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農業(農牧、畜牧水產)局(委):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加快現代水產產業發展,我廳制定了《2017年全省水產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四川省農業廳
2016年2月7日
2017年全省水產工作要點
2017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也是貫徹落實全省現代水產產業工作會部署的重要之年。全省水產產業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全省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
一、總體思路
全省水產業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以保障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維護生態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漁政執法監督,完善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切實加快現代水產產業強省建設步伐。
二、目標任務
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30萬畝,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53萬噸,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00億元;全省農民人均漁業收入610元,人均增收30元以上。
三、工作重點
2017年,全省水產業要重點“推進一項改革、調整四個結構、保障四大安全、增強發展動能、強化監督執法、落實產業扶貧”,不斷增強保供增收能力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推動全省水產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扎實推進水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四川農業創新綠色發展行動方案》,緊密結合本地區實際,扎實推進水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堅持宜漁則漁,以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實施現代農業(水產)推進工程等為抓手,積極依法利用水電工程水面、稻田、低洼下濕田等資源發展多種形式的水產養殖;規范和引導農漁民依法自愿采取租賃、轉包、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轉水域、灘涂經營權,推動養殖水面向養殖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努力促進水產業擴面增量。二是擴大水產健康養殖示范。以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為核心,因地制宜發展池塘健康養殖、水庫生態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和流水養殖。新增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面積10萬畝,新增大水面生態養殖示范面積10萬畝;標準化改造老舊池塘示范面積2萬畝,提升池塘養殖產出率;積極創建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0個,不斷促進水產業提質增效。三是加強水產種業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水產良種工程,加強省級以上原良種場改造和能力提升,支持專合社、種業企業開展良種選育和品種創新工作,推動育繁推水產種業企業發展。四是按照農業部《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和《編制大綱》要求,積極推進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為合理合規利用各類水域資源、促進水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二)切實優化水產結構促進融合發展。以促進水產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調好區域結構,調好產品結構,調順經營結構,調優產業結構。一是調好區域結構。要推動水產產業的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生態類型相匹配,平原地區、丘陵地區、攀西地區、盆周山區及西北高原地區要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布局水產產業;稻田資源豐富的地區,要以穩糧增收為重點,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殖業。二是調好產品結構。要推動水產產品結構與市場消費需求相適應,要素投入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相銜接,積極發展名優特色水產品養殖,打造優勢特色水產品養殖帶或集中發展區,不斷提升名優特色水產品養殖產量比例;注重差異化發展,積極挖掘特色漁業資源和漁文化,做出特色、做成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漁業基地。三是調順經營結構。要大力培育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升水產業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水產批發市場,積極培育市場流通主體。實施“互聯網+水產”行動,建設水產物聯網示范基地,發展專業性、本土性的水產電子商務平臺,發揮好電商平臺的集聚和輻射作用。抓好全省水產品市場價格統計和部級定點批發市場信息采集,及時做好信息公開。積極開展水產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支持水產產品品牌、重點水產企業品牌做大做強;組織水產企業用好農交會、農博會、“川貨全國行”等平臺,擴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用好國家政策,協助水產企業“走出去”,拓展國外市場。四是調優產業結構。以優勢水產品集中發展區、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為依托,推進水產品深加工發展。做好水產凍品、魚子醬等高端出口加工以及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觀賞、垂釣、餐飲等休閑漁業業態,創建2-5家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0家省級休閑農莊(水產休閑漁業基地)。五是積極開展“三區一園”建設。積極推進將漁業及其衍生產業內容納入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研究推進現代漁業示范區、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特色水產品優勢區和現代漁業產業園等“三區一園”建設。
(三)切實抓好“四大安全”監督管理。一是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強化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等源頭環節監督管理,不斷擴大無公害水產品、綠色食品、有機水產品和地理標志水產品的生產規模。推進國家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水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與可追溯示范工作,嚴厲打擊使用禁用藥物及非法添加、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水產品質量安全省級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二是保障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安全。認真貫徹落實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意見,積極推廣底排污、節水減排等環保水產養殖設施及技術,加大面源污染治理,確保不發生重大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安全事故。三是確保水生生物衛生安全。做好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測和水產養殖動植物疾病測報;積極發揮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職能和官方獸醫(水生動物)的作用,抓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確保不發生重大水生動物疫情。四是確保漁業生產及船舶生產安全。開展平安漁業示范縣創建工作。以生產旺季、汛期、重大節日等為重點,深入開展漁船安全生產監督檢查,著力排查隱患,防患于未然。做好船用產品檢驗登記工作,抓好漁政執法船、執法快艇的監造工作。開展漁船“三證合一”數據校核及證書發放工作,啟用漁船船員證系統。推進全省漁船安全監督管理平臺建設,試點推廣船載信息終端。
(四)積極開展水產技術創新和推廣示范。把加快水產科技創新和推廣示范作為增強水產業發展動能的重要抓手,完善科技創新機制,積極推進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一是做好淡水魚創新團隊建設,積極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開展技術攻關,盡快在優良品種、健康養殖技術、漁業設施裝備等方面取得一批解決方案,促進產業發展。二是新制修訂一批水產地方標準,加強標準的宣貫,推進漁業標準化生產。三是繼續推進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推行以推廣機構為主,教學科研單位、企業、專業合作社共同參與的一主多元服務模式,組織開展科技下鄉、農漁民技術培訓等活動,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推廣,打通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做好漁情信息采集分析工作。四是加強漁業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加強漁業實用人才和帶頭人培養,全省培訓農漁民12萬人次以上。
(五)強化漁政執法監督和漁業資源保護。一是抓好禁漁管理。認真落實3月1日-6月30日全省天然水域禁漁期制度和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制度,開展專項執法和交叉執法檢查,嚴厲整治電魚、毒魚、炸魚和使用“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切實做好漁業養殖及質量安全執法監督。二是大力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嚴格水生野生動物的馴養、捕撈、運輸和經營利用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理“四證”。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大力開展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積極創建國家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示范基地。四是抓好水下工程建設項目涉漁影響專項執法檢查和評價工作,切實落實好補救措施。五是加強魚類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濕地示范區建設和管理,積極發揮保護職能;積極申報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濕地保護示范區。六是做好漁業油價補貼發放及漁業互助保險工作。七是積極推進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
(六)扎實開展水產產業扶貧精準扶貧。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和產業扶貧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加快實施《四川省“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因地制宜發揮水產業在扶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對有條件發展水產養殖鄉村,積極協助做好水產發展規劃,精準到村、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積極給予水產實用技術培訓和指導。扎實落實好技術扶貧工作。
(七)加強人才隊伍和政風行風建設。用好人事政策,配齊配好水產干部,進一步壯大干部隊伍。一是加強與水產院校、研究機構、專業培訓機構的合作,強化對漁政執法人員、驗船師、官方獸醫(水生動物)、質量安全檢查員、質量安全內檢員、水產技術推廣員的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二是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擔當、敢于碰硬,狠抓工作落實,強化督促檢查,做到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三是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了解發展情況、傾聽群眾心聲,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提高推動工作和服務群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要強化協作配合、部門聯動和區域協作,形成合力推動工作。五是要加強廉政建設,在項目建設、行政審批、漁政執法等工作中嚴格依法行政、依規辦事,做到不踩紅線、不觸底線。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加快現代水產產業發展,我廳制定了《2017年全省水產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四川省農業廳
2016年2月7日
2017年全省水產工作要點
2017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也是貫徹落實全省現代水產產業工作會部署的重要之年。全省水產產業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全省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
一、總體思路
全省水產業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以保障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維護生態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漁政執法監督,完善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切實加快現代水產產業強省建設步伐。
二、目標任務
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30萬畝,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53萬噸,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00億元;全省農民人均漁業收入610元,人均增收30元以上。
三、工作重點
2017年,全省水產業要重點“推進一項改革、調整四個結構、保障四大安全、增強發展動能、強化監督執法、落實產業扶貧”,不斷增強保供增收能力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推動全省水產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扎實推進水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四川農業創新綠色發展行動方案》,緊密結合本地區實際,扎實推進水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堅持宜漁則漁,以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實施現代農業(水產)推進工程等為抓手,積極依法利用水電工程水面、稻田、低洼下濕田等資源發展多種形式的水產養殖;規范和引導農漁民依法自愿采取租賃、轉包、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轉水域、灘涂經營權,推動養殖水面向養殖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努力促進水產業擴面增量。二是擴大水產健康養殖示范。以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為核心,因地制宜發展池塘健康養殖、水庫生態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和流水養殖。新增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面積10萬畝,新增大水面生態養殖示范面積10萬畝;標準化改造老舊池塘示范面積2萬畝,提升池塘養殖產出率;積極創建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0個,不斷促進水產業提質增效。三是加強水產種業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水產良種工程,加強省級以上原良種場改造和能力提升,支持專合社、種業企業開展良種選育和品種創新工作,推動育繁推水產種業企業發展。四是按照農業部《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和《編制大綱》要求,積極推進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為合理合規利用各類水域資源、促進水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二)切實優化水產結構促進融合發展。以促進水產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調好區域結構,調好產品結構,調順經營結構,調優產業結構。一是調好區域結構。要推動水產產業的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生態類型相匹配,平原地區、丘陵地區、攀西地區、盆周山區及西北高原地區要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布局水產產業;稻田資源豐富的地區,要以穩糧增收為重點,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殖業。二是調好產品結構。要推動水產產品結構與市場消費需求相適應,要素投入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相銜接,積極發展名優特色水產品養殖,打造優勢特色水產品養殖帶或集中發展區,不斷提升名優特色水產品養殖產量比例;注重差異化發展,積極挖掘特色漁業資源和漁文化,做出特色、做成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漁業基地。三是調順經營結構。要大力培育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升水產業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水產批發市場,積極培育市場流通主體。實施“互聯網+水產”行動,建設水產物聯網示范基地,發展專業性、本土性的水產電子商務平臺,發揮好電商平臺的集聚和輻射作用。抓好全省水產品市場價格統計和部級定點批發市場信息采集,及時做好信息公開。積極開展水產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支持水產產品品牌、重點水產企業品牌做大做強;組織水產企業用好農交會、農博會、“川貨全國行”等平臺,擴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用好國家政策,協助水產企業“走出去”,拓展國外市場。四是調優產業結構。以優勢水產品集中發展區、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為依托,推進水產品深加工發展。做好水產凍品、魚子醬等高端出口加工以及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觀賞、垂釣、餐飲等休閑漁業業態,創建2-5家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0家省級休閑農莊(水產休閑漁業基地)。五是積極開展“三區一園”建設。積極推進將漁業及其衍生產業內容納入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研究推進現代漁業示范區、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特色水產品優勢區和現代漁業產業園等“三區一園”建設。
(三)切實抓好“四大安全”監督管理。一是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強化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等源頭環節監督管理,不斷擴大無公害水產品、綠色食品、有機水產品和地理標志水產品的生產規模。推進國家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水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與可追溯示范工作,嚴厲打擊使用禁用藥物及非法添加、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水產品質量安全省級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二是保障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安全。認真貫徹落實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意見,積極推廣底排污、節水減排等環保水產養殖設施及技術,加大面源污染治理,確保不發生重大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安全事故。三是確保水生生物衛生安全。做好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測和水產養殖動植物疾病測報;積極發揮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職能和官方獸醫(水生動物)的作用,抓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確保不發生重大水生動物疫情。四是確保漁業生產及船舶生產安全。開展平安漁業示范縣創建工作。以生產旺季、汛期、重大節日等為重點,深入開展漁船安全生產監督檢查,著力排查隱患,防患于未然。做好船用產品檢驗登記工作,抓好漁政執法船、執法快艇的監造工作。開展漁船“三證合一”數據校核及證書發放工作,啟用漁船船員證系統。推進全省漁船安全監督管理平臺建設,試點推廣船載信息終端。
(四)積極開展水產技術創新和推廣示范。把加快水產科技創新和推廣示范作為增強水產業發展動能的重要抓手,完善科技創新機制,積極推進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一是做好淡水魚創新團隊建設,積極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開展技術攻關,盡快在優良品種、健康養殖技術、漁業設施裝備等方面取得一批解決方案,促進產業發展。二是新制修訂一批水產地方標準,加強標準的宣貫,推進漁業標準化生產。三是繼續推進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推行以推廣機構為主,教學科研單位、企業、專業合作社共同參與的一主多元服務模式,組織開展科技下鄉、農漁民技術培訓等活動,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推廣,打通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做好漁情信息采集分析工作。四是加強漁業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加強漁業實用人才和帶頭人培養,全省培訓農漁民12萬人次以上。
(五)強化漁政執法監督和漁業資源保護。一是抓好禁漁管理。認真落實3月1日-6月30日全省天然水域禁漁期制度和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制度,開展專項執法和交叉執法檢查,嚴厲整治電魚、毒魚、炸魚和使用“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切實做好漁業養殖及質量安全執法監督。二是大力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嚴格水生野生動物的馴養、捕撈、運輸和經營利用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理“四證”。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大力開展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積極創建國家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示范基地。四是抓好水下工程建設項目涉漁影響專項執法檢查和評價工作,切實落實好補救措施。五是加強魚類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濕地示范區建設和管理,積極發揮保護職能;積極申報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濕地保護示范區。六是做好漁業油價補貼發放及漁業互助保險工作。七是積極推進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
(六)扎實開展水產產業扶貧精準扶貧。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和產業扶貧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加快實施《四川省“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因地制宜發揮水產業在扶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對有條件發展水產養殖鄉村,積極協助做好水產發展規劃,精準到村、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積極給予水產實用技術培訓和指導。扎實落實好技術扶貧工作。
(七)加強人才隊伍和政風行風建設。用好人事政策,配齊配好水產干部,進一步壯大干部隊伍。一是加強與水產院校、研究機構、專業培訓機構的合作,強化對漁政執法人員、驗船師、官方獸醫(水生動物)、質量安全檢查員、質量安全內檢員、水產技術推廣員的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二是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擔當、敢于碰硬,狠抓工作落實,強化督促檢查,做到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三是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了解發展情況、傾聽群眾心聲,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提高推動工作和服務群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要強化協作配合、部門聯動和區域協作,形成合力推動工作。五是要加強廉政建設,在項目建設、行政審批、漁政執法等工作中嚴格依法行政、依規辦事,做到不踩紅線、不觸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