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熱科院在水稻土碳礦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3-03-27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939
核心提示:中國熱科院環植所農業環境團隊在水稻土碳礦化機制上取得新進展,首次揭示了熱帶地區稻田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代謝策略、碳化學多樣性對水稻土碳礦化的耦合調控機制。研究結果可為水稻土固碳減排策略提供理論依據。……(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中國熱科院環植所農業環境團隊在水稻土碳礦化機制上取得新進展,首次揭示了熱帶地區稻田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代謝策略、碳化學多樣性對水稻土碳礦化的耦合調控機制。研究結果可為水稻土固碳減排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水稻田不但是全球重要的農業用地,更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土壤碳匯。近年來,由于土地利用方式轉變頻繁發生,水稻土碳礦化增強,碳虧損問題突出。因此,關注水稻土碳礦化機制,對理解碳循環過程,支撐我國“雙碳目標,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至關重要。然而,迄今為止,微生物多樣性和碳化學多樣性對水稻土碳礦化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農業環境團隊以熱區常見的水稻田不同土地利用模式(水稻田轉變為稻菜、菜地、撂荒地)為對象,采用多光譜技術、高通量測序、化學計量分析等方法,從微生物多樣性和化學多樣性的協同視角探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結果表明,水稻土碳礦化強度與土地利用模式有關,直接受土壤溶解性有機質(DOM)含量和微生物碳代謝活性影響,而間接受DOM化學多樣性和微生物群落組成影響。具體而言,與水稻田相比,撂荒地中劇烈增加的碳礦化與其豐富的親水性物質(如氨基、多糖)和富營養類群(如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有關。中等礦化強度的稻-菜地與其微生物的惰性碳代謝策略有關。礦化強度無顯著變化的蔬菜地與其豐富的貧營養菌和較少的DOM數量有關。
 
  研究結果以”New insights into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tropical paddy soil under land use conversion: Coupled rol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metabolism,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hemodiversity“為題發表于《Geoderma》。中國熱科院環植所吳東明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武春媛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及海南儋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農業農村部熱區綠色低碳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支持。
 
  論文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23.116393



日期:2023-03-27
 
行業: 食品檢測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