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清潔生產“十二五”規劃的通知(晉政辦發〔2013〕17號)

   2013-04-11 560
核心提示: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清潔生產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清潔生產“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2月18日

  山西省清潔生產“十二五”規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以下簡稱《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清潔生產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3〕100號)精神,為進一步加大我省清潔生產的推行力度,促進我省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結合環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圍繞《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山西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山西省清潔生產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現狀。

  我省高度重視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始終把清潔生產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積極推動清潔生產的開展。

  自2003年《清潔生產促進法》頒布以來至今,全省公布了超標超量、有毒有害需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1095家。截至2010年底427家企業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通過了省、市環保部門組織的評估驗收。累計提出中高費方案2580個,投資51.24億元,實施中高費方案2320個。因實施清潔生產化學需氧量減排1.08萬噸/年,煙(粉)塵減排22.9萬噸/年,二氧化硫減排13.67萬噸/年、節水13734萬噸/年、節電1.97億度/年、節煤3.02萬噸/年,基本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的目標。

  “十一五”期間,山西省萬元GDP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2.66%,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下降17.6%,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累計下降13.9%,全部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二)取得的成績。

  1.不斷完善管理制度。

  “十一五”期間,我省環保部門相繼印發了《關于加強重點排污減排的通知》(晉環發〔2007〕56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通知》(晉環發〔2009〕39號)、《關于進一步規范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通知》(晉環發〔2010〕231號)等文件,使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不斷提高隊伍素質。

  各級各部門不斷加大清潔生產宣傳培訓力度,共培養扶持60多家清潔生產審核機構,并對600多名審核人員進行了培訓,已有3000多人取得了清潔生產審核內審員資質。

  3.逐步加大推行力度。

  我省清潔生產審核先后經歷了“試點示范、大力推行、深入開展”三個階段。在試點示范階段,下達了清潔生產審核示范企業名單,以此帶動全省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在大力推行階段,以焦化、電力行業為主線,點線結合,同步推進我省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企業對清潔生產審核的參與度和認知度;在深入開展階段,將污染減排重點監管企業和在各項環保執法檢查中查處的企業以及雙超雙有企業一并納入強審范圍,分年度在全省重點行業及重點流域推行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有效提高了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的績效,帶動了全省清潔生產工作的普及和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強制性審核力度不夠。特別是針對生產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重點企業以及未按規定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和公示排污信息的第一、二類重點企業,強制處罰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協調機制不完善。清潔生產部門分工不明確,缺乏有效協調。三是清潔生產審核咨詢機構不規范。清潔生產審核咨詢機構審批把關不嚴,審批過多,部分咨詢機構沒有固定人員,報告書質量差,沒有起到清潔生產的作用。四是清潔生產后評估工作不完善。對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的后評估工作,尤其是對清潔生產審核方案實施的監督、評價以及獎懲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五是政策與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目前我省清潔生產主要以政府強制實施為主,缺乏相關激勵政策鼓勵企業自主實施清潔生產。

  (四)“十二五”面臨的形勢。

  1.節能減排對清潔生產的需求。“十二五”期間,我省以轉型跨越發展為目標,重點推進煤化工產業的規模化,延伸煤化工產業鏈條,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潛力巨大。為此,需要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通過抓好清潔生產審核、評價,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實施清潔生產重大工程、示范工程,帶動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實現經濟社會效益提高、科技研發能力增強、資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減少,達到“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的目的。

  2.經濟轉型發展對清潔生產的需求。 “十二五”期間我省將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綜改試驗區為契機,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城鎮化加快發展為路徑,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型產業發展壯大都需要清潔生產技術的支撐。推行清潔生產,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降低污染排放,從生產源頭和生產全過程減少污染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的雙贏策略。

  3.綠色貿易壁壘對清潔生產的需求。以清潔生產方式提供節能環保產品已成為國際潮流和趨勢,未來產品的競爭不僅是技術和質量的競爭,也是節能環保水平的競爭。同時,與節能環保相關的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對我省外貿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構成重大影響。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將“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服務”的清潔生產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生產和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清潔的產品,有利于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提高產業競爭力。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工業新型化和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堅持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法制建設和加強監管為保障,有計劃分步驟地促進企業、園區和社會等各層面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形成企業實施、政府推動、公眾參與的推行清潔生產長效機制,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切實減少污染物排放,增強綜合競爭能力,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自愿實施與強制推動相結合的原則。

  在引導鼓勵企業自愿開展清潔生產的同時,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對污染物排放超標、超總量或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對自愿開展清潔生產的企業,政府通過政策、資金等手段給予支持。

  2.污染預防與全過程控制的原則。

  把清潔生產貫穿到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中,將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有機結合起來,采取措施從源頭減少污染的產生,使進入公共領域的污染最小化。

  3.突出重點與全面推進相結合的原則。

  以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流域為突破口,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推廣和示范工程,提高清潔生產水平;以工業企業為先導,將清潔生產拓展到農業、交通、建筑、商貿服務等領域,推動清潔生產全面展開。

  4.節能減排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的原則。

  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促進和引導產業向低污染、低消耗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促進節能減排。

  (三)總體目標。

  建立清潔生產長效機制,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在第一、二、三產業中廣泛推廣清潔生產先進工藝、技術;在制度創新、管理體系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和成功經驗,使清潔生產成為推動我省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到2015年,工業重點行業和農業、建筑、交通、商貿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清潔生產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全省重點行業規模以上清潔生產企業數量在現有基礎上有較大增長;重點推進工業園區企業及煤化工、重金屬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基本形成完善的清潔生產政策法規體系、綜合管理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

  創建一批高標準、規范化的清潔生產示范企業。以煤炭、焦化、冶金、電力等行業為重點,創建30家清潔生產先進企業,培育一批“零排放或超低排放”試點示范工程。

  三、“十二五”清潔生產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重點抓好工業、農業、建筑、交通、商貿服務五大領域,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化工、建材六大工業行業的清潔生產,著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

  (一)重點抓好五大領域的清潔生產。

  1.工業領域。

  編制重點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項目改造專項規劃,將清潔生產落實到行業發展規劃、企業發展戰略和生產崗位管理中;積極推行生態設計,在全生命周期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強清潔生產重大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篩選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設備和技術,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引導先進適用的技術在行業內快速實施。

  加強審核評估工作,要加強審核評估工作的管理和領導,不斷完善評估方法,簡化評估程序,切實提高清潔生產審核質量。重點推進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等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工作。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工業園區要帶頭做好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

  抓好對第一類重點企業實施強制清潔生產審核的同時,加大對第二類重點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力度。同時,抓好對高耗能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通過審核降低能耗物耗。

  在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要重點抓好汾河流域、環境保護重點區域、居民聚集地和高速公路沿線企業的清潔生產工作。

  2.農業領域。

  農業清潔生產以“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村為單元,轉變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廣秸稈、畜禽糞便、生活垃圾等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集成配套推廣節水、節肥、節能、節藥等技術,實現農業的清潔生產。

  (1)節水農業技術。

  大力發展耕作保墑技術,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增強雨水入滲速度和入滲量,減少降雨徑流流失,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土壤含水率和作物用水率,發展地膜覆蓋,阻止土壤水分蒸發,增強農業抗御極端干旱的能力。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工作。

  (2)節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是當今世界科學施肥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科學施肥的主體技術。通過合理的養分配比,通過改表施為深施、有機肥與化肥混施等手段減少肥料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3)節藥技術。

  進一步加強農業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開展數字植保,提高監測水平;推進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做好區域性重大病蟲、重大疫情的應急防控工作,加強綜合防治,加大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重點推廣高效節藥型施藥器械。

  (4)健康養殖技術。

  進一步加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提高健康養殖水平,發展規模養殖和健康養殖小區。

  (5)提高飼料利用技術。

  通過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和微貯等實用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減少畜牧養殖的糧食消耗, 同時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

  (6)大力研發和推廣清潔生產新技術。

  選育推廣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的抗逆品種,加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強抗應激畜禽良種的推廣,同時圍繞畜禽舍設計、科學用料、合理用藥,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重點篩選推廣一批成本低、效果好的先進適用技術。

  3.建筑領域。

  改進建筑設計,發展綠色生態和低碳建筑;在建筑施工階段,積極采用清潔施工技術和措施,減少施工過程中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物排放;加強公共建筑節能環保運行,對既有建筑實施節能改造,加強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利用。

  建立健全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激勵機制,加大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設備研發力度,推廣應用以建筑廢棄物為原料的建材產品。

  (1)建筑設計。

  為了體現清潔生產“源頭治理”的優點,要高度重視建筑設計在清潔生產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建筑用地的合理規劃、建筑材料的選用與合理使用、建筑能耗的降低等。

  (2)建筑施工。

  建筑施工中要重視施工作業區段和時段的靈活管理;灰塵與噪音的有效降低;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加強建筑相關人員培訓,增強其清潔生產的環保意識。

  (3)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領域清潔生產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一是建筑材料設計過程,包括原材料的使用與產品報廢后的再利用。二是建筑材料生產過程,包括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先進的生產設備、節約資源與能源、加強環境管理等。三是建筑材料使用過程,包括施工單位在建筑材料的運輸過程、使用和安裝前的存儲過程、使用和安裝時的施工過程、剩余材料的處理過程,以及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相關行為。四是建筑材料報廢過程,包括廢棄建材的回收利用,以及建材廢棄物的清潔處理等。

  4.交通領域。

  采用清潔、高效的運輸方式和工具,減少能源消耗,減輕交通擁堵壓力。加大車用乙醇汽油、天然氣推廣力度,鼓勵開發利用生物柴油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淘汰高耗能老舊汽車,引導消費者購買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汽車。加強汽車尾氣排放監督和治理。提高交通運輸信息化水平,科學設計道路系統,調整優化運力結構,降低車輛空載率。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研發與推廣應用,減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地和植被的破壞。

  (1)城市規劃。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要向優質綠色交通方式或工具傾斜,留出行人和自行車出行的足夠空間,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專用通道,不斷擴大公共交通的容量,設置公交換乘樞紐,使城市公交網絡布局與城市規劃相協調,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為城市綠色交通發展創造最佳條件。

  (2)源頭治理。

  研制并推廣使用小排量,輕型化和環保型能源的新車種。推廣使用車用替代燃料。發展高新技術的有軌、無軌電車,發揮電車的無污染、噪音小、節能環保優勢,進一步提高其舒適性和適應能力,以提高其競爭力。

  (3)經濟手段。

  經濟合理的收費在一定范圍內對污染控制有積極的影響。對城市交通污染收費,尤其是合理征收車輛通行費,能緩解擁擠和減少污染排放。可交易的許可證制度除用于交通規劃,還可用于車輛技術、燃料標準、私車所有權等方面,起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區域污染的作用。

  (4)技術手段

  智能交通系統是采用高新技術手段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自動控制理論、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綜合運用于交通運輸和控制,加強了車輛、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間的聯系,使道路交通達到高度智能化程度。采用智能交通對道路進行控制,可使汽車經常處于勻速運行狀態,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減少高音喇叭產生噪音的概率。

  (5)制度建設。

  建立檢查維護制度,通過管理部門認定的檢測站對本轄區的在用車輛進行定期的檢查,及時發現排放超標車輛,強制進行維護和修理,緩解其劣化的趨勢,從而有效地控制機動車的污染排放。

  5.商貿服務領域。

  在賓館酒店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日用品。結合國家級鉆級酒店、星級飯店評定和綠色酒店創建等活動,鼓勵賓館酒店行業和一次性日用品生產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

  加快餐廚廢棄物集中收運體系、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試點項目建設,制定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政策法規,規范餐廚廢棄物回收、運輸、利用和處理活動。

  加大對商品零售場所特別是集貿市場塑料購物袋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將書店、飯店、藥店等場所納入塑料袋限用范圍。

  嚴格實施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引導商貿流通企業不采購、不銷售過度包裝產品,消費者不購買過度包裝商品。

  (二)突出抓好六大工業行業的清潔生產。

  “十二五”期間,工業領域清潔生產工作主要圍繞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推行產品的生態設計,從源頭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加大清潔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以項目的實施推動清潔生產,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

  1.煤炭。

  以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生產效率、保障煤礦安全為重點,實施綠色開采。推廣應用以煤矸石充填為主的井下充填開采、綜合機械化開采、井下余熱利用、煤層氣發電和煤炭洗選加工等技術;開發應用采煤塌陷區生態治理和利用技術,加強煤矸石、煤泥、礦井水和伴生礦等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煤炭行業的安全、高效、清潔發展。

  (1)工業廢水處理。

  礦井工業用水可以全部重復使用礦井水,利用后的污水經處理后達標排放。對老選煤廠進行技術改造,配套選用先進的煤泥水處理工藝,實現廠內閉路循環,污水零排放。

  (2)瓦斯開發與利用。

  礦井抽采的瓦斯氣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煤的共伴生資源。充分利用瓦斯作為潔凈能源和化工原料,實現瓦斯綜合治理開發,把瓦斯作為一種新能源與煤同采。

  (3)大氣污染防治。

  礦井工業場地的燃煤鍋爐和新建鍋爐,要全部配套使用高效除塵器,對鍋爐煙囪排放的廢氣進行消煙除塵,除塵效率達95%以上,同時大力發展利用瓦斯氣替代原煤作為鍋爐的新型燃料。

  (4)煤矸石綜合利用。

  將采煤產生的煤矸石作為再生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通過建設煤矸石電廠、利用煤矸石代替黏土制作建筑材料、用煤矸石充填塌陷區進行復土造田等,使煤矸石利用率達90%以上。

  (5)粉煤灰及爐渣利用。

  對粉煤灰進行分選后,作為商品灰出售;作為水泥熟料的添加劑;作為新型建材原料,生產粉煤灰空心砌塊磚;作為修筑公路的筑路材料以及回填采煤塌陷地,上面覆以黃土,使復墾的土地加以利用。坑口電廠排放的爐渣作為建材廠燒制磚瓦的原材料,可全部綜合利用。

  2.焦炭。

  針對傳統焦爐廢氣、廢水污染物排放特征,配置齊全、高效的污染治理設施,保證達標排放;推廣干熄焦技術;工藝廢水、余熱綜合利用,實現工藝廢水閉路循環。開發符合清潔生產要求和煉焦煤資源高效利用的現代大型搗固焦爐關鍵工藝技術,以及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焦爐煤氣高效脫硫工藝技術。

  3.冶金。

  鼓勵采用短流程、連續化的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推廣應用高效連鑄、連鑄坯熱裝熱送、蓄熱式加熱、高爐煤氣余熱發電、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燒結機脫硫、酚氰廢水處理、干法除塵等清潔生產技術。開發應用焦爐能源高效轉換、轉爐負能煉鋼、爐渣干法粒化和顯熱回收等關鍵共性技術。構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清潔生產模式。

  研究鋼的熱循環工藝,建設和改造高爐熱風爐、大型燒結冷卻機、軋鋼加熱爐等生產裝置的余熱回收裝置,提高余熱回收率;開展連鑄坯熱裝熱送等,在不同工序上進行工藝改革,使加熱工藝、熱處理工藝系列化、規范化、科學化。

  4.電力。

  鼓勵對現有機組進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廣應用節能點火、鍋爐密封、低溫省煤器等技術和設備,提高鍋爐效率。應用循環水供熱、冷卻塔優化等冷端技術,提高循環效率。采用鍋爐低氮燃燒、脫硫裝置的高效穩定運行、微細顆粒物及氮氧化物減排等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

  改變燃料種類達到清潔生產。大力發展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開發應用新的清潔能源代替煤以保護環境和資源。改革工藝達到清潔生產目的。改革除灰方式,采用氣力除灰;改進除塵設備,增加脫硫裝置。加強粉煤灰綜合利用。大力推廣粉煤灰中漂珠等有用物質的選取及應用,粉煤灰在建材、水利、交通、農業方面的應用等。

  5.化工。

  支持采用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劑和溶劑,采用閉環合成工藝,縮短工藝流程,從源頭和生產過程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充分利用余熱余壓,降低生產能耗。推進廢水、廢氣、廢渣的治理和綜合利用。開發應用綠色催化劑、溶劑和生物技術、膜技術等綠色化工關鍵技術。

  6.建材。

  鼓勵利用工業廢渣、低品位原材料和燃料,通過水泥窯爐消納城市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質,從源頭上節約資源、能源,實現廢物的資源化。加大散裝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干混砂漿的推廣力度。鼓勵采用富氧蓄熱燃燒等技術,提高廢舊玻璃和余熱利用率,大力發展玻璃窯爐余熱發電技術。發展和利用陶瓷地磚減薄技術,提高原料及燃料利用效率。

  積極發展以預分解窯為主要新型干法窯,積極建設大中型生產線,擴大企業規模,節能降耗,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改造或淘汰落后的裝備及企業。

  (三)著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

  1.化學需氧量削減技術。發酵(含釀酒)行業,研發高效菌種定向選育及系統控制技術,推廣高性能溫敏型菌種發酵技術和連續等電轉晶提取技術、新型色譜分離提取檸檬酸技術及廢母液綜合利用技術、酒精糟液廢水全糟處理等技術。農藥行業,研發原藥及中間體清潔生產技術,推廣草甘膦母液資源化回收利用等技術。制藥行業,推廣綠色酶法生產技術、生物活性酶綜合生產抗生素/維生素等技術。

  2.氨氮削減技術。氮肥行業,推廣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等技術。偶氮二甲酰胺發泡劑行業,推廣無酸縮合生產工藝替代有酸縮合工藝、改進尿素法偶氮二甲酰胺發泡劑生產工藝(配套多效蒸發技術回收縮合母液中氨氮)等技術。焦化行業,研發廢水深度處理循環利用等技術。

  3.二氧化硫削減技術。針對鋼鐵、水泥等行業工業窯爐,研發清潔原燃料、可替代原燃料、低硫燃燒、多種污染物聯合去除等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鋼鐵行業,推廣循環流化床燒結煙氣多組分污染物干法脫除技術、石灰石-石膏濕法(空塔噴淋)等燒結煙氣脫硫技術,燒結工藝小球燒結、厚料層燒結、熱風燒結、低溫燒結技術和裝備,以及燒結煙氣循環等技術。

  4.氮氧化物削減技術。鋼鐵行業,研發低氮燃燒技術。水泥行業,研發水泥窯爐低氮燃燒技術,推廣中低溫催化還原氮氧化物減排技術、高溫低成本非催化還原氮氧化物減排等技術。

  5.重金屬污染物削減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實現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物削減。鉛鋅冶煉行業,推廣氧氣底吹-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鉛冶煉技術、鉛鋅冶煉廢水分質回用集成等技術;電子電氣行業,推廣無鉛焊料等技術。鉻污染削減,鉻鹽行業完成鉻鐵堿溶氧化制鉻酸鈉技術、氣動流化塔式連續液相氧化生產鉻酸鈉等技術工藝示范,推廣無鈣焙燒技術、鉀系亞熔鹽液相氧化法等技術;電鍍行業研發三價鉻鍍鉻,推廣低鉻鍍鉻技術、在線回收鉻技術、無鉻無氰鎢合金電鍍等技術。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措施。

  1.加強清潔生產審核。鼓勵企業依據自身條件自愿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對于示范帶動作用強、清潔生產效果明顯的企業,政府通過資金補貼、稅收優惠、信貸等措施給予扶持。加大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力度,對于污染物排放超標或超總量的污染嚴重企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根據《清潔生產促進法》,省環保部門每年依法公布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名單,各市環保部門應督促列入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名單的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對于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全面開展,有效削減污染。對已公布名單的企業加強指導和監督,促進其加快完成審核工作,將企業清潔生產方案實施情況納入日常環境監督管理。在政策、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下,限定要求未列入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行業的企業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并通過驗收。

  2.建立清潔生產協調機制。豐富和創新清潔生產發展模式,從整體預防治理的環境戰略高度,將清潔生產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從源頭推動清潔生產,將清潔生產方案作為項目立項的前提條件。加強對推行清潔生產工作的領導,健全清潔生產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和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相關部門責任與分工,協調行動。實行政府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要將推行清潔生產列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重要議事日程,將發展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年度目標,納入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年度工作計劃,實行年度考核。省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組織、協調全省清潔生產促進工作;省環保、經信、科技、農業、住房城鄉建設、水利、教育和質監等行政主管部門,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清潔生產促進工作。各市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清潔生產促進工作,其他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清潔生產促進工作。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和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密切清潔生產利益相關者的聯系。鼓勵有條件的重點行業協會成立行業清潔生產中心,盡快制訂行業清潔生產規劃,推進行業清潔生產。

  3.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依照《清潔生產促進法》,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加快制定相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進一步完善推行清潔生產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大力度,組織制定一批地方清潔生產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如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清潔生產標準和清潔生產技術規范和技術導則,逐步建立建全清潔生產標準體系。逐步制定完善與推行清潔生產有關的示范企業、示范園區等的清潔生產規范、技術指標體系、驗收標準和評價標準;編寫示范園區的清潔生產技術指南。完善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相關的產業鼓勵政策、風險分擔政策、財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各級財政、稅務等部門在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按照規定實行減免稅,把從事清潔生產研究、示范、培訓列入財政安排的有關技術進步資金的扶持范圍。

  4.依法推行清潔生產審核。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進行生產、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或潛在產生有毒廢棄物和因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或者超過經地方有關部門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企業,都應依法強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并將審核結果報當地環保部門。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的企業,經與當地環保部門簽訂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量的自愿協議,根據進一步削減量可優先享受國家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和環境保護優惠政策。開展我省清潔生產先進企業評選工作。

  5.加快實施清潔生產方案。堅持“積極主動、先易后難、持續實施”的原則,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各投資管理部門要把節能、節水、綜合利用、工業污染防治等清潔生產項目列為重點,尤其對于中/高費方案,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爭取銀行貸款投入企業實施清潔生產。

  (二)資金保障措施。

  必須把增加清潔生產科技投入作為增加清潔生產投入的重點,支持清潔生產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努力保證清潔生產技術的聯合攻關以及新技術轉化推廣的資金需要。集中力量加大對標準體系、檢測體系、清潔生產技術集成創新的投入。鼓勵各種投資主體參與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示范推廣和培訓,強化對清潔生產的科技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體系。

  充分發揮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在開展清潔生產工作中的引導作用,投資主管部門針對企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任務完成情況,結合企業實施中/高費清潔生產方案中采用的新工藝、新技術,合理安排投資計劃。

  落實稅收及相關優惠政策,對企業在實施清潔生產方案中符合資源綜合利用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稅務部門要及時落實資源綜合利用減免稅優惠政策;各地、各有關部門對國家規定的有關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要認真貫徹落實,并積極研究相關配套扶持措施,通過清潔生產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優先核發排污許可證,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強化清潔生產評價。

  (三)技術保障措施。

  加大以清潔生產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降低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建立和完善清潔生產信息服務體系,指導和支持清潔生產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應用。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推動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國產化進程。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高清潔生產技術開發水平和創新能力。引導和鼓勵企業投資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和產品,推動產學研相結合,開發適用的清潔生產技術,提高清潔生產的技術水平。

  加強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工作,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努力突破制約我省重點行業推行清潔生產的技術瓶頸,重點組織開發一批有普遍推廣意義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研究制定促進清潔生產發展的技術創新政策、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加強和規范對清潔生產技術服務單位的監管,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

  建立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體系,促進清潔生產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



 
地區: 山西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