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產業作為隴南市重要富民產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實現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轉變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良種選育則是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基石。近二十余年,在國家相關部委和省市科技、林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核桃育種科研團隊持續開展核桃良種選育工作,以“堅守初心、久久為功,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成功破解隴南核桃品種老化、產量低而不穩等技術難題,選育、推廣了一批豐產、優質的新品種,為農民群眾增收、特色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內外結合選引良種 持續豐富種質資源
2001年以來,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依托良種核桃示范園,通過嫁接改造,在武都區城關鎮上黃家壩村建成了占地220畝的甘肅省核桃種質資源庫,并堅持“集世界之優于隴南”的引種思路,從中國林科院,山東、陜西、河北、山西、遼寧、云南等省的林果科研院所,以及我省核桃主產區引進國內外核桃優良品種(優系)和優樹種質資源162個,成為我省品種最豐富的核桃種質資源庫,其中:強特勒、清香、元林、秋香、紅仁核桃等食用核桃品種(系)126個,四座樓獅子頭、麒麟紋官帽等麻核桃(文玩核桃)品種27個,中寧盛、魁核桃、核桃楸砧木品種9個。該核桃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了眾多優良種質資源,既豐富了我省核桃遺傳多樣性,為核桃良種選育和繁育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紅仁核桃、紫葉核桃、果材兼用核桃等特異種類品種促進了核桃產業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立足本地種質優勢 奠定良種選育基礎
2000年以來,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跋山涉水,摸清了整個隴南的核桃種質資源狀況和分布區域,從全市核桃種質資源中篩選出優樹42株,在此基礎上開展實生選育,每年采集堅果進行檢測、評價和鑒定,并參與全省核桃區域試驗,為開展自主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基礎。
選引雜交同步開展 特異良種初現端倪
近年來,針對我市核桃晚霜凍害頻發、病蟲害不斷加重、核桃栽培效益下降的現狀,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把培育“高產量、高品質、高含油,抗晚霜、抗病蟲”的“三高二抗”核桃品種作為育種目標,積極開展良種選育。2007年11月,從美國引進紅仁核桃種子進行播種育苗,經過13年的實生選育,成功選育出我國第一個萌芽晚、避晚霜、核仁種皮鮮紅、風味香、品質優的紅仁核桃優系,暫命名為“隴原紅”,填補了我國紅仁核桃品種選育的空白。2011年6月進行核桃種質資源調查時,在武都區發現1株呈穗狀結果的極豐產優樹,經多年連續觀測、評價,該優系極豐產,堅果圓形,平均單果重11.6g,殼厚度0.8mm,核仁充實飽滿,風味香,出仁率63.6%,脂肪含量68.6%,蛋白質含量17.3%,是一個“高產量、高品質、高含油”的“三高”核桃品種,暫命名為“隴薄豐1號”。今年3月,“隴原紅”和“隴薄豐1號”2個品種已上報國家林草局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同時,經過多年的引種栽培馴化,2013年和2017年先后從眾多國內外優良品種中審定了“強特勒”和“元林”2個避晚霜省級良種。近年來,共計從隴南豐富的核桃種質資源中挖掘出23份優質、抗病、抗晚霜的優良種質,現已作為優系正在持續進行觀測、評價和鑒定。2018年以來,在我國著名核桃育種專家王鈞毅研究員的悉心指導下,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以清香、強特勒、土萊爾、霍華德、富蘭克蒂、紅仁核桃、元林、秋香、溫185等國內外優良品種作親本,持續開展核桃雜交育種。目前,已完成29個雜交組合,收獲、播種雜交種子171粒且長勢良好,有望得到我市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親本明晰的雜交良種。
大力推廣優良品種 助推產業提質增效
良種是核桃栽培者的財富之源,只有把良種推廣給群眾,引領果農增收致富,才能真正實現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的價值,這是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的情懷使命和社會責任。
2006至2016年,在篩選出強特勒、清香、元林等豐產、優質、避晚霜的核桃優良品種后,市經濟林研究院核桃研究所在武都區角弓鎮陳家壩村建立了200畝良種核桃繁育基地,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隴南核桃產業“123工程”的實施,大力開展繁育良種嫁接苗和接穗工作,為全市核桃種植戶無償提供良種嫁接苗共30多萬株。為加快我市核桃優良品種示范推廣的步伐,市經濟林研究院核桃研究所2012年在成縣城關鎮中心村建立了380畝良種核桃豐產示范園,用以開展良種核桃高接換優示范,推動全市核桃嫁接改良工作有序進行。
自市委提出“433”發展戰略以來,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積極為我市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全市開展大規模核桃高接換優、經濟林綜合管理“四季行動”,在核桃建園中栽植良種嫁接苗等建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采納,并在全市進行推廣。特別是2014至2016年,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把核桃高接換優作為民生實事項目,在強力推進隴南核桃品種改良“革命”重點工作中,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承擔了技術總負責和部分接穗加工儲藏的重任,共組建9支技術服務團隊,深入八縣一區指導核桃高接換優工作并圓滿完成任務,全市三年累計嫁接核桃樹1028萬株,僅高接換優一項技術就將良種率提高了15%,使我市核桃良種率達到了65%。同時,確定了我市三大主栽品種(清香、香玲、強特勒),制定了縣域“4+2”品種布局模式(4個國內外引進良種、2個縣域自選良種),加快了核桃良種化栽培進程。為了進一步示范推廣良種,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還印發了良種介紹、苗木繁育、豐產栽培、高接換優等實用技術資料,并采取舉辦培訓班、深入育苗戶和種植區進行現場培訓和巡回指導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實踐證明,核桃良種徹底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面貌,給山區果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為隴南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
育種征程剛剛起步 收獲成功尚需努力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空前重視良種繁育和創新工作,省、市科技和林業部門強力推進,出臺各項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給核桃良種繁育和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始終秉持“創新驅動、科技興林”的理念,大山深處寫人生,無怨無悔作奉獻。我們堅信,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核桃育種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隴南本土基因的優良新品種將陸續誕生,將為我省乃至全國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的貢獻。
日期:2021-05-11
內外結合選引良種 持續豐富種質資源
2001年以來,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依托良種核桃示范園,通過嫁接改造,在武都區城關鎮上黃家壩村建成了占地220畝的甘肅省核桃種質資源庫,并堅持“集世界之優于隴南”的引種思路,從中國林科院,山東、陜西、河北、山西、遼寧、云南等省的林果科研院所,以及我省核桃主產區引進國內外核桃優良品種(優系)和優樹種質資源162個,成為我省品種最豐富的核桃種質資源庫,其中:強特勒、清香、元林、秋香、紅仁核桃等食用核桃品種(系)126個,四座樓獅子頭、麒麟紋官帽等麻核桃(文玩核桃)品種27個,中寧盛、魁核桃、核桃楸砧木品種9個。該核桃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了眾多優良種質資源,既豐富了我省核桃遺傳多樣性,為核桃良種選育和繁育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紅仁核桃、紫葉核桃、果材兼用核桃等特異種類品種促進了核桃產業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立足本地種質優勢 奠定良種選育基礎
2000年以來,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跋山涉水,摸清了整個隴南的核桃種質資源狀況和分布區域,從全市核桃種質資源中篩選出優樹42株,在此基礎上開展實生選育,每年采集堅果進行檢測、評價和鑒定,并參與全省核桃區域試驗,為開展自主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基礎。
選引雜交同步開展 特異良種初現端倪
近年來,針對我市核桃晚霜凍害頻發、病蟲害不斷加重、核桃栽培效益下降的現狀,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把培育“高產量、高品質、高含油,抗晚霜、抗病蟲”的“三高二抗”核桃品種作為育種目標,積極開展良種選育。2007年11月,從美國引進紅仁核桃種子進行播種育苗,經過13年的實生選育,成功選育出我國第一個萌芽晚、避晚霜、核仁種皮鮮紅、風味香、品質優的紅仁核桃優系,暫命名為“隴原紅”,填補了我國紅仁核桃品種選育的空白。2011年6月進行核桃種質資源調查時,在武都區發現1株呈穗狀結果的極豐產優樹,經多年連續觀測、評價,該優系極豐產,堅果圓形,平均單果重11.6g,殼厚度0.8mm,核仁充實飽滿,風味香,出仁率63.6%,脂肪含量68.6%,蛋白質含量17.3%,是一個“高產量、高品質、高含油”的“三高”核桃品種,暫命名為“隴薄豐1號”。今年3月,“隴原紅”和“隴薄豐1號”2個品種已上報國家林草局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同時,經過多年的引種栽培馴化,2013年和2017年先后從眾多國內外優良品種中審定了“強特勒”和“元林”2個避晚霜省級良種。近年來,共計從隴南豐富的核桃種質資源中挖掘出23份優質、抗病、抗晚霜的優良種質,現已作為優系正在持續進行觀測、評價和鑒定。2018年以來,在我國著名核桃育種專家王鈞毅研究員的悉心指導下,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以清香、強特勒、土萊爾、霍華德、富蘭克蒂、紅仁核桃、元林、秋香、溫185等國內外優良品種作親本,持續開展核桃雜交育種。目前,已完成29個雜交組合,收獲、播種雜交種子171粒且長勢良好,有望得到我市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親本明晰的雜交良種。
大力推廣優良品種 助推產業提質增效
良種是核桃栽培者的財富之源,只有把良種推廣給群眾,引領果農增收致富,才能真正實現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的價值,這是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的情懷使命和社會責任。
2006至2016年,在篩選出強特勒、清香、元林等豐產、優質、避晚霜的核桃優良品種后,市經濟林研究院核桃研究所在武都區角弓鎮陳家壩村建立了200畝良種核桃繁育基地,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隴南核桃產業“123工程”的實施,大力開展繁育良種嫁接苗和接穗工作,為全市核桃種植戶無償提供良種嫁接苗共30多萬株。為加快我市核桃優良品種示范推廣的步伐,市經濟林研究院核桃研究所2012年在成縣城關鎮中心村建立了380畝良種核桃豐產示范園,用以開展良種核桃高接換優示范,推動全市核桃嫁接改良工作有序進行。
自市委提出“433”發展戰略以來,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積極為我市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全市開展大規模核桃高接換優、經濟林綜合管理“四季行動”,在核桃建園中栽植良種嫁接苗等建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采納,并在全市進行推廣。特別是2014至2016年,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把核桃高接換優作為民生實事項目,在強力推進隴南核桃品種改良“革命”重點工作中,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承擔了技術總負責和部分接穗加工儲藏的重任,共組建9支技術服務團隊,深入八縣一區指導核桃高接換優工作并圓滿完成任務,全市三年累計嫁接核桃樹1028萬株,僅高接換優一項技術就將良種率提高了15%,使我市核桃良種率達到了65%。同時,確定了我市三大主栽品種(清香、香玲、強特勒),制定了縣域“4+2”品種布局模式(4個國內外引進良種、2個縣域自選良種),加快了核桃良種化栽培進程。為了進一步示范推廣良種,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還印發了良種介紹、苗木繁育、豐產栽培、高接換優等實用技術資料,并采取舉辦培訓班、深入育苗戶和種植區進行現場培訓和巡回指導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實踐證明,核桃良種徹底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面貌,給山區果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為隴南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
育種征程剛剛起步 收獲成功尚需努力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空前重視良種繁育和創新工作,省、市科技和林業部門強力推進,出臺各項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給核桃良種繁育和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隴南核桃育種科研團隊始終秉持“創新驅動、科技興林”的理念,大山深處寫人生,無怨無悔作奉獻。我們堅信,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核桃育種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隴南本土基因的優良新品種將陸續誕生,將為我省乃至全國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的貢獻。
日期:20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