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13年—2015年)的通知(牡政辦發〔2013〕13號)

   2014-04-14 832
核心提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屬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13年2015年)》印發給你們,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屬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13年—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3年3月6日
 
  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 (2013—2015年) 牡丹江市是全國食用菌主產區。近年來,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持續加大培育力度,食用菌產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現已位列全市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之首。為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和前景
 
  (一)現實基礎。 近年來,我市立足資源、生態優勢,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實施食用菌產業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專業化工程,全市食用菌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規模效益不斷提高。201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31.3億袋(塊),總產量157萬噸(鮮品,以下同),總產值71億元,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2305元。其中,黑木耳產量130萬噸,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全國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牡丹江已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增長速度最快、農民增收效果突出的地區。
 
  2.產業布局持續優化。食用菌栽培覆蓋全部縣(市)區及所有鄉鎮,形成了以東寧縣黑木耳、林口縣滑子蘑、海林市猴頭菇等為大宗骨干品種,以寧安市香菇、穆棱市雙孢菇為高附加值品種的“3+2”模式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3.龍頭企業初具規模。全市食用菌龍頭企業達到20戶,東寧雨潤、牡丹江龍飛、牡丹江中龍、海林北味、林口巖手等一批食用菌龍頭企業群體迅速崛起。2012年,全市食用菌加工量達到12萬噸,形成了“雨潤”、“中龍”、“威虎山”、“北味”、“巖手”一大批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東寧雨潤綏陽木耳批發大市場成為國家級定點批發市場和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黑木耳年交易量達到180萬噸,交易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
 
  4.標準化建設得到加強。全市制定了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等六大食用菌標準化規程,出臺了袋栽黑木耳標準化栽培等技術規范,建立黑木耳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區6個,滑子蘑標準化示范帶2條,綠色有機猴頭菇、雙孢菇、香菇示范園區20個,帶動百萬袋以上生產專業村318個,培育典型示范戶1600多戶,標準化普及率達到90%以上。
 
  5.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全市現有省農經學院、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省林副特產所、省林業科研所等30多家食用菌科研機構,形成了近百人的擁有博士、碩士學歷的專家學者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鄉土人才隊伍,先后開展了新品種、新技術研究60余項,獨創了越冬耳、元寶耳栽培等多項新技術,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6.黑木耳節成效顯著。作為全國食用菌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牡丹江黑木耳節創辦以來,五屆邁出五大步,現已成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黑龍江省政府共同舉辦的常態化的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展會。五屆中,共有美國、澳大利亞、荷蘭、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組團參會參展,參展企業1000余家,嘉賓客商6000多人次,專業觀眾20多萬人次,達成貿易和招商合作意向、協議、合同40多個,合約金額50億元,進一步奠定了我市“中國食用菌第一大市、第一展會、第一交易平臺”地位。
 
  (二)發展優勢。
 
  1.生態優勢。我市位于北溫帶中部,屬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境內空氣清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牡丹江、穆棱河、綏芬河三大水系水量充沛,清澈潔凈,發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產出的食用菌品質好,營養豐富,第四軍醫大學研究表明,我市的黑木耳等食用菌的粗多糖含量比國內其他產區平均高10%以上,產品享譽國內外。
 
  2.資源優勢。我市素有“林海雪原”和“天然植物基因庫”之稱,境內山特產品繁多,可食用的松茸、猴頭菇、黑木耳、榛蘑、元蘑等野生菌類就有20余種,總儲量達4萬噸。全市現有林地面積30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3%,活立木蓄積量2.1億立方米,是黑龍江省重要的林區。我市還是水稻、大豆、玉米等重要產區,每年產出大量秸稈,為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儲備。
 
  3.區位優勢。我市是黑龍江省東南部的中心城市,東北亞經濟圈重要的節點城市,瀕臨俄、日、韓、朝等國家,擁有四個國家級一類口岸,是國務院命名的“中俄地區合作示范城市”,現已建成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開拓食用菌國際、國內市場潛力很大。
 
  4.效益優勢。經濟效益方面,我市食用菌生產投入產出比在1:2至1:3之間,最高可達1:5,高于蔬菜等經濟作物。生態效益方面,食用菌生產可以有效分解轉化秸稈等廢棄物資源,減少廢棄物的丟棄和焚燒,廢棄菌糠還可制作有機肥料二次利用,改良土壤,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5.政策優勢。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水、電、路、棚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加工企業、市場開拓等各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
 
  (三)存在問題。
 
  1.產業基礎仍顯薄弱。食用菌基礎建設滯后,設施化水平較低,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研發、產品檢測能力不強,機械化程度不高,防災減災能力薄弱,菌農靠天吃飯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轉。
 
  2.產業發展不夠均衡。東寧、林口、海林三個縣(市)食用菌栽培規模占全市總規模的85%以上,縣(市)食用菌產業發展遠遠好于城區。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等常規品種生產比重過大,占全市總規模的90%以上。
 
  3.產業化程度亟待提高。龍頭企業能力不強,精深加工發展滯后,缺少拳頭產品和主打品牌,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產品附加值不高。龍頭企業與農民聯系不緊密,農民難以分享產業化發展成果。
 
  4.菌林矛盾日漸突出。隨著國家生態保護政策的深入貫徹實施,林木采伐量逐年減少,加之生產規模的擴張,木屑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生產原料日趨緊張,導致生產成本逐年增加,生產風險不斷加大,生產效益受到制約。
 
  (四)發展前景。
 
  1.國際市場需求強勁。國際食用菌消費量逐年增加,發達國家食用菌年人均消費量達到5公斤以上,日本等國家接近30公斤,是我國人均消費量的8倍多。近年來,美國、日本、荷蘭等發達國家由于勞動力價格提升,食用菌生產日趨萎縮,食用菌食品主要依賴從我國進口。
 
  2.國內市場方興未艾。我國食用菌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總產量突破2500萬噸,占全球的70%以上,行業從業人口3000萬左右,總產值居糧、棉、油、果、菜之后,列第六位,且出口呈快速增長勢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營養食品、功能食品的認識程度不斷提升,食用菌需求不斷擴大,國內市場每年將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食用菌在藥品、保健品及有機肥等方面的開發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3.區域優勢不斷放大。我市是享譽國內外的“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國食用菌之城”、“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世界黑木耳看中國、中國黑木耳在牡丹江”已成為業界共識,在國際、國內市場形成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市食用菌產品憑借優良獨特的內在品質,以及多年的產業推介與品牌宣傳,營銷范圍進一步延伸,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為我市食用菌產業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針,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十一屆三次全委(擴大)會議的決策部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核心,以品種結構優化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示范帶動為載體,大力實施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加速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產業化、生態化進程,打造我市食用菌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實施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穩定發展黑木耳、猴頭菇、滑子蘑生產規模,積極發展珍稀菇類,大力扶持和培育食用菌相關二三產業的發展,積極促進生物醫藥、保健產品以及即食食品等食用菌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優化產業布局,集聚產業規模,拓展產業功能,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產業競爭力。 ——堅持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推進產業增長方式轉變,探索標準化、集約化生態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切實改善生產條件,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貫徹綠色安全理念,注重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堅持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共同推進。深化創新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培育現代食用菌產業生產經營主體。強化政府對產業服務與管理職能,切實增強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強化宏觀引導和調控,健全政策保護和引導機制,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不斷拓展食用菌產業發展空間和領域,走外延拓展與內涵提高相結合的路子,推進產業國際化進程。
 
  (三)總體目標。 2013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35億袋(塊),總產量175萬噸,總產值80億元,拉動全市農民人均收入2600元。2014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37.5億袋(塊),總產量185萬噸,總產值85億元,拉動全市農民人均收入2800元。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40億袋(塊),總產量200萬噸,總產值92億元,拉動全市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較2012年增長28%。黑木耳、猴頭菇總量保持全國第一位,滑子蘑等特色品種總量進入全國領先行列。
 
  三、生產布局 根據我市食用菌產業種類結構現狀、資源特點和生態建設的要求,在產業區域布局上,以規模效益為主要出發點,突出發展優勢骨干品種規模,用三年時間,在全市形成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珍稀菌類四分天下的產業格局。著力構筑 “四大主產區”: ——黑木耳主產區:以大牡丹江為主體,整合森工、農墾資源,著力推進場縣、局縣共建,形成以“中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縣為核心,構筑東寧縣綏陽、道河,海林市二道、三道,林口縣蓮花、奎山,穆棱市下城子、八面通,寧安市馬河、鏡泊等44個鄉鎮黑木耳集群,規模達30億袋。 ——滑子蘑主產區:以林口縣奎山、蓮花、龍爪等鄉鎮為核心,以海林市三道、海林、山市,穆棱市共和,寧安市東京城、馬河,愛民區三道關,西安區海南等10個鄉鎮為重點,規模達5億塊。 ——猴頭菇主產區:以海林市海林鎮為核心,以陽明區磨刀石,西安區海南等3個鄉鎮為重點,規模達3億袋。 ——珍稀菌主產區:以愛民區三道關、東安區興隆、西安區溫春、陽明區磨刀石等城郊鄉鎮為核心,以海林市橫道、海林,林口縣龍爪、古城,寧安市東京城、石巖,穆棱市八面通、河西等12個鄉鎮為重點,規模達2億袋。重點發展雙孢菇、香菇、金針菇、杏鮑菇、雞腿菇等鮮品菌類栽培,優先發展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棚室栽培以及食用菌旅游觀光項目,建設特色鮮明的食用菌現代生態觀光園區。
 
  四、主要任務 全面提升我市食用菌產業的整體素質和質量效益,不斷強化“龍頭、基地、科技、市場、品牌、生態”六個支撐,建立完善的食用菌產業體系,促進產業戰略升級,把我市建設成全國最大、層次最高的食用菌生產、加工、貿易和研發基地。
 
  (一)龍頭支撐。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有規模、有水平、有駕馭市場能力的龍頭企業,盡快形成產業主導作用突出、帶動能力強勁、經濟實力雄厚的深加工型龍頭企業集群,重點扶持牡丹江中龍、龍飛、黑寶,海林北味、晟鴻,林口富通、巖手,東寧雨潤等8大龍頭。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龍頭企業達到30戶,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2戶,省級龍頭企業6戶。支持企業圍繞精深加工產品開發進行技術改造,促進食用菌產品轉化增值,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企業加工量達到16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充分利用同俄羅斯接壤,輻射日、韓的地緣優勢,借助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發展戰略機遇,大力發展食用菌出口加工業,到2015年,形成以東寧雨潤、牡丹江中龍、海林北味等食用菌龍頭企業為統領的外向型食用菌產業體系,食用菌產品對外貿易額達到1億美元,年均增長15%以上,食用菌出口比重達10%以上。 (二)基地支撐。以提高我市食用菌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重點,按照“分散生產向園區化轉變,單一品種、單季節生產向多品種、錯季、多季生產方向轉變,傳統技術向標準化方向轉變”的發展思路,加大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力度,用工業化理念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生產。重點建設東寧縣北河沿、大城子,林口縣吉慶、江西, 海林市光榮、新民,穆棱市懸羊、柳毛,寧安農場,愛民區三道關10個標準化示范園區,發揮示范帶動、輻射效應。用三年時間,全市建立100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園區,創建國家地理標志3個,綠色有機食用菌認證規模達到4億袋(塊)。 (三)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強化科技自主創新,培育優質、高產、安全的新菌種40個,大力推廣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越冬耳、替代料栽培等關鍵技術20項,增加反季節黑木耳、猴頭菇的栽培比重,提高比較效益,相關技術普及率達到80%以上。加快推廣工廠化設施栽培技術,引導食用菌產業逐步向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生產方向發展,重點推廣東寧縣黑木耳棚室吊袋立體栽培、海林市菇類全季節棚室栽培等模式,促進農業增產增效,三年內新建標準化食用菌棚室4000棟。加快發展食用菌生產相關機械設備制造,不斷提高生產效率。食用菌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技術躍居國內先進水平。進一步加強食用菌技術隊伍建設,完善以各級供銷社、食用菌協會、農技推廣等涉農部門為主體的食用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升菌農的科技素質。
 
  (四)市場支撐。加大市場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建設東寧雨潤綏陽木耳大市場、牡達農副產品物流園、寧安市源豐果菜物流園區、綏穆新城東北山貨交易大市場、海林市農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林口縣古城農副產品大市場等6大市場,加快我市現代食用菌市場體系構建,建成集貿易、洽談、加工、儲運、產品展示、餐飲、服務、信息于一體的功能齊全的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場群,使我市成為國內最大的食用菌集散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到2015年,全市主要食用菌批發市場交易量達到260萬噸,其中東寧雨潤綏陽木耳大市場年交易量達到200萬噸,交易額達到100億元,進一步鞏固“全國食用菌第一批發交易市場”地位。
 
  (五)品牌支撐。繼續辦好中國?牡丹江黑木耳節,通過大氣魄策劃、大手筆運作、大活動支撐,提升會展專業化、品牌化、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做強叫響“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國食用菌之城”、“中國食用菌餐飲文化示范市”的 “金字招牌”,把我市建設成為國際業界知名度大、影響力強的會展中心城市。鼓勵企業發展培育食用菌品牌,創新包裝設計,申請專利注冊商標,創立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在現有“北味”、“中龍”、“叢名”等品牌的基礎上,用三年時間,創建全國馳名、全省著名商標12個。不斷加大我市食用菌產業及品牌的宣傳力度,提高我市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知名度,擴大市場占用率。強化產地品牌效應,有計劃地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參加國內外博覽會、洽談會和展銷會,加強與大型零售流通企業、高校和酒店等終端用戶的直接對接,促進食用菌主產區和銷售區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
 
  (六)生態支撐。加快調整品種結構,以“以草代木”為重點,有計劃地壓縮耗木量大的黑木耳等木腐菌栽培比例,積極擴大高附加值的珍稀草腐菌生產規模,緩解菌林矛盾。大力開發種苗來源廣泛、造林成活率高、生長較快、生物量高、適宜本地生長條件的速生食用菌專用林或兼用林,減少對天然林資源的砍伐和破壞。積極推廣替代料、廢棄料技術,提高廢棄菌糠二次利用比例,努力擴大食用菌栽培原料范圍。三年內,食用菌替代料、廢棄料栽培使用比例達到食用菌營養基的30%以上。加強廢舊菌包的綜合再利用項目研究應用,重點支持木質煤、生物有機肥、塑料菌袋回收利用等食用菌循環產業項目和企業,廢舊菌包利用率達到90%以上,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循環型的現代食用菌產業示范新格局。
 
  五、重大項目
 
  (一)叢名食用菌深加工科技園。計劃投資2億元,建設單位為牡丹江龍飛商貿公司,在市開發區建設集研、產、加、銷于一體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包括加工區、交易區、倉儲區、物流區、服務區等功能區,建成區域特色明顯、軟硬件設施完備、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黑龍江省東部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
 
  (二)杏鮑菇標準化生產園區。計劃投資8000萬元,建設單位為江蘇浩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東安區建設總占地100畝,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日產10噸鮮菇的標準化、工廠化栽培生產線。
 
  (三)黑龍江省寒地食用菌研發中心。計劃投資500萬元,依托省農經學院、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省林副特產所、省林業科研所等科研單位,在東寧縣建設黑龍江省寒地食用菌技術研發培訓中心,完善科技信息傳播網絡,建立食用菌信息收集、發布制度和網絡服務平臺,加快寒地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與成果轉化。
 
  (四)牡丹江食用菌安全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計劃投資500萬元,依托省農經學院建設食用菌安全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配備先進的食用菌產品及產地環境檢驗檢測設備,開展產地安全監測和生產過程技術跟蹤服務,逐步形成覆蓋全市的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五)黑龍江省黑木耳標準化栽培科技示范園。計劃投資3000萬元,依托省科技廳、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在東寧縣建設黑木耳科技研發示范區,加快黑木耳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與成果轉化,抓好新技術推廣普及,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支撐體系。
 
  (六)中國(東寧)黑木耳博物館。計劃投資1500萬元,在東寧縣建設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黑木耳博物館,展示、宣傳、普及黑木耳等食用菌知識,形成科普宣傳、科技示范、生產加工、觀光游覽的現代農業展示平臺。
 
  (七)海林市農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計劃投資2億元,建設單位為海林北味集團,在海林市開發區建設海林市農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項目。項目占地24萬平方米,依托G10國道發展儲運、中轉、分撥、包裝和物流配送服務,建成集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檢驗、物流信息服務功能于一體的食用菌物流園區,年設計交易量70萬噸。
 
  (八)海林市食用菌產業園。計劃投資2億元,在海林市建設占地2平方公里的綜合性產業示范園區,加快推進生產工廠化、菌類多元化、加工精深化、市場品牌化、貿易國際化步伐。設計入園企業20戶,年生產各類菌包1億袋(塊),年銷售收入5億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展食用菌產業是當前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各縣(市)區要將發展食用菌產業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日程,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落實各項措施。農業、發改委、財政、供銷、科技、稅務、金融、工商、質監等相關部門要從我市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出發,明確職責,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同心協力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要積極支持以各級供銷社為主體的食用菌牽頭部門開展工作,健全組織機構,給予經費支持,切實做好業務指導、任務分解、綜合協調、調度考核等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產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的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農業、財政、供銷、林業、水務等相關部門要統籌整合相關資金,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加快食用菌產業項目建設,以項目化帶動產業化,各相關部門對食用菌相關項目要給予優先立項、資金扶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特別是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食用菌基地、龍頭企業等投資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促進食用菌產業加快發展。支持保險機構開展食用菌保險業務,鼓勵和引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投保,提高抵御風險能力。
 
  (三)強化質量安全監管。適應農產品綠色、安全消費和安全生產的要求,加強產品質量和安全體系建設,抓緊制訂和完善食用菌產品質量分級、投入品質量、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標準,突出產地環境檢測、投入品質量監管、菌種質量檢驗檢測、生產過程記錄制度、產品質量追溯及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健全市、縣、市場三級檢驗監測體系。加大食用菌安全生產的宣傳力度,不斷增強生產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質量安全意識。
 
  (四)提升產業管理和服務水平。改進工作方式,狠抓服務管理,加強食用菌產業環境、要素供給、市場流通、科技支撐以及產業政策等宏觀問題的調查研究,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廣、生產標準化、質量安全保障和營銷等相關工作,構筑產業支持和政策保護體系,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公益性支持、保障和服務。大力實施人才興菌戰略,形成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食用菌產業人才體系,進一步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地區: 黑龍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