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植保所農業昆蟲創新團隊與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在Entomologia Generalis (中科院一區Top期刊,IF=6.9)發表了題為“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yellow peach moth,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reveals landscape-mediated genetic distribution in agroecosystems”的研究論文。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原本是一種危害水果的害蟲,隨著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其已發展成為玉米主要害蟲。農田景觀變化下,桃蛀螟是否發生了寄主專化?不同寄主植物是否塑造了桃蛀螟種群的遺傳結構?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桃蛀螟的生態適應和種群進化過程,為害蟲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該研究通過對山東省玉米田和果園中的桃蛀螟種群進行取樣,利用線粒體標記COI和COII以及核基因標記EF1α進行了種群遺傳學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種群中,單倍型多樣性、核苷酸多樣性和核苷酸平均差異數均表現出相對較高水平。果園和玉米種群顯示出類似水平的單倍型多樣性。COI-II和EF1α基因在種群間顯示出較低水平的遺傳分化(COI-II的全局FST為0.039,EF1α為0.033)。基于成對FST估計,大多數種群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景觀因素對COI-II單倍型的頻率產生了顯著影響(1km:P = 0.043;2km:P = 0.006;3km:P = 0.003)。具體而言,農田比例在所有尺度上對線粒體單倍型頻率均產生了顯著影響。此外,線性回歸分析也證實,優勢單倍型H1與農田百分比呈負相關,但與非農田百分比和景觀多樣性呈正相關。本研究明確了在非農田生境中存在的桃蛀螟種群可能作為遺傳多樣性的庫或源,潛在地影響農田中的桃蛀螟種群,為進一步解析桃蛀螟在景觀尺度下的種群擴散提供新的思路。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門興元研究員為該文章通訊作者,青島農業大學董兆克博士為該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科學院李超博士、宋瑩瑩博士和李麗莉研究員參與了本研究。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D02004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00349)、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2018GNC111019)以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項目(CXGC2016A09)的支持。(撰寫:門興元 核稿:房鋒)
論文鏈接:http://dx.doi.org/10.1127/entomologia/2023/2041
日期:2023-10-26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原本是一種危害水果的害蟲,隨著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其已發展成為玉米主要害蟲。農田景觀變化下,桃蛀螟是否發生了寄主專化?不同寄主植物是否塑造了桃蛀螟種群的遺傳結構?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桃蛀螟的生態適應和種群進化過程,為害蟲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該研究通過對山東省玉米田和果園中的桃蛀螟種群進行取樣,利用線粒體標記COI和COII以及核基因標記EF1α進行了種群遺傳學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種群中,單倍型多樣性、核苷酸多樣性和核苷酸平均差異數均表現出相對較高水平。果園和玉米種群顯示出類似水平的單倍型多樣性。COI-II和EF1α基因在種群間顯示出較低水平的遺傳分化(COI-II的全局FST為0.039,EF1α為0.033)。基于成對FST估計,大多數種群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景觀因素對COI-II單倍型的頻率產生了顯著影響(1km:P = 0.043;2km:P = 0.006;3km:P = 0.003)。具體而言,農田比例在所有尺度上對線粒體單倍型頻率均產生了顯著影響。此外,線性回歸分析也證實,優勢單倍型H1與農田百分比呈負相關,但與非農田百分比和景觀多樣性呈正相關。本研究明確了在非農田生境中存在的桃蛀螟種群可能作為遺傳多樣性的庫或源,潛在地影響農田中的桃蛀螟種群,為進一步解析桃蛀螟在景觀尺度下的種群擴散提供新的思路。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門興元研究員為該文章通訊作者,青島農業大學董兆克博士為該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科學院李超博士、宋瑩瑩博士和李麗莉研究員參與了本研究。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D02004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00349)、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2018GNC111019)以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項目(CXGC2016A09)的支持。(撰寫:門興元 核稿:房鋒)
論文鏈接:http://dx.doi.org/10.1127/entomologia/2023/2041
日期: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