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網3月30日綜合報道】以前得殺死活雞才能得到雞肉 ,現在只要利用科技讓細胞增殖就能制造雞肉。
據愛范兒報道,這是楳圖一雄1990年發表的漫畫《14 歲》中的一句臺詞。漫畫中,楳圖一雄創造了一個未來世界:
22世紀,人類食用的肉類可以通過基因工程生產。突然一天,雞肉制造工廠的培養槽中,出現了長著眼睛的變異雞肉,這塊“肉”最終生長成具有高度智慧的雞頭人身……人類存亡難料,一只雞想統治世界……
你是否已經被這位驚悚恐怖漫畫大師嚇到了?不過硅谷的創業者們一定沒有看過這個故事,他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讓“人造肉”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
人造肉的兩種制造方式:植物提取和細胞培養
近日一家名為Impossible Foods的“素肉”制造公司公布了他們的新工廠。而另一家“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s邀請消費者品嘗了他們通過培育細胞制造的雞肉和鴨肉。
Impossible Foods 表示建立新的工廠后全年應該每月生產四百萬份漢堡,比目前的水平高出近250倍。據好奇心日報報道,昨天這家公司發布公告稱,他們在上一輪融資中抽出 1 億多美元建設的工廠已經建成,人造肉量產項目啟動在即。根據公告,這家工廠的生產實力不凡,每月可產出 100 萬磅(約合 45.4 萬公斤)的人造肉。如果按照肉牛的平均產肉率計算,就相當于一個兩千多頭牛的農場了。
目前,全美餐廳每年的碎牛肉消耗量在 50 億磅,而且由于生產成本降低,美國農業部預測,整個市場的消費量到 2025 年還會再增長 1.7%。所以,在先前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Impossible Foods 的高管團隊強調稱,人造肉市場目前主要的問題不是需求,而是供應能力。
而Memphis Meats的試吃結果是得到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認同:
很好吃,和真的雞肉沒什么太大的不一樣。
這兩家都是生產“人造肉”的公司,但是Impossible Foods與Memphis Meats的技術手段并不相同。Impossible Foods將源于植物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組合成肉類和奶酪。而Memphis Meats采用另一種聽起來更極端的方法:在實驗室利用真正的動物細胞培養肉類。
他們分別代表了目前制造人造肉的兩種方法。第一種“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它實際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制品,是一種“假肉”。而另一種是真正意義上“人造肉”,研究人員用糖、氨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喂養”提取自動物身上的干細胞,讓它不斷“長大”。
這些聽起來很不可思的主意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事實上,人們對“不需要宰殺動物就能獲得肉類”的想法由來已久,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漫畫。比這更早的還有1931年溫斯頓·丘吉爾在《河濱雜志》(Strand Magazine)撰文表示人類未來的實驗室里應該培育動物身體的不同部件:
再過50年,我們就不用再做“為了吃個雞胸、雞翅就把整只雞養起來”這種荒唐事了。
幾年前,硅谷的創業者們開始著手實現這個想象中的場景,興起了一股制造“假肉”的風潮。2009 年成立的Beyond Meat是也是其中的明星公司,它是一家植物成分的肉類替代品的制造商。Beyond Meat還獲得了Twitter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比爾·蓋茨等名人的投資。
2013年,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生理學的Mark Post教授制做了第一個“人造肉”漢堡。
除了肉制品,硅谷的公司們還在嘗試用技術改造其他食物,比如雞蛋和乳制品等:
Hampton Creek,舊金山,人造雞蛋
Gelcor,加利福尼亞,人造動物明膠
Perfect Foods,加利福尼亞,人造乳制品
Clara Foods,舊金山,人造蛋清
為什么要造人造肉?
這些公司都曾向外界表達過他們熱衷于研究“人造肉”的原因,他們認為人造肉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負擔、動物福利、人類健康等問題。
據統計,美國的牲畜屠宰業每年會拋下14億噸的垃圾。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當前全球陸地面積有30%都被用于養殖業(包括牧場和飼料田)。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8%來自養殖業。
“人造肉”可以減少水,土地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對環境是比較友善的。制作出第一個“人造肉”漢堡的Mark Post博士曾經在采訪中表示:
想象未來30年之后,你有兩個相同的產品,一個是你必須屠宰牛才能獲得。“另一個”是完全一樣的,而且更便宜,沒有溫室氣體排放,沒有動物屠宰,你會選擇哪一個?
盡管“人造肉”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里它真正顛覆我們的餐桌還有一定的距離。目前,Beyond Meat公司生產的蛋白質為原料的肉類替代品已經在 2013 年開始通過Whole Foods Market向用戶銷售。但真正的肉——通過細胞培育制造的肉,要想來到我們餐桌上還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
在考慮吃不吃之前,人造肉還需要解決它的成本和產量
目前,肉類培養的步驟包括,干細胞,培養基,再到可以進行批量生產高的大型生物反應器。每一個關鍵步驟都十分昂貴。
Mark Post在2013年制做的第一個“人造肉”漢堡花費了33萬美元。2015年,Memphis Meats公司制作的人造牛肉丸,每磅價值18,000美元。上周Memphis Meats提供給消費者試吃的人造雞肉,雖然成本已經降低了很多,但每磅的價值還是高達9,000美元。
Mark Post認為不久之后“人造肉”可以達到正常供應的產量:
我們現在有一個從食品行業排列的投資者。我們估計需要3—4年的時間讓人造肉制作的漢堡包進入市場,漢堡包的價格將維持在10—11英鎊之間。
拋開價格很產量的問題不說,對“人造肉”持反對態度的觀點也不少。很多經濟學者指出,現在全球糧產其實足以喂飽每個人,分配不均、貧窮、浪費、天災及貪腐等才是“糧食不足”的主因。
另外,“人造肉”如果真的能在幾年后實現商業化量產,它要如何說服監管部門和消費者認可它是百分百健康呢?這也將是“人造肉”總有一天要面臨的。
那么問題來了,當有一天你的餐桌上出現了“人造肉”,你是吃呢還是不吃呢?
日期:2017-03-31
據愛范兒報道,這是楳圖一雄1990年發表的漫畫《14 歲》中的一句臺詞。漫畫中,楳圖一雄創造了一個未來世界:
22世紀,人類食用的肉類可以通過基因工程生產。突然一天,雞肉制造工廠的培養槽中,出現了長著眼睛的變異雞肉,這塊“肉”最終生長成具有高度智慧的雞頭人身……人類存亡難料,一只雞想統治世界……
你是否已經被這位驚悚恐怖漫畫大師嚇到了?不過硅谷的創業者們一定沒有看過這個故事,他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讓“人造肉”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
人造肉的兩種制造方式:植物提取和細胞培養
近日一家名為Impossible Foods的“素肉”制造公司公布了他們的新工廠。而另一家“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s邀請消費者品嘗了他們通過培育細胞制造的雞肉和鴨肉。
Impossible Foods 表示建立新的工廠后全年應該每月生產四百萬份漢堡,比目前的水平高出近250倍。據好奇心日報報道,昨天這家公司發布公告稱,他們在上一輪融資中抽出 1 億多美元建設的工廠已經建成,人造肉量產項目啟動在即。根據公告,這家工廠的生產實力不凡,每月可產出 100 萬磅(約合 45.4 萬公斤)的人造肉。如果按照肉牛的平均產肉率計算,就相當于一個兩千多頭牛的農場了。
目前,全美餐廳每年的碎牛肉消耗量在 50 億磅,而且由于生產成本降低,美國農業部預測,整個市場的消費量到 2025 年還會再增長 1.7%。所以,在先前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Impossible Foods 的高管團隊強調稱,人造肉市場目前主要的問題不是需求,而是供應能力。
而Memphis Meats的試吃結果是得到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認同:
很好吃,和真的雞肉沒什么太大的不一樣。
這兩家都是生產“人造肉”的公司,但是Impossible Foods與Memphis Meats的技術手段并不相同。Impossible Foods將源于植物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組合成肉類和奶酪。而Memphis Meats采用另一種聽起來更極端的方法:在實驗室利用真正的動物細胞培養肉類。
他們分別代表了目前制造人造肉的兩種方法。第一種“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它實際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制品,是一種“假肉”。而另一種是真正意義上“人造肉”,研究人員用糖、氨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喂養”提取自動物身上的干細胞,讓它不斷“長大”。
這些聽起來很不可思的主意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事實上,人們對“不需要宰殺動物就能獲得肉類”的想法由來已久,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漫畫。比這更早的還有1931年溫斯頓·丘吉爾在《河濱雜志》(Strand Magazine)撰文表示人類未來的實驗室里應該培育動物身體的不同部件:
再過50年,我們就不用再做“為了吃個雞胸、雞翅就把整只雞養起來”這種荒唐事了。
幾年前,硅谷的創業者們開始著手實現這個想象中的場景,興起了一股制造“假肉”的風潮。2009 年成立的Beyond Meat是也是其中的明星公司,它是一家植物成分的肉類替代品的制造商。Beyond Meat還獲得了Twitter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比爾·蓋茨等名人的投資。
2013年,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生理學的Mark Post教授制做了第一個“人造肉”漢堡。
除了肉制品,硅谷的公司們還在嘗試用技術改造其他食物,比如雞蛋和乳制品等:
Hampton Creek,舊金山,人造雞蛋
Gelcor,加利福尼亞,人造動物明膠
Perfect Foods,加利福尼亞,人造乳制品
Clara Foods,舊金山,人造蛋清
為什么要造人造肉?
這些公司都曾向外界表達過他們熱衷于研究“人造肉”的原因,他們認為人造肉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負擔、動物福利、人類健康等問題。
據統計,美國的牲畜屠宰業每年會拋下14億噸的垃圾。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當前全球陸地面積有30%都被用于養殖業(包括牧場和飼料田)。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8%來自養殖業。
“人造肉”可以減少水,土地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對環境是比較友善的。制作出第一個“人造肉”漢堡的Mark Post博士曾經在采訪中表示:
想象未來30年之后,你有兩個相同的產品,一個是你必須屠宰牛才能獲得。“另一個”是完全一樣的,而且更便宜,沒有溫室氣體排放,沒有動物屠宰,你會選擇哪一個?
盡管“人造肉”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里它真正顛覆我們的餐桌還有一定的距離。目前,Beyond Meat公司生產的蛋白質為原料的肉類替代品已經在 2013 年開始通過Whole Foods Market向用戶銷售。但真正的肉——通過細胞培育制造的肉,要想來到我們餐桌上還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
在考慮吃不吃之前,人造肉還需要解決它的成本和產量
目前,肉類培養的步驟包括,干細胞,培養基,再到可以進行批量生產高的大型生物反應器。每一個關鍵步驟都十分昂貴。
Mark Post在2013年制做的第一個“人造肉”漢堡花費了33萬美元。2015年,Memphis Meats公司制作的人造牛肉丸,每磅價值18,000美元。上周Memphis Meats提供給消費者試吃的人造雞肉,雖然成本已經降低了很多,但每磅的價值還是高達9,000美元。
Mark Post認為不久之后“人造肉”可以達到正常供應的產量:
我們現在有一個從食品行業排列的投資者。我們估計需要3—4年的時間讓人造肉制作的漢堡包進入市場,漢堡包的價格將維持在10—11英鎊之間。
拋開價格很產量的問題不說,對“人造肉”持反對態度的觀點也不少。很多經濟學者指出,現在全球糧產其實足以喂飽每個人,分配不均、貧窮、浪費、天災及貪腐等才是“糧食不足”的主因。
另外,“人造肉”如果真的能在幾年后實現商業化量產,它要如何說服監管部門和消費者認可它是百分百健康呢?這也將是“人造肉”總有一天要面臨的。
那么問題來了,當有一天你的餐桌上出現了“人造肉”,你是吃呢還是不吃呢?
日期:20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