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冬小麥主產區之一,在淡水資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提高作物產量和水分生產力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受到廣泛關注。植株干物質積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情況是影響籽粒產量的兩個關鍵因素。育種過程中對冬小麥收獲指數的持續優化已接近生理極限,增加生物量積累成為持續提高冬小麥產量的關鍵。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選取本地區廣泛種植的冬小麥品種于2002-2022年在中國科學院欒城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開展長期定位灌溉試驗。結果表明,關鍵生育期充足的水分供給可以增加冬小麥的產量潛力及穩定性,而中度水分虧缺(實際蒸散量占潛在蒸散量比例為75%)可實現較高的水分生產力。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的提高,對冬小麥增產具有主要貢獻。
研究發現合理選育耐高密度、對水分脅迫敏感性較低的冬小麥品種,在開花-灌漿階段保持較高葉片光合作用強度,結合田間管理措施增加作物有效分蘗數、葉面積指數及光能截獲效率,從而提高植株干物質積累量,這是促進冬小麥產量持續提高的可行方案。
相關研究成果以What matters more, biomass accumulation or allocation, in yiel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for winter wheat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為題,在線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上。研究工作得到河北省的支持。
日期:2023-09-20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選取本地區廣泛種植的冬小麥品種于2002-2022年在中國科學院欒城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開展長期定位灌溉試驗。結果表明,關鍵生育期充足的水分供給可以增加冬小麥的產量潛力及穩定性,而中度水分虧缺(實際蒸散量占潛在蒸散量比例為75%)可實現較高的水分生產力。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的提高,對冬小麥增產具有主要貢獻。
研究發現合理選育耐高密度、對水分脅迫敏感性較低的冬小麥品種,在開花-灌漿階段保持較高葉片光合作用強度,結合田間管理措施增加作物有效分蘗數、葉面積指數及光能截獲效率,從而提高植株干物質積累量,這是促進冬小麥產量持續提高的可行方案。
相關研究成果以What matters more, biomass accumulation or allocation, in yiel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for winter wheat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為題,在線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上。研究工作得到河北省的支持。
日期: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