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陳雁研究組的研究成果“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of a fasting-mimicking diet reduc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promotes repair to ameliorat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mice”。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發病機制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來,由于不良飲食習慣以及生活壓力和生存環境的影響,炎癥性腸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飲食限制特別是熱量限制已經在多種實驗動物模型上被證實是一種延緩衰老有效的干預方式,且在多發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自身免疫病模型上發現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而飲食限制在炎癥性腸病上所發揮的作用仍不是十分清楚。
該研究利用葡聚糖硫酸鈉(DSS)對小鼠進行4個周期的腸炎反復誘導,盡可能模擬慢性腸炎發生發展過程,并分別在第三和第四個周期期間按小鼠正常熱量攝入的30%進行間歇性模擬禁食(FMD)干預,持續干預3天,隨后恢復正常飲食4天。與正常飲食的腸炎模型小鼠相比,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小鼠的腸炎疾病活動指數(DAI)顯著降低,結腸炎癥程度在組織學和形態學上也得到顯著改善。另外通過流式細胞術實驗分析發現在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的腸炎模型小鼠外周血和脾臟中,CD4陽性T淋巴細胞比例顯著低于正常飲食腸炎模型小鼠。通過免疫熒光實驗分析發現,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腸炎模型小鼠腸道固有層免疫細胞浸潤顯著低于正常飲食腸炎模型小鼠,而腸干細胞數量以及腸上皮增殖信號顯著增加。
該研究發現,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在小鼠腸炎模型中能夠顯著改善炎癥程度和疾病活動指數,顯著降低系統性的炎癥,促進腸干細胞自我更新、分化,促進腸上皮的再生與修復。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宋爍為論文第一作者,陳雁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的項目資助,同時感謝北京珍百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該研究的大力支持。
文章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087411
日期:2021-06-18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發病機制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來,由于不良飲食習慣以及生活壓力和生存環境的影響,炎癥性腸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飲食限制特別是熱量限制已經在多種實驗動物模型上被證實是一種延緩衰老有效的干預方式,且在多發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自身免疫病模型上發現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而飲食限制在炎癥性腸病上所發揮的作用仍不是十分清楚。
該研究利用葡聚糖硫酸鈉(DSS)對小鼠進行4個周期的腸炎反復誘導,盡可能模擬慢性腸炎發生發展過程,并分別在第三和第四個周期期間按小鼠正常熱量攝入的30%進行間歇性模擬禁食(FMD)干預,持續干預3天,隨后恢復正常飲食4天。與正常飲食的腸炎模型小鼠相比,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小鼠的腸炎疾病活動指數(DAI)顯著降低,結腸炎癥程度在組織學和形態學上也得到顯著改善。另外通過流式細胞術實驗分析發現在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的腸炎模型小鼠外周血和脾臟中,CD4陽性T淋巴細胞比例顯著低于正常飲食腸炎模型小鼠。通過免疫熒光實驗分析發現,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腸炎模型小鼠腸道固有層免疫細胞浸潤顯著低于正常飲食腸炎模型小鼠,而腸干細胞數量以及腸上皮增殖信號顯著增加。
該研究發現,間歇性模擬禁食干預在小鼠腸炎模型中能夠顯著改善炎癥程度和疾病活動指數,顯著降低系統性的炎癥,促進腸干細胞自我更新、分化,促進腸上皮的再生與修復。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宋爍為論文第一作者,陳雁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的項目資助,同時感謝北京珍百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該研究的大力支持。
文章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087411
日期:202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