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世界性藥食同源辛香蔬菜之一。中國生姜栽培面積、產量和出口量均居全球第一位。生姜產業在我國西南地區單產經濟效益高,已被重慶市列入“七大特色農業產業鏈”,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優選產業。姜辣素是生姜特有的呈味物質,也是生姜多種功能活性的主要功能因子,在調味品、化妝品和醫療保健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長久以來生姜基因組信息的缺乏,限制了我們對生姜基因組的研究和姜辣素合成調控機理的理解,導致了生姜分子育種發展緩慢。
2021年8月5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of diploid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and its unique gingerol biosynthetic pathway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破解了西南地區主栽品種竹根姜的基因組,利用短讀長(369.51 Gb),長讀長PacBio(285.81 Gb)及Hi-C(563.16 Gb)策略組裝出竹根姜兩套單倍型高質量基因組,單倍型的基因組大小分別為1.53 Gb (contig N50: 4.68 M) 和1.51 Gb (contig N50:5.28 M),98.11%的序列錨定到22條染色體(圖1)。PacBio 讀長在2個單倍型的overlap分別為 97.95%和98.1%,顯示了分型的準確性。兩套單倍型的Ka/Ks分析揭示生姜馴化歷史過程中經歷了相似的選擇壓力。通過等位基因分析,總共55,635個基因(占所有基因的72%)在兩個單倍型中具有同源性。生姜17,226對等位基因中,11.9%在轉錄水平表現出染色體偏好性(圖2)。該研究發現生姜基因組雜合度3.6%,是目前已報道雜合度最高的植物基因組。重復序列高,其中長末端片段重復(long terminal repeats,LTRs)占61.06%,可能是導致其基因組大、雜合度高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生姜基因組進化的主要驅動力。生姜等位基因在兩套單倍型中沒有展現出表達差異,17,226對等位基因中有2055對(11.9%)在轉錄水平表現出染色體偏好性。
圖1. 生姜基因組特征統計。a. 染色體;b. 基因密度;c. SSR密度;d. LTR密度;e. GC含量。
圖2. 生姜兩套單倍型等位基因的比較。A. 兩個單倍型的單個染色體的Ka/Ks值;B. 生姜單倍型1和單倍型0等位基因分布圖(從內到外:a. 雜合度比率;b. 等位基因;c. 雜合基因比率;d. DEL比率;e. 染色體數目;f. 等位基因鏈接);C. 兩個單倍型配對染色體中等位基因的FPKM值。
通過整合基因組、轉錄組和代謝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該研究構建了生姜特有成分姜辣素的合成通路,篩選出12個參與姜辣素合成的關鍵酶家族(PAL, C4H, 4CL, CST, C3′H, C3OMT, CCOMT, CSE, PKS, AOR, DHN, 和DHT),鑒定出38個可能調控姜辣素合成的重要轉錄因子家族,并繪制出姜辣素合成的分子調控網絡。
圖3. 生姜中重要次級代謝產物定量分析及姜辣素合成通路解析。A. 樣本采集示意圖;B. 以正/負離子模式鑒定到的生姜根莖代謝產物的主成分分析;C. 姜辣素生物合成關鍵基因的表達通路。
該工作由劉奕清教授(重慶文理學院、長江大學)牽頭,西南大學和華大基因等參與共同完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董照明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夏慶友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趙萍教授、王翊教授和張艷副教授作為合作者參與。該研究得到了重慶文理學院生姜基因組重大專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日期:2021-08-16
2021年8月5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of diploid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and its unique gingerol biosynthetic pathway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破解了西南地區主栽品種竹根姜的基因組,利用短讀長(369.51 Gb),長讀長PacBio(285.81 Gb)及Hi-C(563.16 Gb)策略組裝出竹根姜兩套單倍型高質量基因組,單倍型的基因組大小分別為1.53 Gb (contig N50: 4.68 M) 和1.51 Gb (contig N50:5.28 M),98.11%的序列錨定到22條染色體(圖1)。PacBio 讀長在2個單倍型的overlap分別為 97.95%和98.1%,顯示了分型的準確性。兩套單倍型的Ka/Ks分析揭示生姜馴化歷史過程中經歷了相似的選擇壓力。通過等位基因分析,總共55,635個基因(占所有基因的72%)在兩個單倍型中具有同源性。生姜17,226對等位基因中,11.9%在轉錄水平表現出染色體偏好性(圖2)。該研究發現生姜基因組雜合度3.6%,是目前已報道雜合度最高的植物基因組。重復序列高,其中長末端片段重復(long terminal repeats,LTRs)占61.06%,可能是導致其基因組大、雜合度高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生姜基因組進化的主要驅動力。生姜等位基因在兩套單倍型中沒有展現出表達差異,17,226對等位基因中有2055對(11.9%)在轉錄水平表現出染色體偏好性。
圖1. 生姜基因組特征統計。a. 染色體;b. 基因密度;c. SSR密度;d. LTR密度;e. GC含量。
圖2. 生姜兩套單倍型等位基因的比較。A. 兩個單倍型的單個染色體的Ka/Ks值;B. 生姜單倍型1和單倍型0等位基因分布圖(從內到外:a. 雜合度比率;b. 等位基因;c. 雜合基因比率;d. DEL比率;e. 染色體數目;f. 等位基因鏈接);C. 兩個單倍型配對染色體中等位基因的FPKM值。
通過整合基因組、轉錄組和代謝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該研究構建了生姜特有成分姜辣素的合成通路,篩選出12個參與姜辣素合成的關鍵酶家族(PAL, C4H, 4CL, CST, C3′H, C3OMT, CCOMT, CSE, PKS, AOR, DHN, 和DHT),鑒定出38個可能調控姜辣素合成的重要轉錄因子家族,并繪制出姜辣素合成的分子調控網絡。
圖3. 生姜中重要次級代謝產物定量分析及姜辣素合成通路解析。A. 樣本采集示意圖;B. 以正/負離子模式鑒定到的生姜根莖代謝產物的主成分分析;C. 姜辣素生物合成關鍵基因的表達通路。
該工作由劉奕清教授(重慶文理學院、長江大學)牽頭,西南大學和華大基因等參與共同完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董照明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夏慶友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趙萍教授、王翊教授和張艷副教授作為合作者參與。該研究得到了重慶文理學院生姜基因組重大專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日期:202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