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典型案例|超范圍添加食品添加劑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要求十倍懲罰性賠償

   2024-03-15 最高人民法院微信號532
核心提示:為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評價、指引功能和警示、教育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此次發布四起涉及未成年人食品安全司法保護的典型案例。……(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為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評價、指引功能和警示、教育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此次發布四起涉及未成年人食品安全司法保護的典型案例。
 
  李某訴某乳業公司產品責任糾紛案


  ——超范圍添加食品添加劑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要求十倍懲罰性賠償
 
  基本案情
 
  2019年5月18日、5月19日,李某購買某乳業公司生產的固體飲料18罐,單價每罐328元,共計5904元。該產品配料表上標注:葡萄糖漿、植物脂肪粉、氨基酸等配料。其中,氨基酸括號內標注有L-賴氨酸、L-蛋氨酸、L-色氨酸、L-酪氨酸等成分。李某認為L-賴氨酸、L-蛋氨酸、L-酪氨酸、L-色氨酸等4種氨基酸允許使用的食品類別中不包括固體飲料,案涉產品構成超范圍添加,訴請某乳業公司退回購物款5904元并承擔10倍貨款賠償。某乳業公司抗辯認為,案涉產品中標示的L-賴氨酸、L-蛋氨酸、L-酪氨酸、L-色氨酸系氨基酸復合物,是通過特殊工藝即蛋白質加酶制劑水解而成,系以改性形式存在而非添加的物質,配料表相關表述和食品安全符合國家標準。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GB14880-2012)規定,L-賴氨酸允許使用的食品類別不包含固體飲料,但案涉產品系蛋白固體飲料,并非可以添加上述氨基酸的食品。某乳業公司作為食品生產者,未能舉證證明另外三種氨基酸能夠用于非特殊膳食用食品和其化合物來源,未能舉證證明該三種氨基酸能夠用于案涉食品,應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原告李某購買18罐固體飲料的行為符合當地生活消費購買習慣,某乳業公司作為生產者,生產的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的規定,法院判決其支付十倍貨款的懲罰性賠償金59040元。


  典型意義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問題,特別是嬰幼兒食品安全事涉千萬家庭,國家對嬰幼兒食品安全制定了嚴格的標準。本案例涉及嬰幼兒最常見的配方粉固體飲料,通過明確固體飲料中氨基酸屬于超范圍添加進而影響食品安全,判決生產者支付十倍懲罰性賠償金,彰顯了人民法院保護嬰幼兒食品安全的堅定決心,也為同類案件提供參考。

  相關報道:典型案例|超范圍添加食品添加劑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要求十倍懲罰性賠償
典型案例|銷售者虛假宣傳,消費者有權要求三倍賠償
典型案例|篡改生產日期銷售過期奶制品,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典型案例|給學校提供受污染午餐,法院支持行政機關依法嚴懲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涉未成年人食品安全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日期:2024-03-15
 
行業: 添加劑配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