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我國蘋果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2021-01-25 中國農業監測預警微信號王桂榮601
核心提示:為做好市場信息引導和服務,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中國農業
為做好市場信息引導和服務,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熱科院、中國食用菌協會等有關機構的專家,形成一系列特色農產品市場與產業分析調研報告。經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同意,中國農業監測預警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將全文轉載《特色農產品市場與產業分析調研報告》。
 
  蘋果具有營養豐富、高投入、高產出、比較效益高等特點,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蘋果生產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的40%以上。為全面了解我國蘋果生產、加工、消費等狀況,提出蘋果產業發展建議,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受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的委托成立專題調研組,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研等方式,對我國蘋果產業進行了綜合調查分析。蘋果作為我國特色優勢農產品,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2019年,我國蘋果種植面積穩中略降,產量穩步增加;消費略有下降,以鮮食為主,加工消費有所提升,但占比較小;進口增加,出口下降;蘋果實現周年供應,產地收購價和市場批發價相對穩定;生產成本略有下降、效益有所回升。價格波動與生產供給相關性大,季節性波動逐漸減小;生產效益增長空間較大未來3-5年,預計我國蘋果種植規模趨于穩定,總產緩慢增長;消費將保持低速增長,加工將穩中有增;進口呈快速增長、鮮果呈出口減少、果汁呈出口增加之勢。
 
  一、蘋果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情況
 
  1.種植面積穩中略降,種植區域相對集中。2018年我國蘋果種植面積2907.9萬畝,比2014年減1.8%,年均減0.5%,總體呈現減少趨勢(圖1)。

  圖1 2014-2018年中國蘋果種植面積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蘋果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渤海灣和黃土高原。2016-2018年間,兩大主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84.3%,產量占91.8%。產量前三位的省份是陜西、山東、河南(圖2)。

  圖2 2016-2018年間蘋果主產省份平均種植面積占全國比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產量穩步增加,總產居全球首位。2018年蘋果單產每畝1349.2公斤,比2014年增長7.0%;總產量3923.3萬噸,比2014年增長5.0%。受霜凍和冰雹影響,2018年蘋果單產和總產比上年分別下降4.8%和5.2%(圖3、4)。從全球看,2018年我國蘋果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5.8%,在全球94個蘋果生產國中,居于首位。
 

 
  (二)消費情況
 
  1.消費略有下降。全國蘋果消費量呈先升后降再回升的趨勢,總體表現為下降。2019年消費總量為4030萬噸,比2015年減少3.9%,2018年受總供給減少的影響,總消費量降至近5年來最低水平;2019年較2018年有所回升,提升20.6%;人均消費變化趨勢與總消費一致(圖5)。
 
  圖5 2010-2018年中國蘋果消費變化


  數據來源:消費總量:布瑞克,總人口:國家統計局
 
  2.消費以鮮食為主。2019年鮮食消費量為3369萬噸,比2015年減少4.9%,比2018年增加17.7%;占總消費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84.5%下降到2019年的83.6%,下降0.9個百分點(圖6)。

  圖6 2015-2019年中國鮮食蘋果消費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布瑞克數據整理
 
  3.消費呈多樣化。蘋果儲藏技術的運用和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保證了蘋果全年供應。蘋果品種的多樣化、品質特征的差別化,為消費者提供了多重選擇。
 
  (三)加工流通情況
 
  1.加工量逐漸提升。2019年,我國蘋果加工量431萬噸,比2015年增2.9%,比上年增35.7%。占總消費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10.0%上升到10.7%,提升0.7個百分點(圖7)。
 

  圖7 2015-2019年中國蘋果加工量及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布瑞克數據整理
 
  2.加工品以濃縮果汁為主。目前,全國共有蘋果加工企業100多家,生產線180多條,濃縮果汁生產線70多條,產量以每年15.0%的速度增長。
 
  3.多元化流通體系日趨完善。蘋果產業已形成了由生產者為起點、消費者為終點,蘋果經紀人、專業合作社、蘋果代辦點、批發商等為中間環節所組成的流通體系。
 
  (四)進出口情況
 
  1.進口量明顯上升。2019年鮮果進口量額分別為12.5萬噸和2.2億美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43.0%和49.3%,比上年分別增長94.0%和86.6%(圖8)。進口鮮果主要來源于新西蘭、美國、智利。2019年蘋果汁進口量8229.4噸、進口額717.0萬美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72.3%和60.8%,比上年分別增長27.8%和34.2%(圖9)。蘋果汁(白利糖度值≤20)主要進口來源國為塞浦路斯、英國和土耳其。
 

 
  2.出口量明顯下降。2019年鮮果出口量額分別為97.1萬噸和12.5億美元,比2015年分別增16.5%和20.9%,較上年分別減13.2%和4.0%(圖10),出口地包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2019年果汁出口量額分別為38.6萬噸和4.3億美元,比2015年分別降18.7%和24.1%,較上年分別減30.9%和31.5%(圖11),出口地主要為美國、俄羅斯和日本。

 
  (五)市場價格情況
 
  1.價格漲跌互現。2019年蘋果主產區收購均價每公斤8.2元,比2017年的5.1元、2018年的5.2元高出3.0元以上。2019年蘋果平均批發價每公斤10.5元,比2018年高2.7元,兩年間最高價每公斤14.4元,最高差價7.2元(圖12)。
 

  圖12 2017-2020年3月中國蘋果價格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果品流通協會
 
  2.富士具有價格優勢。富士蘋果全年各月價格均高于其它四種蘋果,2019年富士蘋果均價每公斤9.4元,最高價13.5元。比紅香蕉、黃香蕉、黃元帥、秦冠四種蘋果分別高3.4元、3.2元、3.0元、3.0元(圖13)。
 

  圖13 2019年不同蘋果價格變化


  數據來源: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六)成本收益情況
 
  1.成本略有下降。2018年蘋果生產每畝總成本為4904.8元,比2014年減9.7%,比上年增0.4%,成本構成見表1。

  2.收益有所回升。2018年蘋果每畝凈收益2614.0元,每50公斤蘋果凈收益79.4元,比2014年分別減24.9%和14.9%,比2017年分別增36.9%%和75.4%。成本收益率由2014年的64.1%下降到2018年的53.3%,下降了10.8個百分點。
 
  二、蘋果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生產將低速增長。預計蘋果栽培面積將穩中有增,預計2025年栽培面積為2949.7萬畝,較基期(2016-2018年三年均值)增長1.2%,年均增速0.2%。預計單產穩步增長,但增速放緩,預計2025年單產每畝1979.8千克,比基期增43.1%,年均增速5.3%。蘋果總產將保持低速緩慢增長趨勢,預計2025年總產量5839.9萬噸,比基期增44.8%,年均增速5.4%。
 
  (二)消費將保持低速增長。預計蘋果消費將呈平緩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消費量為4845.7萬噸,比基期(2017-2019年三年均值)增22.2%,年均增速3.4%。蘋果消費仍以鮮食消費為主,預計2025年鮮食消費為4123.7萬噸,比基期增24.0%,年均增速3.7%。鮮食占總消費量比重將由基期的83.9%上升到2025年的85.1%,提升了1.2個百分點。
 
  (三)加工將穩中有增。隨著消費者對蘋果加工產品需求增加,蘋果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發展潛力較大。預計2025年蘋果加工量為513.6萬噸,比基期增22.6%,年均增速3.5%。加工量占總消費比重為10.6%,基本保持不變。
 
  (四)進口將快速增長。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將推動蘋果進口消費的增長。預計鮮果進口量2025年為18.3萬噸,年均增速為13.4%;預計果汁進口量2025年為1.9萬噸,年均增速為16.6%。
 
  (五)鮮果出口減、果汁出口增。隨著蘋果產業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國際市場將不斷開拓。預計2025年鮮果出口量為105.3萬噸,年均降速1.3%;果汁出口量126.8萬噸,年均增速15.5%。
 
  (六)價格將窄幅波動上漲。蘋果價格主要受供求關系和天氣等方面的影響。預計未來幾年,蘋果年度批發均價在每公斤5.0-8.5元區間波動。隨著蘋果價格波動,精品果、功能果價格將略有提高。
 
  (七)收益將有一定的增長空間。通過減少勞動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果品質量、實現優質優價,蘋果增效仍有一定潛力。預計2025年成本收益率為44.5%,比基期提升8.8個百分點。
 
  三、貧困地區蘋果產業發展情況(以內丘縣為例)


  (一)總體情況
 
  內丘縣是河北省邢臺市10個貧困縣之一,2019年貧困發生率為0.06%。在脫貧攻堅中,該縣將蘋果作為扶貧特色主導產業。2018年內丘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96元,其中,蘋果產業帶動人均增收2500元。
 
  (二)主要經驗做法
 
  1.精準選擇扶貧產業。內丘縣根據當地生態條件,選準蘋果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建設蘋果生產基地,打造以育苗、種植、食品深加工、旅游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2.精準推行治山模式。內丘縣總結推廣崗底村治山經驗,鼓勵各村因地制宜進行荒山治理,使荒山變成“花果山”。
 
  3.精準播撒科技種子。科技人員將蘋果標準化生產工序編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培訓貧困群眾近1萬人次,輻射帶動當地蘋果種植60多萬畝。
 
  4.精準打造聯結機制。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土地流轉+入股+打工”等模式。將各戶的扶貧資金、土地入股到企業,實行保底分紅、貧困戶長年到果園打工,帶動當地7496戶,1.2萬人脫貧。
 
  5.精準延長產業鏈條。一是因地制宜培育出富崗1號、富崗2號、富崗3號等優質品種,并在全域推廣。二是不斷延伸蘋果產業鏈,生產果醬、果汁等多種產品。三是推進蘋果產業與“旅游+”等新型業態融合。
 
  (三)典型案例
 
  1.內丘縣崗底村依托當地蘋果資源,實現精準脫貧。崗底村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當年該村全部家當只有8000畝荒山。現有總資產達10553萬元,人均純收入由1984年的80元增長到2019年的4.3萬元,人均果品收入9000元。該村根據資源優勢,確定蘋果為脫貧產業;通過送果農上中專班,并依靠科技人員加強技術培訓,提升果農技能水平;通過注冊“富崗”蘋果,拓寬蘋果市場,發揮品牌價值,實現全村脫貧。
 
  2.扶貧啟示。根據當地生態條件,因地制宜選準一個產業;精準分析貧困現狀、總結經驗;依靠科技人員為產業扶貧提供技術支撐;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培養一批脫貧攻堅中堅力量;打造公共品牌,發揮品牌效益,助推蘋果產業發展。
 
  四、蘋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品種結構單一,早中晚熟品種比例失調。以紅富士為代表的晚熟蘋果為主,早中熟蘋果相對較少,導致品種單一、抗性差,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
 
  2.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經營管理能力偏低。目前,蘋果園用工量多,工價高,勞動者多以老年人為主。老齡化生產者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市場經營意識和科學管理能力。
 
  3.產業組織化程度低,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蘋果生產多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儲運、加工、批發、零售等環節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困難。
 
  4.產業發展滯后,附加值難以實現。蘋果貯藏設施落后,氣調貯藏發展緩慢。加工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產品少。銷售以地頭、分散市場銷售為主,電商銷售等方式有限。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建設落后,缺少對公用品牌的保護。
 
  (二)風險分析
 
  1.自然災害與病蟲害。蘋果生產極易受到低溫凍害、雹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蘋果產量波動;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影響蘋果產量及品質。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發生及嚴重程度難以預計。
 
  2.國際貿易。隨著國內市場對進口蘋果需求的增加,我國進口蘋果規模將不斷擴大,但出口有下降趨勢。雙重壓力給我國蘋果市場帶來嚴峻挑戰。全球冠狀肺炎疫情的突發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3.國內市場。蘋果產品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既給我國蘋果產業帶來機遇,也會帶來挑戰;其他水果產業的發展也對蘋果的供需及價格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優化品種結構,實現品種多樣化。逐步減少富士蘋果種植,適當發展我國自主選育的優質品種,適量發展一些加工品種,調劑發展早熟品種,實現早、中、晚熟合理搭配。
 
  (二)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完善蘋果采后處理流程標準,強化氣調和恒溫貯藏等技術;實現加工產品多樣化,發展蘋果汁等終端產品;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開展移動電子商務和微營銷新模式;加大品牌建設與保護,推進地理標志和商標注冊;促進三產融合。
 
  (三)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加強生產服務組織建設,統一管理,實現標準化生產;加強市場化、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降低借貸門檻;加強保險服務業建設,增加保險產品,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及災害的預警防控體系。
 
  報告撰寫人:
 
  王桂榮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
 
  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1-25
 
行業: 飲料 進出口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