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有關委、辦、廳、局:
為加快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就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推進馬鈴薯優勢特色產業帶建設,打造專業化規模化產業集群,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強化基礎建設,改進物質裝備,提升馬鈴薯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發展水平,進一步增強產業扶貧帶動致富能力,建成全國知名的優質脫毒種薯生產基地、綠色鮮食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精深加工和產品輸出基地,鞏固提高我區馬鈴薯優勢產區核心地位。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力爭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恢復到800萬畝以上,馬鈴薯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轉化率達到60%左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30億元以上。馬鈴薯脫毒種薯原種繁育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全區馬鈴薯脫毒種薯普及率提高到92%。選育3—5個適合我區種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優質新品種。打造5個左右知名馬鈴薯商品薯品牌。建設1個國家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2個自治區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1個國家級馬鈴薯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成全國知名的馬鈴薯生產、創新、流通基地。
三、重點措施
(一)優化馬鈴薯產業布局。
1.推進優勢產業帶建設。堅持量水而行、協調發展,以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調整優化馬鈴薯產業區域布局,打造以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為重點的陰山沿麓和以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為重點的大興安嶺沿麓馬鈴薯產業帶,提高優勢區域集中度。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等項目的實施,改善馬鈴薯主產區生產基礎條件。
2.優化區域布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種薯,做優鮮食薯,做精加工專用薯。種薯以呼倫貝爾市嶺西地區、興安盟西北部、錫林郭勒盟南部和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等中西部主產區北部為重點,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每年生產面積保持在50萬畝以上。商品薯以呼倫貝爾市嶺東南地區、興安盟東南部和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主產區為重點,將優質鮮食薯種植面積發展到500萬畝。加工專用薯以呼倫貝爾市嶺東南地區、赤峰市北部、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沙地產區為重點,將種植面積發展到200萬畝。
(二)切實做強種薯產業。
1.加快新品種選育創新。組織成立內蒙古馬鈴薯高新技術集成應用與協同創新中心,整合農、科、教、企科研力量,積極與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團隊、產業首席專家和國際馬鈴薯專家開展合作,組織開展新品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推廣適應我區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優質新品種,對選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新品種給予獎勵性補貼。
2.加大種薯繁育基地建設和保護力度。積極組織推進牙克石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四子王旗國家馬鈴薯良繁基地建設項目,爭取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良繁基地盡快正式立項投資,積極申請啟動更多的國家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項目建設,建設高標準種薯生產基地200萬畝,加強種薯基地保護,建立種薯繁育準入制度,強制種薯基地4年以上輪作,科學選定輪作作物,嚴格控制種薯基地土傳病害。
3.扶持種薯企業做大做強。重點扶持10家左右育繁推一體化種薯企業,鼓勵種薯企業兼并重組,優化整合組培室、網室、種薯繁育基地、育種材料等資源,支持種薯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強化企業質量管理,培育知名種薯企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爭取到2025年,全區規模種薯企業原原種(微型薯)生產能力達到30億粒,支持50萬畝以上的原種擴繁,滿足500萬畝的生產用種和一級種薯擴繁需要。
4.努力提升種薯質量水平。加強脫毒苗、原原種(微型薯)、原種、一級種薯全程質量管控,脫毒苗生產要確保莖尖脫毒干凈,微型薯生產要確保網棚溫室基質干凈,原種和一級種薯生產要確保繁育基地土壤干凈。加大檢測力度,增加檢測批次,實現種薯生產經營主體檢測100%,種薯入庫抽檢100%,脫毒種薯生產田間檢測100%,積極開展種薯生產認證工作。強化種薯生產經營監管,加大對調入脫毒種薯的檢驗檢疫力度,嚴格執行不合格種薯降級或轉商制度,健全種薯質量追溯體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生產經營種薯行為。
(三)大力推行馬鈴薯優質綠色生產。
1.控肥增效。通過采取有機替代無機、改進施肥方式、調優施肥結構等綜合措施實現化肥減量。鼓勵引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與耕地質量建設相結合,用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還田、深耕深松等物化補貼和技術補貼,培肥地力,增加有機肥用量,減少化肥用量。
2.控藥減害。改善藥械設備,推廣統防統治和科學防控,加大機械中耕除草力度,積極推廣高效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重點完善內蒙古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控預警系統,在全區41個馬鈴薯主產旗縣(市、區)建立的103個物聯網自動監測站點基礎上,進一步加密布設監測點、完善配套設備。重點結合預警推廣科學防控,實現馬鈴薯晚疫病預警提前14—20天,用藥減少3次左右,畝均減藥100克以上,到2025年,年推廣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
3.控水降耗。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業重點項目,推進噴灌改滴灌,推廣高效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現有以滴灌為主的馬鈴薯種植高效水肥一體化面積140萬畝的基礎上,力爭到2025年,改造新增馬鈴薯種植高效水肥一體化面積100萬畝,全區300萬畝左右有灌溉條件的馬鈴薯種植80%以上實現高效水肥一體化。
4.控膜減污。力爭通過1—2年的監管和推廣,全區馬鈴薯覆膜種植全部使用厚度為0.01毫米的新國標地膜,殘膜當季回收率達到90%以上,鼓勵引導馬鈴薯種植者使用生物降解地膜,大力推廣高壟無膜滴灌種植技術。
5.輪作控病。通過輪作倒茬控制馬鈴薯土傳病害,繼續在馬鈴薯主產區實施國家耕地輪作試點項目,執行三年輪作模式。強制種薯生產基地嚴格執行4年以上輪作,提高種薯質量。引導馬鈴薯生產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實行商品薯三年以上輪作,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切實提升馬鈴薯加工轉化水平。
1.鼓勵產地初加工。積極引進企業開展馬鈴薯精選、清洗、切塊、切片、速凍等初級加工,根據消費需求和市場準入要求,提高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和水平,實現凈菜上市。
2.扶持精深加工。積極引進先進大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鼓勵地方中小型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提檔升級,重點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開展全粉、變性淀粉、蛋白、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加工。通過提高加工轉化率降低市場風險,帶動加工專用薯發展。
3.支持主食產品開發。鼓勵馬鈴薯主食產品生產企業開發馬鈴薯主食產品、配方產品、營養配餐等,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進社區、進校區、進景區等活動,提升主食產品認知度,進一步調動消費需求。
(五)切實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
1.加快集群化發展。支持主產區構建集種薯繁育、規模化種植、加工、儲運、營銷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集群,到2025年,積極支持主產區跨區域申請1個國家級馬鈴薯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帶動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30億元。在馬鈴薯優勢主產區,堅持先行先試,創建1—2個自治區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開展察哈爾右翼前旗國家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鼓勵馬鈴薯主產區同步發展旅游產業,建設馬鈴薯博物館、馬鈴薯小鎮、馬鈴薯科普培訓基地等,講好馬鈴薯故事。
2.推進機械化作業。針對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通過農機補貼重點支持馬鈴薯生產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大型播種、中耕、植保機械及起收、分級、精選、包裝一體化收獲機械,減少用工投入,降低馬鈴薯生產成本。鼓勵支持馬鈴薯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裝備水平,擴大服務范圍。力爭到2025年,全區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0%。
3.推動信息化建設。支持建設完善中國馬鈴薯產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信息化應用,鼓勵馬鈴薯生產、經營和管理主體積極應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建立涵蓋種薯繁育、配方施肥、田間種植、氣象服務、病蟲害監測預警、倉儲運輸、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全程信息化服務系統,探索建立“互聯網+”信息化服務模式,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動能。
4.加強品牌化打造。實施馬鈴薯核心生產區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加強對烏蘭察布馬鈴薯國家特優區的規范管理,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積極培育更多知名“蒙字號”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強化品牌保護意識,嚴把產品質量關,提高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通過開展“中國品牌日”“質量興農萬里行”等活動和播出《愛上內蒙古》《內蒙古味道廚房》等節目,加大品牌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我區馬鈴薯市場知名度。
5.促進多元化營銷。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消費主體、不同食用方式推廣專用品種個性化銷售。大力推進“互聯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支持開展直播帶貨、網紅帶貨等活動,充分利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國際薯業博覽會等會展機會,開辟馬鈴薯特產店、主食產品直銷點、營養配餐體驗店等銷售終端,通過展覽展示與品嘗體驗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融合,不斷創新銷售模式,促進產銷對接。
(六)切實提升產業增收帶動能力。
1.提高單產促增收。大力推廣高級別脫毒種薯,提高種薯質量,全面開展生產標準化行動,積極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努力提高單產促進農民增收。力爭到2025年,全區馬鈴薯脫毒種薯普及率提高到92%以上,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提高到80%左右,馬鈴薯單產水平提高30%以上。
2.調優品種促增收。重點推廣冀張薯12號、希森6號、華頌7號等優質鮮食薯品種,加快優質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適度推廣紅美等高端保健食品馬鈴薯專用品種。因地制宜推廣康尼貝克、大西洋、夏波蒂等優質加工專用薯品種,引導企業通過訂單種植加工專用薯,提高農民收益。
3.提升品質促增收。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旱作生態鮮食馬鈴薯,配套推廣優質綠色全程質量控制技術,提升馬鈴薯品質。積極開展營養品質鑒評,力爭到2025年,培育5個左右知名馬鈴薯商品薯品牌,實現優質優價,帶動種植收益提升。
4.規模種植帶增收。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馬鈴薯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生產,幫助小農戶與馬鈴薯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提高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
5.完善聯結機制帶增收。制定出臺《2020年農牧業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將馬鈴薯主產區貧困旗縣(市、區)有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經營主體帶動范圍,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牧戶”等利益聯結模式,引導貧困戶更多參與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有效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
四、支持政策
(一)馬鈴薯種植者補貼。自治區從國家下達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中調劑5%的資金,用于對量水而行、符合區域布局要求、輪作要求和執行標準化種植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給予種植補貼。
(二)科技創新補貼。重點支持馬鈴薯育種、栽培、植保、大數據等領域研究。對我區科研院所和企業選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新品種給予一次性獎勵,對在自治區內年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品種,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年推廣面積在30萬畝以上的品種,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
(三)馬鈴薯加工訂單補貼。鼓勵馬鈴薯加工企業與種植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對標準化種植且形成有效訂單的,給予收購主體20元/噸補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發展改革、財政、農牧、水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出臺切實可行的扶持措施,推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馬鈴薯主產區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制定配套落實措施,形成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強化政策保障。自治區加大對馬鈴薯產業發展資金扶持力度,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黑土地保護利用等項目的實施,改善馬鈴薯主產區生產基礎條件。馬鈴薯主產區地方人民政府要統籌相關資金和項目,加大對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堅持問題導向、明確主攻方向,針對重點地區、關鍵環節出臺扶持政策。
(三)強化金融支持。依托自治區馬鈴薯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支持馬鈴薯產業發展。協調提高馬鈴薯種薯企業和加工企業貸款或授信額度,新增支小再貸款等優先支持馬鈴薯小微企業。在全區馬鈴薯政策性成本保險和烏蘭察布市開展的馬鈴薯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馬鈴薯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大災保險等新產品,保障農民收益穩定。進一步與鄭州商品交易所協調溝通,盡快推動馬鈴薯期貨上市,幫助種植大戶利用期貨工具化解市場波動風險。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馬鈴薯產業,合力推進馬鈴薯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四)強化技術服務。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馬鈴薯綜合實驗站和國家重大協同推廣項目,整合產學研多方技術力量,建立上連科研前線、下接生產一線的技術服務團隊,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組裝、集成配套與示范推廣,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服務支撐。
(五)強化監督考核。強化監督考核,建立獎懲機制,自治區各有關職能部門和相關盟市、旗縣(市、區)要細化責任,嚴格補貼對象審核,加強對量水而行、支持政策、種薯繁育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輪作倒茬、綠色生產等方面監督管理,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2020年10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為加快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就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推進馬鈴薯優勢特色產業帶建設,打造專業化規模化產業集群,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強化基礎建設,改進物質裝備,提升馬鈴薯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發展水平,進一步增強產業扶貧帶動致富能力,建成全國知名的優質脫毒種薯生產基地、綠色鮮食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精深加工和產品輸出基地,鞏固提高我區馬鈴薯優勢產區核心地位。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力爭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恢復到800萬畝以上,馬鈴薯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轉化率達到60%左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30億元以上。馬鈴薯脫毒種薯原種繁育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全區馬鈴薯脫毒種薯普及率提高到92%。選育3—5個適合我區種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優質新品種。打造5個左右知名馬鈴薯商品薯品牌。建設1個國家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2個自治區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1個國家級馬鈴薯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成全國知名的馬鈴薯生產、創新、流通基地。
三、重點措施
(一)優化馬鈴薯產業布局。
1.推進優勢產業帶建設。堅持量水而行、協調發展,以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調整優化馬鈴薯產業區域布局,打造以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為重點的陰山沿麓和以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為重點的大興安嶺沿麓馬鈴薯產業帶,提高優勢區域集中度。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等項目的實施,改善馬鈴薯主產區生產基礎條件。
2.優化區域布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種薯,做優鮮食薯,做精加工專用薯。種薯以呼倫貝爾市嶺西地區、興安盟西北部、錫林郭勒盟南部和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等中西部主產區北部為重點,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每年生產面積保持在50萬畝以上。商品薯以呼倫貝爾市嶺東南地區、興安盟東南部和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主產區為重點,將優質鮮食薯種植面積發展到500萬畝。加工專用薯以呼倫貝爾市嶺東南地區、赤峰市北部、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沙地產區為重點,將種植面積發展到200萬畝。
(二)切實做強種薯產業。
1.加快新品種選育創新。組織成立內蒙古馬鈴薯高新技術集成應用與協同創新中心,整合農、科、教、企科研力量,積極與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團隊、產業首席專家和國際馬鈴薯專家開展合作,組織開展新品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推廣適應我區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優質新品種,對選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新品種給予獎勵性補貼。
2.加大種薯繁育基地建設和保護力度。積極組織推進牙克石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四子王旗國家馬鈴薯良繁基地建設項目,爭取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良繁基地盡快正式立項投資,積極申請啟動更多的國家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項目建設,建設高標準種薯生產基地200萬畝,加強種薯基地保護,建立種薯繁育準入制度,強制種薯基地4年以上輪作,科學選定輪作作物,嚴格控制種薯基地土傳病害。
3.扶持種薯企業做大做強。重點扶持10家左右育繁推一體化種薯企業,鼓勵種薯企業兼并重組,優化整合組培室、網室、種薯繁育基地、育種材料等資源,支持種薯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強化企業質量管理,培育知名種薯企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爭取到2025年,全區規模種薯企業原原種(微型薯)生產能力達到30億粒,支持50萬畝以上的原種擴繁,滿足500萬畝的生產用種和一級種薯擴繁需要。
4.努力提升種薯質量水平。加強脫毒苗、原原種(微型薯)、原種、一級種薯全程質量管控,脫毒苗生產要確保莖尖脫毒干凈,微型薯生產要確保網棚溫室基質干凈,原種和一級種薯生產要確保繁育基地土壤干凈。加大檢測力度,增加檢測批次,實現種薯生產經營主體檢測100%,種薯入庫抽檢100%,脫毒種薯生產田間檢測100%,積極開展種薯生產認證工作。強化種薯生產經營監管,加大對調入脫毒種薯的檢驗檢疫力度,嚴格執行不合格種薯降級或轉商制度,健全種薯質量追溯體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生產經營種薯行為。
(三)大力推行馬鈴薯優質綠色生產。
1.控肥增效。通過采取有機替代無機、改進施肥方式、調優施肥結構等綜合措施實現化肥減量。鼓勵引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與耕地質量建設相結合,用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還田、深耕深松等物化補貼和技術補貼,培肥地力,增加有機肥用量,減少化肥用量。
2.控藥減害。改善藥械設備,推廣統防統治和科學防控,加大機械中耕除草力度,積極推廣高效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重點完善內蒙古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控預警系統,在全區41個馬鈴薯主產旗縣(市、區)建立的103個物聯網自動監測站點基礎上,進一步加密布設監測點、完善配套設備。重點結合預警推廣科學防控,實現馬鈴薯晚疫病預警提前14—20天,用藥減少3次左右,畝均減藥100克以上,到2025年,年推廣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
3.控水降耗。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業重點項目,推進噴灌改滴灌,推廣高效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現有以滴灌為主的馬鈴薯種植高效水肥一體化面積140萬畝的基礎上,力爭到2025年,改造新增馬鈴薯種植高效水肥一體化面積100萬畝,全區300萬畝左右有灌溉條件的馬鈴薯種植80%以上實現高效水肥一體化。
4.控膜減污。力爭通過1—2年的監管和推廣,全區馬鈴薯覆膜種植全部使用厚度為0.01毫米的新國標地膜,殘膜當季回收率達到90%以上,鼓勵引導馬鈴薯種植者使用生物降解地膜,大力推廣高壟無膜滴灌種植技術。
5.輪作控病。通過輪作倒茬控制馬鈴薯土傳病害,繼續在馬鈴薯主產區實施國家耕地輪作試點項目,執行三年輪作模式。強制種薯生產基地嚴格執行4年以上輪作,提高種薯質量。引導馬鈴薯生產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實行商品薯三年以上輪作,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切實提升馬鈴薯加工轉化水平。
1.鼓勵產地初加工。積極引進企業開展馬鈴薯精選、清洗、切塊、切片、速凍等初級加工,根據消費需求和市場準入要求,提高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和水平,實現凈菜上市。
2.扶持精深加工。積極引進先進大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鼓勵地方中小型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提檔升級,重點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開展全粉、變性淀粉、蛋白、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加工。通過提高加工轉化率降低市場風險,帶動加工專用薯發展。
3.支持主食產品開發。鼓勵馬鈴薯主食產品生產企業開發馬鈴薯主食產品、配方產品、營養配餐等,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進社區、進校區、進景區等活動,提升主食產品認知度,進一步調動消費需求。
(五)切實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
1.加快集群化發展。支持主產區構建集種薯繁育、規模化種植、加工、儲運、營銷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集群,到2025年,積極支持主產區跨區域申請1個國家級馬鈴薯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帶動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30億元。在馬鈴薯優勢主產區,堅持先行先試,創建1—2個自治區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開展察哈爾右翼前旗國家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鼓勵馬鈴薯主產區同步發展旅游產業,建設馬鈴薯博物館、馬鈴薯小鎮、馬鈴薯科普培訓基地等,講好馬鈴薯故事。
2.推進機械化作業。針對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通過農機補貼重點支持馬鈴薯生產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大型播種、中耕、植保機械及起收、分級、精選、包裝一體化收獲機械,減少用工投入,降低馬鈴薯生產成本。鼓勵支持馬鈴薯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裝備水平,擴大服務范圍。力爭到2025年,全區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0%。
3.推動信息化建設。支持建設完善中國馬鈴薯產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信息化應用,鼓勵馬鈴薯生產、經營和管理主體積極應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建立涵蓋種薯繁育、配方施肥、田間種植、氣象服務、病蟲害監測預警、倉儲運輸、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全程信息化服務系統,探索建立“互聯網+”信息化服務模式,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動能。
4.加強品牌化打造。實施馬鈴薯核心生產區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加強對烏蘭察布馬鈴薯國家特優區的規范管理,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積極培育更多知名“蒙字號”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強化品牌保護意識,嚴把產品質量關,提高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通過開展“中國品牌日”“質量興農萬里行”等活動和播出《愛上內蒙古》《內蒙古味道廚房》等節目,加大品牌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我區馬鈴薯市場知名度。
5.促進多元化營銷。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消費主體、不同食用方式推廣專用品種個性化銷售。大力推進“互聯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支持開展直播帶貨、網紅帶貨等活動,充分利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國際薯業博覽會等會展機會,開辟馬鈴薯特產店、主食產品直銷點、營養配餐體驗店等銷售終端,通過展覽展示與品嘗體驗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融合,不斷創新銷售模式,促進產銷對接。
(六)切實提升產業增收帶動能力。
1.提高單產促增收。大力推廣高級別脫毒種薯,提高種薯質量,全面開展生產標準化行動,積極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努力提高單產促進農民增收。力爭到2025年,全區馬鈴薯脫毒種薯普及率提高到92%以上,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提高到80%左右,馬鈴薯單產水平提高30%以上。
2.調優品種促增收。重點推廣冀張薯12號、希森6號、華頌7號等優質鮮食薯品種,加快優質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適度推廣紅美等高端保健食品馬鈴薯專用品種。因地制宜推廣康尼貝克、大西洋、夏波蒂等優質加工專用薯品種,引導企業通過訂單種植加工專用薯,提高農民收益。
3.提升品質促增收。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旱作生態鮮食馬鈴薯,配套推廣優質綠色全程質量控制技術,提升馬鈴薯品質。積極開展營養品質鑒評,力爭到2025年,培育5個左右知名馬鈴薯商品薯品牌,實現優質優價,帶動種植收益提升。
4.規模種植帶增收。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馬鈴薯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生產,幫助小農戶與馬鈴薯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提高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
5.完善聯結機制帶增收。制定出臺《2020年農牧業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將馬鈴薯主產區貧困旗縣(市、區)有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經營主體帶動范圍,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牧戶”等利益聯結模式,引導貧困戶更多參與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有效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
四、支持政策
(一)馬鈴薯種植者補貼。自治區從國家下達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中調劑5%的資金,用于對量水而行、符合區域布局要求、輪作要求和執行標準化種植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給予種植補貼。
(二)科技創新補貼。重點支持馬鈴薯育種、栽培、植保、大數據等領域研究。對我區科研院所和企業選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新品種給予一次性獎勵,對在自治區內年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品種,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年推廣面積在30萬畝以上的品種,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
(三)馬鈴薯加工訂單補貼。鼓勵馬鈴薯加工企業與種植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對標準化種植且形成有效訂單的,給予收購主體20元/噸補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發展改革、財政、農牧、水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出臺切實可行的扶持措施,推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馬鈴薯主產區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制定配套落實措施,形成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強化政策保障。自治區加大對馬鈴薯產業發展資金扶持力度,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黑土地保護利用等項目的實施,改善馬鈴薯主產區生產基礎條件。馬鈴薯主產區地方人民政府要統籌相關資金和項目,加大對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堅持問題導向、明確主攻方向,針對重點地區、關鍵環節出臺扶持政策。
(三)強化金融支持。依托自治區馬鈴薯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支持馬鈴薯產業發展。協調提高馬鈴薯種薯企業和加工企業貸款或授信額度,新增支小再貸款等優先支持馬鈴薯小微企業。在全區馬鈴薯政策性成本保險和烏蘭察布市開展的馬鈴薯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馬鈴薯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大災保險等新產品,保障農民收益穩定。進一步與鄭州商品交易所協調溝通,盡快推動馬鈴薯期貨上市,幫助種植大戶利用期貨工具化解市場波動風險。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馬鈴薯產業,合力推進馬鈴薯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四)強化技術服務。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馬鈴薯綜合實驗站和國家重大協同推廣項目,整合產學研多方技術力量,建立上連科研前線、下接生產一線的技術服務團隊,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組裝、集成配套與示范推廣,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服務支撐。
(五)強化監督考核。強化監督考核,建立獎懲機制,自治區各有關職能部門和相關盟市、旗縣(市、區)要細化責任,嚴格補貼對象審核,加強對量水而行、支持政策、種薯繁育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輪作倒茬、綠色生產等方面監督管理,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2020年10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