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為了切實抓好蔬菜產業工作實現開門紅,促進我市各個方面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保證我市蔬菜產品安全、平穩、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思路
堅持以黨十七屆五中全會、《國務院關于推進“菜籃子”工程發展的意見》和市委八屆八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三個發展”(即:生態蔬菜產業發展、觀光蔬菜產業發展、特色蔬菜產業發展),按照“三個為主”(即:以點為主,點面結合促進全市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以保供給為主,促進外銷蔬菜發展;以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主,推動蔬菜產業化升級),以蔬菜標準園建設為抓手,以科技興菜為支撐,促進蔬菜產業“三個提升”(即:生產效益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提升),實現“三個確保”(即:確保“菜籃子”安全平穩有效供給、確保助農增收、確保蔬菜主導產業地位),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發展目標
——新增蔬菜播種面積10萬畝(次),完成蔬菜種植面積140萬畝,總產量180萬噸,主導蔬菜品種自給率達70%以上;
——食用菌生產3000萬袋,總產量1.8萬噸;
——蔬菜外銷量90萬噸,外銷率達50%;
——蔬菜基地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8%;
——總產值34.4億元(其中食用菌產值1億元以上),較2010年增長11%。
三、項目主管部門、監管單位及實施單位
(一)項目主管部門
項目主管部門為貴陽市農業委員會,項目責任人:彭玉榮(副主任)。
(二)監管單位
貴陽市農委蔬菜產業發展處、貴陽市蔬菜技術推廣站、貴陽市蔬菜基地管理站。
(三)實施單位
各區縣(市)農業(水)局、蔬菜辦、農業服務中心。
(四)帶動企業及協會
貴陽裕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息烽潤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貴陽華慧蔬菜種植公司、清鎮青遠農業有限公司、清鎮世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修文曾艷種植開發有限公司、貴州湘連開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貴陽晨宇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貴州黔達喀斯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貴州高山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貴陽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貴州天齊野生資源開發中心、貴州萬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白云裕隆園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青巖鹽菜協會等。
四、項目建設內容
2011年完成蔬菜播面140萬畝(新增蔬菜播面10萬畝),其中:完成城市蔬菜保供播面50萬畝,外銷蔬菜播面70萬畝(其中:出口蔬菜基地3萬畝),加工蔬菜原料播面20萬畝;食用菌生產3000萬袋;圍繞“四個重點”(四個萬畝規模化基地建設、兩個食用菌園區建設、兩個蔬菜專業村建設、蔬菜標準園建設),按照企業(協會、合作社)帶動規模發展的原則,沿主要公路沿線,打造企業(協會、合作社)集群,推進蔬菜板塊生產,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一)140萬畝蔬菜生產總體安排
云巖區1.5萬畝,蔬菜產量1萬噸、產值0.17億元;
南明區5.5萬畝,蔬菜產量4.93萬噸、產值0.83億元;
小河區1.6萬畝,蔬菜產量1.2萬噸、產值0.2億元;
金陽新區4.3萬畝,蔬菜產量3.85萬噸、產值0.65億元;
烏當區10.9萬畝,蔬菜產量15.1萬噸、產值2.9億元;
白云區5.9萬畝,蔬菜產量7.1萬噸、產值1.3億元;
花溪區20萬畝,蔬菜產量27.25萬噸、產值5.08億元;
清鎮市26.5萬畝,蔬菜產量34.43萬噸、產值6.24億元;
修文縣24萬畝,蔬菜產量32萬噸、產值5.89億元;
開陽縣22.8萬畝,蔬菜產量30.8萬噸、產值5.78億元;
息烽縣17萬畝,蔬菜產量22.34萬噸、產值4.36億元。
1.50萬畝城市保供蔬菜生產:云巖區1.5萬畝,南明區4.7萬畝,小河區1.6萬畝,金陽新區4萬畝,烏當區7.2萬畝,白云區4.9萬畝,修文縣6萬畝,息烽縣4.5萬畝,清鎮市6.4萬畝,開陽縣4.2萬畝,花溪區5萬畝。依托企業、協會、合作社重點建設20萬畝保供蔬菜基地。
2.70萬畝外銷蔬菜生產:南明區0.8萬畝,金陽新區0.3萬畝,烏當區3.2萬畝,白云區1萬畝,修文縣14萬畝,息烽縣9萬畝,清鎮市15.7萬畝,開陽縣14萬畝,花溪區12萬畝。
其中:出口蔬菜生產3萬畝:完成出口基地備案1萬畝,實現蔬菜生產3萬畝(次)。其中南明區0.2萬畝,修文縣0.6萬畝、息烽縣0.9萬畝、清鎮市0.7萬畝、開陽縣0.6萬畝。
3.20萬畝加工原料蔬菜生產:烏當區0.5萬畝,修文縣4萬畝,息烽縣3.5萬畝,清鎮市4.4萬畝,開陽縣4.6萬畝,花溪區3萬畝。
(二)新增10萬畝蔬菜生產
2011年新增蔬菜播種面積10萬畝。其中:金陽新區新增0.15萬畝,烏當區新增0.4萬畝,白云區新增0.2萬畝,修文縣新增1.3萬畝,息烽縣新增2.8萬畝,清鎮市新增3.57萬畝,開陽縣新增0.4萬畝,花溪區新增1.8萬畝,云巖區減少0.12萬畝,南明區減少0.5萬畝。
(三)3000萬袋食用菌生產
2011年在貴陽市主要食用菌生產區、縣(市)啟動建設食用菌產業園區,食用菌生產規模達3000萬袋,其中:白云區1100萬袋,南明區400萬袋,金陽新區300萬袋,烏當區280萬袋,開陽縣400萬袋,花溪區400萬袋,清鎮市100萬袋,小河區20萬袋,產量達1.8萬噸。
(四)四個重點項目建設
1.四個萬畝規模化基地建設
①清鎮紅楓湖鎮萬畝保供蔬菜基地建設
沿貴黃沿線,擴建清鎮市紅楓湖鎮萬畝保供蔬菜基地1個,面積12000畝(新增9000畝),以紅楓湖鎮為中心,涉及中一、右二、蘆荻、大沖等村,基地依托“貴州長津農業有限公司”、“貴陽裕東農業有限公司”、“清鎮青遠農業有限公司”、“清鎮世陽農業有限公司”等蔬菜重點企業,建立企業集群、板塊生產的規模化蔬菜基地。
②清鎮市暗流鄉萬畝鮮椒基地建設
沿321國道沿線,新建清鎮市萬畝鮮椒基地1個,面積10000畝(新增),以暗流鄉為中心,涉及下壩、街上、小河、太陽、小溝、洗米、鼓鐘、洋橋等村,基地依托“貴州眾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訂單種植小米椒、線椒等,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基地,實現訂單生產。
③花溪黔陶鄉萬畝香蔥基地建設
建成花溪區黔陶萬畝香蔥基地一個,以花溪區黔陶鄉為中心,涉及趙司、騎龍、馬場、半坡等村,基地面積10000畝(新增4000畝),依托“花溪區黔陶鄉騎龍村香蔥協會”、“花溪區黔山香蔥種植合作社”,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香蔥生產基地。
④息烽縣西山鄉萬畝規模化蔬菜基地建設
沿貴遵沿線,擴建息烽縣西山鄉萬畝基地1個,面積10000畝(新增8000畝),以西山鄉為中心,涉及柏香山、林豐、鹿窩等村,基地依托“息烽潤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立產業集群,實現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規模化蔬菜生產。
2.兩個食用菌產業園建設
①白云食用菌產業園建設
擴建現有“貴州高山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貴州黔達喀斯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歸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貴州雨青園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等4家食用菌企業生產規模,新增引進食用菌企業4家,打造企業集群,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園區以白云區沙文鎮扁山村為核心,輻射帶動沙文鎮對門山、麥架鎮果園村、高坡村、牛場鄉等。
②南明食用菌產業園建設
南明食用菌產業園以永樂鄉為核心,涉及羊角、柏楊等村,擴建貴州萬象食用菌有限公司、貴陽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規模。
3.兩個蔬菜專業村建設
①燕樓村千畝苦瓜專業村建設
在花溪區燕樓鄉燕樓村建設苦瓜專業村,生產規模達1000畝。
②扁山村保供設施蔬菜栽培專業村建設
在白云區沙文鎮扁山村建保供速生菜設施栽培專業村,新建蔬菜大棚500個,總規模達1000棟。
4.蔬菜標準園建設
以蔬菜標準園建設為重點,在蔬菜產業帶建設保障城市供應蔬菜標準園基地20個,其中南明區1個,小河區1個,白云區4個,修文縣2個,息烽縣2個,清鎮市5個,開陽縣2個,花溪區3個。其中:12個列入貴陽市2011年十件實事,總面積2萬畝(具體實施方案詳見附件一)。
(五)保障體系建設
1.蔬菜技術支撐體系建設項目:圍繞萬畝蔬菜基地建設及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引進試驗示范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50個,推廣面積5萬畝以上,為基地發展提供品種儲備和技術支撐;完成技術人員、新型農民等技術培訓10萬人次。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蔬菜產業化進程:新引進扶持蔬菜規模種植和加工企業10家,使全市蔬菜企業達38家;加大蔬菜龍頭企業的評定扶持,使蔬菜生產、加工龍頭企業達10家以上;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0個,科技種植大戶1000戶。
3.市場開拓和品牌打造建設:一是完成10個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完善產地和區域集散地市場體系;二是在蔬菜外銷目標市場舉辦1—2次蔬菜產品推介會,積極引導產業帶共享品牌、產品共享品牌和區域共享品牌,打造“黔山牌”蔬菜大品牌和知名品牌;三是對外銷大戶、企業進行補助。憑借銷售環節的各項佐證資料,對全市前10名外銷大戶、企業進行補助,拓展省外市場。
4.配套設施建設:配套大棚、冷鏈及產后加工車間等設施建設。
5.出口蔬菜基地備案登記
對蔬菜重點企業蔬菜基地經過嚴格的檢查,對符合出口要求的基地,按程序完成備案登記工作。基地完成備案登記后,將按照統一計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用藥、統一采收的“五統一”要求組織生產,有利于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有利于維護廣大蔬菜種植戶的利益。
五、項目資金概算、籌措及安排
(一)資金概算及籌措
總投入29401.09萬元,其中:市級資金4000萬元(其中價調資金2500萬元,新菜地開發基金1000萬元,財政資金500萬元),農民(企業)自籌25401.09萬元。
(二)資金安排
1.2500萬價調基金
(1)保供蔬菜基地(20萬畝)建設:330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
(2)3個重點萬畝規模化蔬菜基地(紅楓湖萬畝保供基地、暗流萬畝辣椒基地、西山萬畝基地)建設:1130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新增2.7萬畝補助標準400元/畝、0.5萬畝老基地補助標準100元/畝;
(3)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500萬元,用于食用菌企業生產及加工設備設施補助;
(4)保障體系建設:70萬元;
(5)市場開拓和品牌打造:250萬元;
(6)蔬菜采后處理配套設施建設:170萬元;
(7)出口基地備案登記:10萬元;
(8)績效考核經費:40萬元。
2.1000萬元新菜地基金
主要用于20個蔬菜標準園建設投入。
3.500萬元財政資金
主要用于:
(1)花溪萬畝香蔥規模化蔬菜基地建設:220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新增0.4萬畝補助標準400元/畝、0.6萬畝老基地補助標準100元/畝);
(2)新建兩個專業蔬菜村:150萬元(燕樓苦瓜基地主要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補助標準1000元/畝;扁山設施速生菜基地主要用于新建大棚補助,補助標準1000元/個);
(3)“四幫四促”蔬菜基地建設:105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
(4)培訓費:10萬元
(5)項目管理經費:15萬元。
(三)補助方式
農戶采取種子、農藥、肥料等物化補助或現金直補,現金直補需采用“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到農戶賬上;對企業及專業合作組織補助資金實行縣級報賬制;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采取先建后補制。
六、項目進度安排
(一)項目建設時間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
(二)進度安排
1.2011年1—3月,完成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基地落實等前期準備工作。
2.2011年1月—2011年11月,完成項目實施。
3.2011年12月,做好項目總結驗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保障措施,加強項目管理
1.各區(縣、市)政府要高度重視蔬菜標準園建設工作,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確保市政府實事目標的順利完成。
2.市農委成立以分管副主任為組長、總農藝師為副組長,蔬菜產業發展處、蔬菜技術推廣站、菜地管理站、計財處、監察室、相關區縣農業部門的負責人為成員的“2011年貴陽市蔬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職責是:全面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監督管理項目實施情況,指導生產技術指導小組和項目監察組開展工作。
3.成立生產技術指導組,主要負責蔬菜發展項目中的品種布局、試驗示范、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和培訓等工作。
4.成立項目監管組,負責資金管理、財務審計及項目檢查等工作。
5.定期檢查,不出漏洞。各責任人深入對所負責工作定期檢查登記,對不合格環節,應采取措施及時整改。
6.及時匯報,促進指導。在項目實施中經常主動向主管領導匯報,及時得到監督和指導。
7.加強資金管理。嚴格執行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加強項目資金到位使用兌現督查力度,由市農委成立項目資金督查組,定期對資金到位使用兌現情況進行督查。同時,不定期邀請市財政局、市價調辦相關人員到項目區對項目資金到位使用情況進行抽查,用好、管好項目補助資金,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運行。
(二)更新觀念、創新運作機制。隨著現代農業戰略的實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科學規劃蔬菜生產和品種布局,使蔬菜品種、種類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優勢效應和規模效應,對現有企業加強和改善服務,引進新企業集群加盟發展,打造現代蔬菜企業集群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
一是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模式,以企業投資為主體,政府在關鍵制約環節給予扶持。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負盈虧。以專業合作組織或企業為載體,開展“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示范,擴大產業規模。探索通過“合作社”、“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帶動廣大農戶發展蔬菜(食用菌),實現農業增效、企業增利、農民增收。
二是改變以往資金以面補助為主的方式,從面上補貼轉向重點蔬菜產業補貼和新增基地補貼為主,拉開補助檔次,打造重點產業集群、規模化的萬畝蔬菜基地,新增基地補貼標準第一年400元/畝,第二年300元/畝,第三年200元/畝。
三是改變以往基地建設分散實施的方式,從分散建設轉向以“整鄉推進”為主,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現整鄉建設、整鄉推進、整鄉發展,打造蔬菜專業鄉鎮,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特”。
四是以獎代補,在外銷蔬菜銷售環節,出臺實施獎勵政策和激勵機制,對全市外銷蔬菜前10名的銷售大戶采取以獎代補的政策,拉動外銷蔬菜產業發展。
五是引入競爭機制,扶優扶強,提高項目實施質量和開發效益。
六是建立獎罰機制,4個萬畝基地建設納入一級目標考核。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主管單位將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和驗收,對項目完成好的單位、個人進行獎勵,對項目實施未完成、未按期完成單位、個人進行一定的處罰,充分調動積極性。
(三)抓好隊伍建設,加強新技術推廣。加強市、區、縣(市)、鄉(鎮)、村四級主產區技術推廣、行業管理隊伍和科研開發隊伍的建設。同時,針對各蔬菜產業帶目標市場,按照2011年蔬菜工作思路,加大蔬菜新品種、新農藥、新肥料等生產投入品和新技術引進推廣力度,增加基地建設的科技含量,提高基地建設效益。
(四)加強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升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無公害蔬菜質量安全管理四大體系(完善蔬菜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健全蔬菜質量安全技術推廣體系、強化產地檢測體系、建立產品檢測體系),規范我市蔬菜產銷行為,推動綠色、有機蔬菜發展,促進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升級。在基地建設中嚴格各環節質量控制,一是基地選址嚴格選擇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基地,把好生產源頭關;二是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貴陽市無公害蔬菜生產操作規程》(DB5201),嚴禁使用禁用農藥,把好生產過程質量關;三是嚴把蔬菜產地準出關,對基地產品上市實行例行檢測,合格產品準予上市,不合格產品不準上市。
八、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經濟效益
蔬菜生產總量達180萬噸,總產值33.4億元;食用菌生產3000萬袋,實現總產量1.8萬噸,產值1億元以上。蔬菜產業投入產出比達1:3。
(二)社會效益
——蔬菜項目的實施,為貴陽市蔬菜產業提供支撐,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實現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完善蔬菜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現代蔬菜產業發展,對實現蔬菜產業整體水平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豐富市民菜籃子花色品種,促進產品流通,保證市民“菜籃子”安全供給,價格平穩。
——項目的實施,將實現蔬菜總產值34.4億元,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項目的實施,將帶動全市25萬戶農戶種植蔬菜,人均增收2408元,帶動全市農民人均增收達1302元。
——本項目帶動省級一類貧困鄉鎮暗流鄉3000余農民脫貧致富,對推進暗流鄉整鄉脫貧,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意義。
——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保障農民收入。
(三)生態效益
該項目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走無公害、綠色發展之路,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附件:1.2011年貴陽市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實施方案
2.2011年貴陽市蔬菜主要目標任務
3.2011年貴陽市蔬菜基地匯總表
4.2011年貴陽市20萬畝重點保供基地布局表
5.2011年貴陽市蔬菜基地建設投入概算表
6.2011年貴陽市蔬菜標準園建設內容及資金概算表
7.主要項目區蹲點技術人員安排 (官網附件不能下)
一、發展思路
堅持以黨十七屆五中全會、《國務院關于推進“菜籃子”工程發展的意見》和市委八屆八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三個發展”(即:生態蔬菜產業發展、觀光蔬菜產業發展、特色蔬菜產業發展),按照“三個為主”(即:以點為主,點面結合促進全市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以保供給為主,促進外銷蔬菜發展;以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主,推動蔬菜產業化升級),以蔬菜標準園建設為抓手,以科技興菜為支撐,促進蔬菜產業“三個提升”(即:生產效益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提升),實現“三個確保”(即:確保“菜籃子”安全平穩有效供給、確保助農增收、確保蔬菜主導產業地位),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發展目標
——新增蔬菜播種面積10萬畝(次),完成蔬菜種植面積140萬畝,總產量180萬噸,主導蔬菜品種自給率達70%以上;
——食用菌生產3000萬袋,總產量1.8萬噸;
——蔬菜外銷量90萬噸,外銷率達50%;
——蔬菜基地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8%;
——總產值34.4億元(其中食用菌產值1億元以上),較2010年增長11%。
三、項目主管部門、監管單位及實施單位
(一)項目主管部門
項目主管部門為貴陽市農業委員會,項目責任人:彭玉榮(副主任)。
(二)監管單位
貴陽市農委蔬菜產業發展處、貴陽市蔬菜技術推廣站、貴陽市蔬菜基地管理站。
(三)實施單位
各區縣(市)農業(水)局、蔬菜辦、農業服務中心。
(四)帶動企業及協會
貴陽裕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息烽潤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貴陽華慧蔬菜種植公司、清鎮青遠農業有限公司、清鎮世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修文曾艷種植開發有限公司、貴州湘連開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貴陽晨宇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貴州黔達喀斯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貴州高山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貴陽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貴州天齊野生資源開發中心、貴州萬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白云裕隆園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青巖鹽菜協會等。
四、項目建設內容
2011年完成蔬菜播面140萬畝(新增蔬菜播面10萬畝),其中:完成城市蔬菜保供播面50萬畝,外銷蔬菜播面70萬畝(其中:出口蔬菜基地3萬畝),加工蔬菜原料播面20萬畝;食用菌生產3000萬袋;圍繞“四個重點”(四個萬畝規模化基地建設、兩個食用菌園區建設、兩個蔬菜專業村建設、蔬菜標準園建設),按照企業(協會、合作社)帶動規模發展的原則,沿主要公路沿線,打造企業(協會、合作社)集群,推進蔬菜板塊生產,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一)140萬畝蔬菜生產總體安排
云巖區1.5萬畝,蔬菜產量1萬噸、產值0.17億元;
南明區5.5萬畝,蔬菜產量4.93萬噸、產值0.83億元;
小河區1.6萬畝,蔬菜產量1.2萬噸、產值0.2億元;
金陽新區4.3萬畝,蔬菜產量3.85萬噸、產值0.65億元;
烏當區10.9萬畝,蔬菜產量15.1萬噸、產值2.9億元;
白云區5.9萬畝,蔬菜產量7.1萬噸、產值1.3億元;
花溪區20萬畝,蔬菜產量27.25萬噸、產值5.08億元;
清鎮市26.5萬畝,蔬菜產量34.43萬噸、產值6.24億元;
修文縣24萬畝,蔬菜產量32萬噸、產值5.89億元;
開陽縣22.8萬畝,蔬菜產量30.8萬噸、產值5.78億元;
息烽縣17萬畝,蔬菜產量22.34萬噸、產值4.36億元。
1.50萬畝城市保供蔬菜生產:云巖區1.5萬畝,南明區4.7萬畝,小河區1.6萬畝,金陽新區4萬畝,烏當區7.2萬畝,白云區4.9萬畝,修文縣6萬畝,息烽縣4.5萬畝,清鎮市6.4萬畝,開陽縣4.2萬畝,花溪區5萬畝。依托企業、協會、合作社重點建設20萬畝保供蔬菜基地。
2.70萬畝外銷蔬菜生產:南明區0.8萬畝,金陽新區0.3萬畝,烏當區3.2萬畝,白云區1萬畝,修文縣14萬畝,息烽縣9萬畝,清鎮市15.7萬畝,開陽縣14萬畝,花溪區12萬畝。
其中:出口蔬菜生產3萬畝:完成出口基地備案1萬畝,實現蔬菜生產3萬畝(次)。其中南明區0.2萬畝,修文縣0.6萬畝、息烽縣0.9萬畝、清鎮市0.7萬畝、開陽縣0.6萬畝。
3.20萬畝加工原料蔬菜生產:烏當區0.5萬畝,修文縣4萬畝,息烽縣3.5萬畝,清鎮市4.4萬畝,開陽縣4.6萬畝,花溪區3萬畝。
(二)新增10萬畝蔬菜生產
2011年新增蔬菜播種面積10萬畝。其中:金陽新區新增0.15萬畝,烏當區新增0.4萬畝,白云區新增0.2萬畝,修文縣新增1.3萬畝,息烽縣新增2.8萬畝,清鎮市新增3.57萬畝,開陽縣新增0.4萬畝,花溪區新增1.8萬畝,云巖區減少0.12萬畝,南明區減少0.5萬畝。
(三)3000萬袋食用菌生產
2011年在貴陽市主要食用菌生產區、縣(市)啟動建設食用菌產業園區,食用菌生產規模達3000萬袋,其中:白云區1100萬袋,南明區400萬袋,金陽新區300萬袋,烏當區280萬袋,開陽縣400萬袋,花溪區400萬袋,清鎮市100萬袋,小河區20萬袋,產量達1.8萬噸。
(四)四個重點項目建設
1.四個萬畝規模化基地建設
①清鎮紅楓湖鎮萬畝保供蔬菜基地建設
沿貴黃沿線,擴建清鎮市紅楓湖鎮萬畝保供蔬菜基地1個,面積12000畝(新增9000畝),以紅楓湖鎮為中心,涉及中一、右二、蘆荻、大沖等村,基地依托“貴州長津農業有限公司”、“貴陽裕東農業有限公司”、“清鎮青遠農業有限公司”、“清鎮世陽農業有限公司”等蔬菜重點企業,建立企業集群、板塊生產的規模化蔬菜基地。
②清鎮市暗流鄉萬畝鮮椒基地建設
沿321國道沿線,新建清鎮市萬畝鮮椒基地1個,面積10000畝(新增),以暗流鄉為中心,涉及下壩、街上、小河、太陽、小溝、洗米、鼓鐘、洋橋等村,基地依托“貴州眾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訂單種植小米椒、線椒等,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基地,實現訂單生產。
③花溪黔陶鄉萬畝香蔥基地建設
建成花溪區黔陶萬畝香蔥基地一個,以花溪區黔陶鄉為中心,涉及趙司、騎龍、馬場、半坡等村,基地面積10000畝(新增4000畝),依托“花溪區黔陶鄉騎龍村香蔥協會”、“花溪區黔山香蔥種植合作社”,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香蔥生產基地。
④息烽縣西山鄉萬畝規模化蔬菜基地建設
沿貴遵沿線,擴建息烽縣西山鄉萬畝基地1個,面積10000畝(新增8000畝),以西山鄉為中心,涉及柏香山、林豐、鹿窩等村,基地依托“息烽潤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立產業集群,實現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規模化蔬菜生產。
2.兩個食用菌產業園建設
①白云食用菌產業園建設
擴建現有“貴州高山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貴州黔達喀斯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歸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貴州雨青園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等4家食用菌企業生產規模,新增引進食用菌企業4家,打造企業集群,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園區以白云區沙文鎮扁山村為核心,輻射帶動沙文鎮對門山、麥架鎮果園村、高坡村、牛場鄉等。
②南明食用菌產業園建設
南明食用菌產業園以永樂鄉為核心,涉及羊角、柏楊等村,擴建貴州萬象食用菌有限公司、貴陽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規模。
3.兩個蔬菜專業村建設
①燕樓村千畝苦瓜專業村建設
在花溪區燕樓鄉燕樓村建設苦瓜專業村,生產規模達1000畝。
②扁山村保供設施蔬菜栽培專業村建設
在白云區沙文鎮扁山村建保供速生菜設施栽培專業村,新建蔬菜大棚500個,總規模達1000棟。
4.蔬菜標準園建設
以蔬菜標準園建設為重點,在蔬菜產業帶建設保障城市供應蔬菜標準園基地20個,其中南明區1個,小河區1個,白云區4個,修文縣2個,息烽縣2個,清鎮市5個,開陽縣2個,花溪區3個。其中:12個列入貴陽市2011年十件實事,總面積2萬畝(具體實施方案詳見附件一)。
(五)保障體系建設
1.蔬菜技術支撐體系建設項目:圍繞萬畝蔬菜基地建設及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引進試驗示范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50個,推廣面積5萬畝以上,為基地發展提供品種儲備和技術支撐;完成技術人員、新型農民等技術培訓10萬人次。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蔬菜產業化進程:新引進扶持蔬菜規模種植和加工企業10家,使全市蔬菜企業達38家;加大蔬菜龍頭企業的評定扶持,使蔬菜生產、加工龍頭企業達10家以上;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0個,科技種植大戶1000戶。
3.市場開拓和品牌打造建設:一是完成10個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完善產地和區域集散地市場體系;二是在蔬菜外銷目標市場舉辦1—2次蔬菜產品推介會,積極引導產業帶共享品牌、產品共享品牌和區域共享品牌,打造“黔山牌”蔬菜大品牌和知名品牌;三是對外銷大戶、企業進行補助。憑借銷售環節的各項佐證資料,對全市前10名外銷大戶、企業進行補助,拓展省外市場。
4.配套設施建設:配套大棚、冷鏈及產后加工車間等設施建設。
5.出口蔬菜基地備案登記
對蔬菜重點企業蔬菜基地經過嚴格的檢查,對符合出口要求的基地,按程序完成備案登記工作。基地完成備案登記后,將按照統一計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用藥、統一采收的“五統一”要求組織生產,有利于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有利于維護廣大蔬菜種植戶的利益。
五、項目資金概算、籌措及安排
(一)資金概算及籌措
總投入29401.09萬元,其中:市級資金4000萬元(其中價調資金2500萬元,新菜地開發基金1000萬元,財政資金500萬元),農民(企業)自籌25401.09萬元。
(二)資金安排
1.2500萬價調基金
(1)保供蔬菜基地(20萬畝)建設:330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
(2)3個重點萬畝規模化蔬菜基地(紅楓湖萬畝保供基地、暗流萬畝辣椒基地、西山萬畝基地)建設:1130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新增2.7萬畝補助標準400元/畝、0.5萬畝老基地補助標準100元/畝;
(3)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設:500萬元,用于食用菌企業生產及加工設備設施補助;
(4)保障體系建設:70萬元;
(5)市場開拓和品牌打造:250萬元;
(6)蔬菜采后處理配套設施建設:170萬元;
(7)出口基地備案登記:10萬元;
(8)績效考核經費:40萬元。
2.1000萬元新菜地基金
主要用于20個蔬菜標準園建設投入。
3.500萬元財政資金
主要用于:
(1)花溪萬畝香蔥規模化蔬菜基地建設:220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新增0.4萬畝補助標準400元/畝、0.6萬畝老基地補助標準100元/畝);
(2)新建兩個專業蔬菜村:150萬元(燕樓苦瓜基地主要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補助標準1000元/畝;扁山設施速生菜基地主要用于新建大棚補助,補助標準1000元/個);
(3)“四幫四促”蔬菜基地建設:105萬元,用于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補貼;
(4)培訓費:10萬元
(5)項目管理經費:15萬元。
(三)補助方式
農戶采取種子、農藥、肥料等物化補助或現金直補,現金直補需采用“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到農戶賬上;對企業及專業合作組織補助資金實行縣級報賬制;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采取先建后補制。
六、項目進度安排
(一)項目建設時間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
(二)進度安排
1.2011年1—3月,完成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基地落實等前期準備工作。
2.2011年1月—2011年11月,完成項目實施。
3.2011年12月,做好項目總結驗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保障措施,加強項目管理
1.各區(縣、市)政府要高度重視蔬菜標準園建設工作,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確保市政府實事目標的順利完成。
2.市農委成立以分管副主任為組長、總農藝師為副組長,蔬菜產業發展處、蔬菜技術推廣站、菜地管理站、計財處、監察室、相關區縣農業部門的負責人為成員的“2011年貴陽市蔬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職責是:全面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監督管理項目實施情況,指導生產技術指導小組和項目監察組開展工作。
3.成立生產技術指導組,主要負責蔬菜發展項目中的品種布局、試驗示范、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和培訓等工作。
4.成立項目監管組,負責資金管理、財務審計及項目檢查等工作。
5.定期檢查,不出漏洞。各責任人深入對所負責工作定期檢查登記,對不合格環節,應采取措施及時整改。
6.及時匯報,促進指導。在項目實施中經常主動向主管領導匯報,及時得到監督和指導。
7.加強資金管理。嚴格執行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加強項目資金到位使用兌現督查力度,由市農委成立項目資金督查組,定期對資金到位使用兌現情況進行督查。同時,不定期邀請市財政局、市價調辦相關人員到項目區對項目資金到位使用情況進行抽查,用好、管好項目補助資金,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運行。
(二)更新觀念、創新運作機制。隨著現代農業戰略的實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科學規劃蔬菜生產和品種布局,使蔬菜品種、種類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優勢效應和規模效應,對現有企業加強和改善服務,引進新企業集群加盟發展,打造現代蔬菜企業集群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
一是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模式,以企業投資為主體,政府在關鍵制約環節給予扶持。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負盈虧。以專業合作組織或企業為載體,開展“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示范,擴大產業規模。探索通過“合作社”、“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帶動廣大農戶發展蔬菜(食用菌),實現農業增效、企業增利、農民增收。
二是改變以往資金以面補助為主的方式,從面上補貼轉向重點蔬菜產業補貼和新增基地補貼為主,拉開補助檔次,打造重點產業集群、規模化的萬畝蔬菜基地,新增基地補貼標準第一年400元/畝,第二年300元/畝,第三年200元/畝。
三是改變以往基地建設分散實施的方式,從分散建設轉向以“整鄉推進”為主,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現整鄉建設、整鄉推進、整鄉發展,打造蔬菜專業鄉鎮,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特”。
四是以獎代補,在外銷蔬菜銷售環節,出臺實施獎勵政策和激勵機制,對全市外銷蔬菜前10名的銷售大戶采取以獎代補的政策,拉動外銷蔬菜產業發展。
五是引入競爭機制,扶優扶強,提高項目實施質量和開發效益。
六是建立獎罰機制,4個萬畝基地建設納入一級目標考核。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主管單位將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和驗收,對項目完成好的單位、個人進行獎勵,對項目實施未完成、未按期完成單位、個人進行一定的處罰,充分調動積極性。
(三)抓好隊伍建設,加強新技術推廣。加強市、區、縣(市)、鄉(鎮)、村四級主產區技術推廣、行業管理隊伍和科研開發隊伍的建設。同時,針對各蔬菜產業帶目標市場,按照2011年蔬菜工作思路,加大蔬菜新品種、新農藥、新肥料等生產投入品和新技術引進推廣力度,增加基地建設的科技含量,提高基地建設效益。
(四)加強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升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無公害蔬菜質量安全管理四大體系(完善蔬菜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健全蔬菜質量安全技術推廣體系、強化產地檢測體系、建立產品檢測體系),規范我市蔬菜產銷行為,推動綠色、有機蔬菜發展,促進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升級。在基地建設中嚴格各環節質量控制,一是基地選址嚴格選擇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基地,把好生產源頭關;二是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貴陽市無公害蔬菜生產操作規程》(DB5201),嚴禁使用禁用農藥,把好生產過程質量關;三是嚴把蔬菜產地準出關,對基地產品上市實行例行檢測,合格產品準予上市,不合格產品不準上市。
八、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經濟效益
蔬菜生產總量達180萬噸,總產值33.4億元;食用菌生產3000萬袋,實現總產量1.8萬噸,產值1億元以上。蔬菜產業投入產出比達1:3。
(二)社會效益
——蔬菜項目的實施,為貴陽市蔬菜產業提供支撐,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實現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完善蔬菜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現代蔬菜產業發展,對實現蔬菜產業整體水平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豐富市民菜籃子花色品種,促進產品流通,保證市民“菜籃子”安全供給,價格平穩。
——項目的實施,將實現蔬菜總產值34.4億元,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項目的實施,將帶動全市25萬戶農戶種植蔬菜,人均增收2408元,帶動全市農民人均增收達1302元。
——本項目帶動省級一類貧困鄉鎮暗流鄉3000余農民脫貧致富,對推進暗流鄉整鄉脫貧,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意義。
——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保障農民收入。
(三)生態效益
該項目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走無公害、綠色發展之路,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附件:1.2011年貴陽市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實施方案
2.2011年貴陽市蔬菜主要目標任務
3.2011年貴陽市蔬菜基地匯總表
4.2011年貴陽市20萬畝重點保供基地布局表
5.2011年貴陽市蔬菜基地建設投入概算表
6.2011年貴陽市蔬菜標準園建設內容及資金概算表
7.主要項目區蹲點技術人員安排 (官網附件不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