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農業(農牧)農村局: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品牌建設貫穿農業全產業鏈,是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持久動力,是提升農產品核心競爭力、擦亮農業“金字招牌”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2021年中央、省委一號文件決策部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農業品牌發展短板,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和鄉村全面振興,現就進一步加強“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培育創建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升“三品一標”,夯實品牌根基
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標準化生產,筑牢品牌打造質量基礎。推進農業新品種培育和引進,以品種更新換代保持品牌農產品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加快品牌建設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及推廣應用。依托現代農業園區、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品牌農產品品質。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穩步擴大產業規模,嚴格淘汰退出機制。打造一批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基地,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積極推廣“合格證+追溯碼+品牌Logo”模式。
二、統籌整合資源,做優區域品牌
持續做大做強川茶、川果、川糧油、川豬等具有四川特色產業優勢的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川字號”旗艦品牌,提升整體競爭力。圍繞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優勢區、產業集群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培育壯大特色主打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知名企業品牌加盟“天府龍芽”區域公用品牌,凝聚品牌合力;推動“眉山春橘”等市縣區域公用品牌抱團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堅持搞好“稻香杯”優質米評選活動,樹立優質川米品牌形象。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協同發展,引導優秀企業品牌使用區域公用品牌,形成良性互動。建立健全區域公用品牌運營管理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完善管理辦法,細化準入標準、授權使用程序等具體內容。
三、擴大精深加工,做強企業品牌
鼓勵農產品品牌企業加強科技創新,開展技術改造,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加工能力,擴大精深加工農產品比重,延長產業鏈條,打造企業自主品牌。支持企業開展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冷鏈物流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形成一批推動農業產業拓展和農產品價值提升的關鍵技術、創新產品,創建企業產品品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兼并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培育產業領軍企業、行業拳頭品牌。支持有基礎、有條件、有意愿的農產品品牌企業上市融資,改善資本結構,盡快做優做強。推動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共創品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品牌,共享品牌發展紅利。
四、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
深入挖掘古蜀農耕文明、川西林盤、藏族彝族民俗、革命老區等文化資源,打好文化創意牌、民族風情牌、歷史情懷牌,為農業品牌注入文化內涵。積極促進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加強老工藝、老字號、老品種的保護與傳承,厚實農業品牌文化底蘊。研究并結合品牌特點,講好“川字號”農業品牌故事,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以故事樹立品牌形象。積極推薦“川字號”品牌進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參加全國性優秀品牌評選。引導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品牌,積極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質量獎等更高含金量的知名品牌,不斷提升“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價值。
五、創新營銷方式,擴大品牌影響
強化政府引導推動作用,堅持舉辦市、縣長品牌推介活動,提升“川字號”品牌公信力。積極搭建品牌宣傳、展示、交流、交易平臺,組織品牌主體參與西博會、農博會、菜博會、茶博會、酒博會、綠博會等展會和“惠民購物全川行”“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等市場拓展活動,加強品牌推介展銷,促進“川字號”農產品品牌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借力傳統和新型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利用主流媒體加大品牌宣傳,鼓勵線下線上開設農產品品牌專柜、專營店、網店,推行直播帶貨、云上展覽館等新型營銷方式,不斷提升“川字號”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六、加強監管保護,維護品牌形象
各地要強化品牌監管,加大對冒牌、套牌和濫用品牌的懲處力度。嚴格規范品牌評估、評定、評價、發布等活動,嚴肅處理誤導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等行為。構建危機處理應急機制,引導消費行為,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完善農業品牌誠信體系,構建社會監督體系。建立四川農業品牌目錄制度,發布品牌目錄與消費索引。推動成立四川農業品牌創新發展聯盟,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資源聚合共享。鼓勵支持行業協會、品牌主體等開展標準制定、技術服務、市場推廣、業務交流、品牌培訓等業務,建立健全品牌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第三方服務機構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品牌設計、營銷、咨詢、評價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水平。
七、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
各地要深刻認識品牌培育創建的重要意義,納入各級領導重要議事日程,整合涉農資金,集中力量支持品牌培育創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整合內部資源,構建職責明確、協同配合、運作高效的工作機制,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專項資金,實施目標考核。要加強與發改、財政、商務、海關、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同配合,形成創品牌、管品牌、強品牌的聯動機制。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建設。引導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參與品牌培育創建,創新投融資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
2021年3月29日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品牌建設貫穿農業全產業鏈,是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持久動力,是提升農產品核心競爭力、擦亮農業“金字招牌”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2021年中央、省委一號文件決策部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農業品牌發展短板,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和鄉村全面振興,現就進一步加強“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培育創建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升“三品一標”,夯實品牌根基
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標準化生產,筑牢品牌打造質量基礎。推進農業新品種培育和引進,以品種更新換代保持品牌農產品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加快品牌建設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及推廣應用。依托現代農業園區、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品牌農產品品質。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穩步擴大產業規模,嚴格淘汰退出機制。打造一批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基地,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積極推廣“合格證+追溯碼+品牌Logo”模式。
二、統籌整合資源,做優區域品牌
持續做大做強川茶、川果、川糧油、川豬等具有四川特色產業優勢的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川字號”旗艦品牌,提升整體競爭力。圍繞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優勢區、產業集群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培育壯大特色主打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知名企業品牌加盟“天府龍芽”區域公用品牌,凝聚品牌合力;推動“眉山春橘”等市縣區域公用品牌抱團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堅持搞好“稻香杯”優質米評選活動,樹立優質川米品牌形象。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協同發展,引導優秀企業品牌使用區域公用品牌,形成良性互動。建立健全區域公用品牌運營管理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完善管理辦法,細化準入標準、授權使用程序等具體內容。
三、擴大精深加工,做強企業品牌
鼓勵農產品品牌企業加強科技創新,開展技術改造,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加工能力,擴大精深加工農產品比重,延長產業鏈條,打造企業自主品牌。支持企業開展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冷鏈物流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形成一批推動農業產業拓展和農產品價值提升的關鍵技術、創新產品,創建企業產品品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兼并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培育產業領軍企業、行業拳頭品牌。支持有基礎、有條件、有意愿的農產品品牌企業上市融資,改善資本結構,盡快做優做強。推動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共創品牌,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品牌,共享品牌發展紅利。
四、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
深入挖掘古蜀農耕文明、川西林盤、藏族彝族民俗、革命老區等文化資源,打好文化創意牌、民族風情牌、歷史情懷牌,為農業品牌注入文化內涵。積極促進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加強老工藝、老字號、老品種的保護與傳承,厚實農業品牌文化底蘊。研究并結合品牌特點,講好“川字號”農業品牌故事,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以故事樹立品牌形象。積極推薦“川字號”品牌進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參加全國性優秀品牌評選。引導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品牌,積極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質量獎等更高含金量的知名品牌,不斷提升“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價值。
五、創新營銷方式,擴大品牌影響
強化政府引導推動作用,堅持舉辦市、縣長品牌推介活動,提升“川字號”品牌公信力。積極搭建品牌宣傳、展示、交流、交易平臺,組織品牌主體參與西博會、農博會、菜博會、茶博會、酒博會、綠博會等展會和“惠民購物全川行”“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等市場拓展活動,加強品牌推介展銷,促進“川字號”農產品品牌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借力傳統和新型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利用主流媒體加大品牌宣傳,鼓勵線下線上開設農產品品牌專柜、專營店、網店,推行直播帶貨、云上展覽館等新型營銷方式,不斷提升“川字號”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六、加強監管保護,維護品牌形象
各地要強化品牌監管,加大對冒牌、套牌和濫用品牌的懲處力度。嚴格規范品牌評估、評定、評價、發布等活動,嚴肅處理誤導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等行為。構建危機處理應急機制,引導消費行為,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完善農業品牌誠信體系,構建社會監督體系。建立四川農業品牌目錄制度,發布品牌目錄與消費索引。推動成立四川農業品牌創新發展聯盟,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資源聚合共享。鼓勵支持行業協會、品牌主體等開展標準制定、技術服務、市場推廣、業務交流、品牌培訓等業務,建立健全品牌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第三方服務機構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品牌設計、營銷、咨詢、評價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水平。
七、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
各地要深刻認識品牌培育創建的重要意義,納入各級領導重要議事日程,整合涉農資金,集中力量支持品牌培育創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整合內部資源,構建職責明確、協同配合、運作高效的工作機制,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專項資金,實施目標考核。要加強與發改、財政、商務、海關、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同配合,形成創品牌、管品牌、強品牌的聯動機制。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建設。引導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參與品牌培育創建,創新投融資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
202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