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農委:
為貫徹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業工作會議部署,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進功能農業發展,推動種植業提質增效,我廳制定了《山西省2017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切實抓好落實。
山西省農業廳
2017年3月17日
山西省2017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2017年是我省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現小康的攻堅之年。做好2017年種植業工作,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種植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種植業工作總體思路是: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以穩定糧食、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功能農業為引領,鞏固提升主產區,打造優勢特色區,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力爭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努力推動種植業生產提質增效,全力保持種植業發展的好勢頭。
發展目標力爭做到“一穩四進”。“穩”,就是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產能穩步提升。“四進”,一是種植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打好“特色”“優質”牌,籽粒玉米大幅度減少,雜糧、馬鈴薯、果菜藥、飼草作物、胡麻等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綠色發展得到加速推進,大力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三是創新驅動有新進展,技術集成和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加快發展,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種植業發展增添新動力;四是功能農業開發扎實推進,質量興農取得新突破,藥食同源產品大力度開發,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高質量、個性化需求。
一、積極穩定糧食產能
1、落實糧食生產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責任落實,層層分解糧食生產目標。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加強目標責任考核,積極落實糧食支持政策,力爭產量保持基本穩定,防止出現大的滑坡。配合有關部門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將產能落實到田間地塊,夯實糧食產能基礎,確保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30億公斤以上。
2、扎實抓好耕地質量建設。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會同有關部門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做好成果驗收、入庫上圖及數據庫匯交工作。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農業部門建設任務19萬畝,建成千畝以上高標準農田示范區40個。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認真組織完成好8個國家級和2380個省級監測點的耕地質量監測工作,積極做好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工作,推動建立耕地質量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
3、加快現代種業發展。深化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促進種業科研成果有效轉化,激發種業創新活力。扶持壯大育繁推一體化種子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專業化、服務型、區域性種子企業,增強種子企業綜合實力。加快適應我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要求的新品種選育,玉米、小麥以適合機械化、抗病抗逆、節水省肥的資源高效利用型品種研發為主,同時兼顧我省滿足糧改飼需求的青貯玉米品種研發,雜糧、馬鈴薯及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品種要加大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品種的研發力度。建設一批雜糧、馬鈴薯、蔬菜、果樹規模化良種繁育基地,為全省特色農業發展提供良種支撐。強化新品種引進、展示、篩選、審定,引領品種結構調整優化,充分滿足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多樣化市場需求。
4、強化農業防災減災。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情信息工作,及時了解情況,指導生產。與氣象部門緊密協作,落實好農業氣象部門合作協議,強化信息溝通,及時發布災害預警氣象信息。加強農情、災情、土壤墑情等動態監測,強化基層信息報送,做到重要農情災情第一時間收集掌握、第一時間分析上報。完善會商機制,與統計、氣象等部門緊密協作,對夏糧、秋糧等重要數據及時會商預判,準確把握生產趨勢。抓好災后生產恢復指導,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5、強化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圍繞重點作物、重點病蟲,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草鼠監測預警工作,準確掌握重大病蟲發生動態,適時發布趨勢預報,在實現病蟲害測報可視化、網絡化、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方面再上一個新臺階。狠抓重大病蟲應急防控。調整完善全省各級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指揮機構,落實防控責任,制定印發《2017年山西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小麥重大病蟲、蝗蟲統防統治”項目實施方案,及時儲備、發放應急防控物資,指導各地開展防控。嚴控重大植物疫情。做好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和疫情監測,嚴防蘋果蠹蛾入侵,嚴格控制稻水象甲和向日葵列當疫情傳播蔓延。
二、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
6、制定下發2017年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按照農業部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統籌制定調整方案,指導全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
7、加快非優勢區籽粒玉米調減。調整項目資金投向,加大政策引導力度,落實農業部鐮刀彎地區玉米調減意見,壓減雁門關農牧交錯區、太行山沿線以及呂梁山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忻州特用玉米種植。2017年力爭全省調減玉米50萬畝以上。雁門關農牧交錯區要減玉米擴雜增飼、發展特色蔬菜,打造農牧交錯區結構調整樣板區;太行山沿線以及呂梁山區減玉米增雜糧,推進雜糧全產業鏈開發;忻定原等盆地區調轉籽粒玉米為特用玉米種植,擴大鮮食玉米種植;南部復播區推廣麥豆、麥菜模式促復播玉米調減,合理輪作增加種植效益。
8、壯大特色產業。優化雜糧、果菜藥等特色作物結構,打好“特色”“優質”牌,推動建設以功能農業為引領的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優質化為主攻方向,在小麥主產區扎實開展糧食高產高效創建,積極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生產,推廣小麥和豆、菜、油等兩茬種植,提高種麥效益。以呂梁、長治、忻州、朔州和大同等五市為重點,以谷子、莜麥、蕎麥、高粱、豆類等為主抓品種,擴大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增加雜糧種植面積30萬畝,選擇22個重點縣創建雜糧優質高效示范區。以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三品”提升為抓手,深入推進水果提質增效工程,改造老果園30萬畝。以規模特色和安全綠色為方向,打造設施蔬菜、食用菌和露地蔬菜三大產業基地,新建設施蔬菜及食用菌10萬畝,改造日光溫室10萬畝,開發黃花菜、蘆筍等地方名特露地蔬菜20萬畝。穩步發展中藥材,在優勢區新發展道地藥材40萬畝。新增馬鈴薯15萬畝,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馬鈴薯種植。穩定油料生產,擴大胡麻種植面積,優化品種品質。充分利用我省生態類型多樣的優勢,鼓勵和支持各地開發地理標志產品、地方歷史名品和區域特色產品,把地方特色小品種和土特產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三、深入推進種植業綠色發展
9、深入推進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力爭全省化肥使用量增幅降到0.6%以下。扎實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推進小麥玉米秸稈還田和畜禽糞便肥料化利用,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因地制宜種植綠肥。按照農業部要求,在3個蘋果、1個設施蔬菜大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創建。抓好7個減肥增效試點縣創建,分區域、分作物集成推廣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做好新型肥料試驗示范工作。在小麥種植優勢區域,推廣應用小麥種肥同播技術。全面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4900萬畝以上。大力開展配方肥推廣應用,探索建立配方肥推廣應用補貼機制。著力培育測土配方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開展“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一體化服務,重點培育15個測土配方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
10、大力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實施科學選藥,推行合理配藥,應用精準施藥,推廣綠色防控,開展統防統治,力爭2017年全省農藥使用量增幅控制在3%以內。建立5個果菜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開展蜜蜂授粉配套技術應用示范,建立20個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融合示范區,示范推廣15萬畝,輻射帶動100萬畝。減少農藥使用量15%以上,農作物增產5%以上。推進植保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推行高效噴桿噴霧機、水煙霧機、植保無人機、風送式噴霧機、靜電噴霧器等新型植保器械進行精準對靶施藥。重點扶持培育11個基礎條件好、管理規范、有發展潛力的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提升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能力。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針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積極開展統防統治,針對經濟作物開展全程承包防治服務模式,有效減少農藥用量。加強農藥管理,引導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淘汰老舊產品,大力發展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農藥、環境友好農藥。大力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探索建立農藥產品追溯系統。
11、加快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從我省實際出發,采取綜合措施、突出重點環節,把特色產業培育和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突出設施節水。加強田間節水設施建設。緊密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田水源保障條件,配套田間節水基礎設施,多蓄天上降水,用好地上流水,增加可用水源。突出農藝節水。以貧困縣為重點區域,以雜糧、馬鈴薯為重點作物,在全省推廣以地膜覆蓋為主、土肥水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旱作農業技術。在15個縣開展滲水地膜谷子穴播技術推廣,示范推廣面積21萬畝。在全省建設20個高標準農田節水示范區,輻射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800萬畝。力爭打造30個區域特色明顯、新型主體參與、農機農藝配套、產業帶動能力強的旱作農業示范典型。
四、推進種植業優質化發展
12、抓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業標準化生產考核指標,全省種植業生產標準化率要達到30%以上,新認定無公害產地80萬畝。積極參與制定種植業地方標準,推進種植業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農業標準化技術培訓與推廣,指導農民應用農業標準化技術,科學使用農藥、肥料等投入品。選擇基礎好、帶動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推廣應用農業標準化技術,在全省打造10個糧油標準化種植示范點。大力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蔬菜,堅持露地和設施蔬菜同步推進全省蔬菜標準化生產,新創建40個部、省級蔬菜標準園,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10項生態化栽培技術,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和效益。大力推動全省種植業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推進運城蘋果、呂梁紅棗、太行小米、山西陳醋等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努力做強做優做好晉糧、晉菜等品牌。
13、抓好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積極打造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進一步擴大水果、紅蕓豆、蘆筍、食用菌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力爭全年農產品出口額增長15%以上。實施運城水果產業發展省級戰略,研究制定運城果業平臺建設規劃,建設運城果品出口檢驗檢疫平臺。持續抓好22個國家級和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新建2個國家級、5個省級示范區。
14、抓功能產品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以終端產品為引領,以特色產業為依托,打造功能產品開發典型,力爭每個市都有功能產品示范種植。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應用和探索,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要以功能農業為引領,在做精雜糧、做優果菜、做強畜牧、做好中藥材上下功夫。支持黃芪、黨參、連翹等大宗中藥材申報新食品原料,圍繞山藥、山楂、桔梗等品種,開發藥食同源產品和功能食品。抓好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推動馬鈴薯高附加值產品生產。
15、抓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集成推廣。扎實開展“2017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年”活動,以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為引領,著力推動糧食產業升級。在雜糧、小麥、玉米、馬鈴薯優勢區30個以上縣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在綠色高產高效關鍵技術示范推廣、重點區域共性技術瓶頸攻關和技術模式集成組裝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品種、集成示范一批節本增效、綠色發展、循環利用的技術模式。把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與推進功能農業開發相結合,把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田建成功能食品的原料供給端。
五、深入推進創新驅動
16、加快技術集成創新。推進種植業產業升級,加快農機農藝配套技術集成應用。以果菜藥為重點,完善技術模式,分區域、分作物集成組裝一批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成熟技術模式,邊試驗、邊總結、邊推廣。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綜合種養、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挖掘內部增收潛力,創建一批高產高效、節本增效、生態環保的示范基地。
17、推進機制創新。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新型服務主體,發展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模式,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代耕代種代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在糧食主產區和園藝作物優勢產區,重點扶持一批管理規范、裝備精良、服務高效的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推廣全程承包防治服務模式。
18、扎實推進種植業產業扶貧。我省貧困集中度高的地區,產業發展嚴重不足。要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資金項目要大幅度向貧困地區傾斜。要認真落實產業扶貧的各項政策和部署,把產業扶貧和產業發展同步推進,著力抓好“一村一品一主體”主業扶貧行動。要培育引進帶動主體,加大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為貧困村發展培育一批經營主體。深入實施“8311”產業扶貧重大項目,完成18.72萬畝退耕還水果、10萬畝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13萬畝優質雜糧基地、6萬畝優質特色蔬菜開發、2萬畝優質鮮食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30萬畝糧改飼項目建設任務,落實好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支持忻州特色產業扶貧有關政策。
六、創新種植業生產管理
19、強化政策支持。與有關部門配合,完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更有力地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推動有關部門在完成省市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建設的基礎上,2017年重點推進縣級擔保公司建設。強化資金項目支持,優先扶持發展雜糧、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并向優勢產區傾斜。
20、推進依法治農。啟動《山西省農作物種子條例》修訂工作,編制完成條例修訂草案,2017年向立法機構報送正式立法計劃。抓好種業相關法規、制度的制修訂,研究制定品種登記、綠色通道、省際引種、經營許可、標簽管理、備案管理等新制度的配套措施,確保新《種子法》相關法律制度的銜接與落實。今年國務院將正式發布實施新的《農藥管理條例》,要根據農業部和省廳統一安排部署,做好宣傳貫徹落實工作。今年農業部將修訂出臺《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肥料登記資料要求》,要進一步落實好農業部要求,規范肥料登記管理。
21、加強市場監管。加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監管。強化種業事中事后監管,加強種子的質量抽檢力度,維護種子市場秩序,確保農業用種安全。加強農藥質量抽檢和農藥標簽抽查,做好農藥經營許可證管理及年檢復審,規范農藥經營秩序。加強高毒農藥管理,對高毒農藥從生產、經營到使用全程監控。蔬菜、水果產區要全面禁止銷售使用高毒農藥,力爭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全覆蓋。加強對登記肥料產品的監督抽查。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向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管理者普及種子、農藥、肥料管理使用知識。
22、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推進“三農工作零距離、干部素質上臺階”活動。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種植業生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調研,深入研究新舉措、新手段,為破解工作難題,推動種植業發展提供支撐。
為貫徹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業工作會議部署,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進功能農業發展,推動種植業提質增效,我廳制定了《山西省2017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切實抓好落實。
山西省農業廳
2017年3月17日
山西省2017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2017年是我省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現小康的攻堅之年。做好2017年種植業工作,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種植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種植業工作總體思路是: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以穩定糧食、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功能農業為引領,鞏固提升主產區,打造優勢特色區,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力爭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努力推動種植業生產提質增效,全力保持種植業發展的好勢頭。
發展目標力爭做到“一穩四進”。“穩”,就是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糧食產能穩步提升。“四進”,一是種植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打好“特色”“優質”牌,籽粒玉米大幅度減少,雜糧、馬鈴薯、果菜藥、飼草作物、胡麻等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綠色發展得到加速推進,大力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三是創新驅動有新進展,技術集成和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加快發展,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種植業發展增添新動力;四是功能農業開發扎實推進,質量興農取得新突破,藥食同源產品大力度開發,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高質量、個性化需求。
一、積極穩定糧食產能
1、落實糧食生產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責任落實,層層分解糧食生產目標。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加強目標責任考核,積極落實糧食支持政策,力爭產量保持基本穩定,防止出現大的滑坡。配合有關部門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將產能落實到田間地塊,夯實糧食產能基礎,確保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30億公斤以上。
2、扎實抓好耕地質量建設。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會同有關部門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做好成果驗收、入庫上圖及數據庫匯交工作。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農業部門建設任務19萬畝,建成千畝以上高標準農田示范區40個。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認真組織完成好8個國家級和2380個省級監測點的耕地質量監測工作,積極做好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工作,推動建立耕地質量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
3、加快現代種業發展。深化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促進種業科研成果有效轉化,激發種業創新活力。扶持壯大育繁推一體化種子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專業化、服務型、區域性種子企業,增強種子企業綜合實力。加快適應我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要求的新品種選育,玉米、小麥以適合機械化、抗病抗逆、節水省肥的資源高效利用型品種研發為主,同時兼顧我省滿足糧改飼需求的青貯玉米品種研發,雜糧、馬鈴薯及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品種要加大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品種的研發力度。建設一批雜糧、馬鈴薯、蔬菜、果樹規模化良種繁育基地,為全省特色農業發展提供良種支撐。強化新品種引進、展示、篩選、審定,引領品種結構調整優化,充分滿足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多樣化市場需求。
4、強化農業防災減災。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情信息工作,及時了解情況,指導生產。與氣象部門緊密協作,落實好農業氣象部門合作協議,強化信息溝通,及時發布災害預警氣象信息。加強農情、災情、土壤墑情等動態監測,強化基層信息報送,做到重要農情災情第一時間收集掌握、第一時間分析上報。完善會商機制,與統計、氣象等部門緊密協作,對夏糧、秋糧等重要數據及時會商預判,準確把握生產趨勢。抓好災后生產恢復指導,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5、強化重大病蟲疫情防控。圍繞重點作物、重點病蟲,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草鼠監測預警工作,準確掌握重大病蟲發生動態,適時發布趨勢預報,在實現病蟲害測報可視化、網絡化、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方面再上一個新臺階。狠抓重大病蟲應急防控。調整完善全省各級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指揮機構,落實防控責任,制定印發《2017年山西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小麥重大病蟲、蝗蟲統防統治”項目實施方案,及時儲備、發放應急防控物資,指導各地開展防控。嚴控重大植物疫情。做好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和疫情監測,嚴防蘋果蠹蛾入侵,嚴格控制稻水象甲和向日葵列當疫情傳播蔓延。
二、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
6、制定下發2017年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按照農業部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統籌制定調整方案,指導全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
7、加快非優勢區籽粒玉米調減。調整項目資金投向,加大政策引導力度,落實農業部鐮刀彎地區玉米調減意見,壓減雁門關農牧交錯區、太行山沿線以及呂梁山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擴大忻州特用玉米種植。2017年力爭全省調減玉米50萬畝以上。雁門關農牧交錯區要減玉米擴雜增飼、發展特色蔬菜,打造農牧交錯區結構調整樣板區;太行山沿線以及呂梁山區減玉米增雜糧,推進雜糧全產業鏈開發;忻定原等盆地區調轉籽粒玉米為特用玉米種植,擴大鮮食玉米種植;南部復播區推廣麥豆、麥菜模式促復播玉米調減,合理輪作增加種植效益。
8、壯大特色產業。優化雜糧、果菜藥等特色作物結構,打好“特色”“優質”牌,推動建設以功能農業為引領的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優質化為主攻方向,在小麥主產區扎實開展糧食高產高效創建,積極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生產,推廣小麥和豆、菜、油等兩茬種植,提高種麥效益。以呂梁、長治、忻州、朔州和大同等五市為重點,以谷子、莜麥、蕎麥、高粱、豆類等為主抓品種,擴大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增加雜糧種植面積30萬畝,選擇22個重點縣創建雜糧優質高效示范區。以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三品”提升為抓手,深入推進水果提質增效工程,改造老果園30萬畝。以規模特色和安全綠色為方向,打造設施蔬菜、食用菌和露地蔬菜三大產業基地,新建設施蔬菜及食用菌10萬畝,改造日光溫室10萬畝,開發黃花菜、蘆筍等地方名特露地蔬菜20萬畝。穩步發展中藥材,在優勢區新發展道地藥材40萬畝。新增馬鈴薯15萬畝,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馬鈴薯種植。穩定油料生產,擴大胡麻種植面積,優化品種品質。充分利用我省生態類型多樣的優勢,鼓勵和支持各地開發地理標志產品、地方歷史名品和區域特色產品,把地方特色小品種和土特產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三、深入推進種植業綠色發展
9、深入推進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力爭全省化肥使用量增幅降到0.6%以下。扎實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推進小麥玉米秸稈還田和畜禽糞便肥料化利用,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因地制宜種植綠肥。按照農業部要求,在3個蘋果、1個設施蔬菜大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創建。抓好7個減肥增效試點縣創建,分區域、分作物集成推廣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做好新型肥料試驗示范工作。在小麥種植優勢區域,推廣應用小麥種肥同播技術。全面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4900萬畝以上。大力開展配方肥推廣應用,探索建立配方肥推廣應用補貼機制。著力培育測土配方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開展“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一體化服務,重點培育15個測土配方施肥社會化服務組織。
10、大力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實施科學選藥,推行合理配藥,應用精準施藥,推廣綠色防控,開展統防統治,力爭2017年全省農藥使用量增幅控制在3%以內。建立5個果菜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開展蜜蜂授粉配套技術應用示范,建立20個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融合示范區,示范推廣15萬畝,輻射帶動100萬畝。減少農藥使用量15%以上,農作物增產5%以上。推進植保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推行高效噴桿噴霧機、水煙霧機、植保無人機、風送式噴霧機、靜電噴霧器等新型植保器械進行精準對靶施藥。重點扶持培育11個基礎條件好、管理規范、有發展潛力的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提升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能力。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針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積極開展統防統治,針對經濟作物開展全程承包防治服務模式,有效減少農藥用量。加強農藥管理,引導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淘汰老舊產品,大力發展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農藥、環境友好農藥。大力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探索建立農藥產品追溯系統。
11、加快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從我省實際出發,采取綜合措施、突出重點環節,把特色產業培育和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突出設施節水。加強田間節水設施建設。緊密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田水源保障條件,配套田間節水基礎設施,多蓄天上降水,用好地上流水,增加可用水源。突出農藝節水。以貧困縣為重點區域,以雜糧、馬鈴薯為重點作物,在全省推廣以地膜覆蓋為主、土肥水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旱作農業技術。在15個縣開展滲水地膜谷子穴播技術推廣,示范推廣面積21萬畝。在全省建設20個高標準農田節水示范區,輻射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800萬畝。力爭打造30個區域特色明顯、新型主體參與、農機農藝配套、產業帶動能力強的旱作農業示范典型。
四、推進種植業優質化發展
12、抓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農業標準化生產考核指標,全省種植業生產標準化率要達到30%以上,新認定無公害產地80萬畝。積極參與制定種植業地方標準,推進種植業生產標準化建設。加強農業標準化技術培訓與推廣,指導農民應用農業標準化技術,科學使用農藥、肥料等投入品。選擇基礎好、帶動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推廣應用農業標準化技術,在全省打造10個糧油標準化種植示范點。大力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蔬菜,堅持露地和設施蔬菜同步推進全省蔬菜標準化生產,新創建40個部、省級蔬菜標準園,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10項生態化栽培技術,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和效益。大力推動全省種植業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推進運城蘋果、呂梁紅棗、太行小米、山西陳醋等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努力做強做優做好晉糧、晉菜等品牌。
13、抓好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積極打造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進一步擴大水果、紅蕓豆、蘆筍、食用菌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力爭全年農產品出口額增長15%以上。實施運城水果產業發展省級戰略,研究制定運城果業平臺建設規劃,建設運城果品出口檢驗檢疫平臺。持續抓好22個國家級和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新建2個國家級、5個省級示范區。
14、抓功能產品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以終端產品為引領,以特色產業為依托,打造功能產品開發典型,力爭每個市都有功能產品示范種植。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應用和探索,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要以功能農業為引領,在做精雜糧、做優果菜、做強畜牧、做好中藥材上下功夫。支持黃芪、黨參、連翹等大宗中藥材申報新食品原料,圍繞山藥、山楂、桔梗等品種,開發藥食同源產品和功能食品。抓好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推動馬鈴薯高附加值產品生產。
15、抓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集成推廣。扎實開展“2017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年”活動,以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為引領,著力推動糧食產業升級。在雜糧、小麥、玉米、馬鈴薯優勢區30個以上縣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在綠色高產高效關鍵技術示范推廣、重點區域共性技術瓶頸攻關和技術模式集成組裝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品種、集成示范一批節本增效、綠色發展、循環利用的技術模式。把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與推進功能農業開發相結合,把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田建成功能食品的原料供給端。
五、深入推進創新驅動
16、加快技術集成創新。推進種植業產業升級,加快農機農藝配套技術集成應用。以果菜藥為重點,完善技術模式,分區域、分作物集成組裝一批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成熟技術模式,邊試驗、邊總結、邊推廣。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綜合種養、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挖掘內部增收潛力,創建一批高產高效、節本增效、生態環保的示范基地。
17、推進機制創新。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新型服務主體,發展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模式,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代耕代種代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在糧食主產區和園藝作物優勢產區,重點扶持一批管理規范、裝備精良、服務高效的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推廣全程承包防治服務模式。
18、扎實推進種植業產業扶貧。我省貧困集中度高的地區,產業發展嚴重不足。要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資金項目要大幅度向貧困地區傾斜。要認真落實產業扶貧的各項政策和部署,把產業扶貧和產業發展同步推進,著力抓好“一村一品一主體”主業扶貧行動。要培育引進帶動主體,加大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為貧困村發展培育一批經營主體。深入實施“8311”產業扶貧重大項目,完成18.72萬畝退耕還水果、10萬畝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13萬畝優質雜糧基地、6萬畝優質特色蔬菜開發、2萬畝優質鮮食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30萬畝糧改飼項目建設任務,落實好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支持忻州特色產業扶貧有關政策。
六、創新種植業生產管理
19、強化政策支持。與有關部門配合,完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更有力地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推動有關部門在完成省市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建設的基礎上,2017年重點推進縣級擔保公司建設。強化資金項目支持,優先扶持發展雜糧、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并向優勢產區傾斜。
20、推進依法治農。啟動《山西省農作物種子條例》修訂工作,編制完成條例修訂草案,2017年向立法機構報送正式立法計劃。抓好種業相關法規、制度的制修訂,研究制定品種登記、綠色通道、省際引種、經營許可、標簽管理、備案管理等新制度的配套措施,確保新《種子法》相關法律制度的銜接與落實。今年國務院將正式發布實施新的《農藥管理條例》,要根據農業部和省廳統一安排部署,做好宣傳貫徹落實工作。今年農業部將修訂出臺《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肥料登記資料要求》,要進一步落實好農業部要求,規范肥料登記管理。
21、加強市場監管。加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監管。強化種業事中事后監管,加強種子的質量抽檢力度,維護種子市場秩序,確保農業用種安全。加強農藥質量抽檢和農藥標簽抽查,做好農藥經營許可證管理及年檢復審,規范農藥經營秩序。加強高毒農藥管理,對高毒農藥從生產、經營到使用全程監控。蔬菜、水果產區要全面禁止銷售使用高毒農藥,力爭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全覆蓋。加強對登記肥料產品的監督抽查。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向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管理者普及種子、農藥、肥料管理使用知識。
22、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推進“三農工作零距離、干部素質上臺階”活動。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種植業生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調研,深入研究新舉措、新手段,為破解工作難題,推動種植業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