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議

   2023-06-04 中國果樹微信號861
核心提示:寧夏黨委和政府將葡萄酒產業列為“六特”產業之首,確定了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的發展目標,葡萄酒產業正在按照高質量發展之路闊步前行。要確保葡萄酒產業持續健康良性發展,必須建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總體來說,葡萄園與酒莊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資源(太陽能、氣候、空氣、水、土壤、葡萄品種和生態系統)及其所屬的社會經濟環境。保護和改善自然資源,改善葡萄酒產區的社會經濟條件,確保生產系統的完善,對于葡萄園及葡萄酒企業活動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寧夏賀蘭山東麓是業界公認的世界上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之一,產業發展起步于1984年,總面積20萬hm?,包括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4個地級市的12個縣(市、區)和農墾5個農場。近40年來,歷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依托獨特的風土條件,引進先進技術,吸引國內外投資,出臺支持政策,開展國際合作,產業基礎日漸厚實,發展勢頭日趨良好。2003年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被納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2013年被編入《世界葡萄酒地圖》,成為世界葡萄酒產區新板塊;2018年推出的大單品“賀蘭紅”葡萄酒,成為聯合國代表餐廳的采購用酒,并和“長城天賦”“張裕摩塞爾”“銀色高地”等葡萄酒榮登國宴酒單;2021年,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兩個“國字號”平臺落戶寧夏,標志著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進入國家層面,當年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列入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任協定;2022年“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品牌價值達301.07億元,位列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榜第9位。世界葡萄酒大師杰西斯·羅賓遜認為“毋庸置疑,中國葡萄酒的未來在寧夏”。
 
  截至2021年,全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3.5萬hm2,是我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3。現有酒莊和種植企業228家,其中已建成酒莊116家,有基地無酒莊種植企業112家。2021年葡萄酒產量1.3億瓶,占國產葡萄酒釀造總量的37.3%,綜合產值300億元。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和2020年兩次視察寧夏,都對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特別是2020年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寧夏要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提高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并提出“假以時日,中國葡萄酒當驚世界殊”的目標要求。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期望,寧夏黨委和政府將葡萄酒產業列為“六特”產業之首,確定了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的發展目標,葡萄酒產業正在按照高質量發展之路闊步前行。
 
  要確保葡萄酒產業持續健康良性發展,必須建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一直倡導各國建立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在制定《OIV戰略計劃》時,明確將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優先事項,隨后提出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生產優質產品的同時,充分考慮到葡萄種植業的可持續性、對環境的影響、產品安全、消費者健康等因素,同時要重視歷史、文化、生態、景觀等遺產的價值。總體來說,葡萄園與酒莊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資源(太陽能、氣候、空氣、水、土壤、葡萄品種和生態系統)及其所屬的社會經濟環境。保護和改善自然資源,改善葡萄酒產區的社會經濟條件,確保生產系統的完善,對于葡萄園及葡萄酒企業活動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生態環境可持續
 
  空氣、水、土壤、生物多樣性和景觀保護對葡萄園及酒莊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葡萄酒產區長遠發展必須要對葡萄種植基地、栽培技術和釀酒設施進行合理的規劃和開發,尊重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充分考慮生產投入品(能源、水、生產技術、包裝材料和加工助劑)和生產輸出品(廢品、流出物、副產品)對于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生產投入品要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優先使用生態環保、無污染、可回收的材料;生產輸出品力求對環境的影響最小,盡可能優先考慮回收利用。
 
  選址及設計
 
  葡萄園與酒莊建設應充分考慮與國家主管部門規定的敏感區域之間的距離問題,還應盡量避免周邊有采礦、養殖、化工等污染企業的存在,盡可能避開流域水文敏感、地下水位高或有洪水風險的區域。葡萄園建設應根據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做到適地適樹。特別注意水資源供應問題,并應充分考慮水、電、路、林等基礎設施的配套。酒莊建筑物和相關基礎設施的設計、建造應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建筑風格和色彩盡可能與當地自然景色相一致,建筑材料應充分考慮隔熱和絕緣性,以實現最佳能源管理。此外,還應充分考慮污水和廢物的管理。


  葡萄園管理


  土壤管理
 
  在葡萄園整地和定植之前,需要進行土壤分析,確定土壤的適宜性和葡萄栽培潛力,建立初始施肥和改良方法。根據土壤養分測定結果,有機質含量過低的葡萄園盡可能每年或2~3年增施有機肥和少量化肥,保持土壤肥力。但肥料投入應與葡萄樹齡、根系分布、樹體健壯程度、優質葡萄生產要求相適應,應盡可能減少施肥的數量,尤其減少化肥的使用。老齡園應基于土壤或葉片營養分析,以及樹體活力觀察來確定施肥方案。盡量實施綠色、有機生產,嚴格控制使用被微量金屬、有機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等對環境有毒或危險的物質污染的肥料或土壤改良劑。應合理使用葉面肥,用于預防或治療已確定的樹體生長缺陷。
 
  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葡萄園土壤免受侵蝕,為樹體生長創造最佳條件,防止土壤板結和養分流失,同時促進生物多樣性。根據賀蘭山東麓產區實際情況,在山坡地修建攔洪及導洪設施,避免山上洪水對葡萄園的沖毀和侵蝕;盡量采用不需埋土的抗寒抗旱優良品種,減少冬季埋土對土壤的擾動;采取人工或自然生草、覆蓋種植、地面覆蓋麥草或堆肥等方法防范土壤地表徑流和養分流失,維持生態小氣候,降低地面輻射。結合土壤中耕,將草或覆蓋物深埋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盡可能不用除草劑,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注意葡萄栽培機械對土壤的影響,盡量避免機械壓實土壤,保持土壤松散通透結構。


  灌溉用水管理
 
  充分考慮葡萄栽培區域水源、水質及地下水情況,優先采用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盡量避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避免土壤鹽分升高和地下水位降低對葡萄栽培可持續性發展的影響。
 
  葡萄修剪及樹冠管理
 
  根據每年氣候變化,選擇最合適的冬季修剪時間,將枯枝落葉及時清理出園,降低葡萄園病蟲害的風險。冬剪后及時埋土,減少低溫凍害影響。根據目標產量、行株距和品種特性確定冬剪留芽量,確保葡萄園的通風光照良好,病蟲害發生少。寧夏產區每公頃產量應保持在7500~12000kg,確保葡萄品質和效益最佳。
 
  保護生物多樣性
 
  注意保護和改善葡萄園及酒莊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原生微生物、動植物群落。當葡萄園發生病蟲害時,應優先考慮生物防治技術,盡量減少農藥對周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病蟲害防治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盡快建立完善葡萄園氣象和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和風險評估體系,優先選擇生物源、礦物源農藥進行防治,盡可能減少化學防治對環境的影響。
 
  設備和能源的使用
 
  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和包裝環節的設備設計在盡量滿足農業生產、加工工藝、產品質量、生產安全和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節能、節水、衛生、減少噪音和環境污染等,盡量選擇對環境(臭氧層、溫室氣體)潛在影響較低的制冷劑。
 
  減少使用可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利用率。盡量減少車輛、機器和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盡量采用保溫建筑材料和可降低能耗的機器。釀造過程應通過優化設備,使用最節水、節能的工藝來減少葡萄酒產品加工和包裝所需的水和能源消耗。
 
  葡萄酒加工過程中的溫度控制和發酵添加劑的使用應考慮到發酵控制、產品質量和所需能量。涉及物理過程的操作,如離心、過濾、加熱、冷卻或釀酒過程,應考慮到衛生、能源使用和副產品管理。
 
  熟化和陳化一般在惰性容器或木制容器中進行。要關注與葡萄酒接觸材料的耐用性、完整性以及回收利用的可能性。陳釀用橡木桶由于與產品接觸的表面具有多孔性,需要特別注意木制容器的衛生。優先使用熱水和蒸汽進行清潔和消毒,而非使用化學清潔劑或消毒劑。
 
  優化生產資料
 
  在葡萄生產、葡萄酒加工及包裝環節,應優先使用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材料和可回收材料,同時考慮所用材料的總壽命和穩定性。盡量減少葡萄酒加工輔料和加工助劑的使用,減少加工廢水和廢品的排放。優先使用可回收包裝材料,容器使用玻璃、塑料、涂塑紙或金屬制品;瓶蓋使用軟木、塑料或涂塑金屬產品;瓶帽、標簽和紙箱等外包裝盡量使用塑料、金屬或紙制品。
 
  廢棄物管理
 
  廢水、副產品和廢物的管理是葡萄栽培和釀酒技術可持續發展在環境方面需要考慮的一個基本因素。應強調從源頭減排,從廢物中回收有用的活性材料進行選擇性管理,通過合理的供應渠道循環利用廢物成分,盡量減少對環境和當地社區的影響。
 
  發酵、澄清或穩定過程中產生的固體或液體殘留物,如皮渣、葡萄籽、澄清沉淀物和酒石酸鹽,應盡可能進行再處理,加工回收有用的活性物質,生產護膚品如面膜、精油、香皂和食品添加劑如酒石酸等,通過合理的供應渠道循環利用廢物成分。對無法再處理的殘留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如加工成有機肥還田,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和當地社區的影響。
 
  優先使用熱水或蒸汽對設備(如發酵罐、橡木桶和酒瓶)表面進行清潔和物理消毒,而非使用清潔產品或化學消毒溶液,同時要兼顧能源消耗以及水的可用性。廢水進入區域污水處理系統前,要根據當地環保要求監測預排放廢水的各項參數是否達標,如生物需氧量(BOD)或化學需氧量(COD)、pH值以及可能的電導率和鈉吸附比(SAR),根據環保要求處理合格后才能排放,如果廢水達標可優先用于葡萄園或周邊防護林帶的灌溉,達到節水、節能的目的。在葡萄園及酒莊集中發展區域的下游設置農業機械(拖拉機、采收機、噴霧器)公用沖洗區域,或直接利用各種加油站沖洗設施,并設置符合當地環境法規的燃料分離和污水處理系統,盡可能減少污水的產生。避免在水道或采樣點附近處理或清洗移動設備。
 
  景觀保護
 
  在葡萄園的開發、種植、更新以及酒莊建設過程中,應進行景觀影響評估,盡量保護周邊自然景觀,盡可能減少對景觀和環境的破壞和滋擾,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規劃,加強對產區景觀保護和開發,實現葡萄生產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限制噪音和空氣污染
 
  在葡萄園與酒莊建設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施工產生的揚塵、噪聲、廢氣、廢水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和滋擾。
 
  社會文化可持續
 
  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利益相關者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目標。酒莊企業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一定要考慮企業對當地社會經濟的影響,應積極推動當地社會經濟共同發展。酒莊企業應承諾至少按照現行的國家和國際法規公平對待其雇員、承包商和分包商。
 
  酒莊企業應尊重勞動者的習俗、文化和傳統價值觀,使勞動者保持愉悅的心情工作。酒莊企業至少應提供符合國家立法和國際標準的安全工作條件。制定關乎職工健康、安全和衛生的良好行為規范和有害物質處理程序,經常對工人進行安全風險意識培訓,督促工人遵守安全準則,努力將風險降到最低。酒莊企業應給工人提供持續的技能培訓,提升工作效率。幫助員工了解侍酒、酒精飲料銷售和食品安全知識等,讓員工自覺地加入酒莊經營的氛圍中。
 
  酒莊企業應結合產區特征,深入挖掘產區文化內涵,打造特有的賀蘭山東麓產區葡萄酒文化。可持續發展必須尊重本地區的文化和歷史,包括手工藝、建筑、音樂、繪畫、文學、當地傳統活動等。因此,應把賀蘭山東麓產區社會、歷史、文化資源同葡萄與葡萄酒特有的文化特質緊密結合,打造屬于賀蘭山東麓產區特有的葡萄酒文化IP。
 
  葡萄酒企業應保證產品質量,并向消費者作出品質承諾,努力提升葡萄酒產品的品牌價值。通過生產監控、技術提升、設備改造等措施,確保產品可追溯、安全衛生和真實可信。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也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品牌形象及推廣水平,會直接影響到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以及產區品牌。
 
  經濟發展可持續
 
  經濟發展可持續是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意和根本動力。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葡萄酒消費是構成葡萄與葡萄酒完整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層層遞進,最終的消費活動促成了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的整體閉環。因此,消費者偏好會引發持續性購買,而持續性購買會促進葡萄酒企業和葡萄農戶的持續性生產。研究表明,與傳統方式生產的葡萄酒相比,消費者更喜歡購買可持續方式生產的葡萄酒,而且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消費是產業鏈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也是擴大化社會再生產的起點,葡萄酒企業應加強消費者需求與行為偏好的研究,把握葡萄酒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內在規律并提供相應的葡萄酒產品和服務,以促進葡萄酒可持續消費。
 
  另外,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的葡萄種植農戶及葡萄酒生產企業,亦需要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控制生產成本的能力以及應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變化的能力,這樣才可以實現葡萄酒行業長遠、持續的發展。為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葡萄酒企業應制定多個生產經營方案,以確保企業根據生產成本和市場環境變化能夠高效率地匹配更加合適的方案。葡萄酒企業應提高其在不同生產和加工階段、資源配置、社會關系和企業管理方面自我調整的能力。
 
  從宏觀管理而言,葡萄酒產區管理部門要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明確指標和標準,監督葡萄與葡萄酒企業落實和執行方案。產區管理部門要通過評估系統對所采取的行動進行定期評估和監測,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對方案進行適度調整。葡萄酒產區政府要鼓勵葡萄酒全產業鏈推進可持續發展,并形成行業共識。酒莊企業在讓員工全面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舉措的同時,向社會公眾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酒莊企業實施的可持續發展行動要準確無誤,并有明確的證據證實。
 
  聲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3年第4期“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議”(崔萍,李甲貴,穆海彬,文云,馬丹陽,劉子雨)。



日期:2023-06-04
 
地區: 山東
行業: 葡萄酒 酒業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