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黑政發〔2012〕59號)

   2012-12-18 477
核心提示: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現將《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現將《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10日 


  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

  (2011—2015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關于“積極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以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為主要特征,以水利化、科技化、機械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為重要標志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依據《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和《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現實基礎和發展形勢

  “十一五”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四大”、“八化”的工作部署,深入實施“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勢頭強勁、成效顯著。“十二五”時期,仍需繼續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破解難題、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水平。

  (一)發展基礎堅實。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0年,全省實現農業增加值1302.9億元,比2005年增長90.3%。糧食總產量達到1002.6億斤,比2005年增加282.6億斤,商品率達到80%。畜牧、水產、蔬菜等產業穩步發展,“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以綠色食品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比2005年增加950億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開工建設了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干一期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12.8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996萬畝。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3736.3萬千瓦,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8.6%,比2005年提高9.6個百分點。水稻育秧大棚發展到79萬棟,大棚育秧比例達到75%以上。科技水平不斷提升。選育推廣糧食作物新品種396個,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五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積達到1.5億畝;奶牛、蛋雞良種率接近100%,生豬、肉牛良種率分別達到70%和65%以上,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民收入保持連續快速增長勢頭。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10.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91.7元,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

  (二)發展優勢明顯。土地資源優勢。全省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廣袤的黑土地是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耕地平坦,耕層深厚,適于優質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水資源優勢。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水資源總量達到810億立方米,居東北、華北和西北各省之首,是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最富集的省份。此外,還有界江界湖過境水量2710億立方米。農機裝備優勢。農機保有量、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位居全國之首。特別是近年來,新型農機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具備了研發生產大型農機裝備的能力。技術人才優勢。擁有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教學單位41所,農業科技和推廣人員4.7萬名,農業科技力量雄厚,近年已研發出一批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規模生產優勢。土地集中連片,適合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2010年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573萬畝,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263萬畝,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8%。產品質量優勢。地處高寒高緯度地區,開發時間較晚,森林、草場、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具備開發有機和綠色食品得天獨厚的條件,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面積、實物生產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產業基礎優勢。形成了以糧食、畜牧產品、山特產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體系,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對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農墾示范優勢。黑龍江墾區耕地占全省的1燉5,是國內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水平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有農場群,農業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發展潛力巨大。資源利用潛力。全省通過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中低產田、后備耕地和宜漁水面,實施草場和林地改造,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結構調整潛力。通過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生產力和區域布局,將進一步放大我省優質糧食、畜產品、蔬菜、特色種植養殖和農村新型服務等產業的比較優勢,能夠促進農村各業協調發展,實現優化結構增產增效。單產提高潛力。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步伐,全面實施大農機作業,推行現代農業耕作制度,推廣標準化和規模化種養技術,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能夠進一步提高糧食、蔬菜、畜禽單產水平。場縣共建潛力。通過深入開展合作共建,發揮墾區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能夠逐步縮小農村與墾區農業生產的差距,實現全省農業生產均衡發展和糧食平衡增產。產業升級潛力。通過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能夠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加工總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把巨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市場開發潛力。通過加強綠色食品市場開發,特別是加大農超對接、品牌建設推進力度,能夠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

  (四)發展機遇凸顯。戰略導向機遇。中央明確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在這一大背景、大趨勢下,推進城鄉統籌和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力度必將不斷加大。政策強化機遇。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將不斷完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省將在糧食主產區生態和利益補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外部條件更加有利。深化改革機遇。我省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將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通過開展先行先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能夠有效破解制約快發展、大發展的諸多體制性障礙,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反哺助推機遇。“十一五”期間,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環境優化機遇。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一整套體現科學發展、符合龍江實際的工作思路,尤其是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盼富裕、求發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基礎更加牢固。

  (五)發展任務艱巨。基礎設施弱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別是缺少大型水利工程和大型農機裝備,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糧食持續穩定增產的基礎不穩固。服務能力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全省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檢測、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信息、農資供應、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條件和能力建設滯后,制約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產業鏈條短的問題依然突出。農產品原字號出售和粗加工比重大,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率、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偏低,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經營規模小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較低,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難以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糧食生產與流通能力不匹配的問題依然突出。糧食倉儲、烘干、加工、物流等基礎設施落后,糧食保管和運輸成本高;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糧食順暢流通壓力較大。新型職業農民少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老齡化、婦女化、低齡化趨勢明顯,培育一大批符合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任重道遠。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機遇期,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性機遇,選準主攻方向和突破重點,真抓實干,奮力攻堅,就能夠走出一條具有龍江特色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三化同步”的戰略機遇,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發展規模農業、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四大”建設,不斷提高“八化”水平,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強化科技人才、設施裝備、生態環境支撐,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牽動能力、抗御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力爭率先在全國建成現代化大農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主攻重點。繼續強化政策扶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基層抓糧積極性,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集中生產要素投入,優化生產布局與品種結構,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和改善品質,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打造國家優質、安全、可靠的“大糧倉”。

  ——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核心任務。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通過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市場化營銷、產業化經營、職業化從業,拓寬農民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

  ——堅持把創新體制機制作為內生動力。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大力發展股份制農業,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營形式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轉變,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堅持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培養,促進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水平,促進農業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堅持把統籌協調發展作為根本要求。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結構調整與環境承載、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統籌農業與農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以“四大”、“八化”為主要標志,墾區及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內所有縣(市、區)在全國率先建成現代化大農業,其他縣(市、區)基本建成現代化大農業,總體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優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新格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專欄1 “十二五”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主要指標




  三、重點任務

  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質量效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事關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全局、影響長遠的十個方面建設。

  (一)做強優勢主導產業。

  1.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堅持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省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2億畝,建立起玉米、水稻、大豆“954”的種植結構。深入實施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加快整鄉整縣整市創建步伐,加強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建設,鞏固全國糧食總產和商品糧第一大省地位。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打造馬鈴薯生產和加工大省。到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500億斤以上,年增加100億斤;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600萬畝,總產量達到36億斤。

  專欄2 “十二五”主要糧食作物生產規劃表





  2.大力發展養殖業。推進無規定動物疫病省建設,加快實施“五千萬頭生豬”和“千萬噸奶”戰略工程規劃。進一步優化畜牧產業和產品結構,重點發展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加快畜牧業集約化、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推進苜蓿草和青貯飼料基地建設,到2015年,種植苜蓿1000萬畝、青貯玉米500萬畝。擴大水產養殖面積,加快名特新優水產品開發步伐,發展高效養殖,增加水產品生產總量。到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16.8萬噸、114.6萬噸和1036.1萬噸,年均增長10.1%、1.7%和13.1%;水產品總量達到65萬噸,比2010年增長10.2%。

專欄3“十二五”養殖業生產規劃表



  3.加快發展蔬菜產業。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擴大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生產規模。加快發展設施蔬菜,推進蔬菜標準園創建,帶動蔬菜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到2015年,全省蔬菜(含食用菌)面積發展到7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00萬畝。地產蔬菜人均占有量達到894斤,常年地產蔬菜自給率提高到85%,淡季自給率達到65%,均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

  4.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甜菜、亞麻、煙葉、藍莓、北藥、花卉等特色產業,擴大蠶、蜂、鹿、珍禽等養殖規模,建設一批生產規模大、市場相對穩定的標準化生產基地。調整品種結構,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新格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帶。同時,積極拓展農業的旅游觀光、文化傳承、休閑娛樂等新型功能,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5.拓展外向型農業。抓住沿邊開發開放帶建設即將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難得機遇,深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和“出口創匯企業振興工程”,進一步擴大對俄農業開發合作,扶持發展果菜、雜糧雜豆、水稻、山特產品、畜產品五大優勢出口基地,提高農產品貿易水平。到2015年,全省對俄境外農業開發面積達到950萬畝,比2010年增長48.4%;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面積達到260萬畝,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40億美元。

  (二)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1.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攻關。積極開展農業應用基礎和前沿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重點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展覽館和農機裝備研發中心,構筑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技術高地。應用常規技術、轉基因技術、分子定向育種等生物技術,挖掘動植物高產、優質、抗逆等重要遺傳潛力。大力開展農業節水、耕地保護與節約利用、農業機械化與設施農業、農產品保鮮與精深加工、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技術攻關。加快研究開發不同生態區域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設施連作障礙治理技術,以及區域農業生產物質要素、技術優化組合及科學配置模式。

  2.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整合科技資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重點培育第一積溫帶畝產1700斤,第二積溫帶畝產1500斤,第三積溫帶畝產1300斤,第四、五積溫帶畝產1100斤以上的玉米新品種;第三、四積溫帶優質高產穩產水稻新品種。到201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主推品種更新一次,優質專用品種覆蓋率達到93%以上;奶牛、生豬、肉牛、肉羊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70%和60%。

  3.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新創業行動,深入開展以院縣共建、校市聯建、院村共建、專家大院為主要模式的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民對科技的應用能力。組織下派科技副縣(市、區)長,實現農業縣(市、區)全覆蓋。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承擔農技推廣項目,積極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到2015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種植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5%,畜牧和水產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80%。

  4.全面推行現代農業生產制度。推行深松整地制度,擴大大機械深松整地作業規模,活化土層,加深耕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全面提高耕地蓄水、供水、抗旱澇能力。推行農作物輪作制度,加快建立起北部麥豆產區以“玉玉豆”、“麥豆玉”、“豆玉薯”為主導的科學合理輪作體系。推行現代栽培制度,完善和推廣五大糧食作物十大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努力提高技術到位率,不斷提高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水平。推行水稻規范化生產制度,加快水稻育秧大棚和智能化催芽車間建設,到2015年全面積實現水稻育苗大棚化和催芽智能化,提高水稻生產水平。
 

 
地區: 黑龍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