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三項建設”實施方案》,切實加強全省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提高事故防范和應對能力,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安全發展指導原則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以強化安全生產基礎、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推動作用和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作用,推進安全生產技術改造與科技進步,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和事故預防與應急保障能力,保障安全生產形勢穩步好轉。
二、建設內容
(一)加快推動安全生產科技進步。
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加強政府部門引導推動作用,強化科研單位和企業在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應用中的主力軍作用,加大安全生產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力度,加快技術支撐體系專業中心、監管監察部門監管裝備、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和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等技術保障能力建設,逐步建立國家、地方、企業三級安全科技支撐體系,不斷提高安全生產科技含量和工藝、技術、裝備的安全水平。
1.大力推進安全生產技術改造。
(1)繼續用好國債資金和省煤礦安全專項資金,扶持省屬國有重點煤礦企業對礦井通風系統、瓦斯抽采系統、安全監控系統、防排水系統、防塵滅火系統以及提升、運輸、供電系統等進行安全技術改造。組織推動各地、各煤礦企業建設瓦斯綜合治理工作體系示范縣(區)和示范礦井,爭取在全省建成一批瓦斯治理工作體系示范縣(區)和示范礦井。
(2)制定并落實尾礦庫治理方案,推動非煤礦山企業、選礦企業全面治理尾礦庫。實施地下礦山機械通風、防水、防火、防采空區地表塌陷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露天礦山一面坡和傘檐開采專項技術技術改造。
(3)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鼓勵化工企業進行安全技術改造經濟政策,大力推動化工企業加強安全技術改造。重點對涉及危險工藝的化工生產裝置進行自動化控制技術改造;對安全防護距離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城區危險化學品生產和儲存企業進行搬遷;對重大危險源裝置進行增設遠傳和連續報警裝置的改造;對液化氣體、劇毒液體等重點儲罐進行增設緊急切斷裝置的改造;對危險化學品槽車充裝進行使用萬向充裝管道系統的改造;對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車輛安裝車載終端系統。同時,引導各地積極建設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安全監控平臺,推進集倉儲、配送、物流、銷售和商品展示為一體的危險化學品交易市場建設。
(4)進一步落實煙花爆竹產業安全發展規劃,鼓勵開展煙花爆竹生產機械和安全型藥物研發,積極推廣使用安全型藥物和生產機械。加強煙花爆竹安全生產檢驗檢測機構建設,督促指導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加快藥物安全性檢驗檢測能力建設,逐步建立煙花爆竹藥物安全日常檢驗檢測機制。
(5)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會同其他有關部門推動相關行業(領域)加大安全生產改造力度,切實提高整體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2.強化安全生產科技研發工作。
(1)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對“煤礦瓦斯、火災與頂板重大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危險化學品事故監控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和“職業危害預防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研究工作,促進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產技術進行轉化及工程示范。
(2)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抓好“礦井重大災害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礦井老空區探測與水害防治關鍵技術及裝備”和“安全生產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重點建立礦井重大災害應急救援指揮決策、災區探測、減災控災、人員定位、救災通訊、快速搶險救護等方面的共性、關鍵性技術難題;重點研究礦井水害防治技術,開發煤礦災害水源精細探查定位、監測預警、預報和快速治理關鍵技術與裝備。
(3)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煙花爆竹事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工作。
(4)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積極爭取同級財政加大投入,抓緊安全科技項目的立項、實施與驗收,拓寬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大力推進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科技項目的實施與示范工程。
(5)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組織引導各類企業,尤其是高危行業企業深入剖析本企業安全科技需求,針對其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凝凍科技項目,以科技項目為平臺聯合省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進行科技攻關,研究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技術裝備和對策措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安全技術水平,保障企業安全生產。有能力的企業要帶動相關企業進行安全技術推廣應用。
3.搞好安全生產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1)重點推廣煤礦瓦斯高效抽放和防突技術與裝備、煤礦安全網絡化綜合監測監控系統、礦井提升安全保護技術與裝備、礦山井下人員位置監測技術與裝備、非煤井工礦機械通風技術和露天礦中深孔爆破開采技術、危險品和長途客運車輛行駛監控技術、高安全性煙花爆竹藥劑與生產技術、重大危險源監控與應急救援輔助決策系統、生產過程高可靠性安全管理體系等安全生產科技成果。
(2)各地及省有關部門要結合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選擇一批典型的優秀推廣項目,建立一批技術示范工程。結合煤礦瓦斯、火災與頂板重大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地面鉆孔抽采采動影響煤層及采空區瓦斯技術示范工程、煤與瓦斯突出預測與防治技術示范工程、高瓦斯礦井輕型放頂煤開采自燃火災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工程、深部礦井煤巖動力災害綜合防范技術示范工程、煤礦重大災害預警及綜合監控系統的示范工程;結合危險化學品事故監控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危險源綜合監控預警系統、化工園區區域安全規劃技術等示范工程;結合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建立礦井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示范工程;結合重大危險源動態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重大危險源預警及綜合監控系統示范工程。
(3)積極探索建立安全生產科技推廣應用激勵機制,采用多種途徑,圍繞安全生產科技成果重點技術推廣方向,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產技術,使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盡早應用、快見成效。
(4)企業要發揮安全生產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應用的主體作用,主動自覺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裝備,積極開展先進、適用、成熟的安全生產技術應用與示范,改造提升現有生產工藝裝置,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提高企業整體安全生產水平。繼續舉辦好煤礦安全生產技術裝備展覽會。
4.加強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體系專業中心建設。
加強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建設,促進現有安全科技資源有效利用,構建安全生產科技基礎設施和共享平臺,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抓緊礦山、非礦山、職業危害等3個省級專業技術支撐中心實驗室建設。重點開展安全技術研究、安全技術標準研究、災害事故分析、技術抽查等工作。依托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吸引、聚集和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安全生產專業技術人才,建立完善有針對性的考評和激勵機制,努力形成一批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有凝聚力、有活力的科研創新團隊。加強對已有技術支撐隊伍礦用產品檢測檢驗機構和安全評價機構的監管,發揮他們在安全生產中的技術支撐作用。
5.提高煤炭科技裝備水平,加快煤礦企業新型工業化步伐。
加大煤炭采選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引進力度,進一步提升煤炭工業的科技水平。重視煤炭深加工研究開發技術力量的培育,培養煤炭科技研發隊伍;加強煤礦安全基礎管理工作,深入開展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推進本質安全型礦井建設;加強對煤礦安全技術的指導,規范煤礦安全技術管理,督促煤礦企業限期淘汰落后的技術裝備與工藝,以小煤礦為重點,推動采煤方法和支護方式的改革,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煤礦安全技術,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整體水平,使煤礦企業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6.加強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監管監察裝備建設。
重點實施《安全生產監管機構裝備配置指導意見》,按照指導意見標準配置各級安全監管機構裝備。依據國家《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檢查裝備配備指導目錄》標準,配置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職業健康監督檢查裝備。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落實安全監管監察裝備投入,同時,要多渠道爭取和籌措資金,提高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監管監察裝備水平,創新監管監察手段,強化科學監管。不斷提升安全監管水平和效果。
7.加強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建設。
(1)重點推進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金安”工程)一期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地、縣級節點建設并投入使用。建設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及行政執法系統、安全生產調度與統計系統、礦山應急救援中心信息管理系統等主要業務應用系統,以及視頻會議系統和遠程教育培訓系統,開展業務培訓。推進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省級數據庫建設和完善省級應用系統,構建各級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信息化共用共享系統支撐平臺和保障體系,形成相對完整的安全生產信息系統。
(2)充分發揮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作用,建立健全包括重點監管企業安全生產基本情況、重大危險源監控、重大安全生產隱患、危險化學品監管等主要業務基礎資源數據庫。
(二)加大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投入。
1.有關部門要加強積極協調,加大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投入;積極爭取將省級應急救援基地、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二期)等工程項目納入有關部門相關計劃;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國債資金)、省煤礦安全專項資金、安全生產專項資金支持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和安全生產技術改造;推動和引導地方、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同時,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項目的保障措施,解決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相關問題。
2.各地要加大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資金投入,重點建設轄區應急平臺、地方骨干應急救援隊伍、地方安全科技支撐平臺,開展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建立煤礦瓦斯治理工作體系示范縣(區),并保證建設資金及時到位。
3.企業要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大安全生產投入,著重加強專兼職應急隊伍建設、安全生產先進技術示范與推廣作用、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技術改造,真正使企業成為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建設主體和投入主體。要擴大投融資渠道,采取市場化和捐助等方式籌措資金,加大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的投入。
(三)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按照企業為主、地方為輔、國家扶持的原則,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裝備水平和救援能力。
1.抓好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
(1)加強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項目建設。重點建設應急救援基地;配置救援車輛、衛星通信、衛星定位、檔案管理、攝錄編輯、摸擬推演、應急供電等設備裝備;建設包括通信系統、網絡及主機系統、應用支撐系統、應用系統、指揮大廳和相關系統及數據交換軟件在內的貴州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
(2)省級有關部門和行業專業應急管理機構、各市(州、地)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中央在黔企業、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省級救援基地和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技術指導中心等單位,依據相關指導意見和規范要求,建立健全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通過網絡和衛星,與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和省級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3)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中央在黔企業、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基礎和資源,配備必要的設備,完善應急平臺的通信網絡環境,滿足圖像傳輸、視頻會議和指揮調度等功能要求,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與國家、省、地、縣四級及有關部門和其他相關安全生產應急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4)建立省級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中心,逐步構建省、市、縣三級重大危險源動態監管及監測預警體系。
2、加快礦山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步伐。
(1)加快省級礦山救援基地建設進度。在繼續完善現有六枝、盤江、水城、林東4個省級礦山救援基地的基礎上,依托省屬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救護隊,再新建遵義、金沙、永貴、黔西南州4個省級礦山救援基地,配備救援車輛、災區偵察、災變處置、信息傳輸、救生、傷員急救等裝備。重點加強盤江、水城、六枝、林東、遵義、金沙、永貴、黔西南州等省級礦山救援基地建設,力爭使其裝備水平及應急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2)加大礦山排水和應急救援物資儲備。針對礦山水患嚴重的區域,建設礦山排水應急救援基地,配備救生鉆機、中型潛污排水裝備、大中型深井排水設備和吊裝運輸車輛,滿足全省大中型礦井深井排水和小型煤礦水害事故救援的需要。
(3)大中型企業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依托大中型企業建設礦山應急救援骨干隊伍,承擔所在地區重特大礦山事故的應急救援任務。制定骨干隊伍建設方案,將其納入本地區發展規劃,并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部分骨干隊伍建設給予支持,配備部分大型、特殊救援裝備。
(4)加強礦山企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大中型企業要建立專職應急救援隊伍,按照企業生產常見事故類型和相關規定配備救援裝備;不具備建立專職應急救援隊伍條件的小型礦山企業要組建具有相應資質的兼職應急救援人員,并與專業礦山救援隊伍簽訂救援協議。
3.推進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1)規劃建設省級危險化學品救援基地建設。綜合考慮我省重點危險化學品企業、重大危險源和重要危險化學品輸送通道的分布以及現有應急救援資源情況,規劃建設9個省級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配備防化洗消、防爆堵漏、尋人搜索、遠程通信等裝備。首先重點建設貴陽、遵義、黔南、銅仁等危險化學品企業相對集中的省級危險化學品救援基地,使其裝備水平滿足應急能力。力爭以開磷集團息烽基地為依托,組建國家級磷化工應急救援基地。
(2)依托貴州省安全監管局化學品登記中心,充實配置咨詢信息系統、數據處理設備、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等設備。依托省級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建立健全危險化學品急救援指揮平臺。
(3)各地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在化工產業密集區、重化工產業帶、重要危險化學品輸送通道、重大危險源集中區域,依托大中型企業現有救援隊伍,建設地方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骨干隊伍,并配備大功率泡沫車、防化洗消車等搶險救援裝備。
(4)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要求,建立健全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配備滿足自身應急救援需要的應急救援裝備。
4.抓好省級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建設。
依托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湖泊水面和閑置的生產系統,建設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其中:模擬礦山井巷設施和采掘、提升、運輸、排水、供電等系統,建設礦山專業應急救援培訓與模擬演練系統;模擬危險化學品生產裝置、管線、儲罐以及生產調度系統,建設危險化學品專業應急救援培訓與模擬演練系統;建設交通、火災、電力等其他專業應急救援模擬演練裝置以及培訓與模擬演練系統;開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模擬仿真技術研究與系統設計,建立綜合性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培訓演練模擬仿真系統。
5、加強物資保障能力建設
加強現有1個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物資儲備中心和11個煤礦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站(點)的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站(點)。按事故類別、災害性質、特點合理配備物資種類,增加儲備量。加強應急救援儲備物資管理、維護保養和演練工作,不斷增強應急救援儲備物資在安全生產中的保障作用。
6、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
建立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專家庫,配備安全生產各行業應急救援專家。建立專家參與應急工作機制,開展專家會商、研判、培訓和演練等活動,發揮專家的咨詢與決策作用,提高科學處置水平。大中型企業要根據需要建立應急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在企業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的作用。
7.配合和推動其它行業(領域)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
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配合公安、交通、電力、質檢等部門推動本行業(領域)進一步完善應救援體系,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三、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制定轄區內和本部門實施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作的方案,明確建設內容、重點項目和保障措施,落實項目單位負責制和項目法人負責制。建立健全由同級發展改革、財政、安全監管、煤礦監管監察等部門組成的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重點項目實施協調小組,定期協調溝通,解決項目建設實施中的突出問題。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實行分級管理通過鑒訂項目任務書、建設合同書等方式,逐級落實責任。
(二)加快進度,早見成效。要分清輕重緩急,盡快啟動,抓緊建設,盡快發揮工程項目的帶動作用。在建工程項目要加快建設進度,爭取盡快驗收,盡快投入使用;已經開始前期工作的工程要加快推動立項審批,爭取早啟動、早實施。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項目承擔單位要制訂詳細的建設進度安排,把建設任務分解到各季度、每月、每旬。保證各項建設項目盡早實施,盡早應用、快見成效。
(三)厲行節約,節省投資。在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程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計劃和實施等各階段,要堅持少花錢、多辦事,盡可能節省投資。工程項目立項設計,要統籌考慮規劃、建設、維護、運營的全過程,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選擇技術指標,確保工程項目使用周期更優化、投資更節省和使用更便利。要通過招投標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節約工程建設投資,提高公共投資效益和質量。要科學制定工期,強化建設實施過程管理,做到管理過程嚴、組織施工細,實驗檢測實、項目協調活。
(四)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總結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作的經驗,通過各種方式,適時宣傳和推廣,用典型來帶動各方面的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作。要選樹一批應急體系建設示范市、縣和企業、安全科技推廣應用示范企業和安全技術改造示范工程,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各地和各行業(領域)開展技術示范。各企業要主動自覺創先爭優,充分發揮示范工程、示范項目、示范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
(五)加強監督,不斷推進。要廣泛宣傳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的目的和意義,不斷提高思想認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加強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工作,將應急平臺建設、骨干救援隊伍建設、安全科技創新與進步等納入安全監管工作計劃和目標進行考核,定期進行自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項目建成后,要及時組織專家對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程項目進行驗收,保障其可靠、有效地發揮安全生產技術支撐作用。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安全發展指導原則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以強化安全生產基礎、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推動作用和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作用,推進安全生產技術改造與科技進步,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和事故預防與應急保障能力,保障安全生產形勢穩步好轉。
二、建設內容
(一)加快推動安全生產科技進步。
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加強政府部門引導推動作用,強化科研單位和企業在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應用中的主力軍作用,加大安全生產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力度,加快技術支撐體系專業中心、監管監察部門監管裝備、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和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等技術保障能力建設,逐步建立國家、地方、企業三級安全科技支撐體系,不斷提高安全生產科技含量和工藝、技術、裝備的安全水平。
1.大力推進安全生產技術改造。
(1)繼續用好國債資金和省煤礦安全專項資金,扶持省屬國有重點煤礦企業對礦井通風系統、瓦斯抽采系統、安全監控系統、防排水系統、防塵滅火系統以及提升、運輸、供電系統等進行安全技術改造。組織推動各地、各煤礦企業建設瓦斯綜合治理工作體系示范縣(區)和示范礦井,爭取在全省建成一批瓦斯治理工作體系示范縣(區)和示范礦井。
(2)制定并落實尾礦庫治理方案,推動非煤礦山企業、選礦企業全面治理尾礦庫。實施地下礦山機械通風、防水、防火、防采空區地表塌陷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露天礦山一面坡和傘檐開采專項技術技術改造。
(3)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鼓勵化工企業進行安全技術改造經濟政策,大力推動化工企業加強安全技術改造。重點對涉及危險工藝的化工生產裝置進行自動化控制技術改造;對安全防護距離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城區危險化學品生產和儲存企業進行搬遷;對重大危險源裝置進行增設遠傳和連續報警裝置的改造;對液化氣體、劇毒液體等重點儲罐進行增設緊急切斷裝置的改造;對危險化學品槽車充裝進行使用萬向充裝管道系統的改造;對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車輛安裝車載終端系統。同時,引導各地積極建設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安全監控平臺,推進集倉儲、配送、物流、銷售和商品展示為一體的危險化學品交易市場建設。
(4)進一步落實煙花爆竹產業安全發展規劃,鼓勵開展煙花爆竹生產機械和安全型藥物研發,積極推廣使用安全型藥物和生產機械。加強煙花爆竹安全生產檢驗檢測機構建設,督促指導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加快藥物安全性檢驗檢測能力建設,逐步建立煙花爆竹藥物安全日常檢驗檢測機制。
(5)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會同其他有關部門推動相關行業(領域)加大安全生產改造力度,切實提高整體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2.強化安全生產科技研發工作。
(1)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對“煤礦瓦斯、火災與頂板重大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危險化學品事故監控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和“職業危害預防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研究工作,促進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產技術進行轉化及工程示范。
(2)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抓好“礦井重大災害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礦井老空區探測與水害防治關鍵技術及裝備”和“安全生產檢測檢驗與物證分析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重點建立礦井重大災害應急救援指揮決策、災區探測、減災控災、人員定位、救災通訊、快速搶險救護等方面的共性、關鍵性技術難題;重點研究礦井水害防治技術,開發煤礦災害水源精細探查定位、監測預警、預報和快速治理關鍵技術與裝備。
(3)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煙花爆竹事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工作。
(4)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積極爭取同級財政加大投入,抓緊安全科技項目的立項、實施與驗收,拓寬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大力推進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科技項目的實施與示范工程。
(5)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組織引導各類企業,尤其是高危行業企業深入剖析本企業安全科技需求,針對其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凝凍科技項目,以科技項目為平臺聯合省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進行科技攻關,研究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技術裝備和對策措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安全技術水平,保障企業安全生產。有能力的企業要帶動相關企業進行安全技術推廣應用。
3.搞好安全生產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1)重點推廣煤礦瓦斯高效抽放和防突技術與裝備、煤礦安全網絡化綜合監測監控系統、礦井提升安全保護技術與裝備、礦山井下人員位置監測技術與裝備、非煤井工礦機械通風技術和露天礦中深孔爆破開采技術、危險品和長途客運車輛行駛監控技術、高安全性煙花爆竹藥劑與生產技術、重大危險源監控與應急救援輔助決策系統、生產過程高可靠性安全管理體系等安全生產科技成果。
(2)各地及省有關部門要結合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選擇一批典型的優秀推廣項目,建立一批技術示范工程。結合煤礦瓦斯、火災與頂板重大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地面鉆孔抽采采動影響煤層及采空區瓦斯技術示范工程、煤與瓦斯突出預測與防治技術示范工程、高瓦斯礦井輕型放頂煤開采自燃火災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工程、深部礦井煤巖動力災害綜合防范技術示范工程、煤礦重大災害預警及綜合監控系統的示范工程;結合危險化學品事故監控與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危險源綜合監控預警系統、化工園區區域安全規劃技術等示范工程;結合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建立礦井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示范工程;結合重大危險源動態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重大危險源預警及綜合監控系統示范工程。
(3)積極探索建立安全生產科技推廣應用激勵機制,采用多種途徑,圍繞安全生產科技成果重點技術推廣方向,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產技術,使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盡早應用、快見成效。
(4)企業要發揮安全生產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應用的主體作用,主動自覺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裝備,積極開展先進、適用、成熟的安全生產技術應用與示范,改造提升現有生產工藝裝置,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提高企業整體安全生產水平。繼續舉辦好煤礦安全生產技術裝備展覽會。
4.加強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體系專業中心建設。
加強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建設,促進現有安全科技資源有效利用,構建安全生產科技基礎設施和共享平臺,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抓緊礦山、非礦山、職業危害等3個省級專業技術支撐中心實驗室建設。重點開展安全技術研究、安全技術標準研究、災害事故分析、技術抽查等工作。依托安全生產重點實驗室,吸引、聚集和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安全生產專業技術人才,建立完善有針對性的考評和激勵機制,努力形成一批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有凝聚力、有活力的科研創新團隊。加強對已有技術支撐隊伍礦用產品檢測檢驗機構和安全評價機構的監管,發揮他們在安全生產中的技術支撐作用。
5.提高煤炭科技裝備水平,加快煤礦企業新型工業化步伐。
加大煤炭采選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引進力度,進一步提升煤炭工業的科技水平。重視煤炭深加工研究開發技術力量的培育,培養煤炭科技研發隊伍;加強煤礦安全基礎管理工作,深入開展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推進本質安全型礦井建設;加強對煤礦安全技術的指導,規范煤礦安全技術管理,督促煤礦企業限期淘汰落后的技術裝備與工藝,以小煤礦為重點,推動采煤方法和支護方式的改革,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煤礦安全技術,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整體水平,使煤礦企業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6.加強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監管監察裝備建設。
重點實施《安全生產監管機構裝備配置指導意見》,按照指導意見標準配置各級安全監管機構裝備。依據國家《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檢查裝備配備指導目錄》標準,配置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職業健康監督檢查裝備。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落實安全監管監察裝備投入,同時,要多渠道爭取和籌措資金,提高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監管監察裝備水平,創新監管監察手段,強化科學監管。不斷提升安全監管水平和效果。
7.加強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建設。
(1)重點推進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金安”工程)一期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地、縣級節點建設并投入使用。建設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及行政執法系統、安全生產調度與統計系統、礦山應急救援中心信息管理系統等主要業務應用系統,以及視頻會議系統和遠程教育培訓系統,開展業務培訓。推進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省級數據庫建設和完善省級應用系統,構建各級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信息化共用共享系統支撐平臺和保障體系,形成相對完整的安全生產信息系統。
(2)充分發揮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作用,建立健全包括重點監管企業安全生產基本情況、重大危險源監控、重大安全生產隱患、危險化學品監管等主要業務基礎資源數據庫。
(二)加大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投入。
1.有關部門要加強積極協調,加大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投入;積極爭取將省級應急救援基地、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二期)等工程項目納入有關部門相關計劃;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國債資金)、省煤礦安全專項資金、安全生產專項資金支持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和安全生產技術改造;推動和引導地方、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同時,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項目的保障措施,解決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相關問題。
2.各地要加大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資金投入,重點建設轄區應急平臺、地方骨干應急救援隊伍、地方安全科技支撐平臺,開展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發,建立煤礦瓦斯治理工作體系示范縣(區),并保證建設資金及時到位。
3.企業要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大安全生產投入,著重加強專兼職應急隊伍建設、安全生產先進技術示范與推廣作用、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技術改造,真正使企業成為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建設主體和投入主體。要擴大投融資渠道,采取市場化和捐助等方式籌措資金,加大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的投入。
(三)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按照企業為主、地方為輔、國家扶持的原則,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裝備水平和救援能力。
1.抓好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
(1)加強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項目建設。重點建設應急救援基地;配置救援車輛、衛星通信、衛星定位、檔案管理、攝錄編輯、摸擬推演、應急供電等設備裝備;建設包括通信系統、網絡及主機系統、應用支撐系統、應用系統、指揮大廳和相關系統及數據交換軟件在內的貴州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
(2)省級有關部門和行業專業應急管理機構、各市(州、地)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中央在黔企業、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省級救援基地和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技術指導中心等單位,依據相關指導意見和規范要求,建立健全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通過網絡和衛星,與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和省級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3)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中央在黔企業、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基礎和資源,配備必要的設備,完善應急平臺的通信網絡環境,滿足圖像傳輸、視頻會議和指揮調度等功能要求,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與國家、省、地、縣四級及有關部門和其他相關安全生產應急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4)建立省級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中心,逐步構建省、市、縣三級重大危險源動態監管及監測預警體系。
2、加快礦山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步伐。
(1)加快省級礦山救援基地建設進度。在繼續完善現有六枝、盤江、水城、林東4個省級礦山救援基地的基礎上,依托省屬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救護隊,再新建遵義、金沙、永貴、黔西南州4個省級礦山救援基地,配備救援車輛、災區偵察、災變處置、信息傳輸、救生、傷員急救等裝備。重點加強盤江、水城、六枝、林東、遵義、金沙、永貴、黔西南州等省級礦山救援基地建設,力爭使其裝備水平及應急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2)加大礦山排水和應急救援物資儲備。針對礦山水患嚴重的區域,建設礦山排水應急救援基地,配備救生鉆機、中型潛污排水裝備、大中型深井排水設備和吊裝運輸車輛,滿足全省大中型礦井深井排水和小型煤礦水害事故救援的需要。
(3)大中型企業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依托大中型企業建設礦山應急救援骨干隊伍,承擔所在地區重特大礦山事故的應急救援任務。制定骨干隊伍建設方案,將其納入本地區發展規劃,并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部分骨干隊伍建設給予支持,配備部分大型、特殊救援裝備。
(4)加強礦山企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大中型企業要建立專職應急救援隊伍,按照企業生產常見事故類型和相關規定配備救援裝備;不具備建立專職應急救援隊伍條件的小型礦山企業要組建具有相應資質的兼職應急救援人員,并與專業礦山救援隊伍簽訂救援協議。
3.推進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1)規劃建設省級危險化學品救援基地建設。綜合考慮我省重點危險化學品企業、重大危險源和重要危險化學品輸送通道的分布以及現有應急救援資源情況,規劃建設9個省級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配備防化洗消、防爆堵漏、尋人搜索、遠程通信等裝備。首先重點建設貴陽、遵義、黔南、銅仁等危險化學品企業相對集中的省級危險化學品救援基地,使其裝備水平滿足應急能力。力爭以開磷集團息烽基地為依托,組建國家級磷化工應急救援基地。
(2)依托貴州省安全監管局化學品登記中心,充實配置咨詢信息系統、數據處理設備、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等設備。依托省級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工作平臺,建立健全危險化學品急救援指揮平臺。
(3)各地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在化工產業密集區、重化工產業帶、重要危險化學品輸送通道、重大危險源集中區域,依托大中型企業現有救援隊伍,建設地方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骨干隊伍,并配備大功率泡沫車、防化洗消車等搶險救援裝備。
(4)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要求,建立健全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配備滿足自身應急救援需要的應急救援裝備。
4.抓好省級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建設。
依托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湖泊水面和閑置的生產系統,建設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培訓演練基地。其中:模擬礦山井巷設施和采掘、提升、運輸、排水、供電等系統,建設礦山專業應急救援培訓與模擬演練系統;模擬危險化學品生產裝置、管線、儲罐以及生產調度系統,建設危險化學品專業應急救援培訓與模擬演練系統;建設交通、火災、電力等其他專業應急救援模擬演練裝置以及培訓與模擬演練系統;開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模擬仿真技術研究與系統設計,建立綜合性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培訓演練模擬仿真系統。
5、加強物資保障能力建設
加強現有1個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物資儲備中心和11個煤礦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站(點)的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站(點)。按事故類別、災害性質、特點合理配備物資種類,增加儲備量。加強應急救援儲備物資管理、維護保養和演練工作,不斷增強應急救援儲備物資在安全生產中的保障作用。
6、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
建立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專家庫,配備安全生產各行業應急救援專家。建立專家參與應急工作機制,開展專家會商、研判、培訓和演練等活動,發揮專家的咨詢與決策作用,提高科學處置水平。大中型企業要根據需要建立應急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在企業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的作用。
7.配合和推動其它行業(領域)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
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配合公安、交通、電力、質檢等部門推動本行業(領域)進一步完善應救援體系,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三、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制定轄區內和本部門實施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作的方案,明確建設內容、重點項目和保障措施,落實項目單位負責制和項目法人負責制。建立健全由同級發展改革、財政、安全監管、煤礦監管監察等部門組成的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重點項目實施協調小組,定期協調溝通,解決項目建設實施中的突出問題。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實行分級管理通過鑒訂項目任務書、建設合同書等方式,逐級落實責任。
(二)加快進度,早見成效。要分清輕重緩急,盡快啟動,抓緊建設,盡快發揮工程項目的帶動作用。在建工程項目要加快建設進度,爭取盡快驗收,盡快投入使用;已經開始前期工作的工程要加快推動立項審批,爭取早啟動、早實施。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項目承擔單位要制訂詳細的建設進度安排,把建設任務分解到各季度、每月、每旬。保證各項建設項目盡早實施,盡早應用、快見成效。
(三)厲行節約,節省投資。在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程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計劃和實施等各階段,要堅持少花錢、多辦事,盡可能節省投資。工程項目立項設計,要統籌考慮規劃、建設、維護、運營的全過程,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選擇技術指標,確保工程項目使用周期更優化、投資更節省和使用更便利。要通過招投標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節約工程建設投資,提高公共投資效益和質量。要科學制定工期,強化建設實施過程管理,做到管理過程嚴、組織施工細,實驗檢測實、項目協調活。
(四)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總結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作的經驗,通過各種方式,適時宣傳和推廣,用典型來帶動各方面的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作。要選樹一批應急體系建設示范市、縣和企業、安全科技推廣應用示范企業和安全技術改造示范工程,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各地和各行業(領域)開展技術示范。各企業要主動自覺創先爭優,充分發揮示范工程、示范項目、示范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
(五)加強監督,不斷推進。要廣泛宣傳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的目的和意義,不斷提高思想認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加強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工作,將應急平臺建設、骨干救援隊伍建設、安全科技創新與進步等納入安全監管工作計劃和目標進行考核,定期進行自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項目建成后,要及時組織專家對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工程項目進行驗收,保障其可靠、有效地發揮安全生產技術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