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我市食品消費安全,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9月-11月組織對我市食品生產、流通及餐飲環節的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開展了抽樣檢驗。
一、總體情況
抽檢三個環節經營主體2502家,抽檢各類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11702批次,其中不合格樣品261批次,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2.2%。本次抽檢,覆蓋了肉與肉制品、食用油、大米、乳與乳制品、面及面制品、調味品、飲用水及飲料等重點食品,并在全面抽檢的基礎上重點對商場超市、農批市場、食品批發單位、學校和托幼機構食堂、中央廚房、連鎖餐飲、集中用餐配送、工廠食堂等食品供應主渠道進行抽檢。
二、檢測項目情況
本次抽檢,檢驗項目合計達148761項次(約12.7項/批次樣品),共發現不合格項目298項次,不合格項目發現率為0.2%,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項目主要為微生物、食品添加劑、食品污染物、重金屬及其它理化指標、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
本次抽檢主要發現以下問題:一是部分種類產品微生物指標超標,說明有的生產經營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衛生條件控制不嚴、貯存不當等問題;二是部分種類產品添加劑超標,說明有的生產企業存在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行為或原料本身存在問題;三是個別產品酸價、過氧化值等理化指標不合格,說明產品生產經營過程可能存在原料把關不嚴、過程監控不足、貯存條件不當等問題;四是個別產品檢出鎘、鉛不合格,其主要為土壤及環境污染所致;五是個別產品檢出食品污染物苯并(α)芘、黃曲霉毒素B1、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溶劑殘留量,其主要由于生產廠家未能把好原料關、加工工藝存在問題以及儲存不當所導致;六是個別產品檢出非食用物質萊克多巴胺、隱色孔雀石綠、羅丹明B。檢出萊克多巴胺、隱色孔雀石綠,說明在種養殖環節違法使用上述違禁物質;檢出羅丹明B則主要是不法商家為改善辣椒制品外觀或為摻雜使假而在辣椒干制或粉碎過程中,人為加入食品禁用著色劑所致。
三、風險控制措施
對本次抽檢不合格的產品,我局已及時控制,防止不合格產品進一步流入市場,涉及非食用物質的產品已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并監督經營單位依法做好索證索票工作,對外地流入的不合格產品,我局已通報提請當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加強源頭監管。如發現仍有同批次不合格產品在售的,經營者應主動下架,消費者可向我局反映,我局將及時跟進處理。同時,我局也提醒各餐飲單位盡可能采購預包裝食品原料并做好索票索證管理,相關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加強食品添加劑管理,嚴格按標準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此外,本次抽檢發現部分餐飲單位面制品鋁超標,我局再次提醒各食品經營單位,從今年7月1日起,面制品(油炸面制品除外)不再允許使用含鋁膨松劑,各有關單位應立即改用無鋁膨松劑,以免造成產品超標。
消費者如要進一步了解全市食品抽檢情況,可以登錄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http://www.szscjg.gov.cn)查詢或關注“食安深圳”官方微博、微信。
說明:本通報所提供的不合格批次數包含本省和外省食品,按照廣東省食藥局《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做好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布工作的通知》要求,涉及外省食品的通報信息按規定要上報廣東省食藥監局后另行通報,因此,我局本次通報的不合格具體產品名單不包括外省產品。
附件:1.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2014年第十一期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不合格產品一覽表
2.抽檢不合格項目危害分析
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2014年12月16日
附件2:
抽檢不合格項目危害分析
一、 微生物指標類項目
食品檢測中,常見的微生物指標一般分為致病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
致病菌對食用者人體健康有較大影響,是造成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元兇。不論在國外還是中國,相關監測數據顯示,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源性問題是目前排在第一位的食品安全問題。本次抽檢未發現致病菌超標的情況。
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超標是食品抽檢中最常見的不合格項目,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不屬致病菌指標,不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高風險指標,但這兩個指標能反映食品及食品加工環境衛生狀況優劣,是反映食品質量和指導食品從業者整改的重要指示性指標。出現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超標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包裝、貯運、銷售等環節衛生防護措施不足,人員和環境衛生管理不嚴,造成對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二、 食品添加劑類項目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在食品生產上允許加入食品添加劑,但其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必須符合我國強制性標準GB 276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現代食品加工不可能離開食品添加劑,按標準使用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無害,適當使用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還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此外,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在設定食品添加劑的限量時還考慮了較高的安全系數,因此,市民無需對食品添加劑過度擔憂。
本次抽檢出現食品添加劑不合格,主要為超范圍和超量添加,具體項目包括防腐劑(如苯甲酸/苯甲酸鈉、山梨酸/山梨酸鉀、脫氫乙酸、二氧化硫等)、甜味劑(如環己基氨基磺酸鈉、糖精鈉等)、色素、含鋁膨松劑等。涉及的主要食品類別包括:餐飲成品、水產制品、水果制品、調味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蔬菜制品、糕點、豆制品、糧食加工品、薯類和膨化食品等非食用物質類項目。
三、 非食用物質
三聚氰胺、蘇丹紅、硼砂等物質均屬非食用物質,是國家明令禁止用于食品加工的,非食用物質并不是食品添加劑,兩者應嚴格區分。非食用物質不論使用量多少和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影響,均要嚴格禁止,對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非食用物質的違法行為要進行嚴厲打擊。
本次抽檢,3批次肉制品及畜產品檢出萊克多巴胺。萊克多巴胺即俗稱的“瘦肉精”,屬腎上腺類激素。該類物質添加于飼料中可增加動物的瘦肉量。鑒于該類物質對人體會產生副作用,我國早已明令禁止使用于飼料中。
1批次水產魚檢出隱色孔雀石綠。孔雀石綠/隱色孔雀石綠是三苯甲烷類化學物,可作為染料也有一定的殺菌作用,是不得使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質,但有不法商家違規將其用于治理魚類或魚卵的寄生蟲、真菌或細菌感染。
2批次調味料檢出羅丹明B。羅丹明B又稱玫瑰紅B或堿性玫瑰精,俗稱花粉紅,是一種具有鮮桃紅色的人工合成的染料。此外,羅丹明B在其合成過程中產生的雜質如苯酚、苯胺、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我國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羅丹明B。
四、食品污染物類項目
食品污染物指不是有意加入食品中,而是在生產(包括谷物栽培、動物飼養和獸藥使用)、制造、加工、調制、處理、填充、包裝、運輸和包藏等過程中,或是由于環境污染帶入食品中的任何物質。如,農藥或獸藥殘留、重金屬(鉛、鎘、坤、汞等)和生物(天然)毒素等。
本次抽檢發現1批次餐飲環節腌臘肉制品苯并(α)芘不合格。苯并(α)芘是一類具有明顯致癌作用的有機化合物。食品在煙熏和烘烤過程焦烤或炭化時,苯并[α]芘的生成量將顯著增加,燒烤、煙熏、腌臘肉制品較易出現苯并(α)芘超標,消費者應控制這幾類食品的攝入量。
本次抽檢發現1批次紅米鎘超標, 1批次茶葉的鉛含量超標。 環境污染(水體、土壤、空氣等)是導致糧食制品(如米)鎘超標的重要原因。流通環節經銷商和餐飲經營單位在采購大米時應把好入口關,嚴格驗貨制度,應索取含鎘項目的檢驗合格報告,防止不合格糧食加工品的購入。2005年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基于鎘對腎臟的毒性建立其安全標準,即暫定每周耐受攝入量(PTWI)為0.007 mg/kg(體重),2010年JECFA將鎘的“暫定每周耐受攝入量(PTWI)”修改為“暫定每月耐受攝入量(PTMI)”并調低至0.025 mg/kg(體重),這相當于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不應超過0.05 mg。以本次抽檢的不合格紅米中鎘含量0.37 mg/kg計,一位體重為60 kg的成年人長期每日食用該紅米的量超過136 g(約三兩大米),就會超出鎘的容許攝入量,根據市民食用紅米的習慣和日常消費量,參考上述風險數據分析,該產品對食用者造成危害的風險不高。
鉛是一種穩定的不可降解的污染物,在環境中可長期積累。近年來,我國工業和交通業迅猛發展,鉛污染日趨嚴重,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人體長期攝入鉛會增加鉛中毒的風險。鉛主要侵犯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腎臟,后期會出現急性腹痛或癱瘓。茶葉不同于一般食品,人們通常不是將茶葉直接食用,而是飲用茶湯,所以茶葉中的鉛大部分并不會被攝入人體,對食用者健康構成長期明顯危害的風險較低。
本次抽檢有10批次食用油及調味品檢出黃曲霉毒素B1超標。黃曲霉毒素普遍存在于霉變的食物中,花生、玉米、稻谷、花生油等糧油食品最容易受黃曲霉毒素B1污染,若生產廠家未能把好原料關,很容易生產出黃曲霉毒素B1含量超標的產品。抽檢發現,餐飲環節散裝食用油是該問題的多發區,一些散裝油或作坊現榨油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嚴格的原料質量管理、缺乏必要的加工設備和工藝、缺乏適當的保存環境、缺乏后續出廠檢測程序,其出現黃曲霉毒素B1含量超標的風險遠高于正規企業生產的預包裝食用油,因此建議相關餐飲服務單位和市民應盡量采購預包裝的品牌食用油。
本次抽檢有4批次白酒檢出鄰苯二甲酸酯類超標。鄰苯二甲酸酯類是一種常用的塑化劑,在日常生活所接觸至的各種塑料制品中常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白酒中塑化劑超標通常不是生產者有意加入,而通常是由于包裝材料或生產設備遷移所造成。相關白酒生產企業應對生產設備中接觸食品的部位和食品包裝容器進行排查,并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降低塑化劑遷移風險。
本次抽檢另發現1批次散裝大豆油檢出溶劑殘留量超標。采用溶劑浸出法生產的食用油,雖經脫溶處理,但部分企業由于工藝控制不善,存在溶劑殘留量超標的風險。
五、其他理化指標
理化指標(如氨基酸態氮、蛋白質含量等)不合格,一般不會造成食品安全風險,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品的內在質量存在不足,表明生產企業未按標準組織生產或生產工藝控制不嚴,也有可能是部分企業可能為降低生產成本,偷工減料所致。
附件: 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2014年第十一期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不合格食品一覽表.xls
日期:2014-12-16
一、總體情況
抽檢三個環節經營主體2502家,抽檢各類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11702批次,其中不合格樣品261批次,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2.2%。本次抽檢,覆蓋了肉與肉制品、食用油、大米、乳與乳制品、面及面制品、調味品、飲用水及飲料等重點食品,并在全面抽檢的基礎上重點對商場超市、農批市場、食品批發單位、學校和托幼機構食堂、中央廚房、連鎖餐飲、集中用餐配送、工廠食堂等食品供應主渠道進行抽檢。
二、檢測項目情況
本次抽檢,檢驗項目合計達148761項次(約12.7項/批次樣品),共發現不合格項目298項次,不合格項目發現率為0.2%,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項目主要為微生物、食品添加劑、食品污染物、重金屬及其它理化指標、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
本次抽檢主要發現以下問題:一是部分種類產品微生物指標超標,說明有的生產經營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衛生條件控制不嚴、貯存不當等問題;二是部分種類產品添加劑超標,說明有的生產企業存在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行為或原料本身存在問題;三是個別產品酸價、過氧化值等理化指標不合格,說明產品生產經營過程可能存在原料把關不嚴、過程監控不足、貯存條件不當等問題;四是個別產品檢出鎘、鉛不合格,其主要為土壤及環境污染所致;五是個別產品檢出食品污染物苯并(α)芘、黃曲霉毒素B1、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溶劑殘留量,其主要由于生產廠家未能把好原料關、加工工藝存在問題以及儲存不當所導致;六是個別產品檢出非食用物質萊克多巴胺、隱色孔雀石綠、羅丹明B。檢出萊克多巴胺、隱色孔雀石綠,說明在種養殖環節違法使用上述違禁物質;檢出羅丹明B則主要是不法商家為改善辣椒制品外觀或為摻雜使假而在辣椒干制或粉碎過程中,人為加入食品禁用著色劑所致。
三、風險控制措施
對本次抽檢不合格的產品,我局已及時控制,防止不合格產品進一步流入市場,涉及非食用物質的產品已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并監督經營單位依法做好索證索票工作,對外地流入的不合格產品,我局已通報提請當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加強源頭監管。如發現仍有同批次不合格產品在售的,經營者應主動下架,消費者可向我局反映,我局將及時跟進處理。同時,我局也提醒各餐飲單位盡可能采購預包裝食品原料并做好索票索證管理,相關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加強食品添加劑管理,嚴格按標準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此外,本次抽檢發現部分餐飲單位面制品鋁超標,我局再次提醒各食品經營單位,從今年7月1日起,面制品(油炸面制品除外)不再允許使用含鋁膨松劑,各有關單位應立即改用無鋁膨松劑,以免造成產品超標。
消費者如要進一步了解全市食品抽檢情況,可以登錄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http://www.szscjg.gov.cn)查詢或關注“食安深圳”官方微博、微信。
說明:本通報所提供的不合格批次數包含本省和外省食品,按照廣東省食藥局《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做好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布工作的通知》要求,涉及外省食品的通報信息按規定要上報廣東省食藥監局后另行通報,因此,我局本次通報的不合格具體產品名單不包括外省產品。
附件:1.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2014年第十一期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不合格產品一覽表
2.抽檢不合格項目危害分析
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2014年12月16日
附件2:
抽檢不合格項目危害分析
一、 微生物指標類項目
食品檢測中,常見的微生物指標一般分為致病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
致病菌對食用者人體健康有較大影響,是造成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元兇。不論在國外還是中國,相關監測數據顯示,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源性問題是目前排在第一位的食品安全問題。本次抽檢未發現致病菌超標的情況。
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超標是食品抽檢中最常見的不合格項目,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不屬致病菌指標,不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高風險指標,但這兩個指標能反映食品及食品加工環境衛生狀況優劣,是反映食品質量和指導食品從業者整改的重要指示性指標。出現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超標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包裝、貯運、銷售等環節衛生防護措施不足,人員和環境衛生管理不嚴,造成對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二、 食品添加劑類項目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在食品生產上允許加入食品添加劑,但其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必須符合我國強制性標準GB 276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現代食品加工不可能離開食品添加劑,按標準使用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無害,適當使用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還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此外,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在設定食品添加劑的限量時還考慮了較高的安全系數,因此,市民無需對食品添加劑過度擔憂。
本次抽檢出現食品添加劑不合格,主要為超范圍和超量添加,具體項目包括防腐劑(如苯甲酸/苯甲酸鈉、山梨酸/山梨酸鉀、脫氫乙酸、二氧化硫等)、甜味劑(如環己基氨基磺酸鈉、糖精鈉等)、色素、含鋁膨松劑等。涉及的主要食品類別包括:餐飲成品、水產制品、水果制品、調味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蔬菜制品、糕點、豆制品、糧食加工品、薯類和膨化食品等非食用物質類項目。
三、 非食用物質
三聚氰胺、蘇丹紅、硼砂等物質均屬非食用物質,是國家明令禁止用于食品加工的,非食用物質并不是食品添加劑,兩者應嚴格區分。非食用物質不論使用量多少和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影響,均要嚴格禁止,對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非食用物質的違法行為要進行嚴厲打擊。
本次抽檢,3批次肉制品及畜產品檢出萊克多巴胺。萊克多巴胺即俗稱的“瘦肉精”,屬腎上腺類激素。該類物質添加于飼料中可增加動物的瘦肉量。鑒于該類物質對人體會產生副作用,我國早已明令禁止使用于飼料中。
1批次水產魚檢出隱色孔雀石綠。孔雀石綠/隱色孔雀石綠是三苯甲烷類化學物,可作為染料也有一定的殺菌作用,是不得使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質,但有不法商家違規將其用于治理魚類或魚卵的寄生蟲、真菌或細菌感染。
2批次調味料檢出羅丹明B。羅丹明B又稱玫瑰紅B或堿性玫瑰精,俗稱花粉紅,是一種具有鮮桃紅色的人工合成的染料。此外,羅丹明B在其合成過程中產生的雜質如苯酚、苯胺、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我國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羅丹明B。
四、食品污染物類項目
食品污染物指不是有意加入食品中,而是在生產(包括谷物栽培、動物飼養和獸藥使用)、制造、加工、調制、處理、填充、包裝、運輸和包藏等過程中,或是由于環境污染帶入食品中的任何物質。如,農藥或獸藥殘留、重金屬(鉛、鎘、坤、汞等)和生物(天然)毒素等。
本次抽檢發現1批次餐飲環節腌臘肉制品苯并(α)芘不合格。苯并(α)芘是一類具有明顯致癌作用的有機化合物。食品在煙熏和烘烤過程焦烤或炭化時,苯并[α]芘的生成量將顯著增加,燒烤、煙熏、腌臘肉制品較易出現苯并(α)芘超標,消費者應控制這幾類食品的攝入量。
本次抽檢發現1批次紅米鎘超標, 1批次茶葉的鉛含量超標。 環境污染(水體、土壤、空氣等)是導致糧食制品(如米)鎘超標的重要原因。流通環節經銷商和餐飲經營單位在采購大米時應把好入口關,嚴格驗貨制度,應索取含鎘項目的檢驗合格報告,防止不合格糧食加工品的購入。2005年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基于鎘對腎臟的毒性建立其安全標準,即暫定每周耐受攝入量(PTWI)為0.007 mg/kg(體重),2010年JECFA將鎘的“暫定每周耐受攝入量(PTWI)”修改為“暫定每月耐受攝入量(PTMI)”并調低至0.025 mg/kg(體重),這相當于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不應超過0.05 mg。以本次抽檢的不合格紅米中鎘含量0.37 mg/kg計,一位體重為60 kg的成年人長期每日食用該紅米的量超過136 g(約三兩大米),就會超出鎘的容許攝入量,根據市民食用紅米的習慣和日常消費量,參考上述風險數據分析,該產品對食用者造成危害的風險不高。
鉛是一種穩定的不可降解的污染物,在環境中可長期積累。近年來,我國工業和交通業迅猛發展,鉛污染日趨嚴重,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人體長期攝入鉛會增加鉛中毒的風險。鉛主要侵犯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腎臟,后期會出現急性腹痛或癱瘓。茶葉不同于一般食品,人們通常不是將茶葉直接食用,而是飲用茶湯,所以茶葉中的鉛大部分并不會被攝入人體,對食用者健康構成長期明顯危害的風險較低。
本次抽檢有10批次食用油及調味品檢出黃曲霉毒素B1超標。黃曲霉毒素普遍存在于霉變的食物中,花生、玉米、稻谷、花生油等糧油食品最容易受黃曲霉毒素B1污染,若生產廠家未能把好原料關,很容易生產出黃曲霉毒素B1含量超標的產品。抽檢發現,餐飲環節散裝食用油是該問題的多發區,一些散裝油或作坊現榨油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嚴格的原料質量管理、缺乏必要的加工設備和工藝、缺乏適當的保存環境、缺乏后續出廠檢測程序,其出現黃曲霉毒素B1含量超標的風險遠高于正規企業生產的預包裝食用油,因此建議相關餐飲服務單位和市民應盡量采購預包裝的品牌食用油。
本次抽檢有4批次白酒檢出鄰苯二甲酸酯類超標。鄰苯二甲酸酯類是一種常用的塑化劑,在日常生活所接觸至的各種塑料制品中常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白酒中塑化劑超標通常不是生產者有意加入,而通常是由于包裝材料或生產設備遷移所造成。相關白酒生產企業應對生產設備中接觸食品的部位和食品包裝容器進行排查,并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降低塑化劑遷移風險。
本次抽檢另發現1批次散裝大豆油檢出溶劑殘留量超標。采用溶劑浸出法生產的食用油,雖經脫溶處理,但部分企業由于工藝控制不善,存在溶劑殘留量超標的風險。
五、其他理化指標
理化指標(如氨基酸態氮、蛋白質含量等)不合格,一般不會造成食品安全風險,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品的內在質量存在不足,表明生產企業未按標準組織生產或生產工藝控制不嚴,也有可能是部分企業可能為降低生產成本,偷工減料所致。
附件: 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2014年第十一期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不合格食品一覽表.xls
日期:20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