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惠竹梅教授團隊在紫外和紅外輻射對轉色期釀酒葡萄揮發性香氣組分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以“Effects of ultraviolet and infrared radiation absence or presence on the aroma volatile compounds in winegrape during veraison”為題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發表。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尹海寧,通訊作者為王雪飛副教授和惠竹梅教授。
香氣是葡萄酒重要的品質因子。光環境因素顯著影響釀酒葡萄的香氣積累和組成,而其中非可見光對葡萄生長發育過程中香氣物質形成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葡萄果穗套袋分別阻隔紫外(UV)和紅外(IR)輻射,并在體外用紫外或紅外輻射照射葡萄果穗,采用HS-SPME-GC-MS和HS-GC-IMS研究了紫外和紅外輻射對赤霞珠葡萄香氣組分的影響。阻隔紫外輻射(UV-)或紅外輻射(IR-)下,葡萄果實中鑒定出16種香氣化合物,包括脂肪醇類、脂肪酸類、苯環類、醛類和單萜類。紫外輻射照射(UV+)或紅外輻射照射(IR+)下,葡萄果實中鑒定出23種香氣化合物,分為脂肪醇類、脂肪酮類、脂肪酯類、脂肪酸類、單萜類、醛類、揮發性酚類和其他揮發物。根據OPLS-DA分析,紫外輻射顯著影響芳樟醇和己醛含量。己醛含量在UV-處理下升高,在UV+處理下降低,表明紫外輻射抑制己醛物質的合成代謝。根據VIP值,與對照相比,苯甲醛和2-癸酮分別是IR-和IR+處理下的主要差異香氣物質。HS-GC-IMS分析了三種紫外和紅外輻射強度下的香氣物質差異,結果表明,乙酸、2-甲基丁醛和戊醛的含量隨輻射強度的增加而降低,2-3-丁二酮、乙酸丁酯和1-己醇的含量隨輻射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紫外輻射的作用更顯著。該研究提高了我們對非可見光在揮發性香氣物質積累中的作用的認識,并進一步拓展了釀酒葡萄產業促進生長發育可利用的有效波長范圍,為非可見光在田間和溫室栽培技術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金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3.112662
日期:2023-08-09
香氣是葡萄酒重要的品質因子。光環境因素顯著影響釀酒葡萄的香氣積累和組成,而其中非可見光對葡萄生長發育過程中香氣物質形成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葡萄果穗套袋分別阻隔紫外(UV)和紅外(IR)輻射,并在體外用紫外或紅外輻射照射葡萄果穗,采用HS-SPME-GC-MS和HS-GC-IMS研究了紫外和紅外輻射對赤霞珠葡萄香氣組分的影響。阻隔紫外輻射(UV-)或紅外輻射(IR-)下,葡萄果實中鑒定出16種香氣化合物,包括脂肪醇類、脂肪酸類、苯環類、醛類和單萜類。紫外輻射照射(UV+)或紅外輻射照射(IR+)下,葡萄果實中鑒定出23種香氣化合物,分為脂肪醇類、脂肪酮類、脂肪酯類、脂肪酸類、單萜類、醛類、揮發性酚類和其他揮發物。根據OPLS-DA分析,紫外輻射顯著影響芳樟醇和己醛含量。己醛含量在UV-處理下升高,在UV+處理下降低,表明紫外輻射抑制己醛物質的合成代謝。根據VIP值,與對照相比,苯甲醛和2-癸酮分別是IR-和IR+處理下的主要差異香氣物質。HS-GC-IMS分析了三種紫外和紅外輻射強度下的香氣物質差異,結果表明,乙酸、2-甲基丁醛和戊醛的含量隨輻射強度的增加而降低,2-3-丁二酮、乙酸丁酯和1-己醇的含量隨輻射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紫外輻射的作用更顯著。該研究提高了我們對非可見光在揮發性香氣物質積累中的作用的認識,并進一步拓展了釀酒葡萄產業促進生長發育可利用的有效波長范圍,為非可見光在田間和溫室栽培技術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金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3.112662
日期: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