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委《關于加快全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五年十二月九日
關于加快全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4〕1號)和《中共遼寧省委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遼委發〔2004〕12號),加快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現就加快我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工作目標和重點
(一)總體思路。以滿足和創造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推行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為重點,以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實施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產品的安全生產發展戰略,加強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儲藏、加工和包裝業,千方百計提高設施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實現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由規模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推動全省農村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二)工作目標。到2010年,全省蔬菜生產播種面積達到80萬公頃,總產量提高到4000萬噸,年均遞增9.5%;總產值達到360億元,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15%,比2003年增加1倍,年遞增10%。全省設施蔬菜面積發展到30萬公頃,其中日光溫室蔬菜面積發展到20萬公頃,總產值達到306億元,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12.5%,比2003年增長1倍以上,年遞增10%。全省農民人均設施蔬菜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
到2010年,重點建設省級蔬菜龍頭企業50家,全省蔬菜加工率達到30%,蔬菜出口100萬噸以上,出口創匯5億美元。
(三)發展重點。一是以日光溫室為主、大中小棚生產為輔,優先發展高效益的保護地生產;二是以農區為主、大城市城郊為輔,城郊、公路和鐵路沿線和大市場周邊地區要加快發展;三是集中力量優先扶持遼西地區發展,使之與遼西扶貧開發、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高效農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加強設施蔬菜優勢產區建設
(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和優化設施蔬菜生產布局。在全省建立五大設施蔬菜優勢區,即遼西設施蔬菜優勢區、遼東保護地山野菜和食用菌優勢區、遼北設施蔬菜優勢區、遼南出口設施蔬菜優勢區和中部名特優設施蔬菜優勢區。鼓勵各優勢區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科學制定設施蔬菜發展規劃,突出區域特色,提高商品質量,形成品牌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加強優勢產區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提高反季蔬菜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一是對優勢產區集中連片的生產基地加強設施蔬菜小區建設,不斷提高設施標準,加快棚室結構的更新換代,增強設施產出能力,使設施蔬菜成為生產基地的農業主導產業;二是實行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蔬菜質量,把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成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不斷提升生產基地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三)支持遼西地區設施蔬菜產業優先發展,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要把遼西地區設施蔬菜和花卉的發展,與扶貧開發和經濟轉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扶貧開發的主體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到2010年,遼西貧困地區有條件的地方基本實現戶均一個日光溫室。
三、促進設施蔬菜產業增長方式轉變
(一)強化指導,實現日光溫室生產小區的科學布局。各地在制定設施蔬菜發展規劃和實際建設中,要突出建設日光溫室小區,推進設施蔬菜相對集中生產,統一品種,統一技術規范,實施規模化生產,切實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依靠高質量的產品和生產規模有效地占領市場,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生產效益。
(二)因地制宜,以效益為中心確定日光溫室建設標準。日光溫室建設要本著“講究科學、因地制宜、效益優先”的原則,按照優化技術參數的要求,實行科學建設,科學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的增收潛力。在生產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產品適銷對路或銷路穩定的地區,根據生產品種對設施的要求,可適當提高建設標準;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差一些的地區,可適當降低設施標準,應以實用型日光溫室為主,少占或不占耕地。要實行梯次發展戰略,隨著資本、技術的積累和市場的開拓,在條件成熟時再逐步提高建設標準,切不可盲目堅持棚體建設的高標準。
(三)突出特色,加快設施蔬菜品種結構優化。要根據本地資源條件和生產基礎,突出特色,合理確定主栽品種,實施專業化生產。要加快名特優新蔬菜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根據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適時調整品種結構和上市時間。鼓勵和引導設施蔬菜優勢區發展棚果、棚花、養殖、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四)重視科技,全面提高設施蔬菜技術含量。要加快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步伐,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增產增效技術,切實轉變粗放式的經營方式。要改變單一的蔬菜種植模式,實現多茬次、多品種、多模式的立體栽培和提早、延晚栽培。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生物防治、組織培養、工廠化育苗等高新技術,全面實施無公害蔬菜發展戰略,積極打造綠色品牌,培育一批設施蔬菜出口生產基地,帶動我省蔬菜出口量的擴大。
四、建立健全設施蔬菜質量安全體系
(一)加強設施蔬菜質量安全監控。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解決蔬菜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加大設施蔬菜集中產區環境監測、生產過程控制和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工作的力度,大力推廣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推進質量安全認證和監督管理。加強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具有法定資質的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積極推行市場準入制度,推進蔬菜質量安全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二)建設設施蔬菜安全生產示范區。結合日光溫室小區和蔬菜出口生產基地建設,以解決日光溫室蔬菜農藥殘留問題為突破口,在全省選建若干個蔬菜安全生產示范區,逐漸輻射其他設施蔬菜和裸地蔬菜。凡各級政府投入資金建設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及農業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等,生產的蔬菜產品都要率先達到國家規定的農藥殘留量控制標準。主產縣設施蔬菜到2007年達到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全省設施蔬菜到2010年全部達到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三)加強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加大農藥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和違禁農業投入品的行為,堅決取締非法生產、銷售違禁投入品的經營單位和攤點。對在蔬菜生產中限制使用的高毒農藥要嚴格管理,監督使用,積極探索監督管理的有效措施。對使用了違禁農業投入品的蔬菜,嚴禁進入市場,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健康。
(四)開展蔬菜農藥殘留量的監測。各地區要認真開展定點、定期農藥殘留量的檢測工作,做到產地質量檢測和市場準入檢測并舉,及時通報檢測結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全省要重點解決番茄、辣椒、茄子、蕓豆、黃瓜、韭菜等10個品種的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突出抓好集中產地的蔬菜農藥殘留量監測。在總結沈陽、大連市等批發市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并在全省推廣。政府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引導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無公害蔬菜專營區,實行無公害食品標志管理,建立可追溯機制,為實現全部市場準入積累經驗;積極引導、支持、幫助無公害蔬菜進入商場、超市、集貿市場,為廠商掛鉤、農商聯合牽線搭橋,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
五、全面加強蔬菜技術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一)強化蔬菜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蔬菜主產區市、縣(市、區)要建立健全蔬菜技術推廣體系,保證推廣經費,優化人員結構,全面提高技術人員的科技素質。各級政府在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試點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產業特點,研究成立區域性的蔬菜技術推廣中心,積極探索蔬菜技術推廣的多元化組織形式,改進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在日光溫室面積比較集中的鄉鎮,村一級要配備技術員。
(二)強化農民技術培訓工作。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技到位率為重點,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建立和完善多級培訓體系,明確責任,提高培訓的組織水平和實際效果。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的作用,帶動農民應用各項新技術,提高栽培管理水平。要采取各種有效的形式,在生產關鍵環節和主要階段,通過舉辦培訓班、電視講座、現場示范、印發科技資料等形式,及時讓農民掌握先進實用技術,做到一棚一名“明白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三)強化工廠化育苗中心建設。設施蔬菜集中產區的市、縣(市、區),要適應生產基地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趨勢的要求,切實加強區域性蔬菜種苗繁育中心建設,提高育苗質量和統一供苗能力。全力推進訂單品種規模化生產,擴大訂單生產面積。要堅持“政府組織,企業運作,部門支持”的原則,堅持市場化的建設方向,積極鼓勵企業投資和經營,進一步強化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聯系,提高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
(四)強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支持蔬菜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以實施“網上農業工程”為突破口,不斷提高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的信息化水平。以 “金農”工程為依托,構建全省設施蔬菜信息網絡體系,及時掌握國內外市場需求、價格、質量、標準等信息,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各主要蔬菜批發市場,要設立電子大屏幕,滾動發布本地和全國各地市場信息。通過發展信息化,全面提升我省保護地蔬菜的產業素質,帶動蔬菜產業的現代化。
六、加強蔬菜中介服務組織和市場體系建設
(一)加強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參與新型物流產業,加強蔬菜營銷中介服務組織建設,鼓勵各種中介服務組織與農民簽訂訂單,幫助農民拓展蔬菜銷路,解決農民生產的后顧之憂。圍繞日光溫室的發展,繼續開展資源與資本、企業與農戶、產地與銷地、本地與外地、農業與商業、窗口與腹地的對接活動,推進日光溫室產品的流通,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積極籌建專業協會,發揮專業協會信息交流、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的優勢,形成完整的組織結構,發揮協會、經紀人在蔬菜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作用。
(二)加強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在日光溫室建設集中的地區,要按照“控制市場數量,優化市場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功能”的原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搞好產地批發市場建設。要認真做好市場布局和建設規劃,重點支持區域核心批發市場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要建立市場化運行管理機制,強化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三)積極扶持蔬菜龍頭企業。一是要扶持現有蔬菜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特別是對固定資產1000萬元以上或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重點蔬菜龍頭加工企業,以及年營業額億元以上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要通過政府技改補貼或貼息,促進資產重組或合資合作,使其做大做強。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資,發展一批蔬菜龍頭企業,通過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模式,建立起穩固的合作模式,延長蔬菜產業鏈。
(四)努力擴大蔬菜出口。要在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的基礎上,在一些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依托出口骨干企業,建設一批蔬菜出口生產基地,指導其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開拓蔬菜國際市場,擴大蔬菜產品的出口。要重點鞏固和拓展日、韓、美、加、歐盟、南美、中東、俄羅斯及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市場,形成多層次、全方位、階梯型發展的出口市場格局。支持蔬菜出口企業進行各種類型的促銷活動,通過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出口展銷會、推介會等多種形式,加強與國外進口商的交流與合作。各地要對蔬菜出口企業進行生產技術研發、新品種引進、國際市場開拓、產品質量認證、國外商標注冊等給予資金支持。
七、加大設施蔬菜生產政策扶持力度
(一)增加財政投入。各級政府要以貼息和補助等方式重點扶持遼西北等貧困地區設施蔬菜棚室建設。到2010年,省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資金,重點用于日光溫室設施小區建設基礎設施補助、農戶和區域性育苗中心貸款貼息。對非貧困地區的設施蔬菜主產縣,可在市場建設、工廠化育苗中心和出口蔬菜基地建設等方面予以貸款貼息支持。用于種植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農業綜合開發中的多種經營項目資金、農村“四位一體”建設等資金要向設施蔬菜開發傾斜。各蔬菜主產區要增加設施蔬菜技術培訓、質量標準體系和新品種引進等重點項目建設的投入。各級農村金融部門,要優先為蔬菜設施建設提供專項貸款。
(二)搞好水電設施配套。各地灌溉工程建設資金要優先用于日光溫室的水源工程和滴、滲灌等配套設施建設。新建設施蔬菜小區規劃要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協調一致,做到棚室建設與水利工程配套工程和電力配套工程規劃同步進行,保證建設質量和生產效益。
(三)加強綠色通道建設。嚴格執行交通部等7部門《關于印發全國高效率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交公路發〔2005〕20號)和公安部《關于保障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道路運輸安全暢通有關工作的通知》(公傳發〔2004〕1884號)要求,研究制定蔬菜等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在國家規定的“綠色通道”上,對整車運輸包括蔬菜在內的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實行“三不準”政策,即不準滯留、卸載和罰款,對車輛的違規行為可事后妥善處理。對整車并合法裝載運輸蔬菜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的路橋費實行不同程度的減免。
(四)認真落實土地承包政策。在維護農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本著“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開展股份合作形式或通過土地流轉加快設施蔬菜小區建設。積極探索股份合作、統建分管等多種經營模式,正確處理好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和推進設施蔬菜小區建設和規模經營的關系,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確保農村穩定。
省農委
二○○五年十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