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關于印發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渝農發〔2021〕143號)

   2022-01-17 923
核心提示:《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市農業農村委2021年第15次主任辦公會議審定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組織實施。

各區縣(自治縣)農業農村委,重慶高新區改革發展局,萬盛經開區農林局,直屬有關單位,機關有關處室: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市農業農村委2021年第15次主任辦公會議審定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組織實施。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2021年12月31日

重慶市糧油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二○二一年十二月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第一節發展基礎

第二節面臨環境

第二章 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發展思路

第二節基本原則

第三節發展目標

第三章 優化產業布局

第一節完善全市重要農產品空間布局

第二節全市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結構布局

第四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實施糧油作物良種創新換代行動

第二節實施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行動

第三節實施糧油生產新技術集成創新推廣行動

第四節實施糧油生產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行動

第五節實施糧油產業安全保障行動

第六節實施培育特色糧油品牌行動

第七節實施產業融合提升行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附件環境影響

為推動“十四五”期間我市糧油產業穩定高質量發展,確保主要糧油產品穩產保供,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2021—2025年;遠期:2026—203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近年來,在中央強力政策扶持下和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把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的根本任務,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糧食作物實現穩產豐產。全面落實新形勢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2016年以來,全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300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連續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其中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3004.5萬畝、糧食總產量1081萬噸。

油料作物不斷擴面增效。在產油大縣獎勵資金帶動下,全市油菜產業快速發展。在全國油菜面積、產量持續下降的背景下,全市油菜面積、單產、總產實現穩定增長。種植面積從2015年363.69萬畝提升到2020年的387.4萬畝,單產從2015年128.48公斤/畝提升到2020年的132.6公斤/畝,總產量從2015年46.7萬噸提升到2020年的51.4萬噸。帶動全市2020年油料面積達到500.8萬畝,總產量達到2020年的67.07萬噸。

特色糧油加速推進。堅持市場導向和綠色發展,優化品種結構,推進優質稻、糯玉米、菜用和加工薯類等特色糧油發展。特色糧油每年新增100萬畝以上,2020年達到1563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600萬畝,同比增50萬畝,增9.1%;優質油菜面積314.8萬畝,新增24.8萬畝,增4.6%。鮮食和高淀粉馬鈴薯、甘薯,鮮食玉米,高蛋白大豆,菜用胡豌豆等特色雜糧加快發展。

綠色生產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成效明顯,2016、2017、2018、2019、2020年全市化肥施用總量分別為96.2、95.5、93.2、91.1、89.83萬噸,2017年以來年度降幅分別為0.7%、2.4%、2.3%、1.3%。2016、2017、2018、2019、2020年全市農藥使用量分別是1.76、1.75、1.72、1.65、1.62萬噸,2017年以來的年度降幅分別為0.6%、1.7%、4.1%、1.9%。

防災減災能力持續增強。農作物有害生物為害得到有效控制。全市農作物病蟲草鼠螺害防控面積達8826.49萬畝(次),占發生面積的94.50%,全年主要糧食作物病蟲為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已有植物疫情危害損失控制在3%以內。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網絡得到健全完善。建立各類病蟲監測站點208個,草地貪夜蛾性誘劑監測點56275個,高空測報燈65臺。農作物病蟲害長、中、短期預測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85%、90%、95%,馬鈴薯晚疫病的預警準確率達到97%以上。全市各種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2085個,全市機動或電動植保器械數量達到2.94萬臺(套),日防控能力達到90萬畝,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實施面積達到1221.92萬畝(次)。

科技支撐水平不斷提升。示范推廣Q優、渝優系列等優質稻,慶油系列、渝油系列等雙低油菜,鮮食玉米、特色雜糧等高產高效品種,大面積集成推廣“稻油全程機械化輪作”、“油蔬兩用”等優質高效配套技術,輕簡化、機械化技術不斷完善。2020年糧食單產達359.9公斤/畝,創歷史新高。

惠農政策落實及時到位。從2016年開始,將原種糧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合并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每年及時將補貼兌付到農戶手中。實施種糧大戶補貼,對50畝以上大戶補貼230元/畝。

第二節 面臨環境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進入充滿挑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困難。全方位穩定和提高糧食供給保障水平,加快塑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市穩定糧油生產,提供了諸多機遇和挑戰。

優勢和機遇。一是戰略指引更加明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糧食安全問題,要求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落實“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為重慶糧食生產作出了戰略指引。特別是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川渝平壩和淺丘地區國家優質糧油基地,為我市糧食生產提供有力政策支撐。二是糧油市場預期較好。當前國內玉米、水稻、小麥、油菜等價格持續走高,種植收益有所提升,增強農民的市場預期,農資總體供應充足,有利于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三是科技支撐持續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各領域,國內特別是市內育種、栽培、肥水、植保植檢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研發推廣力度不斷加大,為我市穩定糧油生產增添新支撐。四是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國家高度重視耕地保護,要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統籌利用撂荒地,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為我市糧食生產提供更有力保障。

問題和挑戰。一是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持續累積。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對全球糧食供應鏈影響深刻和長遠。需要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市民口糧安全。二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隨著城鎮化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耕地面積下降不可逆轉,再加之受污染耕地治理,重慶依靠增加播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空間越來越小。再加之水資源“三條紅線”約束,農業綠色發展需要推進化肥農藥減量使用,高基數上穩定糧食生產的難度越來越大。三是防災減災能力低。重慶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巴掌田”、“雞窩地”比重較高,加上高溫干旱、洪澇、連陰雨、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和各類病蟲害頻發重發,防災減災壓力較大。四是產業現代化程度低。糧油種植效益不高,仍以散戶為主,社會化、機械化、專業化生產程度低。50畝以上種糧大戶規模種植面積穩定在33萬畝左右。糧油產品以自食為主,商品率和加工率低。

第二章 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發展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戰略導向,以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為發展目標,以綠色發展、提質增效,構建高質量糧油產業經濟體系為發展重點,以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發展動力,推動糧油產業多種功能開發、一二三產業融合,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綠色優質高效糧油產業帶,為全市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特色化。發揮地產糧油優勢,規模化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打造重慶優質專用糧油生產基地。

綠色化。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

標準化。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建立優質糧油質量標準。

品牌化。加強糧油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著力強化“重慶好糧油”品牌建設。

高效化。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宜機化改造,推進農機和農藝高效融合,提升糧油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糧食生產能力保持穩定,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綠色優質高效糧油產業帶建設。

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最重要的口糧作物—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983萬畝以上,谷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1650萬畝以上,糧食(除谷物外還包括豆類、薯類、雜糧雜豆等)種植面積穩定在3005萬畝以上。

穩定糧食產能。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耕地保護,以“兩區”為重點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并配套提升耕地質量。全力防災減災,實施單產穩定提升計劃。在全市耕地面積穩定的前提下,力爭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081萬噸以上。

穩步擴大油料生產。積極開發利用冬閑田土,積極發展油菜生產,2025年油菜種植面積達到400萬畝以上。帶動油料作物穩步擴大到500萬畝。

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稻、鮮食甜糯玉米、優質及青貯玉米、高淀粉和鮮食特色薯類、高含油雙低油菜等特色效益糧油,2025年力爭達到2195萬畝以上。

轉變方式。深入推進科學施肥用藥,推廣有機肥、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生物農藥,力爭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3%。

到2035年,初步建成丘陵山地糧油產業現代化。全市糧食生產繼續保持穩定,根據市場需求對糧食內部的品種結構進行優化,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第三章 優化產業布局

第一節 完善全市重要農產品空間布局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切實落實全市稻谷、玉米、小麥、大豆、植物油料等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和保障方案。

稻谷區域布局。水稻是我市居民的重點口糧,到2025年水稻種植面積基本保持在983萬畝以上,總產量基本穩定在488萬噸左右。主要布局在29個水稻生產功能區區縣。

玉米區域布局。近幾年飼用、加工玉米需求增長較快,玉米消費旺盛。到2025年,全市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660萬畝以上,總產量基本保持在251萬噸以上。主要布局在30個玉米生產功能區區縣。

小麥區域布局。小麥是兩大口糧作物之一。到2025年,全市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3.5萬畝以上,總產量基本保持在5.2萬噸以上。主要布局在有種植習慣、單產較高的10個區縣。

大豆區域布局。大豆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脂的重要來源,我市主要以滿足市內食用植物蛋白需求為主。到2025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49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22萬噸。主要布局在28個區縣。

油菜區域布局。油菜是我市重要食用植物油來源。到2025年種植面積增加到4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55萬噸。目前全市已劃定油菜生產保護區250萬畝(與水稻生產功能區疊合),主要布局在26個油菜生產保護區區縣。

表 重慶市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

序號 作物種類 區縣 數量 布局區縣
1 稻谷 29 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涪陵區、開州區、大足區、萬州區、忠縣、銅梁區、墊江縣、南川區、潼南區、榮昌區、長壽區、綦江區、云陽縣、豐都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縣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區、璧山區、梁平區、武隆區、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盛經開區
2 玉米 30 合川區、開州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江津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涪陵區、云陽縣、豐都縣、萬州區、墊江縣、奉節縣、綦江區、長壽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永川區、潼南區、石柱縣土家族自治縣、大足區、忠縣、銅梁區、黔江區、巫溪縣、南川區、榮昌區、璧山區、梁平區、武隆區、巫山縣、城口縣、萬盛經開區
3 小麥 10 萬州區、開州區、梁平區、巫山縣、云陽縣、忠縣、豐都縣、大足區、長壽區、潼南區
4 大豆 28 巴南區、大足區、墊江縣、豐都縣、奉節縣、涪陵區、合川區、江津區、開州區、梁平區、南川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綦江區、黔江區、榮昌區、石柱縣土家族自治縣、銅梁區、萬州區、巫山縣、巫溪縣、武隆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永川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渝北區、云陽縣、長壽區、忠縣
5 油菜 26 大足區、墊江縣、豐都縣、奉節縣、合川區、江津區、開州區、梁平區、南川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綦江區、黔江區、榮昌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銅梁區、潼南區、萬州區、巫山縣、巫溪縣、武隆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永川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云陽縣、長壽區、忠縣

第二節 全市特色效益糧油作物結構布局

堅持市場導向,圍繞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效益,推進糧油作物結構調整。在大力發展優質稻,穩定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適度發展市場效益好的甜糯玉米、青貯玉米、鮮食和加工型薯類以及蕎麥、優質釀酒高粱、高蛋白大豆等特色雜糧。力爭糧油產品優質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2025年的60%左右。

建設優質專用水稻基地700萬畝。發揮地產稻米“好吃”、“鮮活”、“營養”的優勢,加大訂單生產帶動,規模化推廣優質水稻品種,打造重慶優質專用水稻生產基地700萬畝。一是發展優質稻米。改良耕作制度,在丘陵區發展優質鮮米種植基地660萬畝。在沿江沿河的低海拔區域探索發展直播優質晚稻。同時以開州、永川、銅梁等地為重點,在再生稻適宜區鞏固提升優質再生稻基地規模。實施貢米產業振興計劃,打造優質高端貢米。重點依托33個“貢米”之鄉,發展貢米基地100萬畝以上,其中精品貢米20萬畝。二是發展專用稻。在長壽、合川、榮昌等區縣集中規劃種植米粉專用稻,以及紅稻、糯稻等專用稻40萬畝。

建設優質玉米基地300萬畝。一是發展優質飼用玉米230萬畝。在傳統優勢種植區,發展高產、高容重、抗倒伏、適宜機械化收獲的優質飼用玉米,到2025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30萬畝。二是發展春、秋鮮食玉米50萬畝。在渝北、潼南等低海拔區,綦江、武隆等中高山旅游避暑區,酉陽、巫山等有加工企業的區縣布局甜糯玉米基地,進一步優化品種熟期和海撥氣候帶布局,延長供應周期(6~10月)。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三是發展青貯玉米20萬畝。在合川、豐都、奉節等草食牲畜養殖較多的區縣,發展青貯玉米基地,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

建設優質馬鈴薯基地300萬畝。一是發展高淀粉型馬鈴薯100萬畝。在渝東南、渝東北等14個傳統優勢種植區,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加大高淀粉品種推廣力度,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二是發展菜用馬鈴薯200萬畝。在海拔400米以下城區近郊及長江、嘉陵江河谷地區的16個區縣,大力發展效益較高的早熟菜用馬鈴薯,因地制宜擴大秋馬鈴薯種植面積,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

建設優質甘薯基地200萬畝。一是發展鮮食型甘薯50萬畝。在合川、永川、彭水、萬州、開州等海拔400米以下城鎮近郊和交通便捷地區,發展高花青素和高胡蘿卜素的鮮食甘薯,適度發展菜用苕尖甘薯,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二是發展高淀粉型甘薯150萬畝。在榮昌、銅梁、忠縣、巫山、彭水、武隆等有加工條件的區縣,加大高淀粉品種推廣力度,發展高淀粉加工型甘薯,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

建設特色雜糧雜豆基地240萬畝。一是發展優質高粱30萬畝,主要布局在江津、榮昌、永川、萬州、大足等酒類加工規模較大區縣,在草食牲畜較多的區縣提倡種植飼草高粱。二是發展高蛋白大豆100萬畝,主要布局在忠縣、梁平、武隆、永川、豐都等有產業基礎和加工條件的區縣。三是發展菜用豌胡豆80萬畝,主要布局永川、巫山、合川等城郊海拔4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或低海拔區縣,注重品種熟期搭配和立體氣候結合,延長采收期(1-5月)。四是發展保健蕎麥10萬畝,主要布局在酉陽、城口、彭水等中高海拔區縣。五是發展綠豆、紅小豆、蕓豆等特色雜豆20萬畝,主要布局在城口、武隆、巫山、巫溪、奉節等丘陵山區。

建設特色油料基地455萬畝。大力發展高含油“雙低”油菜新品種,力爭達到340萬畝以上。根據市場需要,在開州、潼南、巫山、酉陽等區縣,花生、芝麻等油料力爭達到115萬畝以上。充分挖掘油菜油用、花用、蜜用、菜用等功能,提升綜合效益。積極支持潼南、南川、墊江、大足、秀山、巫山等區縣辦好“油菜花節”等節會,力爭在全市油菜觀賞基地突破70萬畝,發展油蔬兩用油菜20萬畝。

第四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 實施糧油作物良種創新換代行動

突出新品種選育。加強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引進和備案,做好油菜、馬鈴薯等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和良種推薦。加強制種基地建設。作好墊江縣國家水稻制種基地和巫溪馬鈴薯區域性良繁基地建設,提升制種基地生產能力。

加大優質品種推廣。強化優質稻品種推廣,突出功能性品種選育和推廣,加快兼用玉米、飼用甜高梁、功能雜糧等品種推廣。

專欄1糧油作物良種創新換代項目

1. 糧油作物良種創新換代:水稻要重點推廣國標三級及以上和部頒二級及以上優質稻品種,其中貢米基地重點推廣國標二級以上品種。玉米要加大鮮食糯玉米和青貯玉米品種推廣力度。薯類要加大適合菜用和加工用的高淀粉品種推廣。油菜應加大含油率43%以上的“雙低”油菜品種推廣。大豆應加大蛋白含量42%以上的品種推廣。

第二節 實施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行動

以125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優質糧油標準化示范基地。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支持農田宜機化改造,穩定糧食產能。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推廣有機肥、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等技術,穩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深入挖掘耕種潛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組織各地積極盤活撂荒地。

第三節 實施糧油生產新技術集成創新推廣行動

實施糧油生產新技術集成創新示范工程。加大水稻、玉米、油菜、薯類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以及水稻新型直播等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發推廣。推進綠色高質高效生產。以需肥量較高的玉米為重點,推廣糧油生產全程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動配方施肥和節水栽培技術應用,加大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力度,擴大統防統治范圍。

第四節 實施糧油生產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行動

積極培育新型規模經營主體。調動廣大傳統農戶的積極性,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廣“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大園區+小農場”等經營模式鼓勵家庭農場和新型農民開展糧油生產。圍繞糧油生產耕、種、防、收、烘干、加工等生產全程,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通過代耕代種、托管等多種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糧油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資入股等方式建立農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第五節 實施糧油產業安全保障行動

強化防災減災。落實《重慶市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作好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加強監測預警和災后恢復生產技術指導。做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控。最大限度地減輕因災、因病損失,保證農業生產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

建立健全植保植檢體系。認真貫徹執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及《農藥管理條例》,強化基層隊伍建設,強化監測預警防控設施設備建設,加快補齊病蟲害監測防護防控能力短板。建立“上下聯動、運行高效、執行有力”的植物保護公共服務保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防控處置和執法監管能力。著力促進防控策略由單一病蟲、單一作物、單一區域防治向區域協防和可持續治理轉變,促進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戶分散防治向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轉變,促進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賴單一化學農藥向綠色防控和綜合防治轉變。

第六節 實施培育特色糧油品牌行動

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打造一批優質糧油品牌。分區域分作物實施糧油品牌推廣培育,支持巴山貢米、“紅蜻蜓”油脂、開州再生稻、“巫溪洋芋”等特色糧油品牌培育,不斷延伸糧油產業鏈,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品質品牌認定,壯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良好農業規范農產品規模。充分融合重慶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巴味渝珍”,強化農業龍頭企業產品品牌,鼓勵糧油產業上下游企業主動融入農產品品牌體系,全面提升重慶糧油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結合農民豐收節、“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節慶日,舉辦各類糧油產品品鑒活動,組織特色糧油產品開展進社區、進商圈、進學校等線下線上活動,積極開展優質品牌推介,擴大品牌受眾群體。

第七節 實施產業融合提升行動

扶優扶強糧油加工企業。鼓勵種糧戶與糧油加工企業對接合作,推廣采取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糧油產業示范基地,積極發展糧油加工、流通、電子商務等服務業,促進產銷銜接。積極打造合川現代農業(糧油)產業示范園。

拓展新功能發展新業態。充分挖掘糧油產業的生態功能和傳統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和農耕文化體驗。

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合理確定收購價格,確保農戶盈利。鼓勵糧油加工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合同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積極推廣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探索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利潤分配機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切實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發揮糧食安全考核“指揮棒”作用。實施糧食生產任務清單管理,及時分解下達各區縣。各地要切實擔負起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屬地責任,按照穩面積、穩產量的目標,壓實工作責任,出臺有力舉措,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強化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結果應用,將糧食“兩穩”納入鄉村振興考核范疇,激發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

二是強化政策支持。貫徹落實中央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鼓勵產糧大縣獎勵資金重點用于糧食生產相關領域;產油大縣獎勵資金要全部用于油料產業發展。落實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大戶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繼續對種糧大戶實施補貼。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圍繞種糧大戶提供信貸擔保服務。鼓勵扶持農業經營主體參加水稻、玉米、馬鈴薯、油菜等主要農作物自然災害保險和價格收益保險,提升農業保險管理和服務水平。

三是強化指導服務。推動產學研聯合協作,加強糧油作物生產關鍵時節巡回技術指導。構建“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農戶”的服務體系,提高農戶科學種糧水平。加強糧價、供需等信息收集、分析和預警,引導有序生產。

附件:

環境影響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底線,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綠色優質高效糧油產業帶,推動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保持糧油生產的綠色本底。深入推進糧油綠色生態技術示范,實施化肥減量增效示范、農藥減量控害示范和有機肥增施提質示范項目,開展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集成與示范,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生物農藥,集成推廣糧油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發展綠色糧油,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

 



 
地區: 重慶
標簽: 農業 規劃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