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克隆小麥隱性抗病毒新基因

   2023-01-23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931
核心提示:1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手段發現第二個小麥黃花葉病隱性抗病毒基因,可對小麥黃花葉病提供完全抗病性,該研究為抗黃花葉病小麥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1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手段發現第二個小麥黃花葉病隱性抗病毒基因,可對小麥黃花葉病提供完全抗病性,該研究為抗黃花葉病小麥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雜志上。
 
  據楊平研究員介紹,小麥黃花葉病是我國小麥年均發病面積最大的病毒病害,由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攜帶小麥黃花葉病毒(WYMV)感染引起。土傳病毒病經根系感染傳播的特性使得培育抗病品種成為病害防控的唯一手段,發掘抗病毒基因資源至關重要。
 
  該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創制了小麥真核生物翻譯起始因子基因(TaeIF4E)在A、B、D亞基因組上分別攜帶敲除突變的小麥編輯材料。通過人工雜交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構建了TaeIF4E三個拷貝均敲除的三突變體株系,以及分別敲除單個或者兩個拷貝的單、雙突變體株系。接種小麥黃花葉病毒后發現,只有TaeIF4E三突變體表現出對病毒的完全抗性,且能正常結實;單或雙突變體仍感病,感病后表現為植株矮小、結實率嚴重降低。在正常生長條件下,農藝性狀調查發現TaeIF4E三突變體與其他基因型比較,表現出株高增加5-10cm、抽穗期和成熟期推遲3-5天,對產量和其他性狀均沒有影響。由此證實,TaeIF4E作為感病宿主因子基因參與小麥黃花葉病毒感染。在主栽小麥品種中編輯該基因,可以改良小麥對黃花葉病的抗病性。該研究為抗黃花葉病小麥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
 
  作科所闞金紅助理研究員、碩士生蔡羽和程春園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楊平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蔣樅璁副研究員、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何震天研究員、陳士強副研究員也參與了本研究工作。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和江蘇省自主創新資金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bi.14002



日期:2023-01-23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