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戰略,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完善機制、強化監管、提升能力,堅決守住食品安全底線,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日前,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被國務院食安委表彰為“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先進集體”。
強化黨政同責,落實屬地責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分別聽取食品安全工作情況匯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指導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分管領導先后多次深入食品企業、商超、基層一線,實地調研指導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工作要求,督促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市食安委每季度召開一次食安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一是強化機制保障。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了《西寧市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清單》《西寧市食品安全事前問責暫行辦法》,制定印發了《西寧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西寧市貫徹<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各縣區、各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壓茬有序推進,推動“黨政同責”和“四有兩責”落地實施。二是強化責任體系。市政府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標考核范疇,權重由2%提高至3%,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目標和責任,督促各縣區政府和部門承職履責,積極構建一級抓一級的責任體系。三是強化基層保障。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員(義務監督員)隊伍,將基層監管與綜合治理有效結合,發揮網格化管理效力,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先后聘任食品安全協管員782名;將食品安全納入社區綜治網格化管理,先后聘用綜治網格員2200余人,形成了市、縣、鄉鎮、村四級網格化工作格局。
強化示范引領,提升監管水平。堅持把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作為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統籌安排、同步推進。一是堅持示范引領。深入開展“細胞”創建,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11條,示范店、示范企業160家,北京華聯萬達店等5家超市達到國家級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標準;積極推進“明廚亮灶”和“放心廚房”示范店創建工程,創建“綠色餐廳”94家,打造33家百姓“放心廚房”,陽光廚房達標率85%,在6700余家餐飲企業實施食品安全分類定級店外掛牌公示工作。二是緊盯重點領域。開展餐飲具清洗專項整治,完成餐飲具監督抽檢1060批次,合格率由原來的78%提升到91%。按照“規范一批、提升一批、取締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抽檢和跟蹤檢查力度,引導零散豆制品加工小作坊到集中專區生產,規范整治小作坊90余家、取締50余家,提升了小作坊安全監管水平。三是強化風險防控。堅持對9大類26項食品計劃性抽檢、專項抽檢和市縣(區)分級分類抽檢相結合原則,按照4份/千人的標準,2020年全市投入抽檢經費1114.5萬元,完成食品監督抽檢9480批次,合格率98.5% 。四是強化風險隱患評估。為及時發現和消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切實保障重大活動安全,西寧市委托第三方對全市10家大型酒店20家學校食堂23家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了風險防控評估工作,重點圍繞原輔材料、加工過程等方面進行了評估,有效提升了重點單位、重大活動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強化源頭管控,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源頭管控,層層壓實責任,健全完善追溯體系,確保“來源清、去向明、可追溯”。一是加強源頭監管。充分發揮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農副產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與山東、四川等產菜大省建立“基地+市場”的合作機制,推行“農超對接”“廠超掛鉤”,引入“三品一標”企業24個,認證綠色食品122個、有機和地標產品20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5個86.6萬畝,嚴把準入關,從源頭保障蔬菜供應和質量,做到銷售價格和農副產品質量可查可溯。二是落實主體責任。強化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企業自查制度,建立健全進貨查驗、索證索票、產品溯源、召回等制度,建立了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和可追溯為重點的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對148家食品生產企業進行了約談,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52份,43家大中型超市簽訂了食品安全承諾書,簽訂主體責任書272份,打造食品安全樣板企業15家。三是實行嚴管重罰。落實行刑銜接機制,開展食品安全“昆侖”等專項整治,依法查處違法違規案件260起,罰沒款260.65萬元,偵破食品藥品刑事案件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人,有效規范了市場秩序。
強化智慧監管,提升保障能力。堅持把信息化建設作為突出監管實效的重要手段,切實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運用“互聯網+”理念,依托大數據、二維碼等互聯網技術,把信息化建設作為突出監管實效的重要抓手。一是打造智慧監管網。投入1500余萬元建成全市市場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完成與各縣區數據對接、互聯互通、視頻傳輸、資源共享;進一步加強網絡訂餐監管,建立了網絡訂餐監控大數據抓取分析系統,完善約談、抽查、整治機制,與美團外賣、餓了么等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簽訂《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承諾書》,按照“以網管網”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網絡數據庫,實施網絡監管,不斷凈化網絡訂餐市場環境,先后立案查處4起,罰沒款37.2萬元。二是織密食安檢測網。投資3000余萬元建成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在全市42家大中型超市、農貿市場建立農殘快檢室,實現檢測數據即時網上直傳,形成了以市級檢驗檢測中心為基礎,以縣區初級檢驗室和快檢車為支撐,以大中型超市、農貿市場、快檢室為補充的三級檢測網絡。三是打牢餐飲透明網。全市1000余家大中型餐飲單位、部分小餐桌和95%以上學校(托幼機構)實現非現場電子監管,實行一店(校園)一碼,消費者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掌握后廚管理情況,將“陽光廚房”真正曬在了陽光下,接受社會監督。
強化宣傳力度,社會共治格局成效顯著。注重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多元參與、齊抓共管的社會共治格局。一是在省市廣播電視臺分別開設“每周下午查”“夏都食安行”欄目,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專項執法行動和食藥安全“隨手拍”等活動;以“陽光熱線”食品安全科普宣傳等活動為載體,大力宣傳食品法律法規,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二是強化社會監督,優化投訴舉報渠道,通過“12315市場監管熱線”不斷提升群眾對食品安全知識的知曉率,通過有獎舉報制度,提高全民投訴積極性,實現快速準確受理投訴舉報線索,共受理食品藥品投訴舉報1880件,辦結率100%。三是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公布食品抽檢信息12期,發布輿情周報15期,風險預警和消費提示60余條,有效提升了群眾對食品藥品安全的關注度,為營造社會共治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日期:2021-04-25
強化黨政同責,落實屬地責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分別聽取食品安全工作情況匯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指導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分管領導先后多次深入食品企業、商超、基層一線,實地調研指導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工作要求,督促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市食安委每季度召開一次食安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一是強化機制保障。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了《西寧市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清單》《西寧市食品安全事前問責暫行辦法》,制定印發了《西寧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西寧市貫徹<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各縣區、各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壓茬有序推進,推動“黨政同責”和“四有兩責”落地實施。二是強化責任體系。市政府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標考核范疇,權重由2%提高至3%,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目標和責任,督促各縣區政府和部門承職履責,積極構建一級抓一級的責任體系。三是強化基層保障。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員(義務監督員)隊伍,將基層監管與綜合治理有效結合,發揮網格化管理效力,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先后聘任食品安全協管員782名;將食品安全納入社區綜治網格化管理,先后聘用綜治網格員2200余人,形成了市、縣、鄉鎮、村四級網格化工作格局。
強化示范引領,提升監管水平。堅持把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作為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統籌安排、同步推進。一是堅持示范引領。深入開展“細胞”創建,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11條,示范店、示范企業160家,北京華聯萬達店等5家超市達到國家級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標準;積極推進“明廚亮灶”和“放心廚房”示范店創建工程,創建“綠色餐廳”94家,打造33家百姓“放心廚房”,陽光廚房達標率85%,在6700余家餐飲企業實施食品安全分類定級店外掛牌公示工作。二是緊盯重點領域。開展餐飲具清洗專項整治,完成餐飲具監督抽檢1060批次,合格率由原來的78%提升到91%。按照“規范一批、提升一批、取締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抽檢和跟蹤檢查力度,引導零散豆制品加工小作坊到集中專區生產,規范整治小作坊90余家、取締50余家,提升了小作坊安全監管水平。三是強化風險防控。堅持對9大類26項食品計劃性抽檢、專項抽檢和市縣(區)分級分類抽檢相結合原則,按照4份/千人的標準,2020年全市投入抽檢經費1114.5萬元,完成食品監督抽檢9480批次,合格率98.5% 。四是強化風險隱患評估。為及時發現和消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切實保障重大活動安全,西寧市委托第三方對全市10家大型酒店20家學校食堂23家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了風險防控評估工作,重點圍繞原輔材料、加工過程等方面進行了評估,有效提升了重點單位、重大活動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強化源頭管控,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源頭管控,層層壓實責任,健全完善追溯體系,確保“來源清、去向明、可追溯”。一是加強源頭監管。充分發揮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農副產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與山東、四川等產菜大省建立“基地+市場”的合作機制,推行“農超對接”“廠超掛鉤”,引入“三品一標”企業24個,認證綠色食品122個、有機和地標產品20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5個86.6萬畝,嚴把準入關,從源頭保障蔬菜供應和質量,做到銷售價格和農副產品質量可查可溯。二是落實主體責任。強化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企業自查制度,建立健全進貨查驗、索證索票、產品溯源、召回等制度,建立了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和可追溯為重點的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對148家食品生產企業進行了約談,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52份,43家大中型超市簽訂了食品安全承諾書,簽訂主體責任書272份,打造食品安全樣板企業15家。三是實行嚴管重罰。落實行刑銜接機制,開展食品安全“昆侖”等專項整治,依法查處違法違規案件260起,罰沒款260.65萬元,偵破食品藥品刑事案件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人,有效規范了市場秩序。
強化智慧監管,提升保障能力。堅持把信息化建設作為突出監管實效的重要手段,切實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運用“互聯網+”理念,依托大數據、二維碼等互聯網技術,把信息化建設作為突出監管實效的重要抓手。一是打造智慧監管網。投入1500余萬元建成全市市場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完成與各縣區數據對接、互聯互通、視頻傳輸、資源共享;進一步加強網絡訂餐監管,建立了網絡訂餐監控大數據抓取分析系統,完善約談、抽查、整治機制,與美團外賣、餓了么等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簽訂《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承諾書》,按照“以網管網”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網絡數據庫,實施網絡監管,不斷凈化網絡訂餐市場環境,先后立案查處4起,罰沒款37.2萬元。二是織密食安檢測網。投資3000余萬元建成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在全市42家大中型超市、農貿市場建立農殘快檢室,實現檢測數據即時網上直傳,形成了以市級檢驗檢測中心為基礎,以縣區初級檢驗室和快檢車為支撐,以大中型超市、農貿市場、快檢室為補充的三級檢測網絡。三是打牢餐飲透明網。全市1000余家大中型餐飲單位、部分小餐桌和95%以上學校(托幼機構)實現非現場電子監管,實行一店(校園)一碼,消費者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掌握后廚管理情況,將“陽光廚房”真正曬在了陽光下,接受社會監督。
強化宣傳力度,社會共治格局成效顯著。注重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多元參與、齊抓共管的社會共治格局。一是在省市廣播電視臺分別開設“每周下午查”“夏都食安行”欄目,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專項執法行動和食藥安全“隨手拍”等活動;以“陽光熱線”食品安全科普宣傳等活動為載體,大力宣傳食品法律法規,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二是強化社會監督,優化投訴舉報渠道,通過“12315市場監管熱線”不斷提升群眾對食品安全知識的知曉率,通過有獎舉報制度,提高全民投訴積極性,實現快速準確受理投訴舉報線索,共受理食品藥品投訴舉報1880件,辦結率100%。三是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公布食品抽檢信息12期,發布輿情周報15期,風險預警和消費提示60余條,有效提升了群眾對食品藥品安全的關注度,為營造社會共治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日期:2021-04-25