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武漢市推進精致農業發展“十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 (武政辦〔2021〕10號)

   2021-02-18 581
核心提示: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武漢市推進精致農業發展十大工程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
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武漢市推進精致農業發展“十大工程”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2月5日


    武漢市推進精致農業發展“十大工程”實施方案


    為加快推進我市精致農業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全面提升農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水平,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突出特色、產業融合,科技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數字強農的原則,完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全面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力爭到2025年,全市精致農業產業融合比例達到85%以上,重點打造50個精致農業示范點,40個精致鄉村休閑游示范村,10條精致農業產業鏈,其中:千億元種業產業鏈1條,百億元糧油、蔬菜、生豬、水產和花卉苗木產業鏈各1條,50億元家禽、水果、茶葉、蓮藕產業鏈各1條。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農業補短板提升工程。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建設一批滿足精致農業發展需要的高標準農田。補齊農業基礎設施、倉儲保鮮冷鏈、機耕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短板,大力提升經濟作物、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等機械化水平,推廣應用農用無人機、無人駕駛農業機械等智能農機裝備。力爭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到247萬畝以上,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全覆蓋。


    (二)實施農業產業鏈提質工程。立足資源,突出特色,大力推進種養加、科工貿、農文旅一體化優勢產業發展,著力建設十大精致農業產業鏈。


    ——以高農生物園、南湖農業園、武湖種業展示園、漢南種業產業園、武湖漁業種苗科技園為核心,打造年產值過千億元的種業產業鏈。


    ——以新洲區汪集、李集、倉埠、舊街、三店,黃陂區黃孝路、318國道為軸貫穿東西部,江夏區金水河、紙賀路以及鐵賀路沿線,蔡甸區侏儒、成功、永安等地糧食作物為重點,以黃陂區西部和北部,新洲區東部和南部,蔡甸區南部,江夏區烏龍泉、安山、山坡、湖泗、舒安等地油料作物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百億元的糧油產業鏈。


    ——以新洲區中西部、黃陂區東部和西北部、江夏區沿107國道以及武嘉公路沿線、蔡甸區沿318國道和張灣-索河、東西湖區沿吳新干線和東柏路、漢南區漢洪線公路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百億元的蔬菜產業鏈。


    ——以三環線外精養魚池、塘堰以及5個漁業資源增養殖區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百億元的水產產業鏈。


    ——以新洲、黃陂、江夏和蔡甸區畜禽適宜養殖區以及5個百萬頭生豬屠宰場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百億元的生豬產業鏈。


    ——以新洲區倉埠、黃陂區六指、蔡甸區九真山、江夏區五里界等地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百億元的花卉苗木產業鏈。


    ——以新洲區、黃陂區等地蛋雞、江夏區等地肉雞以及3個千萬只家禽屠宰場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50億元的家禽產業鏈。


    ——以黃陂區蔡榨、木蘭、王家河,新洲區舊街、鳳凰,江夏區山坡、烏龍泉、紙坊等地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50億元的茶葉產業鏈。


    ——以黃陂區東南部,新洲區西部、北部丘陵和漲渡湖,江夏區鄭店、紙坊、烏龍泉、山坡和舒安,蔡甸區中部和南部,東西湖區東山,漢南區東荊等地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50億元的水果產業鏈。


    ——以江夏區法泗、金水,蔡甸區索河、侏儒山為重點,打造年產值過50億元的蓮藕產業鏈。


    (三)實施鄉村休閑游提檔工程。兼顧農民生活、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環境的整體發展,有效植入“旅游+、生態+、文化+”等模式,推進休閑農業、精品民宿與種養基地協同布局,融合農業景觀、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打造集農業生產、觀光、鄉村休閑以及美麗鄉村建設于一體的精致鄉村休閑游品牌。力爭到2025年,全市4A級以上鄉村休閑游景區15個、創建精致鄉村休閑游示范村40個、星級鄉村旅游民宿100個、打造鄉村旅游強村100個,形成“1+8”城市圈休閑農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突破性發展現代種業,實施“種源”卡脖子攻關,建立完善高效的種質創新技術體系。大力推進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圍繞發展生物育種、動物疫苗、生物飼料添加劑三大主導產業,開發農業與基因技術等科技與產業融合新業態,形成區域性的“農業硅谷”和農業增長極,引領和帶動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市聚集10個主導產業院士團隊,聚集100家省部級以上農業創新機構,年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100項以上。


    (五)實施品牌農業建設工程。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重點在糧油、果茶、瓜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大宗作物以及特色產業上,培育一批如蔡甸蓮藕、漢南甜玉米等區域公用品牌,良品鋪子、周黑鴨、仟吉等企業品牌以及洪山菜薹等產品品牌。圍繞熱干面、豆絲等武漢傳統食品產業以及漢繡等傳統手工業,大力培育消費者“后備箱商品”和“伴手禮禮品”。注重產品包裝,發揮“品質+品牌+營銷”的疊加效應,推廣高端農產品。力爭到2025年,全市“二品一標”品牌農產品達到1150個以上,其中,有機農產品占比30%,綠色食品占比70%,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20個以上。


    (六)實施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按照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優做活農民合作社、做專做精家庭農場的思路,加快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發展格局。加快完善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主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一主多元”現代都市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網絡。力爭到2025年,全市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0個以上、市級示范合作社300個以上、市級示范家庭農場800個以上。


    (七)實施質量興農提效工程。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園藝(蔬菜)作物標準園、畜禽規模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菜籃子”產品標準化基地以及標準化園區。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應用,加強“菜籃子”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的對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建立追溯管理與風險預警、應急召回聯動機制。力爭到2025年,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30萬畝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八)實施綠色農業提速工程。以生態健康養殖為依托,著力發展農業綠色生產。全面推進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發展稻漁共養、農牧結合等有機農業,推廣以沼氣工程、有機肥生產與應用為紐帶的種養循環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加大集裝箱養殖、池塘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圈養等現代養殖技術模式運用。力爭到2025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穩定在20萬畝以上,建設種養循環生態養殖小區20個。


    (九)實施智慧農業示范工程。以農業數字化轉型為平臺,著力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區。加快農業大數據發展,引導大型畜禽規模養殖場數字化改造,打造數字畜牧業“武漢樣板”。擇優選擇一批漁業養殖主體實現數字化建設,建成一批數字漁場。推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區和示范基地建設,開展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生產環節物聯網集成應用示范。加快推進全市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力爭到2025年,重點打造1—2個全國領先的智慧農業綜合示范區、10個數字蔬菜基地、5個數字漁場、5個數字畜禽養殖場。


    (十)實施農業示范園區振興工程。著力創建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依托村域農業主導產業、生態資源優勢和歷史文化內涵等,構建以特色田園綜合體、現代種業示范園、農產品加工園、智慧農業綜合示范園、電商創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休閑旅游示范園為主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體系。力爭到2025年,全市建設產業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完善、生產技術先進、產業鏈條銜接、儲運物流配套、休閑觀光融合的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10個、精致農業示范點50個、綜合經濟強村100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統籌指導、協調推動精致農業發展。加強總體謀劃,將精致農業納入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出臺政策措施,整合資金,集中力量,支持精致農業重點區域發展。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認真履行規劃指導、監督管理、協調服務的職責,切實提升推動精致農業科學發展的能力。


    (二)強化政策落實。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市級財政支農資金每年增量不少于10%,優先向精致農業發展的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傾斜。突出項目強農,加快精致農業發展項目庫建設和儲備,為精致農業發展提供項目支持。繼續深化“三鄉”工程,鼓勵各區出臺政策措施,拓寬籌資渠道,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穩定提高土地出讓收入支農比例,優先用于支持精致農業發展。


    (三)加強用地保障。各新城區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專項用于保障精致農業產業用地需求。對于實施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鄉村產業項目及其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優先保障其點狀供地、基礎設施用地。堅持改革惠農,穩步推進和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明確土地經營權流轉支持政策,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


    (四)構建人才支撐。豐富完善立體化、多層次的農民培育體系,實施“百千萬農村實用人才計劃”,培育百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千名農村實用人才骨干、萬名農村實用人才。開展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定工作,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為精致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注重宣傳推介。各區要加大精致農業實施、管理和宣傳力度,推動本地精致農業規范有序發展。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對精致農業“十大工程”加強宣傳,引導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參與精致農業發展工作。要及時總結推廣精致農業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以點帶面促進工作。


 
地區: 湖北 武漢市
標簽: 農業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