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姚軍虎教授團隊在解析奶山羊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的發生和耐受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5-02-07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99
核心提示: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姚軍虎教授團隊研究論文“Ileal microbial microbiome and its secondary bile acids modulate susceptibility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dairy goats”在線發表于《Microbiome》上。……(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姚軍虎教授團隊研究論文“Ileal microbial microbiome and its secondary bile acids modulate susceptibility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dairy goats”在線發表于《Microbiome》上。學院博士后汪悅、已畢業博士生陳曉東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國)生物科學學院Sharon A. Huws教授為并列第一作者;我院姚軍虎教授、武圣儒副教授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Leluo Guan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采用高瘤胃可降解淀粉(RDS)日糧是現代集約化奶山羊飼養中應對高能量需求的普遍策略。然而,長期飼喂高RDS日糧會引發奶畜肝臟代謝功能障礙,導致肝臟脂肪代謝紊亂和炎癥反應,發生代謝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性肝炎(MASH),進而限制該營養策略在產業上的應用。本研究創新性關注飼喂高RDS飼糧時奶山羊發生MASH的易感性差異,以腸-肝軸為研究靶點,研究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的改變導致的腸道和肝臟免疫穩態失衡,進而誘發炎癥介導的肝損傷的潛在機制,為日糧RDS調控奶山羊肝臟健康提供了理論依據。
 
  本項目調整飼糧RDS水平,鑒定了MASH耐受和易感奶山羊,整合單細胞轉錄組、轉錄組、宏基因組、靶向和非靶向代謝組分析,結合小鼠MASH模型驗證試驗,結果發現:發生MASH山羊肝臟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肝臟和血清中初級膽汁酸升高,次級膽汁酸降低,促進肝臟脂肪積累。在MASH耐受山羊個體中,回腸次級膽汁酸產生菌和編碼次級膽汁酸產生的相關酶的關鍵微生物基因增加,肝臟、血清和回腸中熊去氧膽酸、異去氧膽酸和異膽酸含量的增加。同時,熊去氧膽酸、異去氧膽酸和異膽酸可誘導肝臟中T輔助細胞17(TH17)減少,調節性T細胞(Treg)比例增加,進而改善因高RDS飼糧導致的脂肪肝炎。
 
  本研究結果以膽汁酸腸-肝循環為靶點,為奶山羊MASH的發生和耐受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并為開發熊去氧膽酸、異去氧膽酸和異膽酸等次級膽汁酸代謝物作為添加劑改善奶畜肝臟健康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302775)、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22M722616)和陜西省三秦人才引進計劃區域青年人才項目(2024)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4-01964-0



日期:2025-02-07
 
標簽: 脂肪 代謝 山羊
行業: 畜禽肉品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