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為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維護公眾健康,現就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意義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優質、高效、安全農產品生產,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對于貫徹以人為本方針,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愈顯重要和迫切。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先后出臺了《洛陽市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洛陽市蔬菜市場準入實施辦法》等政府規章,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快速發展。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初步形成;城市區蔬菜市場準入順利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步伐不斷加快;農業標準化示范工作穩步推進;農業投入品監管長效機制初步建立;農資市場經營秩序進一步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初見成效。但由于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起步較晚,仍然存在著標準化程度不高,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規模較小,品牌農產品數量不多,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隊伍不夠健全、監管不夠有力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拓寬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為主線,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依據,科學把握和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規律,通過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進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等措施,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全面提升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二)目標任務
力爭到“十一五”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00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50個、綠色食品20個、有機食品5個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70萬畝,蔬菜10萬畝,水果8萬畝,水產3萬畝);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全部建成,“兩級三層”農產品檢測體系基本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全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三、突出工作重點,狠抓關鍵措施,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一)積極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步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基礎。要堅持以政府推動為主導,以優質糧食、水果、蔬菜等大宗優勢農產品為重點,動員和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參與基地認定、產品認證申報工作。各縣(市)、洛龍區每年至少要申報認定3個無公害基地,認證3-5個農產品。市級以上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產業化龍頭企業都要申報1-2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或認定1-2個無公害農產品。今后,要把這項工作做為評審市級和推薦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重要條件。對于申報并獲證的基地和產品,市、縣財政分別給予申報經費補貼。
(二)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關鍵。要以優質糧食生產區域為重點,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各縣(市、區)每年要新規劃發展2-3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優質糧種補貼項目標準化生產面積要達到50%以上。各級農業、質監部門要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步伐,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宣傳和培訓,指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業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營者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的有效手段和農產品市場監管的技術支撐。要進一步完善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通過配備檢測儀器、增加流動檢測設施,改善檢測手段,使其全面具備蔬菜、水果、水產等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的檢測能力。要重點加強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配備相應人員,保證檢測經費。各縣(市)、洛龍區、吉利區要按照不增加全供人員編制,不增加財政人頭經費,所需編制由農業系統內部調整的原則,于200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站的機構設置。檢測站的檢測室建設堅持以縣(市、區)投資為主。市財政從農口專項資金中拿出部分資金,按照差別化管理的辦法,實行以獎代補。要進一步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質量自檢體系建設。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生產基地都要建立檢測網點,承擔自檢任務。力爭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有中心、縣有站、基地(市場)有網點”的上下貫通、專業齊全、優勢互補、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的“兩級三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四)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實行市場準入制度,是搞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有效切入點。城市區要在繼續做好蔬菜市場準入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農產品市場準入范圍,2008年試行水果、水產品市場準入,2010年全面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各縣(市)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逐步探索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各級農業技術部門要指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經營組織建立完善生產記錄、包裝標識、檢驗檢測等制度,逐步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的農產品溯源管理目標,切實保障市場準入制度的順利實施。
(五)切實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控制農產品源頭污染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環節。要切實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管,重點查處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資行為。要切實加強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建設,積極探索農業執法新途徑、新方法、新機制,實行農業綜合執法,努力提高執法效果。加強農資信用體系建設,認真開展爭創“十佳農資經營企業”和“百家誠信農資經營戶”活動。繼續做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全面推進農資連鎖經營,為優質農業投入品銷售創造良好環境。
(六)積極推廣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加快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引進、試驗、示范各種農業新材料、新品種、新技術,促進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發展。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大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力度,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村,通過辦班培訓、現場示范等多種途徑,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指導農民科學生產,努力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水平。各有關科研部門要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搞好研究、推廣、開發和示范,加快成果轉化,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鼓勵和支持民間科研機構研究開發優質農產品。
(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一項公益性很強的事業,其經費投入必須納入政府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各級政府都要把用于開展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市場準入、體系建設、標準制定、技術培訓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經費開支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給予重點保障。農業、發改、扶貧、商務等部門要積極爭取項目支持,通過項目打包、資金打捆等方式,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投入。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部門、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業,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是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市政府成立以主管農業副市長為組長,農業、發改委、財政、質監、食品藥品監督、工商、公安等部門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組織,切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領導。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納入績效考核。要按照權責一致、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領導對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負主要責任。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宣傳力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質量安全意識,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氛圍,為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創造良好環境。
洛陽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