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部門管理機構,中省駐郴各單位:
近年來,在中央、省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發展政策的強力引導下,我市的糧食生產保持了基本穩定。但是,當前糧食生產形勢仍然非常嚴峻。突出表現為: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質量下降;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稻田拋荒現象嚴重;基礎設施老化失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生產投入嚴重不足,適用技術普及緩慢,整個糧食產業的弱質屬性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為確保全市糧食生產穩定健康發展,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郴州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糧食產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要求各級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重視力度。2007年中央1號文件也提出要繼續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自給的方針,逐步構建供給穩定、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各級各有關部門對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和當前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可盲目樂觀,不可掉以輕心,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一項重要和緊迫的工作抓緊抓好。
二、嚴格保護耕地,切實提高耕地質量。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市耕地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每年減少1萬畝左右,人口卻每年凈增2萬左右,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各級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倍加珍惜耕地,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制,全面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各項規定,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要切實提高耕地質量,重點是加強工業區、礦區附近農田的耕地質量保護,嚴防礦毒、工業廢水污染。要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的執法力度,每年組織開展一次耕地保護執法大檢查活動,嚴肅處理耕地保護中的違法行為。要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生產,提倡施用農家肥。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力爭2007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350萬畝。
三、千方百計穩定水稻播種面積。近年來,由于一些地方稻田面積銳減,耕地拋荒嚴重,雙季稻改單季稻現象增多,造成我市水稻播種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據統計,2006年底全市水稻播種面積379萬畝,比最高年份的1977年446萬畝減少67萬畝。穩定糧食生產,必須首先穩定水稻播種面積。2007年,全市水稻面積必須穩定在380萬畝以上。要大力引導和鼓勵農民恢復和發展雙季稻生產。采取有效措施杜絕耕地拋荒現象,對拋荒的農田,規定不能享受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嚴禁在農田上發展林果業。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旱澇保收。
四、突出抓好優質稻開發,提高水稻生產的優質率比重。 各地要把抓好優質稻開發作為發展糧食生產的著力點來抓。力爭2007年全市發展優質稻面積270萬畝。各縣(市、區)要按照“連片種植,一片一種”的原則抓好優質稻生產規劃布局,確定重點發展區域和鄉鎮。農業部門要引進、篩選推廣一批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優質稻品種,每年篩選4-5個當家優質稻品種向農民公布。要積極推廣規范化栽培技術,按照《優質稻高產保優栽培技術規程》的要求,積極推進播種、收割、干燥、儲藏全程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優質稻標準化生產水平。要開展辦點示范,市里2007年重點支持指導安仁縣辦好萬畝高檔優質稻產業化開發示范點,其他縣(市、區)都要辦好1個千畝高檔優質稻生產示范片。
五、積極發展適銷對路旱糧生產,調優糧食產業結構。 2007年,全市要圍繞飼料、食品加工需要,大力發展玉米、馬鈴薯、紅薯、大豆等適銷對路的旱糧生產。要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旱土資源,以宜章、嘉禾、臨武、桂陽、資興、汝城等地為主,進一步擴大玉米種植范圍和種植面積,力爭全市春玉米種植面積達到55萬畝以上,秋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要突出抓好馬鈴薯開發,指導農民發展旱土、中稻田秋馬鈴薯生產和冬閑田春馬鈴薯生產。要以宜章為重點,建設脫毒馬鈴薯擴繁基地;以宜章、永興、北湖、資興為重點,大力推廣馬鈴薯配超級稻、馬鈴薯配雙季稻的種植模式;以抓好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開發示范為重點,在全市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不斷提高馬鈴薯生產效益。
六、大力推廣糧食生產綜合配套技術,不斷提高糧食單產。 一是切實加強優質高產良種推廣,因地制宜確定和發布適合當地生產、生態條件的主導品種,大力推廣優質高產良種。認真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大力發展超級稻,力爭2007年全市超級稻推廣面積達到80萬畝。二是積極推廣適用技術,促進良種、良法、良田、良制相結合。水稻重點推廣盤育拋秧、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收割等高產高效、省工節本的適用栽培技術;旱糧作物重點推廣間作套種技術和免耕直播等輕簡栽培技術。三是搞好病蟲測報和綜合防治工作,建立重大病蟲害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防止重大病蟲害危害成災。四是全面開展優質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各縣(市、區)都要創辦1個萬畝優質糧食高產示范樣板。各級農業部門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農村,為農民糧食生產提供技術服務。
七、認真落實中央惠農興糧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各地要認真落實中央糧食直補、水稻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產糧大縣獎勵和糧食最低收購價等系列政策,確保種糧農戶的利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全市糧食生產平穩發展。要進一步規范各種補貼申報發放程序,建立健全申報檔案,使各種補貼發放工作真正做到規范有序。
八、加強領導,明確職責,狠抓落實。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把糧食生產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繼續實行糧食工作行政一把手負責制,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及時掌握當地糧食生產動態,認真分析糧食生產形勢。各縣(市、區)政府每年要聽取1-2次專題匯報,及時研究和解決糧食生產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要按照2007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切實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投入力度。市、縣(市、區)財政要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糧食生產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及其辦點示范等工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業產業化引導資金、科技引導資金等要向優質糧食產區傾斜,重點支持優質稻基地、高標準農田、農業龍頭企業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水利資金要增加對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各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要大力支持優質糧食產業開發,重點解決糧食加工、收購、技改資金,及時向種糧農民發放小額信貸。要明確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建立糧食生產工作目標責任制,將生產任務、基地建設、辦點示范、保障措施等各項工作逐項落實到責任領導和責任人。2007年市里將把糧食生產工作列入對縣(市、區)經濟考核和新農村建設考核的重要指標。要對發展糧食生產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 表彰獎勵;對糧食生產工作重視不夠、發展不力、出現嚴重滑坡的,給予通報批評。???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近年來,在中央、省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發展政策的強力引導下,我市的糧食生產保持了基本穩定。但是,當前糧食生產形勢仍然非常嚴峻。突出表現為: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質量下降;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稻田拋荒現象嚴重;基礎設施老化失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生產投入嚴重不足,適用技術普及緩慢,整個糧食產業的弱質屬性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為確保全市糧食生產穩定健康發展,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郴州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糧食產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要求各級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重視力度。2007年中央1號文件也提出要繼續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自給的方針,逐步構建供給穩定、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各級各有關部門對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和當前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可盲目樂觀,不可掉以輕心,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一項重要和緊迫的工作抓緊抓好。
二、嚴格保護耕地,切實提高耕地質量。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市耕地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每年減少1萬畝左右,人口卻每年凈增2萬左右,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各級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倍加珍惜耕地,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制,全面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各項規定,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要切實提高耕地質量,重點是加強工業區、礦區附近農田的耕地質量保護,嚴防礦毒、工業廢水污染。要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的執法力度,每年組織開展一次耕地保護執法大檢查活動,嚴肅處理耕地保護中的違法行為。要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生產,提倡施用農家肥。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力爭2007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350萬畝。
三、千方百計穩定水稻播種面積。近年來,由于一些地方稻田面積銳減,耕地拋荒嚴重,雙季稻改單季稻現象增多,造成我市水稻播種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據統計,2006年底全市水稻播種面積379萬畝,比最高年份的1977年446萬畝減少67萬畝。穩定糧食生產,必須首先穩定水稻播種面積。2007年,全市水稻面積必須穩定在380萬畝以上。要大力引導和鼓勵農民恢復和發展雙季稻生產。采取有效措施杜絕耕地拋荒現象,對拋荒的農田,規定不能享受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嚴禁在農田上發展林果業。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旱澇保收。
四、突出抓好優質稻開發,提高水稻生產的優質率比重。 各地要把抓好優質稻開發作為發展糧食生產的著力點來抓。力爭2007年全市發展優質稻面積270萬畝。各縣(市、區)要按照“連片種植,一片一種”的原則抓好優質稻生產規劃布局,確定重點發展區域和鄉鎮。農業部門要引進、篩選推廣一批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優質稻品種,每年篩選4-5個當家優質稻品種向農民公布。要積極推廣規范化栽培技術,按照《優質稻高產保優栽培技術規程》的要求,積極推進播種、收割、干燥、儲藏全程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優質稻標準化生產水平。要開展辦點示范,市里2007年重點支持指導安仁縣辦好萬畝高檔優質稻產業化開發示范點,其他縣(市、區)都要辦好1個千畝高檔優質稻生產示范片。
五、積極發展適銷對路旱糧生產,調優糧食產業結構。 2007年,全市要圍繞飼料、食品加工需要,大力發展玉米、馬鈴薯、紅薯、大豆等適銷對路的旱糧生產。要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旱土資源,以宜章、嘉禾、臨武、桂陽、資興、汝城等地為主,進一步擴大玉米種植范圍和種植面積,力爭全市春玉米種植面積達到55萬畝以上,秋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要突出抓好馬鈴薯開發,指導農民發展旱土、中稻田秋馬鈴薯生產和冬閑田春馬鈴薯生產。要以宜章為重點,建設脫毒馬鈴薯擴繁基地;以宜章、永興、北湖、資興為重點,大力推廣馬鈴薯配超級稻、馬鈴薯配雙季稻的種植模式;以抓好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開發示范為重點,在全市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不斷提高馬鈴薯生產效益。
六、大力推廣糧食生產綜合配套技術,不斷提高糧食單產。 一是切實加強優質高產良種推廣,因地制宜確定和發布適合當地生產、生態條件的主導品種,大力推廣優質高產良種。認真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大力發展超級稻,力爭2007年全市超級稻推廣面積達到80萬畝。二是積極推廣適用技術,促進良種、良法、良田、良制相結合。水稻重點推廣盤育拋秧、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收割等高產高效、省工節本的適用栽培技術;旱糧作物重點推廣間作套種技術和免耕直播等輕簡栽培技術。三是搞好病蟲測報和綜合防治工作,建立重大病蟲害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防止重大病蟲害危害成災。四是全面開展優質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各縣(市、區)都要創辦1個萬畝優質糧食高產示范樣板。各級農業部門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農村,為農民糧食生產提供技術服務。
七、認真落實中央惠農興糧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各地要認真落實中央糧食直補、水稻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產糧大縣獎勵和糧食最低收購價等系列政策,確保種糧農戶的利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全市糧食生產平穩發展。要進一步規范各種補貼申報發放程序,建立健全申報檔案,使各種補貼發放工作真正做到規范有序。
八、加強領導,明確職責,狠抓落實。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把糧食生產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繼續實行糧食工作行政一把手負責制,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及時掌握當地糧食生產動態,認真分析糧食生產形勢。各縣(市、區)政府每年要聽取1-2次專題匯報,及時研究和解決糧食生產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要按照2007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切實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投入力度。市、縣(市、區)財政要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糧食生產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及其辦點示范等工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業產業化引導資金、科技引導資金等要向優質糧食產區傾斜,重點支持優質稻基地、高標準農田、農業龍頭企業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水利資金要增加對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各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要大力支持優質糧食產業開發,重點解決糧食加工、收購、技改資金,及時向種糧農民發放小額信貸。要明確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建立糧食生產工作目標責任制,將生產任務、基地建設、辦點示范、保障措施等各項工作逐項落實到責任領導和責任人。2007年市里將把糧食生產工作列入對縣(市、區)經濟考核和新農村建設考核的重要指標。要對發展糧食生產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 表彰獎勵;對糧食生產工作重視不夠、發展不力、出現嚴重滑坡的,給予通報批評。???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