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小麥主要分布在我國長城以北和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集中在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黑龍江等省(自治區)。根據地域分布、氣候特點及種植方式等,可大致劃分為東北春麥區、北部春麥區和西北春麥區,旱地和灌區均有種植。春小麥提倡適期早播,“清明”節氣過后,各春麥區由西向東陸續進入播種期。總體來看,去冬今春北方地區降水較多,土壤墑情較好,對春播十分有利,但東北部分地區春季氣溫較低,土壤解凍慢,播期可能略有推遲。針對春季墑情和氣候特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制定2024年春小麥生產技術指導意見,以提高小麥整地播種質量為核心、以培育壯苗構建高產群體為重點,抓住耕、種、管、收各環節,全力奪取春小麥豐產豐收。
一、培肥地力,精細整地
(一)提倡春小麥輪作倒茬。東北春麥區可與玉米、大豆、油菜、雜糧等作物倒茬。西北春麥區可與胡麻、豆類、玉米、馬鈴薯、糜子、谷子等作物輪作倒茬。
(二)提高還田和整地質量。推行深翻、深松和耙茬結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旋耕整地為深耕深翻。在時間上,無論深翻或耙茬,伏秋作業增產效果均優于春季。要求前茬作物收后及時深耕滅茬,立土曬垡,熟化土壤,納雨蓄墑;秋末再結合深耕鋪施腐熟農家肥培肥地力,在冬季封凍前進行鎮壓收墑;早春解凍后“頂凌”鎮壓耙耱保墑,使地表平整、土壤細碎綿軟、上虛下實,為適期早播及提高播種質量奠定基礎。
二、優化布局,選用良種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生產水平及品種特性要求,尤其是品種的抗寒性、抗病性和穩產性選準選好品種。東北春麥區屬于我國強筋小麥優勢產業帶,宜選擇高產、抗旱抗倒、抗赤霉病、抗穗發芽的強筋及中強筋小麥品種,最大程度利用資源優勢。西北灌區應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性好、抗干熱風、抗倒伏、耐鹽堿的中強筋和中筋品種。西北旱地選擇抗旱節水、抗條銹病、株高適宜、灌漿速度快的品種。
三、適期早播,精量播種
牢固樹立“七分種、三分管”的理念,以提高播種質量為中心,著力實現一播全苗、苗勻苗壯,構建豐產群體結構。
(一)種子處理。播前種子必須進行機械精選,質量達到良種以上標準。各地可根據常發病蟲害情況,選擇適宜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堅決杜絕“白籽”下地。
(二)播量確定。春小麥分蘗期短,分蘗成穗率低,獲得高產主要依靠主莖成穗。按照“以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原則,根據產量目標、品種特性、千粒重、發芽率、出苗率、分蘗成穗率,結合播期早晚、地力水平、水肥條件等情況計算播種量,改大播量播種為精量半精量播種,構建合理群體。灌區可采用寬幅精播、寬窄行播種等技術,畝保苗35—45萬;氣候和降水不穩定的旱作區,可采取半精量播種,畝保苗40—50萬。
(三)適期早播。春小麥提倡適期早播。當氣溫穩定通過0℃、土壤化凍5厘米即可播種。新疆和東北春播前積雪較厚的地區,可提前機械破壞雪層,促進化雪,盡早播種。播種深度視土壤墑情而定,灌區一般3—5厘米,旱地和墑情差的地塊可適當深播,但播深一般不超過7厘米。旱地播前干土層若超過5厘米,可在播前一周先用輕磙鎮壓提墑后再播種;若干土層超過10厘米,需采取深種淺蓋播種法,即先開溝、后播種,種在濕土層,播后順溝覆土3厘米左右。
四、合理肥水,防治病蟲
(一)施肥技術
1.確定總施肥量。全生育期總施肥量應根據目標產量、播前土壤基礎肥力、肥料當年利用率來確定。推薦參考施肥量為:①灌區畝產500 公斤以上麥田,在畝施1.5—3噸有機肥基礎上,畝施純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鉀2—3公斤;②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畝產250—400公斤的旱地麥田,畝施純氮6—8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鉀1.5—3公斤;③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畝產100—200公斤的旱薄地,畝施純氮3—5公斤、五氧化二磷2—4公斤、氧化鉀1—1.5公斤。
2.施足基肥。春小麥生育期短,施足基肥是豐產穩產的基礎。基肥宜于秋末結合耕作整地施入,也可在春播時采用大型聯合作業機械將肥料和種子分層施入,化肥應施在種子下方1—1.5厘米,以防腐蝕種子。旱地追肥困難,建議結合播前整地或播種,一次性將所有肥料做基肥施入;灌區強調氮肥后移,除全部有機肥、磷肥和鉀肥做基肥外,50%的氮肥做基肥施入,其余50%作追肥施入;滴灌春小麥可適當加大氮肥做基肥的施用比例,將70%以上的氮肥和鉀肥、全部磷肥作基肥。
3.科學追肥。灌區春小麥在2葉1心至拔節期結合灌水進行第一次追肥,追肥量占總追氮量的70%左右;第二次追肥在抽穗至開花期結合灌水進行,追肥量占總追氮量的30%左右。追肥要看田、看地、看長勢,對葉色深綠、有倒伏傾向的旺苗麥田,可推遲追肥時間或不再追肥。旱地小麥若出現黃苗、弱苗和受凍癥狀,可結合降雨每畝補追純氮2公斤左右。
(二)灌水技術
1.灌底墑水。灌區一般在入冬后土壤夜凍晝消時灌底墑水。若前茬為小麥秸稈還田,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灌底墑水,以便加速秸稈腐解,同時有洗鹽、壓鹽的作用。底墑水要灌足灌透,畝灌溉量一般80—110方,以土壤相對含水量70%—75%為宜。
2.生育期灌水。春小麥全生育期一般灌溉3—4次。第一次灌水在分蘗至拔節期進行,畝灌水50—70方;第二次灌水在抽穗期進行,畝灌水45—55方;第三次灌水在花后20 天灌漿盛期進行,畝灌水30—40方。干熱風危害嚴重的地區,在干熱風來臨前2—3天,可淺澆一次“洗臉水”,畝灌水20方左右。生育期灌溉要視土壤墑情、苗情及降雨情況靈活掌握,若遇降雨或有倒伏和貪青趨勢的麥田,可推遲澆水或不澆水;后期大風天氣不可澆水;氣溫過高、土壤失墑快時,可適當提前澆水。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滴灌、微噴帶等節水灌溉技術。滴灌春小麥生育期滴灌7—9次,灌水周期8—15天,高溫季節可縮短滴灌間隔期,適當加大拔節至開花期間的滴灌量。
(三)中耕鎮壓
春播后若土壤出現板結,要及時通過耙耱破除板結和放苗。鎮壓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根系發育,起到抗旱保墑壯桿作用,提高抗逆性及產量。在小麥3—5葉期,視土壤墑情和苗情及時鎮壓1—2次,基本原則是墑情差、坷垃多、苗旺的麥田要壓,雨后、土粘、地硬、苗弱的麥田不壓。旱地麥田在拔節前中耕1次,有利于保墑和促進麥苗生長;對分蘗過多麥田,中耕深鋤3—5厘米,損傷部分表層根系,促進根系下扎,控制地上部生長。中耕結合人工除草進行,若雜草較多,可進行化學除草。春小麥4—5葉期為雜草最佳防控時機,過早防治雜草沒有出齊,拔節后再防治易傷苗和發生藥害。
(四)病蟲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通過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種子包衣、科學施肥、田間管理等措施,創造有利于小麥生長的良好環境,降低病蟲發生風險。病害防控以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黑穗病、根腐病、莖基腐病、白粉病等為重點,蟲害以蚜蟲、吸漿蟲、皮薊馬、粘蟲為重點,優先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達到綠色優質高效的標準。
(五)防災減損
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的思想,努力做到正常年份增產增收、輕災年份穩產增效、重災年份保產減損。東北春麥區重點做好春旱、夏旱、干熱風等災害預防,西北地區干旱、“倒春寒”、干熱風等頻發且嚴重,尤其在小麥拔節期季節性干旱突出,要保證土壤適宜水分,偏旱麥田適時灌溉。對群體過大、生長過旺、有倒伏危險的麥田,可在拔節初期噴施壯豐安等預防倒伏,抽穗后進行2—3次“一噴三防”,間隔7—10天,可達到防病蟲、防干熱風、防早衰、增粒重的目的。加強監測預報,在干熱風來臨前,及時葉面噴灑萘乙酸、磷酸二氫鉀等溶液,可一定程度預防干熱風,減輕災害損失。
五、及時收獲,顆粒歸倉
小麥機收宜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進行,此時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機械收獲要求總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提前做好收、曬、烘的機械與場所準備工作,確保小麥收獲產量和品質。密切關注氣象預報,適當調整收獲期,避免發生“爛場雨”和穗發芽。脫粒后若籽粒含水量高,經晾曬、烘干后,籽粒含水量降到13%以下方可入庫貯藏。
日期:2024-04-18
一、培肥地力,精細整地
(一)提倡春小麥輪作倒茬。東北春麥區可與玉米、大豆、油菜、雜糧等作物倒茬。西北春麥區可與胡麻、豆類、玉米、馬鈴薯、糜子、谷子等作物輪作倒茬。
(二)提高還田和整地質量。推行深翻、深松和耙茬結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旋耕整地為深耕深翻。在時間上,無論深翻或耙茬,伏秋作業增產效果均優于春季。要求前茬作物收后及時深耕滅茬,立土曬垡,熟化土壤,納雨蓄墑;秋末再結合深耕鋪施腐熟農家肥培肥地力,在冬季封凍前進行鎮壓收墑;早春解凍后“頂凌”鎮壓耙耱保墑,使地表平整、土壤細碎綿軟、上虛下實,為適期早播及提高播種質量奠定基礎。
二、優化布局,選用良種
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生產水平及品種特性要求,尤其是品種的抗寒性、抗病性和穩產性選準選好品種。東北春麥區屬于我國強筋小麥優勢產業帶,宜選擇高產、抗旱抗倒、抗赤霉病、抗穗發芽的強筋及中強筋小麥品種,最大程度利用資源優勢。西北灌區應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性好、抗干熱風、抗倒伏、耐鹽堿的中強筋和中筋品種。西北旱地選擇抗旱節水、抗條銹病、株高適宜、灌漿速度快的品種。
三、適期早播,精量播種
牢固樹立“七分種、三分管”的理念,以提高播種質量為中心,著力實現一播全苗、苗勻苗壯,構建豐產群體結構。
(一)種子處理。播前種子必須進行機械精選,質量達到良種以上標準。各地可根據常發病蟲害情況,選擇適宜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堅決杜絕“白籽”下地。
(二)播量確定。春小麥分蘗期短,分蘗成穗率低,獲得高產主要依靠主莖成穗。按照“以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原則,根據產量目標、品種特性、千粒重、發芽率、出苗率、分蘗成穗率,結合播期早晚、地力水平、水肥條件等情況計算播種量,改大播量播種為精量半精量播種,構建合理群體。灌區可采用寬幅精播、寬窄行播種等技術,畝保苗35—45萬;氣候和降水不穩定的旱作區,可采取半精量播種,畝保苗40—50萬。
(三)適期早播。春小麥提倡適期早播。當氣溫穩定通過0℃、土壤化凍5厘米即可播種。新疆和東北春播前積雪較厚的地區,可提前機械破壞雪層,促進化雪,盡早播種。播種深度視土壤墑情而定,灌區一般3—5厘米,旱地和墑情差的地塊可適當深播,但播深一般不超過7厘米。旱地播前干土層若超過5厘米,可在播前一周先用輕磙鎮壓提墑后再播種;若干土層超過10厘米,需采取深種淺蓋播種法,即先開溝、后播種,種在濕土層,播后順溝覆土3厘米左右。
四、合理肥水,防治病蟲
(一)施肥技術
1.確定總施肥量。全生育期總施肥量應根據目標產量、播前土壤基礎肥力、肥料當年利用率來確定。推薦參考施肥量為:①灌區畝產500 公斤以上麥田,在畝施1.5—3噸有機肥基礎上,畝施純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鉀2—3公斤;②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畝產250—400公斤的旱地麥田,畝施純氮6—8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鉀1.5—3公斤;③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畝產100—200公斤的旱薄地,畝施純氮3—5公斤、五氧化二磷2—4公斤、氧化鉀1—1.5公斤。
2.施足基肥。春小麥生育期短,施足基肥是豐產穩產的基礎。基肥宜于秋末結合耕作整地施入,也可在春播時采用大型聯合作業機械將肥料和種子分層施入,化肥應施在種子下方1—1.5厘米,以防腐蝕種子。旱地追肥困難,建議結合播前整地或播種,一次性將所有肥料做基肥施入;灌區強調氮肥后移,除全部有機肥、磷肥和鉀肥做基肥外,50%的氮肥做基肥施入,其余50%作追肥施入;滴灌春小麥可適當加大氮肥做基肥的施用比例,將70%以上的氮肥和鉀肥、全部磷肥作基肥。
3.科學追肥。灌區春小麥在2葉1心至拔節期結合灌水進行第一次追肥,追肥量占總追氮量的70%左右;第二次追肥在抽穗至開花期結合灌水進行,追肥量占總追氮量的30%左右。追肥要看田、看地、看長勢,對葉色深綠、有倒伏傾向的旺苗麥田,可推遲追肥時間或不再追肥。旱地小麥若出現黃苗、弱苗和受凍癥狀,可結合降雨每畝補追純氮2公斤左右。
(二)灌水技術
1.灌底墑水。灌區一般在入冬后土壤夜凍晝消時灌底墑水。若前茬為小麥秸稈還田,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灌底墑水,以便加速秸稈腐解,同時有洗鹽、壓鹽的作用。底墑水要灌足灌透,畝灌溉量一般80—110方,以土壤相對含水量70%—75%為宜。
2.生育期灌水。春小麥全生育期一般灌溉3—4次。第一次灌水在分蘗至拔節期進行,畝灌水50—70方;第二次灌水在抽穗期進行,畝灌水45—55方;第三次灌水在花后20 天灌漿盛期進行,畝灌水30—40方。干熱風危害嚴重的地區,在干熱風來臨前2—3天,可淺澆一次“洗臉水”,畝灌水20方左右。生育期灌溉要視土壤墑情、苗情及降雨情況靈活掌握,若遇降雨或有倒伏和貪青趨勢的麥田,可推遲澆水或不澆水;后期大風天氣不可澆水;氣溫過高、土壤失墑快時,可適當提前澆水。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滴灌、微噴帶等節水灌溉技術。滴灌春小麥生育期滴灌7—9次,灌水周期8—15天,高溫季節可縮短滴灌間隔期,適當加大拔節至開花期間的滴灌量。
(三)中耕鎮壓
春播后若土壤出現板結,要及時通過耙耱破除板結和放苗。鎮壓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根系發育,起到抗旱保墑壯桿作用,提高抗逆性及產量。在小麥3—5葉期,視土壤墑情和苗情及時鎮壓1—2次,基本原則是墑情差、坷垃多、苗旺的麥田要壓,雨后、土粘、地硬、苗弱的麥田不壓。旱地麥田在拔節前中耕1次,有利于保墑和促進麥苗生長;對分蘗過多麥田,中耕深鋤3—5厘米,損傷部分表層根系,促進根系下扎,控制地上部生長。中耕結合人工除草進行,若雜草較多,可進行化學除草。春小麥4—5葉期為雜草最佳防控時機,過早防治雜草沒有出齊,拔節后再防治易傷苗和發生藥害。
(四)病蟲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通過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種子包衣、科學施肥、田間管理等措施,創造有利于小麥生長的良好環境,降低病蟲發生風險。病害防控以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黑穗病、根腐病、莖基腐病、白粉病等為重點,蟲害以蚜蟲、吸漿蟲、皮薊馬、粘蟲為重點,優先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達到綠色優質高效的標準。
(五)防災減損
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的思想,努力做到正常年份增產增收、輕災年份穩產增效、重災年份保產減損。東北春麥區重點做好春旱、夏旱、干熱風等災害預防,西北地區干旱、“倒春寒”、干熱風等頻發且嚴重,尤其在小麥拔節期季節性干旱突出,要保證土壤適宜水分,偏旱麥田適時灌溉。對群體過大、生長過旺、有倒伏危險的麥田,可在拔節初期噴施壯豐安等預防倒伏,抽穗后進行2—3次“一噴三防”,間隔7—10天,可達到防病蟲、防干熱風、防早衰、增粒重的目的。加強監測預報,在干熱風來臨前,及時葉面噴灑萘乙酸、磷酸二氫鉀等溶液,可一定程度預防干熱風,減輕災害損失。
五、及時收獲,顆粒歸倉
小麥機收宜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進行,此時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機械收獲要求總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提前做好收、曬、烘的機械與場所準備工作,確保小麥收獲產量和品質。密切關注氣象預報,適當調整收獲期,避免發生“爛場雨”和穗發芽。脫粒后若籽粒含水量高,經晾曬、烘干后,籽粒含水量降到13%以下方可入庫貯藏。
日期: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