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要求,積極應對疫情沖擊影響,有效解決我省綠色食品產業鏈條不長、龍頭企業不強、要素配置不優等問題,加快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經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試點省”優勢,建立健全產業鏈、融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創新鏈,推動綠色食品龍頭昂起、加工升級、產業融合,實現產業鏈順暢貫通,供應鏈相互融通,加快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現代農業強省作出積極貢獻。
二、主要目標
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聚焦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實際,通過調結構、建集群,強龍頭、育品牌,延鏈條、優服務,不斷補齊產業鏈短板弱項,促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力爭到2025年,綠色食品產業質量明顯提升,主要產業的綠色有機產品有效認證數達到5000個以上;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綠色食品產業龍頭企業加工產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產業總值大幅增長,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
三、重點工作
圍繞綠色食品產業鏈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環節,重點突出四個方面工作。
突出主導產業。按照“分類推進、循序漸進”原則,優先啟動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加快推進茶葉、蔬菜等特色產業,抓緊謀劃牛羊、禽類、富硒農業等潛力產業。
優化產業布局。圍繞綠色食品產業鏈的主要產業,著力發展以鄱陽湖平原、贛撫平原、吉泰盆地和贛西片區為核心的稻米產業發展優勢區;信豐縣、新干縣、泰和縣、東鄉區、高安市、豐城市等為核心的生豬產業發展優勢區;環鄱陽湖地區為核心的水產產業發展優勢區;贛州市、吉安市、上饒市、新余市、南豐縣、東鄉區、奉新縣等為核心的水果產業發展優勢區。逐步提升蔬菜、茶葉等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區,謀劃牛羊、禽類、富硒農業等潛力產業發展優勢區。
聚焦短板弱項。全面梳理產業鏈上下游渠道,聚焦產業鏈育種、種養、加工、流通、檢測和銷售等關鍵環節,狠抓產業鏈痛點、堵點、斷點,強化項目支持,落實政策措施,著力推動現代種業、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和市場銷售等綠色食品產業鏈短板弱項快速發展。
明確發展路徑。依托農業結構調整九大產業發展工程,圍繞加快推進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和其他產業進行“建鏈”;聚焦綠色食品產業鏈關鍵環節,圍繞補齊短板弱項進行“補鏈”;突出招大引強和品牌培育,圍繞提升產業價值進行“強鏈”;著力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向數字經濟、5G、物聯網等領域延伸,圍繞產業深度融合進行“延鏈”。
四、具體舉措
(一)著力完善綠色食品生產體系。
1.推進原料基地建設。統籌相關農業專項資金,根據產業基礎、區域布局和發展優勢,聚焦國計民生需求,建設一批規模化、集約化的穩產保供產品基地;聚焦食品加工需求,建設一批標準化、專業化的加工專用原料供給基地;聚焦高端市場需求,建設一批綠色化、生態化的優質食品基地。堅持市場導向,促進農戶生產、企業加工、客戶營銷和終端消費協同運作,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責任單位:各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以下責任單位各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均有涉及,不再單獨列出〕,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堅持分步推進、循序漸進,圍繞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潛力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打造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積極引導產業以鏈主型企業為龍頭,向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和食品工業園等園區聚集,促進產業格局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產業鏈條由單一向復合轉變,發揮要素集聚和融合平臺作用。(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3.加大優質種源供應。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江西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培育一批水稻綠色新品種。著力推進良繁基地建設,加大種業企業培育力度,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鼓勵支持企業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業公司,加大種業企業與國內專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提高種業技術應用成果轉化率。(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農科院)
(二)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加工水平。
4.培育核心骨干企業。堅持分類指導、因企施策,積極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各種要素向龍頭企業集聚,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做專、做精,形成綠色食品產業“領軍企業”“成長企業”和“雛鷹企業”梯次發展格局。鼓勵和引導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產業鏈重點企業上市,對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新增首發上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現行政策給予支持。鼓勵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金融監管局)
5.聚焦精深加工提升。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支持開展綠色食品加工提質增效,推動加工企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轉變。重點支持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蔬菜、茶葉等特色產業以及牛羊、禽類、富硒農業等潛力產業的龍頭企業開展精深加工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6.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薄弱環節,結合我省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定位,積極開展招大引強,推動一批國內外綠色食品產業巨頭落戶江西,加快提升我省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質量。圍繞綠色食品產業鏈重大項目,加強部門協作,強化問題辦理,在項目落地審批、用電用水、信貸融資、產業用地和工程建設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和見效。(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省水利廳、省金融監管局、江西銀保監局)
(三)加快構建綠色食品流通體系。
7.推動冷鏈物流建設。促進綠色食品產業與現代物流業相融合,加強重點農產品產地預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省城鄉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統籌財政涉農資金,支持企業新建產后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產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等項目。引導生產企業與銷售渠道聯合,并充分利用省內各大企業的商業網絡和信息網絡逐步輻射到全國各地的各類相關專業批發市場。(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供銷社、省商務廳)
8.深化品牌發展戰略。持續唱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主旋律,打造“贛鄱正品”品牌建設體系。通過開展品牌認證,推廣品牌商標,實現全域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兼容并進、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江西大米、鄱陽湖水產、贛南臍橙、“四綠一紅”茶葉等區域公共品牌,支持骨干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充分發揮各級傳統媒體、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以及網紅直播等自媒體作用,多元化拓展品牌宣傳覆蓋面。瞄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加快推進江西農產品品牌旗艦店布局。持續開展江西農產品“十大區域公用品牌”和“50強企業品牌”發布,擴大品牌影響力。加強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農產品網絡促銷活動。加大對品牌的保護力度,保障綠色食品產業品牌合法權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省供銷社)
9.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不斷完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統籌推進公立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建設,加強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完善全程追溯協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相關標準。深入推進綠色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做好誠信培訓和評價工作,強化企業誠信意識和主體責任意識。加強綠色食品產業產品的質量檢測和市場管理,定期對綠色食品產業產品進行聯合檢查,維護綠色食品產業品牌和消費者合法權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
(四)持續優化綠色食品產業服務。
10.提升科技服務。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深入推進產業創新聯盟建設。著力打造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提高食品產業附加值。培育發展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綠色生產技術研發,加速成果轉化應用,增強科技支撐全省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相結合方式,推廣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加快推動綠色食品產品和技術升級。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與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激發產業鏈發展活力。(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農科院、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
11.強化人才支撐。加快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人才培養和引進。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溝通合作,建立綠色食品產業鏈人才培養機制,著重培養急需緊缺的創新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加強綠色食品產業鏈人才招引力度,大力引進綠色食品產業鏈領域研發和經營管理人才。(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12.加大金融支持。加大“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支持力度,撬動社會資本投向綠色食品產業鏈,形成財政支持、企業主導、社會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資方式。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鏈信貸投入,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貸款難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減費降息、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等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鼓勵保險公司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發滿足產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提升產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責任單位:省財政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金融監管局、江西銀保監局)
13.建立產業基金。鼓勵各地結合產業實際和發展需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地方產業發展基金,對接省級產業發展升級引導基金,加快推動本地優勢特色產業鏈協同發展。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引導國有企業、大型企業集團投入,形成多元化出資結構,優化基金內部治理結構。(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金融監管局、江西銀保監局)
五、保障措施
14.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將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納入江西省“十四五”相關規劃,統籌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鏈企業發展和重大事項。強化地方政府產業鏈發展主體責任,加強省直部門溝通協作,深入推進“五型”政府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辦事程序,優化審批流程。實施領導干部掛企幫扶行動,積極協助產業鏈核心企業解決融資難、用地難、轉型升級難等方面的困難和瓶頸。(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金融監管局、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5.加大政策扶持。統籌整合已有涉農項目資金,積極爭取財政專項資金,大力支持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落實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的用地需求,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優先支持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著力解決用電、用水和運輸等各方面困難問題,保障產業鏈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要素需求。(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16.強化監督考核。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鏈日常調度,抓好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各項工作的分工落實。實施特派員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門加強問題辦理,加快產業鏈推進實施。壓實屬地主體責任,定期通報各地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成效,并將發展成效納入年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直有關單位)
17.強化宣傳引導。強化綠色食品產業鏈鏈長制工作輿論環境營造,充分依托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新聞媒介和抖音、微信公眾號、互聯網等新媒體。多角度、多形式加強宣傳報道,形成良好發展氛圍。(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0年10月30日
為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要求,積極應對疫情沖擊影響,有效解決我省綠色食品產業鏈條不長、龍頭企業不強、要素配置不優等問題,加快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經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試點省”優勢,建立健全產業鏈、融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創新鏈,推動綠色食品龍頭昂起、加工升級、產業融合,實現產業鏈順暢貫通,供應鏈相互融通,加快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現代農業強省作出積極貢獻。
二、主要目標
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聚焦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實際,通過調結構、建集群,強龍頭、育品牌,延鏈條、優服務,不斷補齊產業鏈短板弱項,促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力爭到2025年,綠色食品產業質量明顯提升,主要產業的綠色有機產品有效認證數達到5000個以上;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綠色食品產業龍頭企業加工產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產業總值大幅增長,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
三、重點工作
圍繞綠色食品產業鏈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環節,重點突出四個方面工作。
突出主導產業。按照“分類推進、循序漸進”原則,優先啟動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加快推進茶葉、蔬菜等特色產業,抓緊謀劃牛羊、禽類、富硒農業等潛力產業。
優化產業布局。圍繞綠色食品產業鏈的主要產業,著力發展以鄱陽湖平原、贛撫平原、吉泰盆地和贛西片區為核心的稻米產業發展優勢區;信豐縣、新干縣、泰和縣、東鄉區、高安市、豐城市等為核心的生豬產業發展優勢區;環鄱陽湖地區為核心的水產產業發展優勢區;贛州市、吉安市、上饒市、新余市、南豐縣、東鄉區、奉新縣等為核心的水果產業發展優勢區。逐步提升蔬菜、茶葉等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區,謀劃牛羊、禽類、富硒農業等潛力產業發展優勢區。
聚焦短板弱項。全面梳理產業鏈上下游渠道,聚焦產業鏈育種、種養、加工、流通、檢測和銷售等關鍵環節,狠抓產業鏈痛點、堵點、斷點,強化項目支持,落實政策措施,著力推動現代種業、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和市場銷售等綠色食品產業鏈短板弱項快速發展。
明確發展路徑。依托農業結構調整九大產業發展工程,圍繞加快推進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和其他產業進行“建鏈”;聚焦綠色食品產業鏈關鍵環節,圍繞補齊短板弱項進行“補鏈”;突出招大引強和品牌培育,圍繞提升產業價值進行“強鏈”;著力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向數字經濟、5G、物聯網等領域延伸,圍繞產業深度融合進行“延鏈”。
四、具體舉措
(一)著力完善綠色食品生產體系。
1.推進原料基地建設。統籌相關農業專項資金,根據產業基礎、區域布局和發展優勢,聚焦國計民生需求,建設一批規模化、集約化的穩產保供產品基地;聚焦食品加工需求,建設一批標準化、專業化的加工專用原料供給基地;聚焦高端市場需求,建設一批綠色化、生態化的優質食品基地。堅持市場導向,促進農戶生產、企業加工、客戶營銷和終端消費協同運作,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責任單位:各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以下責任單位各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均有涉及,不再單獨列出〕,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堅持分步推進、循序漸進,圍繞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潛力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打造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積極引導產業以鏈主型企業為龍頭,向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和食品工業園等園區聚集,促進產業格局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產業鏈條由單一向復合轉變,發揮要素集聚和融合平臺作用。(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3.加大優質種源供應。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江西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培育一批水稻綠色新品種。著力推進良繁基地建設,加大種業企業培育力度,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鼓勵支持企業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業公司,加大種業企業與國內專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提高種業技術應用成果轉化率。(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農科院)
(二)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加工水平。
4.培育核心骨干企業。堅持分類指導、因企施策,積極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各種要素向龍頭企業集聚,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做專、做精,形成綠色食品產業“領軍企業”“成長企業”和“雛鷹企業”梯次發展格局。鼓勵和引導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產業鏈重點企業上市,對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新增首發上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現行政策給予支持。鼓勵企業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金融監管局)
5.聚焦精深加工提升。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支持開展綠色食品加工提質增效,推動加工企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轉變。重點支持稻米、生豬、水產、果業等優勢產業,蔬菜、茶葉等特色產業以及牛羊、禽類、富硒農業等潛力產業的龍頭企業開展精深加工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6.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薄弱環節,結合我省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定位,積極開展招大引強,推動一批國內外綠色食品產業巨頭落戶江西,加快提升我省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質量。圍繞綠色食品產業鏈重大項目,加強部門協作,強化問題辦理,在項目落地審批、用電用水、信貸融資、產業用地和工程建設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和見效。(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省水利廳、省金融監管局、江西銀保監局)
(三)加快構建綠色食品流通體系。
7.推動冷鏈物流建設。促進綠色食品產業與現代物流業相融合,加強重點農產品產地預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省城鄉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統籌財政涉農資金,支持企業新建產后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產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等項目。引導生產企業與銷售渠道聯合,并充分利用省內各大企業的商業網絡和信息網絡逐步輻射到全國各地的各類相關專業批發市場。(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供銷社、省商務廳)
8.深化品牌發展戰略。持續唱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主旋律,打造“贛鄱正品”品牌建設體系。通過開展品牌認證,推廣品牌商標,實現全域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兼容并進、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江西大米、鄱陽湖水產、贛南臍橙、“四綠一紅”茶葉等區域公共品牌,支持骨干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充分發揮各級傳統媒體、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以及網紅直播等自媒體作用,多元化拓展品牌宣傳覆蓋面。瞄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加快推進江西農產品品牌旗艦店布局。持續開展江西農產品“十大區域公用品牌”和“50強企業品牌”發布,擴大品牌影響力。加強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農產品網絡促銷活動。加大對品牌的保護力度,保障綠色食品產業品牌合法權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省供銷社)
9.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不斷完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統籌推進公立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建設,加強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完善全程追溯協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相關標準。深入推進綠色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做好誠信培訓和評價工作,強化企業誠信意識和主體責任意識。加強綠色食品產業產品的質量檢測和市場管理,定期對綠色食品產業產品進行聯合檢查,維護綠色食品產業品牌和消費者合法權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
(四)持續優化綠色食品產業服務。
10.提升科技服務。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深入推進產業創新聯盟建設。著力打造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提高食品產業附加值。培育發展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綠色生產技術研發,加速成果轉化應用,增強科技支撐全省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相結合方式,推廣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加快推動綠色食品產品和技術升級。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與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激發產業鏈發展活力。(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農科院、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
11.強化人才支撐。加快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鏈人才培養和引進。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溝通合作,建立綠色食品產業鏈人才培養機制,著重培養急需緊缺的創新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加強綠色食品產業鏈人才招引力度,大力引進綠色食品產業鏈領域研發和經營管理人才。(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12.加大金融支持。加大“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支持力度,撬動社會資本投向綠色食品產業鏈,形成財政支持、企業主導、社會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資方式。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鏈信貸投入,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貸款難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減費降息、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等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鼓勵保險公司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發滿足產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提升產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責任單位:省財政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省金融監管局、江西銀保監局)
13.建立產業基金。鼓勵各地結合產業實際和發展需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地方產業發展基金,對接省級產業發展升級引導基金,加快推動本地優勢特色產業鏈協同發展。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引導國有企業、大型企業集團投入,形成多元化出資結構,優化基金內部治理結構。(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金融監管局、江西銀保監局)
五、保障措施
14.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將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納入江西省“十四五”相關規劃,統籌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鏈企業發展和重大事項。強化地方政府產業鏈發展主體責任,加強省直部門溝通協作,深入推進“五型”政府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辦事程序,優化審批流程。實施領導干部掛企幫扶行動,積極協助產業鏈核心企業解決融資難、用地難、轉型升級難等方面的困難和瓶頸。(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金融監管局、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5.加大政策扶持。統籌整合已有涉農項目資金,積極爭取財政專項資金,大力支持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落實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的用地需求,鼓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優先支持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著力解決用電、用水和運輸等各方面困難問題,保障產業鏈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要素需求。(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16.強化監督考核。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鏈日常調度,抓好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各項工作的分工落實。實施特派員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門加強問題辦理,加快產業鏈推進實施。壓實屬地主體責任,定期通報各地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成效,并將發展成效納入年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直有關單位)
17.強化宣傳引導。強化綠色食品產業鏈鏈長制工作輿論環境營造,充分依托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新聞媒介和抖音、微信公眾號、互聯網等新媒體。多角度、多形式加強宣傳報道,形成良好發展氛圍。(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