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金堂縣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方式,建立一支村級專職監管隊伍,構建基層監管服務體系,切實解決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不足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業化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人員,優化結構。為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村級植保觀察員、村防疫員隊伍“兼職”多、報酬低,監管職責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金堂縣探索以政府采購公益性服務方式,整合三支隊伍力量,構建起一支專業化的村級監管隊伍。全縣現有專職監管員107人,平均年齡38歲,高中以上學歷占83%。一是引入第三方勞務機構。以縣政府為主體公開招標引入1家具有勞務派遣資質的服務機構,勞務機構按照預設職數,向各鄉鎮派駐專職村級監管員,協助所在鄉鎮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專職監管員勞動關系隸屬勞務機構。二是嚴格人員選聘。第三方勞務機構向鄉鎮派駐的專職人員必須為村級工作站點及管轄區域內常駐人口(不得兼有其他職業)、年齡在18–50周歲、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夠熟練使用電腦辦公、有農村工作經驗、熱愛農村工作,且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培訓合格,不符合條件或不能勝任工作的,及時撤換。三是建立運行機制。建立由鄉鎮、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第三方勞務機構、各村委會共同參與的村級監管隊伍建設管理運行機制,村級專職監管人員接受四方的日常監督管理和目標考核,所有考核結果均與村級專職監管人員的績效工資和年終考核掛鉤。
(二)整合職責,運行有效。為有效解決三支隊伍整合為一支隊伍后,職能不清晰、兼職不專業的問題,金堂縣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益性服務為重點,整合相關職能職責,細化量化專職村級監管員職責,確保監管責任全面落實。一是明確監管職責。將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工作職能進行整合,明確專職村級監管員需要負責責任區域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巡查、農殘檢測、植保植檢、動物防疫、動物衛生協檢及有關法律法規宣傳,負責監管信息上報、溯源信息上傳,同時配合做好鄉鎮人民政府、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二是開展先行先試。在全縣產業較為集中的趙家等3個鄉鎮選出6個試點村,由勞務公司派駐3名村級監管員,按照專職村級監管員工作職責和監督考核機制先行試點,為全面推動村級監管隊伍建設積累運行經驗。三是科學劃定服務區域。充分征求鄉鎮政府及鄉鎮農業林業產業綜合服務站意見,根據產業集中發展情況、辦公條件、道路交通條件、人口分布狀況,以2–3個村(社區)為一個片區,將全縣涉農村(社區)合理劃分為91個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區域,設置專職村級監管崗位91個,確保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任務能夠得到有效落實,不留監管死角。
(三)整合要素,保障資金。為有效解決村級監管經費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分散使用、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金堂縣探索將財政資金化零為整,集中用于村級專職監管隊伍。一是整合三項經費。將全縣每年村植保觀察員經費約30萬元、村防疫員經費約50萬元、村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經費約110萬元,三項經費共約190萬元全部整合用于向第三方勞務服務公司購買村級公益性服務。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在整合已有的190萬元財政資金之外,2021年縣級財政再投入約290萬元,共計480余萬元,集中投向專職村級監管隊伍建設。三是規范財政資金使用。將財政資金支付與專職監管員績效掛鉤,采取預留部分績效考核資金方式,每季度對村級監管員進行考核,機構考核得分高于90分全部撥付績效資金,低于60分的全部扣除,同時每季度考核得分按照一定權重計入當年年終考核結果,有效保障財政資金使用。
二、初步成效
(一)監管隊伍穩定,助推安全水平提升。金堂縣通過人員和職能職責整合,變“兼職”為“專職”,變“協管員”成“專管員”,待遇的大幅提高,讓專職監管員成了真正吃“技術飯”的上班族,工作主動性更強,技術水平更專業,監管隊伍更加穩定,切實解決了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植保植檢、產地檢疫人手不足,基層防疫人員年齡老化、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增強了基層監管力量,有力地推動了鎮村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有效運行。
(二)監管技術專業,助推服務質量升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門“技術活”,監管員不僅需要懂宣傳、會巡查,還要會操作儀器、會分析數據、會技術指導。金堂縣不僅明確了專職村級監管員的選聘條件和工作職責,還建立監管員學習培訓制度,由縣農業主管部門負責每人每年專業培訓不少于40學時,有效提高了監管員的職業素質和技術水平,讓專門的人干事更加專業,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更加規范。
(三)服務體系完善,助推監管工作落實。生產是源頭,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如何控制好全過程生產環節,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關鍵。專職村級管理隊伍的建立切實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現了“大戶一月兩巡查,散戶一月一巡查”,同時讓農質、動檢、水產、農殘檢測、植保、疫控等多項農業服務都在村一級有了工作抓手,各類數據的收集更新、技術解答推廣、違法違規信息上報更加順暢,基層農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讓監管范圍無死角全覆蓋,讓生產經營主體責任落地落實,有力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四)工作職責全面,助推社會引導正向。職業村級監管員在協助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同時,也為監管對象提供農產品產地準出檢測服務、畜禽產品產地檢疫協檢服務、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咨詢服務、動物疫病防治技術咨詢服務等工作。通過向監管對象開展法律法規宣傳并提供監管服務,提高了農產品生產從業者質量安全意識,增強了監管對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認同感,增強了監管對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配合程度、提高了監管對象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自覺性,全社會人人關注、共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格局逐漸形成。
日期:2023-11-10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人員,優化結構。為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村級植保觀察員、村防疫員隊伍“兼職”多、報酬低,監管職責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金堂縣探索以政府采購公益性服務方式,整合三支隊伍力量,構建起一支專業化的村級監管隊伍。全縣現有專職監管員107人,平均年齡38歲,高中以上學歷占83%。一是引入第三方勞務機構。以縣政府為主體公開招標引入1家具有勞務派遣資質的服務機構,勞務機構按照預設職數,向各鄉鎮派駐專職村級監管員,協助所在鄉鎮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專職監管員勞動關系隸屬勞務機構。二是嚴格人員選聘。第三方勞務機構向鄉鎮派駐的專職人員必須為村級工作站點及管轄區域內常駐人口(不得兼有其他職業)、年齡在18–50周歲、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夠熟練使用電腦辦公、有農村工作經驗、熱愛農村工作,且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培訓合格,不符合條件或不能勝任工作的,及時撤換。三是建立運行機制。建立由鄉鎮、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第三方勞務機構、各村委會共同參與的村級監管隊伍建設管理運行機制,村級專職監管人員接受四方的日常監督管理和目標考核,所有考核結果均與村級專職監管人員的績效工資和年終考核掛鉤。
(二)整合職責,運行有效。為有效解決三支隊伍整合為一支隊伍后,職能不清晰、兼職不專業的問題,金堂縣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益性服務為重點,整合相關職能職責,細化量化專職村級監管員職責,確保監管責任全面落實。一是明確監管職責。將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工作職能進行整合,明確專職村級監管員需要負責責任區域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巡查、農殘檢測、植保植檢、動物防疫、動物衛生協檢及有關法律法規宣傳,負責監管信息上報、溯源信息上傳,同時配合做好鄉鎮人民政府、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二是開展先行先試。在全縣產業較為集中的趙家等3個鄉鎮選出6個試點村,由勞務公司派駐3名村級監管員,按照專職村級監管員工作職責和監督考核機制先行試點,為全面推動村級監管隊伍建設積累運行經驗。三是科學劃定服務區域。充分征求鄉鎮政府及鄉鎮農業林業產業綜合服務站意見,根據產業集中發展情況、辦公條件、道路交通條件、人口分布狀況,以2–3個村(社區)為一個片區,將全縣涉農村(社區)合理劃分為91個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區域,設置專職村級監管崗位91個,確保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任務能夠得到有效落實,不留監管死角。
(三)整合要素,保障資金。為有效解決村級監管經費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分散使用、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金堂縣探索將財政資金化零為整,集中用于村級專職監管隊伍。一是整合三項經費。將全縣每年村植保觀察員經費約30萬元、村防疫員經費約50萬元、村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經費約110萬元,三項經費共約190萬元全部整合用于向第三方勞務服務公司購買村級公益性服務。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在整合已有的190萬元財政資金之外,2021年縣級財政再投入約290萬元,共計480余萬元,集中投向專職村級監管隊伍建設。三是規范財政資金使用。將財政資金支付與專職監管員績效掛鉤,采取預留部分績效考核資金方式,每季度對村級監管員進行考核,機構考核得分高于90分全部撥付績效資金,低于60分的全部扣除,同時每季度考核得分按照一定權重計入當年年終考核結果,有效保障財政資金使用。
二、初步成效
(一)監管隊伍穩定,助推安全水平提升。金堂縣通過人員和職能職責整合,變“兼職”為“專職”,變“協管員”成“專管員”,待遇的大幅提高,讓專職監管員成了真正吃“技術飯”的上班族,工作主動性更強,技術水平更專業,監管隊伍更加穩定,切實解決了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植保植檢、產地檢疫人手不足,基層防疫人員年齡老化、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增強了基層監管力量,有力地推動了鎮村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有效運行。
(二)監管技術專業,助推服務質量升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門“技術活”,監管員不僅需要懂宣傳、會巡查,還要會操作儀器、會分析數據、會技術指導。金堂縣不僅明確了專職村級監管員的選聘條件和工作職責,還建立監管員學習培訓制度,由縣農業主管部門負責每人每年專業培訓不少于40學時,有效提高了監管員的職業素質和技術水平,讓專門的人干事更加專業,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更加規范。
(三)服務體系完善,助推監管工作落實。生產是源頭,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如何控制好全過程生產環節,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關鍵。專職村級管理隊伍的建立切實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現了“大戶一月兩巡查,散戶一月一巡查”,同時讓農質、動檢、水產、農殘檢測、植保、疫控等多項農業服務都在村一級有了工作抓手,各類數據的收集更新、技術解答推廣、違法違規信息上報更加順暢,基層農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讓監管范圍無死角全覆蓋,讓生產經營主體責任落地落實,有力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四)工作職責全面,助推社會引導正向。職業村級監管員在協助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同時,也為監管對象提供農產品產地準出檢測服務、畜禽產品產地檢疫協檢服務、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咨詢服務、動物疫病防治技術咨詢服務等工作。通過向監管對象開展法律法規宣傳并提供監管服務,提高了農產品生產從業者質量安全意識,增強了監管對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認同感,增強了監管對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配合程度、提高了監管對象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自覺性,全社會人人關注、共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格局逐漸形成。
日期: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