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安徽省商務廳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安徽省貫徹落實<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2019-02-15 1024
核心提示:各市農委、發改委、經信委、商務局、食藥監局,合肥市畜牧水產局、阜陽市畜牧獸醫局,廣德、宿松縣農委、發改委、經信委、商務局
各市農委、發改委、經信委、商務局、食藥監局,合肥市畜牧水產局、阜陽市畜牧獸醫局,廣德、宿松縣農委、發改委、經信委、商務局、食藥監局:

根據《農業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 商務部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印發<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農牧發〔2016〕14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將《安徽省貫徹落實<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安 徽 省 商 務 廳

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2017年7月6日

安徽省貫徹落實《全國奶業發展規劃

(2016-2020年)》的實施意見

奶業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是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增強國民身體素質的迫切需要。為貫徹落實《農業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 商務部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印發<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農牧發〔2016〕14號)精神,現制定安徽省貫徹落實《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實施意見。

一、我省奶業發展現狀

2007年以來,我省組織實施《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奶牛業發展的意見》(皖政辦〔2007〕42號),通過政策扶持、“五化”創建、典型引路、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全面加快奶牛養殖生產方式轉變,規模養殖比重顯著提升,乳品加工優化升級加快,乳品質量安全保持在較高水平,現代奶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發展成效

1.奶業生產持續發展。2015年全省奶牛存欄13萬頭,牛奶產量30.6萬噸,位居全國第20位。2005-2013年奶牛存欄量年均增長13.5%,處于全國第4位;牛奶產量年均增長10.8%,處于全國第2位;乳制品產量年均增長42.8%,年均增長速度高居全國榜首,比全國平均水平快了33.4個百分點。2005年以前,全省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重不足50%,2015年達到89.8%。2015年底,全省有奶牛養殖場戶1168個,存欄百頭以上奶牛養殖場(小區)102個,長年存欄奶牛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家;農業部畜禽養殖標準化奶牛示范場11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奶牛示范場19家。奶牛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TMR(全混合日糧)、全株玉米青貯、分階段飼養、自動發情診斷、有計劃選種選配、標準化養殖等一批新技術在生產中大范圍推廣應用。“十二五”期間,全省成年母牛平均單產水平明顯提高,2015年規模養殖場奶牛單產均達到5.9噸,最高單產達到10噸。

2.結構布局更加優化。2005年前,我省奶牛業生產主要集中在合肥、淮南和馬鞍山3市城郊,飼養量占全省總量的85%以上。2014年,我省除池州、銅陵、宣城、安慶市外,其余12個市均有奶牛養殖。其中蚌埠、合肥、淮南、馬鞍山等4市奶牛存欄集中度由2005年的49.7%上升到2014年的83.8%以上,提升了34.1個百分點。存欄3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分布在28個縣(區),涌現出五河縣、肥東縣、大通區、長豐縣、當涂縣和龍子湖區等一批奶牛養殖大縣(區),占全省存欄量77.4%。其中,五河縣、肥東縣奶牛存欄量分別達到3.8萬頭和2.06萬頭。

3.乳品加工實力明顯增強。2015年,全省共有乳品生產企業10家,主要生產巴氏殺菌奶、UHT奶、乳飲料和奶粉,奶油、奶酪幾乎沒有生產,其中常溫純奶、鮮牛奶、酸奶產量持續增長。合肥市、蚌埠市、馬鞍山市異軍突起,其中合肥市年奶制品加工能力達到45萬噸,蚌埠市32萬噸;馬鞍山市乳制品總產量25.4萬噸。全省乳制品加工產業化發展進入快車道。

4.奶牛飼草業方興未艾。2015年,全省發展飼草種植20萬畝、青貯玉米種植60萬畝,安徽省五河縣秋實草業有限公司十萬畝牧草種植基地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苜蓿生產基地。

5.支撐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建立健全了安徽省奶業協會,并逐步在服務奶農、協調奶價和發布行業信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托安徽省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奶業發展技術措施和應對市場風險的策略取得成效。全省有8家企業常年開展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目前,安徽奶牛產業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困難和挑戰:

一是成本居高不下。我省優質苜蓿牧草種植、收獲、貯存、飼喂等模式和技術還不完善,成為奶牛單產水平和鮮奶價格成本的重大制約因素。奶牛養殖“小、散、低”的局面仍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相當數量的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飼養管理方式落后,飼料配方不科學,優質飼草飼料不足,各牧場只能大量從外地調運干草料。

二是組織化程度低。我省奶業尚未形成完善的組織體系,奶農大多處于分散飼養的經營狀態,生產一線技術力量不足,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乳制品企業缺乏穩定的奶源基地。尚待建立企業與奶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

三是關鍵技術滯后。主要反映在小型養殖場(戶),以農戶分散飼養為主,飼養管理粗放、飼喂方式落后,優質飼草料供應不足,奶牛品質不高,大部分養殖戶甚至規模場生產水平低,全省奶牛平均單產5.9噸,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四是市場沖擊嚴重。近年來,我國奶牛企業正經歷重新洗牌發展階段,價格持續低迷,奶源銷售渠道受阻,小規模企業受到較大沖擊。加之國外乳制品特別是奶粉大量進口,更是對奶業發展造成重創。

五是生產要素與環境制約加劇。養殖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大部分小規模奶牛場和散養戶很難貸到款,周轉資金缺乏,發展舉步維艱。環境保護是奶牛養殖企業建設和運營的前提條件,環保設施設備投資與運營大大增加企業的成本,影響企業效益。

二、我省奶業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發展思路

把發展全省奶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質安全、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為目標,強化標準規范、科技創新、政策扶持、執法監督和消費引導,著力降成本、優結構、提質量、創品牌、增活力,提升奶業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一體化水平,提高奶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奶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二)發展原則

一是突出質量安全,健全監管體系。把乳品質量安全放在優先地位,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措施,消除產業鏈條各環節監管漏洞,構建安全防控體系。

二是突出利益聯結,促進產業融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奶農和乳品企業合作,穩定產銷關系,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鼓勵探索一、二、三 融合發展。

三是突出市場主導,加強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等方面作用。

四是突出綠色發展,加快提檔升級。促進奶畜糞污資源化利用。堅持科技和體制創新,優化產品結構,鼓勵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發展活力。

(三)發展目標

到 2020年,全省奶牛存欄量達到14.2萬頭,生鮮乳總產量達到33.4萬噸。力爭存欄量和奶產量均有突破,質量與品質保持穩定,產業素質有所提升,基本完成奶業轉型升級,形成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產業基礎、技術基礎和政策環境基礎。

奶業發展目標

主要指標

2015

2020

保障供給

奶類產量(萬噸)

30.6

33.4

乳制品產量(萬噸)

94.3

150

質量安全水平

生鮮乳抽檢合格率(%)

100

100

乳制品監督抽檢合格率(%)

100

100

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督抽檢合格率(%)

100

100

產業素質

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

89

95

機械化擠奶率(%)

100

100

優質苜蓿產量(萬噸)

5

9

糞便綜合利用率(%)

60

80

國內一流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

 

1-2

國內一流乳品加工企業

 

2-3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區域布局

選擇蚌埠、合肥、淮南、馬鞍山、滁州、六安、淮北、亳州、蕪湖、阜陽、宿州11個市,作為我省奶牛重點發展區域。推進種養加一體,草畜配套,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模式,穩步推進奶牛產業健康發展。鼓勵和支持加工企業發展奶源基地。

1.奶牛生產優勢區域。主要包括蚌埠、合肥、淮南、馬鞍山等4大城市的城區及附近郊縣。該區域2015年占全省奶牛存欄量的80%左右,有單體存欄奶牛數4萬頭、2萬頭、1萬頭規模養殖場各一家。該區域牛群良種化程度高,最高單產達到10噸。

重點方向:鞏固和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進一步完善良種繁育、標準化飼養和科學管理體系,培育高產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良種選育水平,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實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種養業結合的循環農牧業。穩步增加現有奶牛數量,重點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基本實現標準化規模養殖;強化龍頭企業培育,加快奶業產加銷一體化進程,率先實現奶業現代化。

2.奶牛生產增長區域。主要包括滁州、六安、淮北、亳州、蕪湖、阜陽、宿州7個市,該區域有豐富的飼料資源、人力資源、土地資源,人口聚集度高,消費潛力大,具有進一步發展規模奶牛企業空間。

重點方向:加快招商引資,發展現代奶牛企業建設步伐;加快現有奶牛企業和養殖小區改造速度,集聚現有養殖規模,提高規模化程度;強化養殖管理措施,提高標準化水平;加快奶牛發展改良步伐,盡快提高奶牛單產水平;探索農牧資源綜合利用新模式,充分利用豐富的農牧資源和加工基礎,形成種養加一體化奶牛產業體系。

3.奶山羊新發區。主要分布宿州市埇橋區、阜陽市阜南縣等地,品種是富平羊等。目前存欄較少。

重點方向是建設奶山羊種羊基地,發展特色奶業。

(二)發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

以“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為主要內容,開展奶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鼓勵大型規模養殖場加強標準化集約化建設,引導中型規模養殖場更新改造提升設施裝備,支持適度規模家庭養殖場、養殖專業合作社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加強養殖場(小區)圈舍和糞污處理、疫病防控、飼草料貯存(或青貯)等配套設施建設,健全全混合日糧(TMR)飼養、擠奶、良種繁育、生鮮乳質量檢測等設備配置,實施良種良法配套。2017-2020年,每年新創建部省級奶牛標準化養殖示范場3-5個,改造中小型奶牛養殖場5-7家,全省規模養殖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三)提升嬰幼兒配方乳粉競爭力

目前我省有1家乳品企業獲得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要嚴格行業準入,加大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提升競爭力。加強生鮮乳生產投入品使用監管,實行奶源奶站、運輸車全覆蓋抽檢,增加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范圍和頻次,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支持乳品企業建設自有自控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奶源基地,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力爭到2020年培育出1-2個國內一流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

(四)推動乳制品加工業發展

利用區位優勢,吸引東部地區優質企業落戶安徽,繼續鼓勵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區域奶業共同發展。大力引進和培育乳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企業改善生產和技術條件,提高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鼓勵骨干龍頭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培育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提高乳品產業集中度。嚴格執行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優化我省乳品企業布局,防止重復建設。支持骨干企業通過產品創新,擴大規模,提高效益,提升品牌知名度,爭取到2020年培育出2-3個國內一流全產業鏈發展的奶業大型龍頭企業。

(五)加強乳品質量安全監管

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把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責任落到實處。重點加強生鮮乳收購站準入許可管理。按照“誰許可、誰監督、誰負責”的原則,強化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監管責任。嚴格執行生鮮乳收購站標準化管理現場檢查內容和判定標準,加大審核和檢查力度,切實把好生鮮乳收購、運輸準入關,堅決關停注銷管理水平較低、規模較小、經營時斷時續的奶站,及時排除隱患。開展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檢查。強化奶牛養殖環節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監管。圍繞奶畜養殖和生鮮乳收購運輸環節,加大監測與執法力度。對生鮮乳收購站和運輸車實行全覆蓋、動態化、精準化監控。嚴懲重處奶牛養殖和生鮮乳收購運輸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

(六)加快推進產業一體化

按照打造奶牛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方向,支持乳業加工龍頭企業自建規模化奶牛飼養小區,支持奶牛養殖大戶、家庭牧場、養殖企業自愿成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奶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經濟組織組建奶牛產業化聯合體,實行種養加銷融合發展的一體化經營,形成產業、要素、利益的緊密鏈接。擇優培育一批奶牛業示范聯合體,引領全省奶牛業產業化聯合體規范發展。

(七)加強良種繁育及推廣

實施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不斷提高奶牛單產水平,改善生鮮乳質量。以種牛引進、遺傳資源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強奶牛原良種場建設,選育高產奶牛核心群,提高核心養殖場的生產水平和供種能力。依托我省國家級種公牛站,健全種公牛遺傳評定和后裔測定體系,提高種公牛自主培育能力和優質凍精供應能力,推廣奶牛性控凍精技術,健全配種改良服務體系,擴大DHI測定群體,提高測定數據利用水平。

(八)促進種植優質飼草生產

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黑麥草等優質飼料作物與牧草種植,推行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推廣每個規模化奶牛場按每頭牛3畝地的標準,通過自建或合同收購等方式,建立穩定青貯飼料生產基地,大型規模奶牛場可結合土地流轉建立青貯玉米、苜蓿種植生產基地。鼓勵發展專業性青貯生產經營企業和大戶,推進糧改飼試點項目資金和省級畜牧、糧食等行業專項資金,扶持種植優質飼草生產。到2020年,基本實現優質粗飼料供給的本地化。

(九)推進奶牛糞污綜合利用

積極推廣奶牛養殖糞污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模式,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示范點、養殖密集區奶牛糞污處理和有機肥生產設施。按照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要求,重點推廣雨污分離、固液分離、規范糞污收集、污水減量排放、污水還田利用、種養結合等技術,形成3-5個治理模式,在全省建立示范推廣基地。到2020年奶牛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十)加強奶牛疫病防控

強化定期監測和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建立奶牛免疫檔案。指導奶牛養殖戶實施科學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加強乳房炎、蹄病等常見病的防治,通過轉變飼養方式、推廣新疫苗和獸藥等措施,逐步降低奶牛常見病的發病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形成推動奶業發展的合力。落實國務院《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奶牛養殖縣(市、區)要建立乳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提升有效防范和處置重大乳品質量安全事故能力。奶業主產市、縣(市、區)應當根據資源狀況、消費能力等制定本地區奶業發展規劃,促進區域奶業協調發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對奶牛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省發展改革委在基本建設項目中,優先安排優質奶牛養殖的噴淋系統、奶站、沼氣、環保、青貯池以及信息化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糧改飼項目重點向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基地傾斜。農業綜合開發將優質奶牛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列入重點建設項目。落實奶畜政策性保險制度,對參保奶畜養殖者給予保費補助。奶牛養殖環節用電執行農業用電價格。凡購置秸稈加工、牧草收割(切割、打捆)、草料飼喂、擠奶設備、儲奶設備等機械享受農機補貼政策,補貼額度為所購金額的15%-30%。省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每年安排資金用于規模奶牛企業基礎設施新改擴建、糞污治理設施建設以及良種奶牛引進等補助,推動奶牛養殖業健康發展。

(三)強化科技支撐與服務

圍繞奶牛養殖過程與乳制品加工的關鍵環節,實施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創新開發、飼料資源產業化開發與安全高效利用、奶牛健康養殖過程控制、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養殖廢棄物減排與資源化利用、質量安全控制、奶業發展新模式、新產品與新裝備研究等重大科技項目,依托安徽省現代農業牛羊產業技術體系,力爭突破一批重大技術瓶頸,為現代奶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各級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向奶畜養殖者提供養殖技術培訓、良種推廣、疫病防治等服務。要在優勢產區建設一批成果集成度好、示范效應明顯的科技示范場、示范園區和養殖大戶,增強良種、良法的引領帶動作用。引進優質乳肉兼用牛品種,推廣奶公牛牛犢肉用飼養,拓寬肉牛架子牛供應來源。引進國外優良品種資源和先進生產技術設備,開展奶牛養殖、飼草種植技術合作,促進我省奶業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地區: 安徽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