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實施意見(甘政發〔2014〕114號)

   2014-12-23 830
核心提示: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進一步夯實我省計量基礎,全面提升計量工作整體水平,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 立足實際確定計量發展目標
 
  (一)量傳體系。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全面加強,量傳溯源體系滿足經濟發展需求,計量服務與保障能力普遍提升。到2020年,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在現有基礎上新增或升級達到30%以上;實現國家有證標準物質研制的突破;量傳溯源體系覆蓋率達到90%以上;國家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實驗室建成運行;各級法定技術機構從事計量檢定、校準工作人員注冊計量師取證率達90%以上;培養計量領域國家級和省級學術帶頭人30名以上。
 
  (二)計量法規。加快完善地方性計量法規和技術規范體系,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計量監管體制。到2020年,完成《甘肅省計量監督管理條例》的修訂;新建地方計量技術規范20項;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總體抽樣合格率達到90%以上;計量器具產(商)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
 
  (三)民生計量。建立民生計量長效監管機制,計量惠民服務力度不斷增強,誠信計量體系建設融入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誠信計量體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引導培育4000家誠信計量承諾示范單位;國家重點管理計量器具受檢率達到95%以上;實現全省集貿市場、鄉鎮社區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涉及民生的計量器具免費檢定。
 
  (四)能源資源計量。建立健全能源資源計量器具和計量數據管理體系與運行機制,全面提升能源資源計量檢測技術服務能力與水平。到2020年,重點用能企業的計量器具配備率和受檢率100%達到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列入國家萬家重點耗能企業能源資源計量數據實現實時在線采集。
 
  (五)工業計量。企業計量檢測能力明顯提升,計量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到2020年,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或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大、中型企業建立符合要求的計量實驗室或計量控制中心,合理配置計量器具,有效應用計量數據;建立測量管理體系企業達到100家以上。
 
  二、加強計量科技創新
 
  (一)完善量傳溯源體系建設。
 
  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統籌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省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滿足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量傳溯源需要,覆蓋率達到90%以上,同時滿足全省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以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市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滿足食品安全、生產安全、交通安全、醫療衛生機構以及特種設備安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產工藝控制等領域的發展需要。縣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滿足貿易結算、縣(市、區)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等領域發展的需要。專業計量技術機構重點滿足本專業發展的需要。企(事)業計量技術機構建立企(事)業內部量傳溯源所需的最高計量標準,采用先進的計量器具和檢測儀器設備,滿足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需要。
 
  加快建設電能、高電壓、大電流、智能電網、大尺寸測量等領域的高水平、高精度的計量標準,服務我省石化、有色、煤炭、裝備制造、電力、冶金和食品等七大工業重點支柱行業。建立環境監測、在線檢測、復雜空間尺寸測量、大流量、能源計量、物聯網傳感器、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進計量標準,服務我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產業、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型煤化工、現代服務業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增強我省標準物質研發能力,開發一批與甘肅產業發展緊密相關領域的國家有證標準物質,在化工、食品安全、環境監測以及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優勢農業的計量領域有所突破,力爭到2020年,我省自主研制生產的國家有證標準物質達到5種以上,初步建立起我省標準物質量傳溯源體系。
 
  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計量技術機構的綜合實力。整合我省現有計量技術機構、專業計量站以及企(事)業單位的計量技術能力,在檢測裝備、技術人員、實驗室環境等方面加大投入,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優、檢測能力強、運作規范的計量檢測實驗室,提升計量技術機構的綜合實力。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和完善現有計量標準的性能,提升其自動化程度、信息化水平并有效拓展其量程和準確度。加快更新改造現有計量標準步伐,淘汰陳舊落后的計量標準設備,全面提升計量服務和保障能力建設。建立計量檢測服務項目目錄,以省計量研究院為龍頭,建設計量檢測技術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實現計量科學儀器、設備等資源社會共享。
 
  (二) 加強計量檢測技術研究。
 
  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門之間的科研項目合作,在大口徑流量測量技術、在線測量技術、大尺寸復雜空間測量技術、高電壓大電流測量技術、動靜態大型衡器檢定技術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合作研究。立足我省區域經濟特點,加強化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檢測技術的研究。跟蹤食品藥品安全、突發性事故檢測報警、環境和氣候監測等領域的檢測技術發展,開展前瞻性研究和能力儲備。努力構建以計量前沿科研為主體、計量科研創新發展為手段、服務產業技術創新為重點的“檢學研”相結合的計量技術創新體系。
 
  積極參加計量標準的全國和西北大區量值比對,增加作為主導實驗室組織計量量值比對的數量,提升我省在國內計量領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認真組織省內量值比對,保證量值的準確可靠。鼓勵各級計量技術機構通過實驗室認可,加快校準測量能力建設。
 
  三、強化服務保障能力建設
 
  (一)加強企業計量工作。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符合要求的計量實驗室和計量測試中心,推動大中型企業和重點用能單位按照《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GB/T19022—2003),建立健全測量管理體系,完善檢測手段。引導中小企業落實《中小企業計量檢測保證規范》,強化計量管理。推動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落實《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計量保證能力評價規定》,建立完善的計量管理體系。引導企業加大計量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生產加工、工藝控制、產品檢驗等關鍵環節和過程合理配置、有效使用計量器具,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有效監控。加強計量檢測數據的管理和應用,全面提升企業計量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從源頭把關,新建企業、新上項目要將計量檢測能力建設與其他基礎建設一起設計、一起施工、一起投入使用。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先進的計量測試技術,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二)構建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
 
  圍繞我省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新型電子信息、有色金屬深加工、高速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等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產業集中區,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創造條件,規劃、建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開展具有產業特點的量值傳遞技術和產業關鍵領域關鍵參數的測量、測試技術以及服務產品全壽命周期的計量技術研究,開發產業專用測量、測試裝備。推進國家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實驗室、甘肅省計量檢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我省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計量測試服務。開展國際交流,實現計量標準互認,圍繞我省對外出口貿易、碳交易等需要,逐步建設滿足我省經濟發展需求的國際互認計量校準實驗室。
 
  (三)強化能源計量工作。
 
  建立完善能源計量管理體系。強化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的主體責任,指導用能單位按照《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GB17167—2006),合理配備、依法管理和正確使用能源資源計量器具,對能源資源計量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和有效管理。依據《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規范》(JJF1356—2012)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備及檢定、校準情況和能耗數據利用情況等專項監督檢查,推動重點耗能企業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備率和受檢率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嚴厲查處能源資源計量違法行為。圍繞我省產業特點,開展能效標識計量監督,規范用能產品能效標識使用行為。
 
  建立完善能源資源計量技術保障體系。實施能源數據采集系統、數據處理和分析系統軟件開發、大口徑氣體流量、水流量、熱量表標準裝置、電網電參數測量儀檢定裝置、智能電能表全自動檢定系統檢定裝置和重點能效標識產品能源效率檢測設備等項目,建立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甘肅)。建立全省“能源資源計量數據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建立煤、油、水、電、氣等主要能源及耗能工質的計量數據采集系統,應用物聯網技術對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數據進行科學采集、綜合分析和有效應用,促進節能減排。
 
  (四)推動計量器具制造產業健康發展。
 
  規范制造計量器具行政許可行為,合法簡化計量器具型式批準和制造許可流程,提高審批效率。進一步引導計量器具生產企業加快產品研發和升級改造,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不斷改進和提高產品質量。圍繞工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積極培育高性能、高適用、高可靠、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儀器儀表和在線檢測技術的研發能力,推動計量器具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五)加強民生計量工作。
 
  以集貿市場、加油(加氣)站、餐飲業、商店、醫院、眼鏡店、出租車、民用“四表”(指水表、電能表、煤氣表、熱量表。下同)等八大領域為重點,加強計量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民生計量長效監管機制。深入開展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計量器具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加強對消費者和市場反映強烈的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督管理,組織開展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監督專項抽查工作。逐步實現民用四表、燃油加油機批量檢測平均誤差不大于“0”,杜絕損害百姓利益的計量違法行為。
 
  (六)強化安全計量監管。
 
  加強對礦山、石油化工、有色、冶金、交通執法、機動車安全監測等領域直接涉及生產安全、交通安全計量器具的監管,嚴把相關計量器具制造關,加強監督抽查,確保涉及安全的計量器具的產品質量。加強檢定工作,引導督促使用單位按照要求配備經檢定合格的計量器具,建立和完善安全用計量器具的管理制度,確保安全用強檢計量器具依法處于受控狀態。
 
  (七)加強計量人員隊伍建設。
 
  建立甘肅省計量專家庫,為計量科技項目評審和重大計量建設項目立項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將高層次計量技術和管理人才列入我省人才引進計劃,加快引進和培養一批急需的高層次計量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選拔年輕技術骨干參加國家級計量院(所)課題項目研究和實驗活動,為我省培養一批計量學術帶頭人。
 
  四、創新監管方式,服務和改善民生
 
  (一)健全技術法規體系。
 
  及時制訂修訂計量技術規范,滿足量傳溯源及計量執法需要。加大經濟發展、節能減排、安全生產、醫療衛生等領域的計量技術規范制訂修訂力度。加強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制訂修訂工作管理,促進計量技術規范協調統一。
 
  (二)完善計量監督管理網絡。
 
  加強對食品安全、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計量監督管理,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推行計量器具強制檢定合格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逐步建立計量器具使用單位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監管、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有效監督管理網絡。
 
  (三)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
 
  在集貿市場、加油(加氣)站、餐飲業、商店、醫院、眼鏡店等領域初步建立起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基本框架的誠信計量體系,引導并培育一批誠信計量自我承諾示范單位,營造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場氛圍,形成“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三位一體的誠信計量運行機制。
 
  (四)嚴厲打擊計量違法行為。
 
  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提高依法快速查處、快速處理能力。加大計量器具制造環節監管,嚴厲查處制造帶有作弊功能的計量器具的行為。加強計量器具使用環節的監管,對重點產品加大檢查力度,嚴厲查辦利用高科技手段從事計量的違法行為。加強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對行業性、區域性計量違法問題的集中整治和專項治理。開展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計量監督檢查,打擊過度包裝。實施房間空氣調節器、平板電視、家用電冰箱、電動洗衣機、家用熱水器等高效節能產品專項監督檢查,打擊能效標識違法行為。
 
  五、強化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計量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完善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政府計量工作責任制,把計量工作納入各級政府質量發展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強化責任落實,大力推進計量工作。對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要予以表彰獎勵。建立以省發展改革、科技、工信、財政、環保、建設、交通運輸、商務、衛生計生、工商、質監、統計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省質監局為聯席會議牽頭單位的省計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計量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市(州)、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制度,協調和落實本地區的計量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增加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的投入。發展改革、財政、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制定相應的價格、投資、財政、科技以及人才支持政策。加強對計量重大科研項目的支持,促進計量科技研發和重點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增加強制檢定所需計量檢定設備投入,完善基層計量執法手段,提升計量執法能力和水平。支持開展計量惠民活動,把與人民生活、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關的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所需費用逐步納入財政預算。
 
  (三)加強協作配合。各級質監部門要加強對計量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努力提升計量工作水平。工信、環保、建設、交通運輸、衛生計生等部門要配合質監部門做好本行業的計量管理工作。
 
  (四)加強計量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大力宣傳計量法律法規,普及計量科學技術知識,推廣使用法定計量單位,宣傳計量工作先進典型。結合“世界計量日”等活動,開展計量工作主題宣傳,提高全社會計量意識,營造政府重視、企業關注、百姓關心的良好氛圍。
 
  甘肅省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5日


 
地區: 甘肅
標簽: 發展規劃 計量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