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由河北省奶業協會主辦的“2025北方奶業大會暨第七屆河北國際奶業博覽會”在石家莊盛大開幕。本屆大會以“以萬變應不變,穿越經濟周期”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奶業產業鏈的專家學者、牧場代表及奶牛養殖從業人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行業發展新趨勢與技術創新路徑。作為中國奶業領軍企業,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育種中心負責人王波臻在大會產業技術與發展論壇環節帶來了《儲能蓄勢應對新形勢、穿越周期拓展新未來——以牛為本打造核心牛群挖掘發展潛力》的主題報告,分享了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在奶牛遺傳改良、核心牛群建設及牧場降本增效方面的實踐成果與前沿技術,通過“良種牛品質升級工程”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思路,開拓創新路徑。
直面行業挑戰:核心牛群建設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當前,我國奶牛種質資源基礎薄弱、嚴重依賴進口、遺傳改良進展緩慢是制約提升奶牛單產、降低養殖成本的核心瓶頸。奶牛種質作為奶業發展的“芯片”,對我國奶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及行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具有核心影響作用。數據顯示,國內牧場90%以上種牛遺傳物質依賴進口,在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面對外部嚴峻的國際形勢,奶牛種業必須自立自強,方能突破“卡脖子”,擺脫受制于人,為14億人的“奶瓶子”裝上中國“牛芯片”。為此,伊利早在2019年就全面啟動“良種牛品質升級工程”,通過種質科研、轉化應用、專業培訓、現場服務、政策引領等多種方式幫牧場改良增效,筑牢國內奶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正如王波臻在報告中指出:“奶牛養殖的長期競爭力,不僅取決于當下的生產效率,更依賴于核心牛群的遺傳潛力儲備。”通過建立優質核心牛群,牧場能夠系統性優化牛群結構,培育具備高產、高繁、抗病、長壽等優勢的奶牛,為未來3-5年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核心牛群的遺傳優勢對牧場效益影響深遠:產奶量育種值最優組與最差組的奶牛,其305天成年當量單產差距可達2.86噸,若以單頭牛年單產差值計算,經濟效益差距超過萬元。這一數據直觀印證了“良種即效益”的行業共識。對此,王波臻強調:“核心牛群建設需立足長期規劃,通過精準選育和科學管理實現‘儲能蓄勢’,方能穿越行業周期波動。”
科學育種體系:從分群管理到精準選育種
如何高效建立核心牛群?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提出了一套覆蓋“評估-分群-選配-擴繁”全鏈條的解決方案。
首先,基于基因組檢測、系譜分析和生產性能數據,動態優化牛群結構,科學開展分群育種;其次,核心群優先使用全球排名靠前的性控凍精或胚胎,快速擴繁優質后代,逐步減少低效基因留存,實施精準選配策略;另外,依托基因組測定、DHI性能監測和線性評定技術,定向選育產奶量、乳房結構、肢蹄健康等關鍵性狀,同步提升單產與牛群健康水平,依托技術賦能增效。
位于保定市的金谷牧場是伊利的合作牧場,也是伊利核心牛群建設服務工程的典型標桿。金谷牧場在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技術服務團隊的指導服務下,通過分群育種和基因組選育,其NM$指數>400的牛只占比提升至73.63%,單產達42.37公斤/天,同比提高2.16公斤,飼養成本降至1.66元/公斤,實現“高產”與“降本”雙突破。
全鏈服務落地:從技術幫扶到效益轉化
伊利始終以“以牛為本”的理念助推行業穩步前行,通過多維度的技術服務體系,助力牧場將育種規劃轉化為實際效益。
面對行業發展新趨勢,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以核心牛群建設為基石,將奶牛生產壽命、優質飼草料轉化率、精益管理運營等核心技術領域橫向融合,立體推動奶牛養殖向資源節約、效率倍增新型態升級。王波臻表示:“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持續深化基因組技術應用,探索功能基因檢測和胚胎移植技術,培育兼具健康、高產、高繁、抗病、長壽、低碳的優質核心牛群,加快我國奶牛核心種群建設速度,為奶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正如定州鑫牧源牧場,在伊利技術團隊的支持下,通過核心群分群育種和個體選配,21天妊娠率從43.16%提升至54.65%;河北誠信牧場引入精益管理后,單產同比提高2.51公斤,飼喂成本下降0.1元/公斤。這些案例證明,科學育種與精益管理的結合,能夠顯著提升牧場養殖效率與運營能力。
2025北方奶業大會為行業提供了思想碰撞與技術交流的平臺,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所分享的實踐成果,也再次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方案、注入了新動能。未來,伊利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攜手產業鏈伙伴共同推進奶牛種業振興,儲能蓄勢應對新形勢,為中國奶業穿越新周期、拓展新未來提供持續助力。
日期:2025-04-14
直面行業挑戰:核心牛群建設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當前,我國奶牛種質資源基礎薄弱、嚴重依賴進口、遺傳改良進展緩慢是制約提升奶牛單產、降低養殖成本的核心瓶頸。奶牛種質作為奶業發展的“芯片”,對我國奶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及行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具有核心影響作用。數據顯示,國內牧場90%以上種牛遺傳物質依賴進口,在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面對外部嚴峻的國際形勢,奶牛種業必須自立自強,方能突破“卡脖子”,擺脫受制于人,為14億人的“奶瓶子”裝上中國“牛芯片”。為此,伊利早在2019年就全面啟動“良種牛品質升級工程”,通過種質科研、轉化應用、專業培訓、現場服務、政策引領等多種方式幫牧場改良增效,筑牢國內奶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正如王波臻在報告中指出:“奶牛養殖的長期競爭力,不僅取決于當下的生產效率,更依賴于核心牛群的遺傳潛力儲備。”通過建立優質核心牛群,牧場能夠系統性優化牛群結構,培育具備高產、高繁、抗病、長壽等優勢的奶牛,為未來3-5年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核心牛群的遺傳優勢對牧場效益影響深遠:產奶量育種值最優組與最差組的奶牛,其305天成年當量單產差距可達2.86噸,若以單頭牛年單產差值計算,經濟效益差距超過萬元。這一數據直觀印證了“良種即效益”的行業共識。對此,王波臻強調:“核心牛群建設需立足長期規劃,通過精準選育和科學管理實現‘儲能蓄勢’,方能穿越行業周期波動。”
科學育種體系:從分群管理到精準選育種
如何高效建立核心牛群?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提出了一套覆蓋“評估-分群-選配-擴繁”全鏈條的解決方案。
首先,基于基因組檢測、系譜分析和生產性能數據,動態優化牛群結構,科學開展分群育種;其次,核心群優先使用全球排名靠前的性控凍精或胚胎,快速擴繁優質后代,逐步減少低效基因留存,實施精準選配策略;另外,依托基因組測定、DHI性能監測和線性評定技術,定向選育產奶量、乳房結構、肢蹄健康等關鍵性狀,同步提升單產與牛群健康水平,依托技術賦能增效。
位于保定市的金谷牧場是伊利的合作牧場,也是伊利核心牛群建設服務工程的典型標桿。金谷牧場在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技術服務團隊的指導服務下,通過分群育種和基因組選育,其NM$指數>400的牛只占比提升至73.63%,單產達42.37公斤/天,同比提高2.16公斤,飼養成本降至1.66元/公斤,實現“高產”與“降本”雙突破。
全鏈服務落地:從技術幫扶到效益轉化
伊利始終以“以牛為本”的理念助推行業穩步前行,通過多維度的技術服務體系,助力牧場將育種規劃轉化為實際效益。
面對行業發展新趨勢,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以核心牛群建設為基石,將奶牛生產壽命、優質飼草料轉化率、精益管理運營等核心技術領域橫向融合,立體推動奶牛養殖向資源節約、效率倍增新型態升級。王波臻表示:“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持續深化基因組技術應用,探索功能基因檢測和胚胎移植技術,培育兼具健康、高產、高繁、抗病、長壽、低碳的優質核心牛群,加快我國奶牛核心種群建設速度,為奶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正如定州鑫牧源牧場,在伊利技術團隊的支持下,通過核心群分群育種和個體選配,21天妊娠率從43.16%提升至54.65%;河北誠信牧場引入精益管理后,單產同比提高2.51公斤,飼喂成本下降0.1元/公斤。這些案例證明,科學育種與精益管理的結合,能夠顯著提升牧場養殖效率與運營能力。
2025北方奶業大會為行業提供了思想碰撞與技術交流的平臺,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所分享的實踐成果,也再次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方案、注入了新動能。未來,伊利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攜手產業鏈伙伴共同推進奶牛種業振興,儲能蓄勢應對新形勢,為中國奶業穿越新周期、拓展新未來提供持續助力。
日期: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