口冷鏈食品安全治理、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治理、餐飲行業安全整治等十大攻堅行動,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利劍行動”“鐵拳行動”“昆侖行動”等,強化農批(貿)市場、校園及周邊食品、農村食品、網絡訂餐、保健食品、糧油等重點區域、重點品種監管。出臺《關于落實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四方責任”的若干措施》,運用“可感知、可檢驗、可評判”標準開展校園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深化行動。筑牢校園食品安全防線。2022年以來,每年安排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抽檢7000批次以上、快檢21000批次以上,累計排查并整改問題4.5萬余個,查辦案件千余起。
日期:2024-11-13
一、推行“1+N”綜合監管,構建食安監管新模式
為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鷹潭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智慧市場監管平臺”,并不斷升級優化成“數智一體化監管平臺4.0版”。以此為依托,建立了“1+N”綜合監管模式(“1”即食品、藥品、化妝品和特殊食品為監管對象的“三品一特”重點領域監管,“N”為其他領域監管)將重點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著力構建“以綜合監管為常態、單獨檢查為例外”的新型監管體制,實行市場監管領域監管事項“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和“一次全查完”的全領域監管。建立食品信息互聯共治機制,建設“兩單兩庫”,實現數據全量歸集;建立風險分類管理機制,實現了對企業的“精準畫像”。目前全市1.6萬余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的風險分級均已初步完成;建立食品信用聯合懲戒機制,實現數據的有效運用,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
二、開展“三小”行業專項整治,助力城市創建工作
開展食品小餐飲店、小食雜店、小作坊安全提升行動,公開簽訂“十必須十嚴禁”承諾書3000余份;建成4個餐飲示范街、48家食品小作坊示范單位和近500家小餐飲示范店;對全市店內環境衛生常態化開展“搬家式”洗店行動,發布食品經營、餐飲“紅黑榜”進行社會監督。市政府投入200多萬元“以獎代補”資金,對近500戶“三小”門店實施改造提升補貼,引導更多生產經營單位主動加入改造提升行列;申報成功《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示范區建設與管理規范》江西省地方標準,以標準為引領,采取“市場運作、政府補貼”方式,投(引)資8000萬元建設了市豆制品米粉集中加工區、800萬元建設了余江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并實施租金、水電費補貼、小額免息貸款等扶持政策,引導40余家小作坊入園集中加工生產。
三、探索多元共治機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完成建設1個食育科普展廳、打造10個食育實踐基地、改造102個食育教室、發展食育科技志愿者近千名、食育宣傳普及萬余家庭,在全省率先構建食育工作“個十百千萬”體系。與媒體開展戰略合作,開設《食安鷹潭》專欄,創立“小周說事”食安宣傳品牌。廣泛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食品安全六進”、制止餐飲浪費、“小手拉大手”“食安封簽”推廣、“餐飲安全你我同查”“隨機查餐廳”“消費體察”“你點我檢”“你送我檢”等系列宣傳活動。暢通食品安全舉報投訴渠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營造“食品安全,人人有責;食安創建,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
四、強化全鏈條全過程監管,筑牢食品安全“防護網”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進口冷鏈食品安全治理、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治理、餐飲行業安全整治等十大攻堅行動,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利劍行動”“鐵拳行動”“昆侖行動”等,強化農批(貿)市場、校園及周邊食品、農村食品、網絡訂餐、保健食品、糧油等重點區域、重點品種監管。出臺《關于落實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四方責任”的若干措施》,運用“可感知、可檢驗、可評判”標準開展校園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深化行動。筑牢校園食品安全防線。2022年以來,每年安排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抽檢7000批次以上、快檢21000批次以上,累計排查并整改問題4.5萬余個,查辦案件千余起。
日期: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