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省直管試點縣(市)市場監管局,省局機關各處(室、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規定》《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聽證辦法》等規定,省局對《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暫行細則》(贛市監局法字〔2019〕5號)進行了修訂,已經2021年省局第七次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現將修訂后的《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細則》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江西省市場監管局
2021年8月5日
(此件主動公開)
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細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保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實施行政處罰,保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等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 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實施行政處罰,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實施行政處罰,應當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處罰適當。
第四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實施行政處罰,應當實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以及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依法規范行政執法信息的公示,做到執法全過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在作出重大執法決定前,嚴格進行法制審核。
第五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實施行政處罰,應當使用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案件管理系統辦理,落實行政處罰案件辦理全過程電子數據記錄工作機制。
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時使用行政處罰案件管理系統辦理的行政處罰案件,應當在具備條件后及時予以補錄。
第六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實施行政處罰實行回避制度。參與案件辦理的有關人員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應當回避。回避可以由參與案件辦理的有關人員主動提出,也可以由當事人申請提出。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的回避,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其他負責人的回避,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決定;其他有關人員的回避,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決定。
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就有關人員是否回避作出決定前,不停止案件調查,有關人員應當繼續依法履行案件辦理職責。
第七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及參與案件辦理的有關人員對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依法予以保密。
第八條 上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下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實施行政處罰,應當加強監督。
各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本部門內設機構及其派出機構、受委托組織實施行政處罰,應當加強監督。
第二章 管 轄
第九條 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條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辦理法律、法規、規章等明確規定由省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的行政處罰案件,以及下列重大行政處罰案件:
(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授權的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等反壟斷案件;
(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定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管轄的行政處罰案件;
(三)跨設區市的、有重大影響的行政處罰案件;
(四)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認為需要直接管轄的其他行政處罰案件。
第十一條 縣級、設區的市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職權管轄本轄區內發生的行政處罰案件,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由省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的,從其規定。
第十二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在本部門確定的權限范圍內以本部門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法律、法規授權以派出機構名義實施行政處罰的除外。
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在法定權限內書面委托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受委托組織在委托范圍內,以委托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托書應當載明委托的具體事項、權限、期限等內容。委托行政機關和受委托組織應當將委托書向社會公布。
第十三條 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和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網絡交易經營者的違法行為由其住所地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
平臺內經營者的違法行為由其實際經營地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住所地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先行發現違法線索或者收到投訴、舉報的,也可以進行管轄。
第十四條 對利用廣播、電影、電視、報紙、期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發布違法廣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由廣告發布者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廣告發布者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異地廣告主、廣告經營者有困難的,可以將廣告主、廣告經營者的違法情況移送廣告主、廣告經營者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處理。
對于互聯網廣告違法行為,廣告主所在地、廣告經營者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先行發現違法線索或者收到投訴、舉報的,也可以進行管轄。
對廣告主自行發布違法互聯網廣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由廣告主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
第十五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兩個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都有管轄權的,由最先立案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
第十六條 兩個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的,應當自發生爭議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管轄;也可以直接由共同的上一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管轄。
第十七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現立案查處的案件不屬于本部門管轄的,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受移送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報請共同的上一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八條 上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認為必要時,可以將本部門管轄的案件交由下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規定案件應當由上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的,上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不得將案件交由下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
上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認為必要時,可以直接查處下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的案件,也可以將下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的案件指定其他下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
下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認為依法由其管轄的案件存在特殊原因,難以辦理的,可以報請上一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或者指定管轄。
第十九條 報請上一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或者指定管轄的,上一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收到報送材料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確定案件的管轄部門。
第二十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現立案查處的案件屬于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管轄的,應當及時依法移送其他有關部門。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現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對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案件,應當自接到立案通知書之日起三日內將涉案物品以及與案件有關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機關,并辦結交接手續;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二十一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需要作出報請管轄、指定管轄、移送管轄等決定的,由辦案機構負責提交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審批。
第三章 行政處罰的普通程序
第二十二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依據監督檢查職權或者通過投訴、舉報、其他部門移送、上級交辦等途徑發現的違法行為線索,應當及時根據案件性質和本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職責,依法作出核查、移送、交辦、報請管轄、指定管轄等決定。
第二十三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決定對違法行為線索進行核查的,應當指定兩名以上執法人員開展核查工作,并應當自發現線索或者收到材料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決定是否立案;特殊情況下,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十五個工作日。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除外。
檢測、檢驗、檢疫、鑒定以及權利人辨認或者鑒別等所需時間,不計入前款規定期限。
第二十四條 經核查,符合下列條件的,應當立案:
(一)有證據初步證明存在違反市場監督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
(二)依據市場監督管理法律、法規、規章應當給予行政處罰;
(三)屬于本部門管轄;
(四)在給予行政處罰的法定期限內。
決定立案的,應當填寫立案審批表,由辦案機構負責人指定兩名以上具有行政執法資格的辦案人員負責調查處理,經批準立案后應當編制立案編號。
第二十五條 經核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予立案:
(一)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
(二)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
(三)當事人有證據足以證明沒有主觀過錯,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四)依法可以不予立案的其他情形。
決定不予立案的,應當填寫不予立案審批表,經批準不予立案后編制不予立案編號,將不予立案審批表與案件來源登記表、違法行為線索材料、核查或者移送等相關材料一并歸檔保存。
第二十六條 辦案人員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及時進行案件調查,收集、調取證據,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檢查。
首次向當事人收集、調取證據的,應當告知其享有陳述權、申辯權以及申請回避的權利。
辦案人員調查或者進行檢查時不得少于兩人,并應當主動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執法證件。
第二十七條 辦案人員應當依法收集證據。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立案前核查或者監督檢查過程中依法取得的證據材料,可以作為案件的證據使用。
對于移送的案件,移送機關依職權調查收集的證據材料,可以作為案件的證據使用。
上述證據,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章關于證據的規定,并經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二十八條 收集、調取的書證、物證應當是原件、原物。調取原件、原物有困難的,可以提取復制件、影印件或者抄錄件,也可以拍攝或者制作足以反映原件、原物外形或者內容的照片、錄像。復制件、影印件、抄錄件和照片、錄像由證據提供人核對無誤后注明與原件、原物一致,并注明出證日期、證據出處,同時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十九條 收集、調取的視聽資料應當是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調取視聽資料原始載體有困難的,可以提取復制件,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時間、制作人等。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第三十條 收集、調取的電子數據應當是有關數據的原始載體。收集電子數據原始載體有困難的,可以采用拷貝復制、委托分析、書式固定、拍照錄像等方式取證,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時間、制作人等。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系統或者設備收集、固定違法行為證據。用來收集、固定違法行為證據的互聯網信息系統或者設備應當符合相關規定,保證所收集、固定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指派或者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輔助辦案人員對案件關聯的電子數據進行調查取證。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利用電子技術監控設備收集、固定違法事實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一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公文書證,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涉及身份關系的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形成的證據,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外文書證或者外國語視聽資料等證據應當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準確的中文譯本,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第三十二條 對有違法嫌疑的物品或者場所進行檢查時,應當通知當事人到場。辦案人員應當制作現場筆錄,載明時間、地點、事件等內容,由辦案人員、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三十三條 辦案人員可以詢問當事人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詢問應當個別進行。詢問應當制作筆錄,詢問筆錄應當交被詢問人核對;對閱讀有困難的,應當向其宣讀。筆錄如有差錯、遺漏,應當允許其更正或者補充。涂改部分應當由被詢問人簽名、蓋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確認。經核對無誤后,由被詢問人在筆錄上逐頁簽名、蓋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確認。辦案人員應當在筆錄上簽名。
第三十四條 辦案人員可以要求當事人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期限內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涉嫌違法行為有關的其他材料,并由材料提供人在有關材料上簽名或者蓋章。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查處侵權假冒等案件過程中,可以要求權利人對涉案產品是否為權利人生產或者其許可生產的產品進行辨認,也可以要求其對有關事項進行鑒別。
第三十五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抽樣取證時,應當通知當事人到場。辦案人員應當制作抽樣記錄,對樣品加貼封條,開具清單,由辦案人員、當事人在封條和相關記錄上簽名或者蓋章。
通過網絡、電話購買等方式抽樣取證的,應當采取拍照、截屏、錄音、錄像等方式對交易過程、商品拆包查驗及封樣等過程進行記錄。
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國家有關規定對實施抽樣機構的資質或者抽樣方式有明確要求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委托相關機構或者按照規定方式抽取樣品。
第三十六條 為查明案情,需要對案件中專門事項進行檢測、檢驗、檢疫、鑒定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委托具有法定資質的機構進行;沒有法定資質機構的,可以委托其他具備條件的機構進行。檢測、檢驗、檢疫、鑒定結果應當告知當事人。
第三十七條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對與涉嫌違法行為有關的證據采取先行登記保存措施。采取或者解除先行登記保存措施,應當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
情況緊急,需要當場采取先行登記保存措施的,辦案人員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報告,并補辦批準手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認為不應當采取先行登記保存措施的,應當立即解除。
第三十八條 先行登記保存有關證據,應當當場清點,開具清單,由當事人和辦案人員簽名或者蓋章,交當事人一份,并當場交付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書。
先行登記保存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損毀、銷毀或者轉移證據。
第三十九條 對于先行登記保存的證據,應當在七個工作日內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據情況及時采取記錄、復制、拍照、錄像等證據保全措施;
(二)需要檢測、檢驗、檢疫、鑒定的,送交檢測、檢驗、檢疫、鑒定;
(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強制措施的,決定采取行政強制措施;
(四)違法事實成立,應當予以沒收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沒收違法物品;
(五)違法事實不成立,或者違法事實成立但依法不應當予以查封、扣押或者沒收的,決定解除先行登記保存措施。
逾期未采取相關措施的,先行登記保存措施自動解除。
第四十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強制措施。采取或者解除行政強制措施,應當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
情況緊急,需要當場采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辦案人員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報告,并補辦批準手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認為不應當采取行政強制措施的,應當立即解除。
第四十一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規定的程序進行,并當場交付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決定書和清單。
第四十二條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情況復雜的,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但是延長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延長查封、扣押的決定應當及時書面告知當事人,并說明理由。
對物品需要進行檢測、檢驗、檢疫、鑒定的,查封、扣押的期間不包括檢測、檢驗、檢疫、鑒定的期間。檢測、檢驗、檢疫、鑒定的期間應當明確,并書面告知當事人。
第四十三條 扣押當事人托運的物品,應當制作協助扣押通知書,通知有關單位協助辦理,并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四十四條 對當事人家存或者寄存的涉嫌違法物品,需要扣押的,責令當事人取出;當事人拒絕取出的,應當會同當地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將其取出,并辦理扣押手續。
第四十五條 查封、扣押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應當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損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第三人不得損毀或者擅自轉移、處置。
查封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應當加貼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封條,任何人不得隨意動用。
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容易損毀、滅失、變質、保管困難或者保管費用過高、季節性商品等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在確定為罰沒財物前,經權利人同意或者申請,并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在采取相關措施留存證據后,可以依法先行處置;權利人不明確的,可以依法公告,公告期滿后仍沒有權利人同意或者申請的,可以依法先行處置。先行處置所得款項按照涉案現金管理。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作出解除查封、扣押決定:
(一)當事人沒有違法行為;
(二)查封、扣押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與違法行為無關;
(三)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處理決定,不再需要查封、扣押;
(四)查封、扣押期限已經屆滿;
(五)其他不再需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情形。
解除查封、扣押應當立即退還財物,并由辦案人員和當事人在財物清單上簽名或者蓋章。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已將財物依法先行處置并有所得款項的,應當退還所得款項。先行處置明顯不當,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當事人下落不明或者無法確定涉案物品所有人的,應當按照本細則第八十七條第五項規定的公告送達方式告知領取。公告期滿仍無人領取的,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將涉案物品上繳或者依法拍賣后將所得款項上繳國庫。
第四十七條 辦案人員在調查取證過程中,無法通知當事人,當事人不到場或者拒絕接受調查,當事人拒絕簽名、蓋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確認的,辦案人員應當在筆錄或者其他材料上注明情況,并采取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必要時可以邀請有關人員作為見證人。
第四十八條 進行現場檢查、詢問當事人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抽樣取證、采取先行登記保存措施、實施查封或者扣押等行政強制措施時,按照有關規定采取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現場情況。
第四十九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辦理行政處罰案件時,確需有關機關或者其他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協助調查取證的,應當出具協助調查函。
收到協助調查函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屬于本部門職權范圍的協助事項應當予以協助,在接到協助調查函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完成相關工作。需要延期完成的,應當在期限屆滿前告知提出協查請求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
第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中止案件調查:
(一)行政處罰決定須以相關案件的裁判結果或者其他行政決定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或者其他行政決定尚未作出的;
(二)涉及法律適用等問題,需要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
(三)因不可抗力致使案件暫時無法調查的;
(四)因當事人下落不明致使案件暫時無法調查的;
(五)其他應當中止調查的情形。
中止調查的原因消除后,應當立即恢復案件調查。
第五十一條 因涉嫌違法的自然人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組織終止,并且無權利義務承受人等原因,致使案件調查無法繼續進行的,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案件終止調查。
第五十二條 案件調查終結,辦案機構應當撰寫調查終結報告。案件調查終結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一)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二)案件來源、調查經過及采取行政強制措施的情況;
(三)調查認定的事實及主要證據;
(四)違法行為性質;
(五)處理意見及依據;
(六)自由裁量的理由等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
第五十三條 辦案機構應當將調查終結報告連同案件材料,交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審核機構進行審核。
審核分為法制審核和案件審核。
辦案人員不得作為審核人員。
第五十四條 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下列案件,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之前,應當由從事行政處罰決定法制審核的人員進行法制審核;未經法制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
(一)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二)直接關系當事人或者第三人重大權益,經過聽證程序的;
(三)案件情況疑難復雜、涉及多個法律關系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應當進行法制審核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二項規定的案件,在聽證程序結束后進行法制審核。
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對第一款的法制審核案件范圍作出具體規定。
第五十五條 法制審核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法制機構或者其他機構負責實施。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中初次從事行政處罰決定法制審核的人員,應當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
第五十六條 除本細則第五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以外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應當進行案件審核。
案件審核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辦案機構或者其他機構負責實施。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的案件,由派出機構負責案件審核。
第五十七條 審核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否具有管轄權;
(二)當事人的基本情況是否清楚;
(三)案件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
(四)定性是否準確;
(五)適用依據是否正確;
(六)程序是否合法;
(七)處理是否適當。
第五十八條 審核機構經對案件進行審核,區別不同情況提出書面意見和建議:
(一)對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性準確、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處理適當的案件,同意案件處理意見;
(二)對定性不準、適用依據錯誤、程序不合法、處理不當的案件,建議糾正;
(三)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建議補充調查;
(四)認為有必要提出的其他意見和建議。
第五十九條 審核機構應當自接到審核材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并退回案件材料。特殊情況下,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
第六十條 審核機構完成審核并退回案件材料后,對于擬給予行政處罰的案件,辦案機構應當將案件材料、行政處罰建議及審核意見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并依法履行告知等程序;對于建議給予其他行政處理的案件,辦案機構應當將案件材料、審核意見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審查決定。
第六十一條 擬給予行政處罰的案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陳述權、申辯權。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擬作出下列行政處罰決定,還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
(一)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二)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或者營業執照;
(三)對自然人處以三千元以上、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二萬元以上罰款;
(四)對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沒收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價值總額達到第三項所列數額的行政處罰;
(五)其他較重的行政處罰;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法規規定在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前需責令當事人退還多收價款的,一并告知擬責令退還的數額。
當事人自告知書送達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未行使陳述、申辯權,未要求聽證的,視為放棄此權利。
第六十二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后,應當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予以采納,不得因當事人陳述、申辯或者要求聽證而給予更重的行政處罰。
當事人依法申請聽證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聽證辦法》《江西省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的相關規定組織聽證。
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因復核或者聽證而改變了所認定的事實、所依據的法律、處罰內容、處罰幅度的,應當由辦案機構按照本細則的相關規定再次履行送交審核、報部門負責人批準以及依法告知等程序。
第六十三條 法律、法規要求責令當事人退還多收價款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聽取當事人意見后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向當事人發出責令退款通知書,責令當事人限期退還。難以查找多付價款的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的,責令公告查找。
第六十四條 辦案機構應當將案件調查終結報告、審核意見、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意見以及復核意見、或者聽證報告以及聽證筆錄等提交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進行審查。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經對有關材料進行審查,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決定:
(一)確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二)確有違法行為,但有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情形的,不予行政處罰;
(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予行政處罰;
(四)不屬于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轄的,移送其他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五)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對本細則第五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案件,擬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
第六十五條 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當事人進行教育。
第六十六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并加蓋本部門印章。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內容包括: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等基本情況;
(二)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事實和證據;
(三)當事人陳述、申辯的采納情況及理由;
(四)行政處罰的內容和依據;
(五)行政處罰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第六十七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作出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公開的行政處罰決定被依法變更、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確認無效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撤回行政處罰決定信息并公開說明理由。
第六十八條 適用普通程序辦理的案件應當自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內作出處理決定。因案情復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處理決定的,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三十日。案情特別復雜或者有其他特殊情況,經延期仍不能作出處理決定的,應當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是否繼續延期,決定繼續延期的,應當同時確定延長的合理期限。
案件處理過程中,中止、聽證、公告和檢測、檢驗、檢疫、鑒定、權利人辨認或者鑒別、責令退還多收價款等時間不計入前款所指的案件辦理期限。
第六十九條 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事件,為了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社會危害,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違反突發事件應對措施的行為,依法快速、從重處罰。
第四章 行政處罰的簡易程序
第七十條 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對自然人處以二百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三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法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七十一條 適用簡易程序當場查處違法行為,應當由兩名以上辦案人員處理,并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證件,當場調查違法事實,收集必要的證據,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由辦案人員簽名或者蓋章,并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拒絕簽收的,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上注明。
第七十二條 當場制作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當事人的基本情況、違法行為、行政處罰依據、處罰種類、罰款數額、繳款途徑和期限、救濟途徑和期限、部門名稱、時間、地點,并加蓋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印章。
第七十三條 辦案人員在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并告知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當事人進行陳述和申辯的,辦案人員應當記入筆錄。
第七十四條 適用簡易程序查處案件的有關材料,辦案人員應當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交至所在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歸檔保存。
第五章 執行與結案
第七十五條 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后,當事人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書載明的期限內予以履行。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七十六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當事人作出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行政處罰的,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通過指定銀行或者電子支付系統繳納罰沒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辦案人員當場收繳罰款:
(一)當場處以一百元以下罰款的;
(二)當場對自然人處以二百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三千元以下罰款,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三)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當事人向指定銀行或者通過電子支付系統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的。
辦案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國務院財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專用票據。
第七十七條 辦案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二個工作日內交至所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個工作日內交至所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二個工作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銀行。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應當提出書面申請。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同意當事人暫緩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暫緩或者分期的期限。
第七十九條 當事人逾期不繳納罰款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加處罰款的數額不得超出罰款的數額。
第八十條 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且在收到催告書十個工作日后仍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在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延期、分期繳納罰款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期限,自暫緩或者分期繳納罰款期限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八十一條 行政處罰決定涉及沒收有關物品的,應當開具沒收物品憑證,依法送達當事人。
沒收的物品,由辦案機構依據《罰沒財物管理辦法》(財稅〔2020〕54號)的相關規定及時提出處理意見,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審批后予以處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處理的物品應當核實品種、數量,并制作物品處理記錄。
第八十二條 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辦案機構應當在十五個工作日內填寫結案審批表,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后,予以結案:
(一)行政處罰決定執行完畢的;
(二)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的;
(三)案件終止調查的;
(四)作出本細則第六十四條第二款第二項至五項決定的;
(五)其他應予結案的情形。
第八十三條 結案后,辦案人員應當將案件材料按照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立卷歸檔。案卷歸檔應當一案一卷、材料齊全、規范有序。
案卷可以分正卷、副卷。正卷按照下列順序歸檔:
(一)立案審批表;
(二)行政處罰決定書及送達回證;
(三)對當事人制發的其他法律文書及送達回證;
(四)證據材料;
(五)聽證筆錄;
(六)財物處理單據;
(七)其他有關材料。
副卷按照下列順序歸檔:
(一)案源材料;
(二)調查終結報告;
(三)審核意見;
(四)聽證報告;
(五)結案審批表;
(六)其他有關材料。
案卷的保管和查閱,按照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八十四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對行政處罰的啟動、調查取證、審核、決定、送達、執行等進行全過程記錄,依照本細則第八十三條的規定歸檔保存。
第六章 期間、送達
第八十五條 期間以時、日、月計算,期間開始的時或者日不計算在內。期間不包括在途時間。期間屆滿的最后一日為法定節假日的,以法定節假日后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
第八十六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在宣告后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的,應當在七個工作日內按照本細則第八十七條、第八十八條的規定,將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當事人。
第八十七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送達執法文書,應當按照下列方式進行:
(一)直接送達的,由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注明簽收日期,并簽名或者蓋章,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注明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受送達人是自然人的,本人不在時交其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其他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負責收件的人,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二)受送達人或者其同住成年家屬拒絕簽收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載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以其他方式確認,將執法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將執法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采取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三)經受送達人同意并簽訂送達地址確認書,可以采用手機短信、傳真、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賬號等能夠確認其收悉的電子方式送達執法文書,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通過拍照、截屏、錄音、錄像等方式予以記錄,手機短信、傳真、電子郵件、即時通訊信息等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四)直接送達有困難的,可以郵寄送達或者委托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轉交其他部門代為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委托、轉交送達的,受送達人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五)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采取上述方式無法送達的,可以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公告欄和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或者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門戶網站等刊登公告。自公告發布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件材料中載明原因和經過。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公告欄和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的,應當采取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張貼過程。
第八十八條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要求受送達人簽署送達地址確認書,送達至受送達人確認的地址,即視為送達。受送達人送達地址發生變更的,應當及時書面告知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未及時告知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按原地址送達,視為依法送達。
因受送達人提供的送達地址不準確、送達地址變更未書面告知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導致執法文書未能被受送達人實際接收的,直接送達的,執法文書留在該地址之日為送達之日;郵寄送達的,執法文書被退回之日為送達之日。
第七章 附 則
第八十九條 本細則中的“以上”“以下”“內”均包括本數。
第九十條 法律、法規授權的履行市場監督管理職能的、登記住所地在本省范圍內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適用本細則。
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的程序,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專項規定執行。專項規定未作規定的,參照本細則執行。
第九十一條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參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一制定的行政處罰文書格式范本,制定江西省區域內適用的行政處罰文書格式。
第九十二條 本細則自2021年8月5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