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動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效,結合廊坊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2024年,我市推薦認定環京蔬菜生產基地4家,總數達到20家,全市蔬菜生產面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新增市級以上農業品牌15個以上,新增“兩品一標”產品20個以上。創建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4個。培育中央廚房(預制菜)企業10家。京津冀三地聯合培訓我市基層農技人員60名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推進廊坊“凈菜進京”
1.推進精品蔬菜產業集群規模發展。以續建環京津設施蔬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為重要抓手,面向京津高端市場,立足四季均衡供應,推動設施蔬菜規模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著力打造環京津高端精品優勢蔬菜產業帶,2024年全市蔬菜生產面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全年蔬菜供北京市場穩定在100萬噸左右,北京市場占比穩定在15%左右,保障京津“菜籃子”產品供給。突出主導品種發展,繼續做強番茄一號、設施黃瓜、安次甜瓜、永清胡蘿卜等單品果菜類。
2.建設環京周邊蔬菜生產基地。統籌百億級蔬菜產業提升工程,以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建設一批高標準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和鮮菜應急保障供應基地,打造標準化“第一車間”“原料車間”。推薦認定環京蔬菜生產基地4家,總數達到20家。加強基地日常管理,做好產銷數據監測填報工作,強化質量監管和標準化生產,不定期開展抽查核驗,確保基地蔬菜生產經營活動有效開展。
3.推進北三縣高端凈菜產區建設。以三河市、香河縣、大廠縣為重點,發展韭菜、生菜、油菜、香菜、萵筍等精細葉菜。對標全國一流水平,示范推廣高產優質蔬菜新品種,加大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力度,促進生鮮蔬菜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形成具有家庭后廚房式蔬菜供應體系,保證蔬菜品質,保障供給安全。
4.提升固安縣直采直供中心功能。拓展固安縣蔬菜直采直供服務中心功能,通過“農超對接”“農餐對接”“農食對接”“電商對接”等形式,拓寬直采直供中心流通渠道。從集約化種植,鮮菜采收,凈菜加工,質量檢測到冷鏈配送,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流通效率,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
5.加強農產品品牌宣傳。推動爭創國家級“廊坊農業品牌”,新增市級以上農業品牌15個以上,其中市級以上區域公用品牌3個以上,市級以上企業品牌12個以上,授權30家以上企業使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品牌稱號。通過電視廣播、官媒、新媒體、發放宣傳手冊、專場推介等多種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在京津宣傳我市“安次甜瓜”“永清胡蘿卜”“三河熏雞”“大廠牛羊肉”等農產品品牌,形成品牌宣傳推廣矩陣。通過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叫響叫靚鄉土特色品牌,提供品牌農產品的溢價能力,穩固提升京津市場“菜籃子”“果盤子”地位。
6.開展產銷對接活動。充分發揮國際、國內大型農產品展會作用,并積極組織具有影響力的產銷對接活動,如組織獲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品牌稱號使用權的企業參加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產銷對接活動;組織承辦2場省級凈菜進京“六進”活動、品牌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集中宣傳展示廊坊品牌農產品,助力廊坊凈菜進一步開拓首都市場;組織開展10場以上縣域品牌專題活動(包含但不限于凈菜進京、品牌推介、產銷對接、農產品擂臺賽、直播帶貨、特色節事等活動),開創我市農業品牌建設工作多點齊發、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提升廊坊品牌農產品影響力和美譽度。
(二)共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7.強化產品認證管控。創建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4個,支持食用農產品供京基地、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各類標準化示范場等納入綠色優質基地,依托國家綠色優質基地監測評價系統平臺進行管理,平臺錄入生產主體達64家以上。推進綠色食品認證工作,新增“兩品一標”產品20個以上,做好證后監管,嚴格產地環境評價監測和產品質量監測,確保綠色食品抽檢合格率達100%。
8.加強追溯體系建設。積極推動以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為主要準出標志的全程追溯體系建設,依托國家和省平臺建設電子追溯點達850家以上,實現規模以上農產品生產企業基本覆蓋。督導協助推動固安縣、永清縣農產品追溯與網格化監管提升項目建設。支持供京重點農產品生產縣在鄉鎮及生產集中區建設快速檢測室,支持生產企業、合作社等生產主體通過追溯平臺開具合格證,在重點產品主產區建立產地準出機制,從生產源頭把住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三)開展項目招商引資合作
9.深化農業項目合作。持續開展精準招商,吸引更多京津涉農企業到我市投資興業。組織參加京津冀農產品產業對接會、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大會等活動,特別是積極與中化集團、首農食品集團、北京菜籃子集團、北供供應鏈管理公司等央企、京企對接,重點引進一批全產業鏈合作項目,重點推進10個京津農業項目建設。對在談項目,持續跟進,力爭早日簽約落地。對已簽約項目,搞好協調服務,確保按計劃開工。對在建項目,積極督導,確保早日投產。
10.推進中央廚房(預制菜)工程。推動百億級中央廚房(預制菜)產業提升工程,建設一批凈菜加工、預制菜肴、主食加工、調味品加工等中央廚房項目,重點推進益海嘉里、中達云創、古福等中央廚房項目加速建設,為激活京津市場提供源動力。培育中央廚房(預制菜)企業10家,延長產品研發、冷鏈倉儲、物流配送等產業鏈,實現綜合加工、梯次增值,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加工配送產業鏈條。
(四)加強農業科技協同創新
11.深化人才技術合作。充分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北京優勢培訓資源,組織對我市60名以上基層農技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積極通過創新驛站建設加強與京津科研合作,在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推廣,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進一步深入加強合作。
12.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綠色節水、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生態環保、高效利用等綠色生態高效技術,結合我市實際積極引進推廣京津冀共同遴選、推介、發布的高效抗逆、高產、節水農業主導品種和成熟適用先進性技術以及引領性綠色生態重大農業技術模式,促進京津優秀科技成果落地廊坊。
(五)開展動物疫病及植物病蟲害聯防聯控
13.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在重大動物疫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疾病診斷等技術環節,加強與京津農業農村部門交流與合作,繼續貫徹落實《通武廊重大動物疫病聯防聯控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區域合作聯席會議制度,重點研究解決區域合作的協調和重大事項的推進。積極參加京津冀三地毗鄰縣(市、區)開展的小片聯防聯控活動,強化信息通報和共享,年度通報布病等人獸共患病監測情況4次以上,做好風險防控、監測預警和應急準備。
14.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加強與京津農業農村部門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合作,重點圍繞小麥條銹病、玉米南方銹病、草地螟、草地貪夜蛾、粘蟲、番茄潛葉蛾、番茄褐色皺果病毒等重大流行性病害、重大遷飛性害蟲、新發病蟲害或檢疫性有害生物開展協同監測防控,研究其發生規律及相關植保技術,完善病蟲發生情況通報共享機制。積極參加省級植保機構組織的京津冀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開展的業務技術交流與培訓,不斷提升我市植保工作水平。
(六)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協同
15.推動農業協同執法。積極參加2024年京津冀農業綜合執法聯席會議,溝通各自執法工作重點,交流典型執法經驗,協商各項執法工作合作事項。繼續開展京津冀三地聯合執法行動,共同打擊京津冀區域內農業違法行為。深化信息化聯合執法,加強溝通交流,不斷提高執法效能。
(七)統籌推進重大國家戰略
16.持續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對鹽堿地分布、土壤性狀、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和承包經營等情況逐漸建立明細臺賬。積極參與津冀兩地關于加強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鹽堿耕地治理改良成果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一方面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增施有機肥等手段提升、改良鹽堿地質量水平;另一方面根據地塊條件引進推廣種植高粱、茴香、菊苣等耐鹽作物和大豆、小麥等耐鹽堿品種,提高鹽堿耕地綜合利用效能。
(八)激發協同發展動力活力
17.梳理破解壁壘障礙。加強與京津農業農村部門溝通協調,對2023年已破解的問題開展“回頭看”,鞏固擴大合作成果。2024年,重點圍繞農產品生產銷售、動植物病害聯防聯控、聯合執法、科技協同創新等方面,梳理查找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協調協同、執行合作機制,推動京津冀農業農村領域統一標準、統一政策落地落實。
三、保障措施
提高政治站位,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歷史機遇,結合職能分工,細化工作舉措,推動工作落實。各方加強工作聯系,積極與京津農業農村部門和省廳、市直相關部門交流合作,各縣(市、區)要主動匯報對接,積極營造市縣聯動、合力推進的良好發展環境,確保圓滿完成年度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