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發展改革委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青政辦〔2016〕229號)

   2017-05-22 310
核心提示: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省發展改革委《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已經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省發展改革委《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2月30日
 
  (發至縣人民政府)
 
  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
 
  省發展改革委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43號)精神,根據青海省“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及綜合交通運輸、物流業發展等相關規劃,按照“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促進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推動交通運輸業轉型升級,加快物流業發展步伐,現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充分認識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現代物流業是重要的復合型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二五”以來,全省物流業快速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第三方物流比重逐年增加,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交通運輸是物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載體,在物流鏈條中發揮著聯結紐帶作用,以交通樞紐帶動大物流,以大物流推動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是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間,我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快速發展,高速化公路通車里程突破3000公里,高鐵運營里程268公里,青海邁入高鐵時代,民用機場形成“一主六輔”建設格局,綜合交通網總里程達8。35萬公里,基本形成“一橫兩縱”綜合交通運輸骨架,初步形成了以西寧為中心,對外聯接周邊省份主要大中城市的省際通道,對內聯接各市州、縣以及主要城鎮、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工礦區和廣大農村牧區的交通網絡,全省貨運運輸量和貨運周轉量分別達1。49億噸和482億噸公里,年均增長7。38%和7。22%。與此同時,交通物流融合發展仍顯不足,交通樞紐和物流園區布局銜接不緊密、多式聯運和供應鏈物流發展滯后、運輸標準化信息化規模化水平較低,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推進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對于加快我省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我省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抓住關鍵環節,強化精準銜接,大力促進交通運輸業與現代物流業融合。以滿足經濟社會物流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務質量為核心,推動交通物流一體化、集裝化、網絡化、社會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傳統物流業向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業轉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物流服務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18年,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取得初步成效,“一單制”便捷運輸制度初步建立,開放共享的交通物流體系初步形成,多式聯運比率有所提升,標準化、集裝化水平不斷提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應用不斷擴大,公路港和智能配送模式逐步推廣,運輸效率進一步提升,物流成本有所下降。初步建成以西寧、海東、海西為中心,打通連接我國西部省份乃至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周邊國家的物流快速通道。重點打造西寧市、海東市、格爾木市3大物流戰略節點,將西寧市建設成為國家級物流節點城市,將海東市、格爾木市、德令哈市建設成省級物流節點城市。
 
  到2020年,大力推進以供應鏈和價值鏈為核心的產業集聚發展,增強交通物流企業競爭力,物流業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金融業等其他產業聯動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增加。培育1—2家在區域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交通物流企業,建成設施一體銜接、信息互聯互通、市場公平有序、運行安全高效的交通物流體系。
 
  三、打通銜接一體的全鏈條交通物流體系
 
  (三)完善交通物流網絡。
 
  完善樞紐集疏運系統。盡快打通連接主要樞紐的“最后一公里”,積極推進鐵路引入公路貨站和物流園區等工程。提高既有鐵路線路利用水平,加強西寧等重點城市國省干線公路過境方案研究,強化城市道路與國省干線公路有效銜接,提高過境貨物運輸車輛通城能力。鼓勵城市充分利用骨干道路,分時段、分路段實施城市物流配送,有效減少貨物裝卸、轉運、倒載次數。
 
  專欄1交通物流樞紐集疏運系統工程
 
  1。鐵路引入物流樞紐工程。加快制定全省物流集疏運鐵路建設方案,推進鐵路線路引入重點物流園區、保稅區等。以西寧、格爾木兩大樞紐為重點,圍繞曹家堡保稅物流園區、格爾木綜合物流園等集疏運系統建設,推進曹家堡鐵路物流基地和格爾木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施格爾木至敦煌鐵路、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和紅柳至一里坪地方鐵路、塔爾丁至肯德可克地方鐵路工程。
 
  2。樞紐周邊道路暢通工程。研究完善青藏鐵路、蘭新第二雙線既有鐵路和格敦、格庫在建鐵路及西成新開工鐵路等鐵路沿線站點集疏運設置方案。實施西寧站、格爾木站等鐵路貨場周邊道路暢通工程和交通組織優化方案。
 
  優化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空間布局。統籌綜合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布局,加強功能定位、建設標準等方面的銜接,強化交通樞紐的物流功能,構建綜合交通物流樞紐系統。綜合考慮物流業發展環境及區位優勢,圍繞我省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大宗原材料、建材、電子材料、農畜產品、民族服飾等物流產業集群和較為完整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點打造西寧、海東、格爾木等物流節點城市,使青海物流成為沿“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開放的主陣地和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重點支持建設青海朝陽物流園、青藏高原東部物流商貿中心及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曹家堡鐵路物流基地、雙寨貨運中心、雙寨國際物流城、格爾木城南綜合物流園、德令哈物流園等,結合區位特點,發展貨運樞紐型、生產、商貿、口岸和綜合服務型物流園區,推進交通樞紐與物流園區融合發展



  構建便捷通暢的骨干物流通道。依托基本形成的“兩橫三縱”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格局,打造通往西藏、甘肅、四川、新疆的物流外部通道及中亞、南亞國家的國際物流通道,提升進疆入藏物流集運、轉撥能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跨境物流通道建設。
 
  專欄3便捷通暢的骨干物流通道布局圍繞區域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省一級物流樞紐城市、省二級物流樞紐城鎮加強交通運輸服務水平。
 
  加快公路網建設。加快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有序推進地方高速公路發展,強化一級公路對高速公路的補充和支撐,加強普通國省干線的升級改造,提高路網技術等級和服務物流的水平,實現所有縣通二級以上公路,確保省內物資暢通運轉。
 
  加快鐵路網建設。圍繞構建“1268”鐵路建設格局,形成8個方向的出省通道,通過實施在建敦格、格庫鐵路、青藏鐵路格拉段擴能改造工程和新建西成鐵路,對外新增進疆入隴通川的省際鐵路運輸通道,確保大宗物資及時外運。進一步完善西寧鐵路樞紐功能,加快實施曹家堡鐵路物流基地等項目,提升貨物發送能力。
 
  加快機場建設。在形成“一主八輔”民用機場運營格局基礎上,進一步開辟航空運輸通道,形成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國的航空運輸網絡,著力提升航空物流比重。
 
  加快樞紐建設。大力推進西寧曹家堡綜合交通樞紐和格爾木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建設,形成銜接有序、相互配套、運轉高效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為實現全省物流網絡體系的緊密聯系提供重要基礎。
 
  (四)提高聯運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交通物流企業利用既有優勢整合內外資源,增強信息、交易、加工、配送、融資、擔保等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由從事簡單的運輸、倉儲等單項活動向供應鏈集成服務轉型,推動傳統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升級。積極與名牌企業結盟,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借助品牌運營管理優勢,壯大物流服務能力,快速發展成為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提高第三方物流創新發展能力,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多式聯運發展環境,引導企業開展多式聯運服務,積極培育多式聯運承運人。支持新建鐵路物流園區(貨運樞紐)配套公路集散功能,強化對鐵路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的接駁和集散服務,構建干線運輸和公路末端配送緊密銜接的全程組織鏈條。支持在符合條件的大型綜合性物流園區內建設多式聯運作業站場,鼓勵鐵路專用線向物流園區延伸,推進物流園區的改造升級,提高發展公鐵聯運基礎設施銜接水平。大力發展以集裝箱、半掛車為標準運載單元的公鐵聯運,提高集裝箱運輸比例,提高集裝箱聯運比例。積極申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探索推行鐵路馱背運輸、公鐵聯運、公鐵滾裝運輸等先進組織方式,推進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融合發展。爭取和支持鐵路運輸企業在沿海主要港口與我省重要物流園區之間開行小編組、快運行的鐘擺式、循環式等鐵路集裝箱列車。
 
  加快發展甩掛運輸。積極遴選省內運輸企業申報國家甩掛運輸試點項目,通過財政補貼方式組織開展省內甩掛運輸試點工作,加強對部、省兩級試點項目的跟蹤和督導。建立試點企業聯系制度和運行統計監測、項目進展跟蹤制度,完善試點驗收、績效評估的組織管理。鼓勵和引導企業不斷創新甩掛組織模式,重點推進跨區域網絡化、聯盟型及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試點示范。加快普及公路甩掛運輸,積極推進多式聯運甩掛、企業聯盟及無車承運甩掛等模式發展。制定完善多式聯運規則和全程服務規范,建立健全貨運(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積極拓展國際聯運服務。以首趟西寧至安特衛普中歐班列開行為契機,鼓勵開展跨國聯運服務,拓展國際便利運輸網絡。爭取建設海外集結點,增加便利運輸協定的過境站點和運輸線路,開展中歐、中亞班列運輸。鼓勵快遞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快遞業務,建設國際分撥中心、海外倉,加快海外物流基地建設。
 
  (五)優化一體化服務流程。
 
  推行物流全程“一單制”。推進單證票據標準化,以整箱、整車等標準化貨物單元為重點,推行企業互認的單證標準,形成綠色暢行物流單。落實國家有關電子賦碼制度、綠色暢行物流單實施方案等,推廣“一單制”,實現一站托運、一次收費、一單到底,加強與“一單制”便捷運輸制度對接。
 
  強化一體化服務保障。貫徹落實企業首站負責、安全互認、費用清算等相關制度。建立政府服務、企業管理、第三方監督的保障體系,確保企業對用戶需求及時響應和反饋。從簡辦理公路貨物運輸企業和其運營車輛相關手續,逐步推行網上辦理。快遞等物流企業總部統一申請獲得的資質,其非法人分支機構可通過備案獲得。規范城市配送運力投放和通行便利措施。完善重點物流運輸企業大宗工業品公路通行費減免優惠辦法。
 
  四、構建資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臺
 
  (六)建設完善專業化經營平臺。支持社會資本有序建設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服務等專業化經營平臺,提供信息發布、線路優化、倉配管理、追蹤溯源、數據分析、信用評價、客戶咨詢等服務。鼓勵平臺企業拓展社會服務功能,推進“平臺+”物流交易、供應鏈、跨境電商等合作模式。支持平臺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提供擔保結算、金融保險等服務。以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為導向,推動跨境交通物流及貿易平臺的銜接。
 
  (七)構建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按照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總體要求,依托正在建設的青海省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逐步實現交通運輸和物流信息共享。建立集物流信息發布、在線交易、數據交換、車輛跟蹤交換、跟蹤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物流信息網絡平臺。加強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臺建設,形成跨行業共享信息的智能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省級重點物流企業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促進貨源、車源和物流服務等信息的高效匹配,有效降低運輸工具空駛率。搭建鐵路、公路、航空等運輸服務企業與物流企業溝通平臺,實現各得其所、綠色暢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專欄4交通運輸物流共享服務平臺
 
  1。物流園區信息平臺系統。為入園企業提供信息交換平臺,實現物流系統公共平臺資源共享,使入園企業快捷、安全使用互聯網,為企業提供物流信息服務。
 
  2。社會經濟信息發布系統。依據現有各級政府的信息管理系統,通過資料、數據共享,形成完善的社會經濟信息動態發布體系。
 
  3。物流統計信息管理與報送系統。建立健全相關統計報告制度,實現安全高效的網絡數據傳輸與管理。
 
  (八)加強對各類平臺的監督管理。
 
  強化平臺協同運作。建立全省范圍的數據合作、交換和共享機制。加大對各類交通物流服務平臺的引導,促進企業線上線下多點互動運行,支持制造業物流服務平臺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信息標準統一和系統對接,強化協同運作,促進相關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強物流服務機構的監管,明確責任,規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危險品物流全過程監管體系和應急救援系統,完善冷鏈運輸服務規范,實現全程不斷鏈。
 
  整合共享信用信息。依托我省信用信息系統,加強各類平臺信用記錄歸集,加大物流信用服務機構的培育力度,加快形成覆蓋物流業所有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信用信息檔案。根據信用評價實行分類監管,建立實施“紅黑名單”制度和預警警示企業、懲戒失信企業、淘汰嚴重失信企業的機制。充分利用無線射頻、衛星導航等技術手段,開展重點領域全程監管。
 
  五、創建協同聯動的交通物流新模式
 
  (九)推廣集裝化標準化運輸模式。
 
  提升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加強現行國家、行業及地方有關運輸裝備標準的宣傳貫徹執行。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快運力裝備更新,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鼓勵發展集裝箱、廂式、冷藏、散裝、液罐等專用運輸車輛,推動城市配送標準車型車輛的推廣與普及。完善準入制度,健全市場退出機制,加快淘汰老舊及高耗能、高排放營運車輛。鼓勵和引導企業大力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能源車輛及裝備,探索推進輕量化掛車的運用。積極推進把貨運節能減排納入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探索建立運輸裝備能效標識制度。
 
  加大運輸設備集裝化、標準化推廣力度。落實國家有關集裝化、標準化、模塊化貨運車輛等設施設備更新應用的支持政策,推廣使用托盤、集裝箱等標準化基礎裝載單元。推進多式聯運專用運輸裝備標準化,積極推廣公鐵兩用掛車、馱背運輸平車、半掛車。推廣鐵路快運車輛、新型集裝箱平車、雙層集裝箱車及特需車輛,提高公路集裝箱貨車、廂式貨車使用比率。支持應用大型化、自動化、專業化、集約環保型轉運和換裝設施設備。培育集裝箱、托盤等經營企業,鼓勵企業構建高效的跨區域調配系統,推進相關設施設備循環共用。
 
  (十)發展廣泛覆蓋的智能物流配送。
 
  支持農村物流發展。大力推廣典型地市農村物流發展經驗,繼續加快農村物流省內試點,在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和運輸裝備更新等方面給予支持,擇優申報國家農村物流試點示范工程。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物流發展模式,推進交通運輸與商務、供銷、郵政等行業的資源整合。鼓勵和支持農村物流企業在站點網絡建設中加強與農村農商快遞物流網絡、等級貨運站和四、五級客運站聯合共建。依托全省客運網絡,積極發展客運班車小件快運服務,打造全省班車物流和貨運公交網絡。依托農村公路客貨運站場,構建農村公共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打通農資、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高效便捷通道。扶持培育一批農村物流骨干企業,引導整合利用社會資源。
 
  推進城市配送發展。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商務部關于加強城市配送運輸與車輛通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交運發〔2014〕35號)和《城市物流配送汽車選型技術要求》(GB/T29912),推動重點城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制定城市配送運輸與車輛通行管理辦法和本地城市物流配送車輛技術標準。推動重點城市編制城市配送發展規劃,優化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布局,加快城市貨運配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鼓勵商貿流通企業、生產制造企業和貨運配送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統一配送、共同配送和夜間配送。
 
  六、營造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
 
  (十一)統籌規劃建設。各地區、各部門和有關企業要緊緊圍繞全省交通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總體布局,結合本地區交通物流業發展特點和各自實際,加強規劃研究,將現代物流業發展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交通運輸規劃及其他有關規劃,通過規劃引導交通物流業發展方向和布局,全力促進交通物流融合發展。
 
  (十二)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物流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現代物流省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部署科學、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協調高效的物流管理體系。鼓勵鐵路運輸企業積極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開放各類信息和接口,提高多式聯運服務能力。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清理、歸并和精簡物流領域各類行政審批和許可項目。建立海關、邊檢、檢驗檢疫等口岸管理部門聯合查驗機制,促進一體化通關。加快出臺大件運輸跨省聯合審批辦法,形成綜合協調和互聯互認機制。
 
  (十三)加大政策支持。按照國家界定交通物流公益設施的標準,國土資源部門要明確交通物流公益設施的范圍,加大用地支持,在建設用地指標等方面給予保障。按照全省物流業“十三五”規劃,實現省、市(州)、縣(市、區、行委)現代物流階梯發展。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放寬注冊登記條件。切實落實價格和稅費政策,物流業用水、用氣價格與一般工業同價。促進物流業發展的稅改政策落實到位,確保稅收政策對物流業發展的支持。支持省內物流企業圍繞運輸、倉儲、包裝、配送、裝卸等物流全流程實施物流信息化應用示范項目。
 
  (十四)加大投入力度。利用財政性資金和專項建設基金,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支持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建設、標準設備生產推廣和綠色包裝、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等。加大信貸投放,創新金融配套產品服務,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擴大對中小物流企業的擔保規模,降低擔保費率。鼓勵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方式,多渠道增加對物流業的投入。推進現代物流產業基金試點,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發展現代物流業。
 
  (十五)強化銜接協調。充分發揮省現代物流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現代物流省際聯席會議協調作用,促進政府、企業、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等信息公開與共享。各地區、各部門和有關企業按照全省物流發展規劃和布局,兼顧近期與長遠發展、硬件建設與軟件管理相結合,防止盲目重復建設,營造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梯級發展的良好氛圍。行業協會等組織要更好發揮在政企溝通、信息收集、技術應用、標準推廣、人才培訓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十六)注重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省內現有交通、商貿等專業院校教育資源,強化職業技能教育,支持省屬大專院校開辦交通物流專業相關課程。支持校企合作,鼓勵高等院校與大型物流企業聯合建立物流綜合培訓和試驗基地,開展從業人員素質教育和專項培訓。推動建設由龍頭物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組成的物流協同創新平臺,開展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及應用。吸引海內外高級物流人才來我省創業、發展,鼓勵物流企業引進國內外優秀物流專業人才。


 
地區: 青海
標簽: 物流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